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特留份制度之构建摘 要 -IAbstract -II 第1章 导论-1第1节 选题意义 - 1 一、理论意义 -2 二、现实意义 -2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一、国内研究现状 -3 二、国外研究现状 -4第3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4 一、研究方法 - 4 二、创新之处 -5第二章 我国特留份制度的构建之必要性 -5第一节 我国特留份制度缺失及导致问题探讨-5 一、我国继承法是否设立特留份制度之探讨-5 二、特留份制度缺失导致的问题-6第2节 我国构建特留份制度的现实意义-11 一、解决遗嘱继承中的权利冲突 -11 二、保障私法的伦理性和社会性 -12第三章 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14 第一节 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的考察-14 一、特留份制度的历史沿革-14 二、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相关立法-14第2节 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对我国的启示-26 一、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对我国的理论借鉴-26 二、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对我国的制度借鉴- 30第4章 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立法构想-34第1节 特留份制度的性质及编制体例- 34 一、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编制体例 -34 二、我国特留份制度的性质-36第二节 我国特留份制度的主要内容- 36 一、特留份的主体范围- 37 二、特留份的份额- 39 三、特留份的计算基础- 40 四、特留份权利的保护扣减制度 - 42 五、特留份权利的舍弃与剥夺 - 47结 语- 49参考文献- 501摘 要 目前我国继承法中仅规定了必留分制度保护“双缺乏”法定继承人和胎儿的继承权,但当被继承人滥用遗嘱自由权利,剥夺了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时,法定继承权的救济便没有明确依据。如具有代表性的“杭州遗赠案”和“泸州遗赠案”,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使法院处于两难的境界,甚至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情况,于是便有了“遗嘱自由”、“法定继承”“公序良俗”之间该保护哪种权益之争。究其原因,我国继承法中缺失特留份制度,仅有的必留份规定不具有特留份制度的功能,没有起到对遗嘱自由合理限制的作用,造成对亲情与伦理的保护缺失。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部分进行论证: 首先,本文以法学界对我国继承法是否存在特留份制度的争议为切入点,引出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立法缺失,导致在司法适用中,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引时,法官不得不运用自由裁量权作出判决。本文在司法适用问题上进一步论证我国构建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一是解决遗嘱继承中的权利冲突问题,即解决遗嘱人的财产自由处分权与法定继承人的法定继承权之争;二是保障私法的伦理性和社会性,即特留份制度维护了法律和亲情伦理道德的一致性、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其次运用历史分析法,对大陆法系国家特留份制度的立法体例进行探究,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各国的立法特色进行评析。目前几乎所有的大陆法系国家都采用“特留份”制度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并且形成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制度体系,在特留份的主体、顺序、份额、计算基础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规定。这对我国构建特留份制在理论基础和编制体例等方面均有所启发,为我国借鉴特留份制度奠定基础。 最后结合我国实际现状,对构建我国特留份制度提出具体的立法设想,主要包括:特留份制定的立法模式、特留份权利主体范围、特留份份额的计算基础、对特留份权利保护和救济的扣减制度等,以此实现继承法内部各法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推动继承法的修改、完善。2关键词:遗嘱自由;限制;特留份;立法构建ABSTRACTThe legitim system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obligation of ancient Romeand the copiesn of the Germanic to modern national laws relevant provisions of legitim, forced heirship system in the formulation is progressivily realizing scientific, systematic.According to the revisions of Chinas Inheritance Law in Article 19, we can see that Chinas inheritance law also made the corresponding restrictions on the decedents freedom of Testament, namely our country will leave a system. Will leave a system of right subject is neither work nor a source of people.But the inheritance law in 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blem exists defects, such as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is too narrow, the shares of the right is not clear, bringing a lot of trouble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China will stay with foreign special leave either from the subject of rights or other aspects exist differences. We can say that our country there is no legitim system in the strict sens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eal life, reduce the family conflicts,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our country should make the legitim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n overview of legitim, studying the definition and the history of special leave and so on. Then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foreign special leave a system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Then starting from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alysis of defects will leave a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legitim.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legislative sugges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Firstly,author introduces the legitim system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our current needs based on the real life, the inheritance law revision has been put on the legislative agenda, and The revision of testamentary succession is expert scholars to discuss an important content.Then,simply introduce the different scholars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testamentary succession and the legislation of inheritance system on foreign testamentary, theoretical study is introduced. Finally,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and innov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introduction of legitim system. First analyzed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legitim.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legitim situ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legitim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put forward its own views on the nature of legitim. The third part, Then,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legitim,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era of ancient Rome to the present law of modern countrie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egitim system. Finally, from two aspects of theory foundation and value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legitim system.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of legitim system. First respectively introduces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d Anglo American law system in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legitim specific content, make us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n the legislation of foreign portion . The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wo legal systems in the legitim specific provision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ystem for our reference. Then, analyzes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legitim system caused by the defect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constituting the legitim. introduced our country will leave a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constituting the legitim system. Firstly the existence of my strict sense of legitim is introduced, through the concrete analysis pointed out our country there is no legitim system in the strict sense. The last part is put forward some legislation envisaged by the author in the formulation of legitim for our country. This part separately from the legitim legislative style,the subject of rights, rights of share right, deduction, describes in detail how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current law of inheritance, the system set up a set of perfect of legitim system. Key Words: Freedom of Testation; Limitations; Forced Heirship;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导 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遗嘱处分所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增多。根据北大法宝的司法案例数据统计,自2010年起遗赠纠纷案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0年前共计发生94件,随后2011年31件、2012年72件、2013年133件、2014年251件、2015年167件。,2015年全国遗嘱继承与遗赠纠纷案件共计发生6857件,其中遗赠纠纷为715件,占比10.4%,而法定继承人与继承人以外的第三人因遗嘱内容而引发的遗产争夺案件占到所有遗赠案件的八成以上。其中“杭州遗赠案”和“泸州遗赠案”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结果,引起社会各界广泛争议。究其原因,是法定继承权与遗赠继承权之法律冲突。依据现行继承法第16条遗嘱自由之规定,以及第19条和第28条对遗嘱自由限制之规定,遗嘱人只要保证了“双缺乏”人员和胎儿的必留份,就可以自由处分其绝大部分的个人财产。而当遗嘱人不考虑家庭成员的亲属关系和生活状况,将财产通过遗嘱全部赠与非近亲属的第三人,甚至赠与与其有不正当关系的第三者的情况下,将势必破坏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所弘扬的家庭和谐、这也与继承法维护的立法精神相悖。而特留份制度同时保护了法定继承人继承权和遗嘱人财产自由处分权,有效地解决了两者的矛盾,发挥了维护亲属关系和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因此,在我国继承法酝酿修改之际,对特留份制度的研究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第1节 选题意义一、理论意义 综观大陆法系主流国家民法典,遗嘱自由原则均相应颁布了“特留份”制度予以限制。目前我国还没有构建特留份制度,关于构建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研究也相对缺乏,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分析我国构建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特留份制度的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特留份制度,以期该制度为平衡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以及遗赠人各方权益、维持家庭关系稳定、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上发挥其独特的立法功能和不可替代的立法价值。二、现实意义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现有国情,探讨既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族习惯,又适合当今社会环境的相对自由的遗嘱制度,规范和引导遗嘱人采用遗嘱方式安排其个人财产行为,达到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人文关怀与资源配置的社会效果;既能体现财产法对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保护,保障其对个人财产的自由处分权,也要顾及亲属身份的特殊属性,维护亲情、伦理以及传统习俗。二是为司法适用继承法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有助于法官对此类案件作出彰显法律权威性的裁定。第2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特留份制度是我国学者近几年来热衷讨论的一个问题。由于学者们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该制度的制定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我国是否需要构建特留份制度之探讨在是否需要构建该项制度上,我国学者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肯定说。如梁慧星教授在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继承编、杨立新教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修正草案建议稿、王利明教授在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徐国栋在其所著的绿色民法典草案中都肯定了该制度在维护家庭伦理道德,协调个人权利和社会利益上的重大价值。另一种则是否定说。如张玉敏在中国继承法立法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一文中,以及继承制度研究一书中认为我国没有必要引进该制度。原因在于该制度与我国社会中弘扬的自立自强价值观不相符,而且会导致财产的分散,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特留份制度体例和内容构建之探讨 对该制度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制度进行了探讨:1.特留份制度的立法体例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主张将该制度规定于遗嘱继承一章。如王利明在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一文中、梁慧星在简陋的已不适应当今社会一文中均持此观点。另一种主张仿效德国的立法模式,为该制度单独设立一章。 2.特留份性质之探讨 关于特留份的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继承权说。即认为该权利在继承关系的基础条件下,以法定继承人作为权利主体,因此将其归属为一种特殊继承权。杨立新先生在其所编写的我国继承法修正草案建议稿中主张,一旦权利人失去了继承权就会连带失去特留份权利。第二种是债权说。认为特留权利人享有对遗嘱继承人的请求权,应属于债权。复旦大学法学院段匡教授持此观点。第三种折衷说。认为该项制度是具备以上两种性质的综合体。 3.特留份制度权利主体的范围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囊括我国法定第一、第二顺序的所有继承人,以最大限度的维护近亲属权益,保障家庭养老育幼的实现。如郭明瑞的郭明瑞谈继承法之大修和继承法研究、梁慧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修改草案、王利明的继承法修改的若干问题均持此观点。另一种应限定于我国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以符合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维护被继承人的自由权。如刘春茂的中国民法学财产继承、赵莉的我国应增设特留份制度、吴国平的特留份制度的立法构想均持此观点。4.特留份权利人特留份额的计算我国学者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全体特留主义。该观点是在确定了遗嘱人的遗产总数之后,直接算出特留份所占遗产总额的比例。如郭明瑞的继承法研究、王利明的继承法修改的若干问题、蒋月的论遗嘱自由之限制:法干预的正当性及其路径均支持此观点。二是个别特留主义。该观点认为在明确了权利主体法定应继份额的前提下,计算出权利人能够取得的具体比例。杨培景的略论我国继承法的修订与完善、孙毅的继承法修正中的理论变革与制度创新均认同此观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弗朗西丝弗斯特写了扶养与继承相结合一一来自中国的新模式一文,对中美两国在限制遗嘱自由上所规定的两种制度,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日本的久贵忠彦在遗言.遺留分(第2巻)一书中对特留份制度提出了批判的观点。其理由是以高龄化社会和特留份的关系为背景,即特留份已经不再具备保障生活已经自立的被继承人的子女的作用了,除了配偶的继承权问题,已没有必要通过特留份制度来强制保障诸子均分遗产。而且,在高龄老人的赡养看护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现在,应该尊重被继承人将遗产给予照顾其的子女的意思表示。日本学者二宫周平在家族法(第2版)一书中对日本的特留份进行了的研究。关于对特留份权利人继承前放弃部分内容的研究中,二宫周平主张废除继承开始前的特留份放弃制度。理由是根据第1043条的解释,继承开始后,可自由放弃特留份权利,无需起诉,故可以减轻继承人的诉累。且继承开始后放弃,家庭裁判所从权利者的自由意思,放弃理由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是否存在以放弃为前提的补偿等方面来考量判断。第3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一、研究方法特留份制度构建问题涉及民法的诸多法律层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尤其是有关的疑难案件与司法实务存在紧密联系。本文拟采用比较分析、实证考察等研究方法:一是比较研究法。本文比较分析了大陆法系代表性国家的特留份制度体系中例法体例、特留份权利人范围、份额等的立法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并对比分析了我国必留份制度,进而提出构建我国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和立法建议。 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文献获取资料,从而全面掌握本论文主题的研究现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最终落足于实践的制度适用构建上。 二、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本文主题切合实际需求及研究的热点难点。多起继承纠纷案件引起社会各界对继承法中遗产自由权及法定继承权之间的矛盾热议,也引出对我国继承法是否存在特留份制度以及是否需要特留份制度的争议。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实际案例及各种研究观点,提出构建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及立法构想,以此实现继承法内部各法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推动继承法的修改、完善。 二是本文采用了新的研究切入点。以北大法宝公示的全国各地法院审结的遗嘱遗赠司法案例为研究对象,逐年对比案件数量的变化。在遗赠纠纷数量逐年递增的司法现状下,探寻出此类纠纷的根源在于,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立法空白,赋予了遗嘱人过多自由权,以致威胁到了他人及社会的利益,导致各方利益失衡。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缺失及构建之必要性我国特留份制度缺失及导致的问题探讨1、 我国继承法是否存在特留份制度之探讨 关于我国是否存在特留份制度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对我国继承法第19条有着不同的理解。该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针对该条是否为特留份制度的规定,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肯定说。支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的“必留份”制度,就是我国的特留份制度。 参见梁书文:婚姻收养继承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9页。 理由如下:(1)我国法律上规定的必留份制度与特留份一样起到了限制遗嘱自由的效果。(2)权利主体具体范围的规定虽然不同,但都是法定继承人,并且其他国家有关权利主体的规定也不尽相同。(3)特留份份额都是被继承人一定数额的遗产。另一种是否定说。支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特留份制度。 参见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29页。 理由具体如下:(1)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使两种制度从本质上区别开来。(2)我国的必留份制度与国外特留份制度在权利主体、份额等具体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笔者支持否定说的观点。我国继承法规定的必留份制度的立法目的是为特殊的弱势人群在家族范围内提供必要生活需要的法律保障,这一制度的规定直接限制了遗嘱人处分遗产的绝对自由。但从有关必留份制度的设计上可以看出,必留份对遗嘱自由的限制力是比较弱的。首先表现在必留份权利人的范围上。“双缺人”和胎儿是非常有限的个别法定继承人,大部分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在该制度中得不到保障,而特留份制度能对具有近亲属身份的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起到保护作用。其次表现在对遗产处分的范围上。遗嘱人生前通过赠与和身后遗赠的财产不计入遗产总额,且对必留份的额度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认为该额度能够保证必留份权利人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基本需要就可以了。由此推算,遗嘱人可以通过遗嘱自由处置大部分的财产。相比特留份制度对特留份份额的规定,特留份权利人可以按份额比率明确地获得一笔遗产份额,这无疑大大限制了遗嘱人对其遗产随意处分的限额,也就意味着特留份制度对遗嘱自由的限制更加明确。因此,我国继承法中的必留份规定不同于大陆法系的特留份制度,我国继承法中也没有能起到与特留份制度作用相似的、对遗嘱自由进行直接控制的具体制度。故而有学者提出,我国遗嘱权利过度自由,其与婚姻法中养老育幼义务不对应,与我国宪法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与整个法律体系不协调,与中国传统的继承习惯和家族伦理道德不符。 章礼强:对中国现行继承法遗嘱自由过度的反思,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我国应建立特留份制度,以完善立法缺陷,实现民法体系中具体制度的法律衔接。 二、特留份制度缺失导致的问题 对于是否应该建立我国的特留份制度,学界有不同的声音。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我国应建立特留份制度,理由是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构建特留份制度,以遏制遗嘱人自由滥用遗嘱自由,切实保障法定继承人的合利益,以维护健康和谐的社会主义家族秩序; 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继承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 页。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现有的必要遗产份额制度足以应付目前的情况,因此没有必要再定立特留份制度 张玉敏:中国继承法立法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并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政策应当鼓励自强、自立、拼搏创业,除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当给予照顾以外,法律没有理由强制被继承人给继承人保留一定数量的遗产。 张玉敏:中国继承法立法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因此,对于是否要构建特留份制度,笔者将从我国遗嘱特留份制度缺失导致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论述。 (1) 从道德和生活看特留份缺失弊端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道德都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道德中对于子女是否应当赡养老人这一问题有着严格的规定,任何不赡养老人甚至没有尽心尽力的赡养老人的人都会被人们称为不孝子,进行舆论批判。然而,在道德的压力之下,还是有很多人利用我国继承法中与特留份制度有关的漏洞,骗取老人的信任之后,通过欺骗的方式,让老人签署将遗产转移到第三方的遗嘱,严重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继承活动也对我国的社会道德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可以说,我国有关遗嘱继承的法律规范,侧重于个人在财产处分上的意思自治原则,没有给予遗嘱人在处分遗产时,所应遵循的家庭伦理道德上以正确指引,强调了个人的社会自由,却忽略了个人的所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究其本源来说反映了我国立法取向上的用力过度,我国试图用立法的方式摆脱传统道德对法律活动的控制,却因没有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而陷入另一个困境。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发展,法律在我国社会生活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第一理念,然而,我们必须要承认所谓的道德仍然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德强制子女去赡养老人,而法律却没有保护子女继承遗产的权利,归根到底,还是由我国社会关系中,道德与法律地位的失衡导致的。尤其是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并不发达的社会现状下,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特别是为老人治病求医基本上会花光一个家庭的积蓄。从长远来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家庭的养老难度,虽然,国家实行了放开二胎政策,但仍然存在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显然依靠一个子女的经济实力以及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足以负担赡养家中老人的制度。因此,如果不加强继承法中特留份制度的建设,任由家庭财富的外流,不但会导致养老困难的问题,还会引起社会对我国现有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批判,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婚姻家庭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家庭的建立过程更多的事数个家庭原有的家庭关系的打乱和重组,也就意味着家庭成员在家庭关系中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需要家庭成员大量的经济投入和情感投入,而家庭关系的破坏则会对家庭成员的心理以及生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家庭关系会对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关系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亲属还会因自己的合法权益没有受到保护丧失对于法律的自尊心,甚至会产生仇视法律的不良心理,有可能导致不良社会事件的发生。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儿子承担着赡养老人的主要义务,女儿在出嫁之后就基本上与原有的家庭也就是娘家脱离了,女儿不需要赡养老人,当然也就失去了在老人百年之后继承老人遗产的权利。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发展以及继承法中相关内容的不断完善,遗产继承体系中的女儿和儿子拥有了同等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和平等的接受遗产的权利,如果我国的遗产继承的相关活动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的话,便不会存在关于继承法中与特留份制度的讨论。问题在于,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儿子赡养老人,并且继承全部遗产的做法,问题在于人们往往按照传统的做法让儿子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却要求按照法律的规定平均分配遗产或者要求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却都独占遗产的现象。而继承法中赋予被继承人的过多的自由性还会被一些别有居心的人加以利用,会有很多不负责任的被继承人在拥有劳动能力的时候拒绝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却在丧失劳动力之后以法律和道德要挟子女要求子女去承担原本不应承担的赡养义务,会严重破坏我国原有的家庭责任体系,会造成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滑坡,会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纠纷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 遗瞩过度自由的弊端 依据现行继承法第19条和第28条所规定的必留份制度,保障范围只限于“双缺乏”和“胎儿”必要的遗产份额,在必留份制度下,遗嘱人需要对近亲属承担的法定扶助义务很少,使得近亲扶养义务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这一制度在设计当时有其合理性,可以鼓励自强自立的价值观。但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思想观念下,必留份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只要法定继承人不属于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被继承人就可以自由处分全部遗产而不给继承人留下任何遗产,这样既有违基本伦理,不合常理,也不利于家族关系的稳定,不能适应现阶段家庭职能的要求。 郭明瑞:完善法定继承制度三题,载法学家2013年第4期。如果遗嘱人缺乏家庭观念、亲情观念,且法律对其没有充分限制,在死后就不会有将遗产留给自己的近亲属的意识,这不符合家庭伦理道德对其行为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个人财产及权利意识的增强,采用遗嘱方式安排其身后财产的行为更为普遍,特留份制度缺失的负面影响将会更加明显,基于法律对遗嘱自由的绝对支持,如果被继承人在遗嘱中将遗产遗赠他人,而不是留归其最亲密的配偶或血亲,被继承人的配偶及血亲的继承利益便无从保证,伦理道德观念更可以随意被践踏。这对一个自视重视传统伦理,重视家庭传统道德,努力健全现代法治,意图把保护公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重大的立法缺憾,家庭层面有损家庭和谐与稳定 从古至今,养老育幼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更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法定义务。我国台湾地区有学者认为,继承可以说是一种死后扶养, 史尚宽:继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是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延续,是“因家族共同生活体内之一构成员死亡,为避免其他构成员之生活陷于绝境,而使其与此共同生活体曾有关系之特定生存人,承继该死亡人遗产之制度。”但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的家庭美德不应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但经济作为家庭代代传承的物质基础,对于维系家庭的团结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棋炎:亲属、继承法基本问题,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435页。 婚姻家庭法的立法应遵循平等、自由、公正的价值理念。基于调整的法律关系所具有的身份性特殊,婚姻家庭立法也应该体现出追求个体幸福与家庭和睦的伦理价值取向。继承法作为婚姻家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以实现敬老扶幼、夫妻和睦、团结互助的家庭关系为立法目的。 我国继承法对个人在订立遗嘱上赋予了很大的自由权,以至于一些遗嘱人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滥用遗嘱自由权利,如将大量的遗产赠与“情人”“外人”或将基于重男轻女思想不公平地剥夺了女儿的继承权。这些滥用遗嘱自由权情形发生,破坏了亲情关系、违背了继承法的价值取向。在我国司法实践发生的遗赠纠纷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杭州遗赠案”和“泸州遗赠案”。 案例一“杭州遗赠案” 吴菊英是叶瑞亭家的保姆。1999 年,叶瑞亭立遗嘱将他的财产全部赠与吴菊英。2000 年,叶瑞亭去世,叶瑞亭的女儿部丽娜私自拿走了叶瑞亭生前收藏部分名人字画。吴菊英向法院,要求邵丽娜返还字画,并确认叶瑞亭遗赠给自己全部财产的所有权。一审法院,判决吴菊英胜诉,支持了其全部诉讼请求。部丽娜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维持了原判。 案例二“沪州遗赠案” 四川沪州的黄永彬与蒋伦芳二者是夫妻,两人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1996 年,黄永彬认识了张学英相识,两人后来同居。2001 年,黄永彬定立遗嘱将其拥有的所有财产赠给张学英,后来黄永彬患癌症去世。张学英要求蒋伦芳交付财产,二者发生争执。张学英向法院起诉,要求蒋伦芳给付她因遗嘱所继承的财产。一审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张学英不服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维持原判。 此类案件中遗嘱人由于没有受到法律应有的约束,完全按照自己的情感、喜好来处分自己的财产,没有考虑到夫妻之间的义务、亲子之间的义务背离了传统道德中对于家庭关系和家庭持续发展过程的规定。在“杭州遗赠案”中,被继承人将自己的全部遗产赠与了家中的保姆,在被继承人死后保姆与被继承人的子女在遗产的归属问题上发生纠纷。“泸州遗赠案”中被继承人将自己的全部遗产赠与了情人,在其死后,被继承人的家人与其情人发生遗产归属纠纷。在“杭州遗赠案”中,法院支持了被继承人将遗产遗赠给法定继承人之外的第三人。判决依据是叶某某的子女没有继承法第19第规定的缺乏劳动和生活来源的情形,因此不用必留份制度来限制被继承人的遗嘱自由。同时,叶某的赠与也没有违反公序良俗,因此赠与行为合法有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近亲属间相互抚养、继承,是亲情得以表达、亲情得以验证、家庭得以维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自己最亲的家人没有承认自己继承地位的情况下,遗嘱人的近亲属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亲属地位被否定了,其结果必然是亲情关系的破坏。这种法律的价值导向必将动摇传统家庭伦理观的核心地位,降低人们对家庭的信心,人们不愿像过去一样为家庭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2.社会层面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损伤 继承法律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陈苇:当代中国民众继承习惯调查实证研究北京市、重庆市、武汉市和山东省四地民众继承习惯调查报告群众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遗嘱作为社会财产流转的一种重要方式,较大地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正因极端的权利是最大的非正义,遗嘱的过度自由必将有失公正。如果不对其加以合理限制,有可能导致财富过于集中,造成财产分配的不公。此外,虽然我国现在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目前国家的经济水平还不能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还只能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若生前一直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近亲属,因被继承人的偏爱、任性不能获得适当的遗产,就会失去生活保障,转而要依靠其他亲属扶养或社会救济。这实质上是被继承人将其个人责任转嫁为了社会责任,增加了社会的救济负担,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威胁着社会整体的利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遗嘱处分所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增多,尤其是遗嘱人通过遗赠将大部分甚至全部遗产赠与第三人,尤其是与遗嘱人存在不道德关系的第三人时,其不仅破坏了家庭伦理,更损及社会的公序良俗,为社会精神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即便遗赠给不存在道德非议的其他对象,也应有度且合情理,如学者所言,“设若被继承人将其全部遗产,遗赠与慈善团体,而不使上述亲属继承,其驾志敦,虽堪嘉赏,但因遗赠所引起效果,未免不近人情,且违反义理。” 陈棋炎:亲属、继承法基本问题,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 435页。(三)司法实践缺乏明确的指引 在“杭州遗赠案”和“泸州遗赠案”中,被继承人都通过遗嘱排除了近亲属的继承权,将财产遗赠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导致法定继承人和遗嘱权利人在遗产的归属上发生纠纷。“泸州遗赠案”中法院以公序良俗原则支持了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杭州遗赠案”中法院则以遗嘱自由合法支持了遗嘱权利人的权利。在判决该类案件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使法院处于两难的境界。如果判决法定继承人之外的第三人取得遗产的所有权,不符合我国的家庭伦理道德和善良风俗;如果判决支持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又因为该遗嘱行为本身符合继承法的规定,而受到人们的质疑。可以说,我国在遗嘱继承制度上的不完善造成了司法实践上的没有明确的法律指引,故判决结果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引起公众和学界的争议就不足为奇了。“杭州遗赠案”的判决结果使有继承权的法定继承人的期待权明显受到了伤害,被继承人与继承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伤害而以维护近亲属伦理价值的特留份制度却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法律在针对被继承人制定遗嘱方面,一方面过度地认可了遗嘱人自由意志,导致法定继承人的权利可能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的制度环境
- 肿瘤患者心理护理
- 双胎护理常规
- 故事:小猫钓鱼
- 微生物菌种保藏
- 瞳孔护理教学规范与操作要点
- 固镇发展新质生产力
- 红细胞增多症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护理
- 全国禁毒培训体系构建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 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我不想离开你》绘本故事PPT课件【幼儿教案】
- 2023汽车智能座舱分级与综合评价白皮书
- 职业暴露针刺伤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校外培训机构章程示范文本
- 大学生就业指导之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 砂检验报告(机制砂)国标 亚甲蓝值<1.4或合格
- YY/T 0068.2-2008医用内窥镜硬性内窥镜第2部分:机械性能及测试方法
- 理正软件抗滑桩常见问题课件
- 项痹病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 军人申请病退评残医学鉴定申请表-附表1
- 六年级国学经典《大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