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发热嗜酸细胞高贺湘玲.ppt_第1页
课件:发热嗜酸细胞高贺湘玲.ppt_第2页
课件:发热嗜酸细胞高贺湘玲.ppt_第3页
课件:发热嗜酸细胞高贺湘玲.ppt_第4页
课件:发热嗜酸细胞高贺湘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热、嗜酸性粒细胞 增高病例讨论,贺湘玲,Title,男 3岁,长程发热,伴肝脾、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 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重度增高 双肺弥漫性病变 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培养出新型隐球酵母菌,病例特点,排除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其他原因 抗隐球菌治疗有效,病例特点,确诊病例!,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隐球菌感染 关于儿童肺部新生隐球菌感染的诊断 儿童隐球菌感染抗真菌治疗指南,问题讨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0.05-0.45 109/L9(0-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5109/L(大于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根据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分为 轻度:嗜酸粒细胞(0.451.5)109/L (4-15%) 中度:嗜酸粒细胞(1.55)109/L (15-50%) 重度:嗜酸粒细胞 5109/L (50%),本例患儿E 27109/L、E% 62.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分类,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感染 非感染,寄生虫: 原虫(疟原虫、弓形虫、肺囊虫) 蠕虫(蛲虫 蛔虫、钩虫、旋毛虫 丝虫、肝毛细线虫) 吸虫(血吸虫、肺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 绦虫以及疥虫和穿皮潜蚤的感染 细菌:结核(特别是淋巴结干酪样结核)、链球菌 真菌:隐球菌、念珠菌 病毒:EB、HIV 其他:猫抓病,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感染性,过敏性疾病哮喘、鼻炎、皮肤病 肿瘤 淋巴瘤、实体瘤 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 SLE Wegener肉芽肿 内分泌疾病 Adison病 垂体功能不全,非感染性,免疫缺陷病 药物 放射线照射,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本身为恶性克隆的组成部分 许多血液系统肿瘤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的基因检测结果:BCR-ABL、PDGFRA、PDGFRB、FGFR1检测位点未见异常。,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008WHO血液肿瘤分型,CEL-NOS(非特指的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PDGFR,PDGFR和FGFRl 异常的髓系或淋系肿瘤,克隆性,特发性:不能找出其确定的病因时(IHES) 克隆性与IHES的鉴别要点是找到克隆性增生的依据,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重度:寄生虫,特发性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肿瘤 中度升高: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寄生虫,真菌,个别的慢性分枝杆菌 轻度升高:变态反应性疾病,猩红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诊断思路,粘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诊断思路,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ed eosinophilic disorders: 2014 update on diagnosis,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985年-2010年中国数据库有关隐球菌感染的综述汇总结果,Meiring ST, et al. AIDS. 2012; Yuchong C, et al. Mycopathologia. 2012 Jun;173(5-6):329-35.,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隐球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与隐球菌,隐球菌感染的诊断,培养 墨汁染色 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宿主因素 临床证据 微生物学证据 组织病理学证据,是隐球菌的厚荚膜内含特异抗原性的多糖,主要用乳胶凝集进行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墨汁染色和真菌培养 有时会受到血液或体液中某些因素如类风湿因子等的影响 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阳性率超过90%,血清阳性率为75%左右,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隐球菌在影像学上则可表现为: 散在分布的粟粒影,不均匀 孤立性肿块影,直径3cm,边界清晰; 单发或多发结节影,以肺外围多见 急性间质性肺炎 单发或多发斑片状肺实变影,新型隐球菌感染肺部表现,免疫功能正常患者临床新型隐球菌感染肺部表现进展缓慢咳嗽不重、无明显中毒症状,胸部CT: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可见散在小斑片状、磨玻璃状及结节灶高密度灶,部分边缘模糊,血管支气管束增粗、模糊;小叶间隔增厚;双侧胸腔未见明显积液,纵膈可见肿大淋巴结。诊断结论:双肺弥漫性病变性质待定,为什么能在体内逃避免疫追杀的机理 隐球菌胞膜上的多糖成分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凋亡 在巨噬细胞内包膜膨胀:酸溶解、氧化反应、吞噬作用 包膜酸性葡萄糖多聚糖直接抑制T细胞功能 吞噬小体外排,逃避免疫和扩散,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因 脑脊液中缺乏抗体; 脑脊液中缺乏补体激活系统; 脑脊液中的多巴胺有利于隐球菌生长,吸入空气中的孢子为主要途径.中枢神经系统,一般源自肺部播散,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常常累及CNS,儿童隐球菌感染抗真菌治疗指南,规范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疗流程 免疫功能正常患儿的隐球菌感染并不少见 免疫功能正常儿童隐球菌感染EC 增多可能是全身 播散患者的急性期特点,好转与反复的一个提示 双肺弥漫或散在小结节影和(或)纵隔、肺门淋巴 结肿大,为儿童肺部新生隐球菌感染影像学表现 免疫功能正常儿童儿童隐球菌感染预后相对较好,小结,感恩有你 医路同行,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The user c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