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基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三个有效教学策略.doc_第1页
57基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三个有效教学策略.doc_第2页
57基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三个有效教学策略.doc_第3页
57基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三个有效教学策略.doc_第4页
57基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三个有效教学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三个有效教学策略常山县实验小学 林国芳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否有效研究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否利用起点有针对性地预设教学过程,合理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做好“把脉、诊断、顺应”三篇文章,努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学习起点 有效教学 策略浙江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第7条规定: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然而走进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新授知识一出现,部分学生就基本上会了、懂了,但教师为了完成事先的“预设”,生拉硬扯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回“原点”,迫使学生“假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不能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进行正确的分析,所预设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依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强调了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把金钥匙,努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把脉预判学习起点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会怎样学,无形中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有时在备课过程也“备”了学生,但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更多地依赖于教参的分析,把教材的起点内容作为学习的起点,认为学生应该具有(或未知),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或未知)却很少考虑。正因为只考虑了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现实的状态”,使我们的学生还是被动的跟着教师走。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首先要学会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预判学生对前置性知识的掌握度。1.“把一把”学生的起点状态。“把一把”学生的起点状态,就是了解学生进行新知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原有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和起点。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理清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考虑新授知识结构的前后联系,那些知识基础学生是原来已学的,初步判定学生知识起点,进而设计教学进程。例如学生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前,他们应具备面积的相关知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规则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预备知识,只有掌握好这些前置起点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新课。有时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适应等,对学习新知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除了根据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起点外,还应把激活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动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也作为教学的起点来考虑,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2.“把一把”学生的潜在状态。“把一把”学生的潜在状态,就是了解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掌握了部分教学目标中的内容,教师就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拓展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策略上。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时间前,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拨出与描述“整时”,教师就应把重点放在“学习半时”上,至于整时,只需让学生介绍、归纳与迁移。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以上两方面的了解与分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把脉”确定教学起点时既不能过于拔高,使教学脱离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也不能过于低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降低课堂效率。二、诊断把握真实起点“把脉” 是“诊断”前提,只是大致的判断,而“诊断”就需要比较的精准。如何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我们在备课时的教学设想已经有所考虑,但是还需直面学生,才能比较精准了解,以便更客观地服务课堂教学。1.课前诊断: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我们都知道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但这张纸上目前已经填写了多少的知识与内容?应如何更好地开展新知的学习?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前测的方法去诊断。(1)问卷调查法:即设计一张问卷(或表格),在课前让学生填写,从而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如在六年级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前,围绕“你知道什么是百分数吗?”、“能举出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例子吗?”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确定新知的切入点。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概念课的教学和起始教材的教学。(2)预习分析法:安排预习内容,设计预习作业。通过预习作业的前测,了解学生对新知自学的情况:哪些问题学生已经能解决?哪些问题似懂未懂的?还有哪些问题是暂时不能解决的?根据对预习作业的分析,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类方法主要可用于运算定律(性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等的教学。2.课中诊断:通过观察与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1)活动观察法:在课堂上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从而确定下节课应该选择的有效教学方式。如:一年级教学“8、9的组成”一课时,可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进行指定数的分解?是否愿意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合作学习中有哪些困难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了解这些以后,就可以确定“10的组成”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和应该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2)交流谈话法:在展开新知探究前和孩子们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交流谈话,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通过课堂前测诊断和课中诊断,我们就能比较精确、科学的掌握学生的真实起点,明确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指导。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顺应打造有效课堂浙江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第16条规定: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或调整教学目标及进程。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我们所说的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要做好“把脉、诊断、顺应”三篇文章,“把脉、诊断”固然重要,但是课堂教学“顺应”学生学习起点,也就是说在“预设”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生成”,更需要教师的智慧。1.顺应学习起点,准确把握教学切入点。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份调查表,通过调查得知有一半左右的学生知道分数,而且会写、会读,个别同学还能正确的说明比较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例如二分之一等。但也有个别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分数这个概念,一点基础也没有。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知识的认知起点较高。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直接引入分数,让“初步知道的学生”尝试利用图形来说一说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使个别“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听得懂,“兵教兵”先行,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点拨,从而达到全班同学认知的全面化,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时,学生通过自学或预习的方法也能提升自己的认知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住学生的高起点,进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2.顺应学习起点,灵活呈现教材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做出相应地变动。”因此,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案例1: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片断教学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先安排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用方程解。虽然通过教学,学生能用方程来进行解答,但在平常的练习中,学生往往都是采用“算术法”来进行解答。通过谈话了解,他们一致认为,通过读题就能看懂题目的意思,而且用“算术法”解答很方便,又为何要用“方程”这样烦琐的程序来完成呢?几次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都感觉是在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究其原因,简单的应用题用“顺向思维”的列方程解答,还不能明显地体现其优越性。为了改变这种“强摁牛头喝水”的状况,我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就出示了下面两题,让学生列式计算:(1)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的棵树比梨树的2倍少16棵,苹果树有多少棵?(2)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的2倍少16棵,苹果树有多少棵?反馈后发现第(1)小题几乎全部学生做对,而第(2)小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做对。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比较两题之间的不同点,并讨论怎样才能正确解答第二题,提高自己的正确率?通过引领与点拨,学生发现用方程解答该题,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将两种类型的题目都统一为“顺向思维”的解题思路,方便又好用。接着,通过呈现不同类型题目的巩固性练习,让学生灵活选用“算术法”和用方程解等方法来解答。学生的正确率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思维品质也在练习中得到了无形的提升。3.顺应学习起点,合理调整教学进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起点的发展和变化往往会与教学预设方案不相适应,使教师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因此,必须顺应学生发展的学习起点,合理调整教学进程,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案例2:圆的周长教学片断师:(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谁能上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一生上来绕圆一圈,其余同学表示赞同)师:那这个圆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有没有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生:用一根绳子绕圆的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生:可以把这个圆在尺上滚一圈,得到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生: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师:还有公式?是怎样的?生:圆的周长=3.14直径(教师板书计算公式)师:对于这个公式,有什么疑问吗?生:这个公式对吗?为什么要用3.14直径就是周长了呢?生:我们数奥老师告诉我,任何一个圆的直径3.14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师: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真的吗?(学生反映不强烈)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进行验证一下吗?生:可以用我们手上的圆片测一测他的周长和直径,再算一算。师:好,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看,是不是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在这教学片断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能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确定学生所处的学习起点,依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当学生说到可以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时,已经出乎老师的预设之外,而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且将学生的回答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从验证的角度去进行学习和活动,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总之,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准确与否,对学生的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