小学语文 荔枝蜜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语文 荔枝蜜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语文 荔枝蜜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语文 荔枝蜜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语文 荔枝蜜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荔枝蜜荔枝蜜 1、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 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2、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如何赞美蜜蜂的?又如何转而歌颂劳动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过写蜂蜜来间接赞美蜜蜂,如“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喝 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赞蜜蜂,如“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 生活呢”。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 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 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过上述语句,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和崭新 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为何说蜜蜂是“ 渺小”,却又是“高尚”的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 是指蜜蜂的形体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质。 即“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我们参观“养蜂大厦”,赞颂蜜蜂, 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方,“透过荔枝树林”展现出田野广 阔的现实情景:“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这样自 然地由蜂写到了人。 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 ,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 蜜蜂在酿蜜, 给人们带来清香、 甘甜,农民“ 实际也是在酿蜜 为自己、 为别人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 活的蜜”。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东 西”。这里作者采用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在结尾处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就表现了作者向小蜜蜂学习,向 劳动人民学习,为社会,为他人辛勤、 忘我地工作的强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 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 生哲理。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荔枝蜜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 ,先交代出“ 我 ”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 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 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 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 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 。 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 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 活”。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 ,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 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 似的荔枝树。 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 在这一部分,作者对 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 “想去看看”。 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荔枝蜜,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 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 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荔枝 蜜。 荔枝蜜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 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 到文章的主旨上。 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是紧紧扣题的吃蜜赞蜂,顺 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 自然段):写荔枝林中访蜂场,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我”由吃蜜动了情, 为寻求生活的真谛 ,进而要去看看蜜蜂 。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进 ,也是文章结构上的一 个过渡。作者先描绘了“ 我 ”参观养蜂场的情景,一进养蜂场 ,就见到了“ 出出进进 , 飞去飞来”的蜜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这是以人生来比蜜蜂,它 包含着对蜜蜂的赞美 ,这一部分几乎全是叙事 ,其中大半是录写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 , 然而依然不减诗情 。 深入蜜蜂生活 ,谈论蜜蜂的劳动 ,抒写自己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思。 散 文的笔是在画自然界的这一小生灵,但是,笔意却落在“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马看蜂、走笔画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点出了诗眼所在:“酿造生活的 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个单行:“ 这天夜里 ,我做了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 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意思是显然的,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参与“生活的蜜”的“酿造”, “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诗的意境。 意境无非是意与境、 情与景的契合物。 散文意境营造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不 同。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怀四种。其中,“以物喻 人”和“借景抒情”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 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开拓意境时,往往 采用“双线式”结构。 这是因为,既然是“喻”,就有本体和喻体,两两相伴,或行或止, 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层得到开拓了。 比如 荔枝蜜 ,喻体是蜜蜂,在文 章中是明线;本体是劳动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线。 双线平行发展,直至文章结尾,暗线才与 明线汇合,文章戛然而止。 但是,这种“平行”,并非几何学中的“平行”,它们在文中多 次:相互撞击。 每次相击,都在“物”与“人”相喻的中介物 蜂蜜(生活)上。 这成为读者开 启深远意境的钥匙。 是否可以说,“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体与喻体的双线相“击”所成,其意境有 较虽的模糊性,供读者补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从而使人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自己新鲜的诗的意境。 这种意境是通过作者饱满的、 探索 生活的底蕴的内在情思表现出来的。 作者没有向人们论述各种生活哲理,而是从“我”的眼 前实景,展开想象,使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与被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谐的统一, 把读者从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联想,去感受,去作结论,去领会其中 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它 靠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驾驭各种表现技巧的能力。 取材虽广,却不能杂乱,它必须统一于 中心思想之下。 只有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来。荔枝蜜 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 经过作 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构思,材料都与蜜蜂相关,与劳动相联,被“歌颂劳动人民用劳 动创造幸福”这一主题所串通。 荔枝蜜 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从化温泉“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还 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绿水画”!在这饱含作者情思 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记早晚”,勤劳地采花酿蜜。 它热爱劳动,大公无私;然而它只能 活六个月。 蜜蜂把它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 对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发了赞美之情: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2 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机地结 合起来,提炼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诗意。 但作者的本意还不止于此。 他看到了正在劳动的农 民,这时,蜜峰的采花酿蜜,农民的劳动和那“青山绿水画”的背景交织在一起,从而把 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 造的。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2)感情变化的描写。 人的爱憎感情都是有缘由的,这缘由主要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杨朔在 荔枝蜜 中具体地描写了“我”对蜜蜂从缺乏认识到获得认识,从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认 识发展过程,从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 来描绘它的大体轮廓:口尝蜜蜂劳动成果眼见蜜蜂劳动情景耳闻养蜂人对蜜蜂劳动和 精神的介绍心感蜜蜂伟大高尚联想劳动人民梦中身变小蜜蜂。 这个图示表明:作者以“我”对蜜蜂的认识发展为基础,逐步地、 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 蜂的感情变化。 同时,作者突发奇想,寓比喻于无形之中。 写从化温泉:“四围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 “怀抱着”几个字,多么形象隽永。 写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好一 片欢乐而紧张的繁忙景象,这不正像人类在春秋两季耕种、收获的大忙场景吗?描写荔枝蜜: “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种无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语言。 首先,叙述蕴藉着情意。文章一开头就将人们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画 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先激起感情的波澜,然后以充满童心的文笔,从容地叙述儿 时一段回忆,天真、 纯净而自然,隐含着作者对蜜蜂感情的转变。 出人意料,引人入胜。 其次, 描写极为朴实。 作者对养蜂场的勾勒,仅数语,却情景逼真:“荔枝林深处。 隐隐露出一角 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 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这诗情浓郁的生活画面,加 上“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四个短语组成的句子,不加修饰, 自然而具体地表现出蜜蜂酿蜜时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特别是末尾一句点晴的 议论,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东西,叫人心驰神往。 荔枝蜜 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选字用词贴切、 准确,表现力强。 作者描写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十分注意用词的分寸感。 例如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对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欢”“不怎么 舒服”,为什么不用“讨厌、 憎恨、 不喜欢、 不舒服”之类的近义词呢?这就是为了在后边能 更令人信服地写出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在表现对蜜蜂不喜欢的 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几个词轻一些,感情转变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 用这两个词可以使后 面写的感情转变显得更加自然可信。 荔枝蜜 语言特点之二是句式的灵活多变。 如文中几个直接赞美蜜蜂的句式,极尽变化之 微妙。 如:“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会觉得”这是直接肯定的语 气,吐露出作者的联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这是推测,然而又是 以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说不定”实质上是肯定,这是深情的感叹,意义的推进, 作者已由“觉得”而情动于中了。 (4)浅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风格。 杨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个学识渊深而健谈的人摆家常一样,浅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 轻松自如,内里充实深刻;娓娓动人,平易亲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荔枝蜜 就是从平淡 入手,而逐渐引人入胜的。 先说一件儿时的趣事,既把要说的主要话题引出来了,又引起了 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 下文也都如此,看起来语不惊人,没有什么强刺激的、 豪华的词语, 从容安静,但是情趣不断,滋味可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 荔枝蜜 就是其中的一篇。 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 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荔枝蜜 杨朔 (2)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动 掐花 沸沸扬扬 倚着 不辞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嘤嘤嗡嗡 酿造 朔 学生完成后明确。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动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灵 对以上词语的理解请参照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答案略。 (3)教师范读课文。 (4)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略。 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 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感情是因事而发的。 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 喜欢蜜蜂。 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 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 (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 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 灵啊”的由衷赞叹。 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劳的蜜 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 只小蜜蜂,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 由此不难看出, 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板书: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5)讨论:根据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讨论后明确: 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从回忆小时被 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欢蜜蜂;第二部分(25 段):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 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赞赏蜜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 段):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 愿望。 (6)布置讨论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简要发言提纲,以备讨论时发言。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 荔枝果的鲜美、 荔枝蜜的甜香、 蜜蜂的辛勤、 农民的劳动。 从 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标 题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7)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讨论。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 荔枝果的鲜美、 荔枝蜜的甜香、 蜜蜂的辛勤、 农民的劳动。 从 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后 明确要点:从结构上看,这几者有个层层铺垫的关系。 写荔枝树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 而还不到荔枝的成熟季节,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荔枝蜜;由荔枝蜜的甜香想到参观养蜂场, 了解到蜜蜂的辛勤。 由蜜蜂的辛勤联系到劳动人民的伟大。 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又是引出后 者的条件。 写荔枝林、 荔枝蜜,为写蜜蜂作铺垫,写蜜蜂又为写田野中正在劳动的农民作铺 垫。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 层层铺垫,正是为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 这样,不但 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讴歌劳动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现。 板书: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2. 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看到了蜜蜂的劳动, 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 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 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 突出,有 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讨论后明确要点:“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 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 17 段。 5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个 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以“荔枝蜜”作标题,一是因为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才想去 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即由荔枝蜜引出叙述的中心。 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香甜的荔 枝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社会主义生活像荔枝蜜一样甜美,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是我国 的劳动人民。 6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荔枝蜜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 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并表达自己愿意成为一名为 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 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 写荔枝蜜的甜美, 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 “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 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现中心的一个基本方法。 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起的巨 大作用。 没有又浓又翠的青山绿水画,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样重叠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难表 现出与“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异的惊喜之情,而荔枝蜜的甜美也就很难产生对读者的 巨大感染力。 没有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笔触,就很难使读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乐趣, 很难使“生活都是甜的”这一点睛之笔不知不觉地渗入读者心田,并产生共鸣。 至于写蜜蜂 的繁忙令人肃然起敬,写蜜蜂的寿限扣人心弦,写水田农民的叠加画面使读者进入悠远清 新的意境,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文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在朗读中反 复体会。 板书: 歌颂甜美的生活歌颂生活的创造者愿做生活的创造者中心 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 18 段。 8小结。 杨朔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 他的散文独具特色。 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 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 借景抒 情的表现手法。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 “看、 问、 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 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 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 呢”。 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 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 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业。 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之后,写一篇观察随笔,观察时注意反复思索,引发出一点对生 活哲理的思考。 字数为500 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荔 枝 蜜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 (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2、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写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开和归结都落在 “我”的感受上。 “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厌蜂看蜂赞蜂变蜂”构成全文 的情感线索。 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强调的本不是蜜蜂(劳动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 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发生的本质变化,这一情感变化才是文章叙写的侧重点。因而,描述 “我”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变化或思想转变才是荔枝蜜的真正主题。 作为一个亲身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有心为人民创作的革命作家, 杨朔较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思想上与劳动人民的差距。 早在1949 年,他就坦率地写下 我的 改造 。 他说,影响接近群众的“真正要害却在于我的思想”。 自以为“搞文艺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