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与方剂一节治法概述.ppt_第1页
治法与方剂一节治法概述.ppt_第2页
治法与方剂一节治法概述.ppt_第3页
治法与方剂一节治法概述.ppt_第4页
治法与方剂一节治法概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治法与方剂 第一节 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治则 :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共性。 治法 :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总之: 方从法出,以法统方,第三节 常用治法,清代 程钟龄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 温 热 清 虚 补 单一治法 (七法) 汗 + 实 泻 吐 消 和(复合治法) 下,八法,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重点掌握)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汗 法,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吐法,1、定义: 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下 法,1、定义: 通过泻下通便,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有形实邪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和法,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温 法,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的寒邪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症: 里寒证,寒从中生 外寒直中,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3、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4、使用注意: “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清法,1、定义: 通过清泄气分,透热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清虚热,清热祛暑等作用,以清除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里热证,实热 热 证 虚热,经热:郁热: 热毒: 热结:,散漫之热,蓄聚之热,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局部红肿热痛 或见脓血 热陷心包- 心神病变,甚则神昏,热实互结 瘀热互结 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3、常用分类,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虚热,4、使用注意: (1)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 (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消 法,1、定义: 是通过理气、活血、祛湿、化痰、利水、消食、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补 法,1、定义: 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致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4、使用注意: (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 (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二、病证分类法。五十二病方 三、祖方(主方)分类法。祖剂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医方集解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 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配:组织、搭配。 伍:队伍、序列。,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用药物的整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方剂学运用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体上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作用:,一、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单味药物的药力或产生协同作用),以提高或改变原有的功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二、随证合药,全面兼顾,扩大治疗范围。 三、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可保证方剂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增效减毒。,“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 金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金李东垣:“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明何伯斋:“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隔拒。,使药: 1、引经药,(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常用引经药举例:,太阳经:羌活、藁本 太阴经:苍术 阳明经:白芷、葛根 少阴经:细辛 少阳经:柴胡、黄芩 厥阴经:川芎、青皮 载药上行:桔梗 引药下行:牛膝,君、臣、佐、使运用须知:,1、君药不可缺,药味少,用量大。(不是方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为臣、佐、使药时用量要大。) 2、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 3、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组织好理想有效方剂的重要环节: 1、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 2、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是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1、佐使药的增损:原方君臣配伍关系、功效和主治的无根本改变,即我们常说的“随证加减”。 如:四君子汤异功散 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臣药的增损:原方君臣配伍关系的改变,导致原方功效和主治发生本质变化。 如: 麻黄汤三拗汤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二、药量增减的变化(药物不变) 1、原方的药力增强或减弱。 如: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2、原方的君臣配伍关系的改变,其功效、主治随之变化。 如:小承气汤 厚朴三物汤,三、剂型更换的变化(药物、药量不变) 药力强弱峻缓之别,所治证候轻重缓急之异 如:理中丸 理中汤(改变药力) 特殊: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丸(改变功效主治) 桂枝茯苓丸 催生方(改变功效主治),以上变化,可结合运用, 如:麻黄汤 大青龙汤 ( 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杏仁的量,加石膏、生姜、大枣。) 注意:君药不可变,否则是另组新方了。,第五章 剂型,汤剂,“汤者荡也”。 优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灵活加减,照顾全面。 缺点:耗费药材,不易携带,不便大生产,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份易于挥发,不便服用(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散剂,“散者散也”。 分内服外用两类。 内服有煎散和细末口服两种方式。 优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口感较差,不便增减。,丸剂,“丸者缓也”。 优点:节省药材,药效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适合久服缓治,便于服用、保存及携带,同时,亦宜于药力峻猛、有较剧毒性以及芳香类易挥发药物应用。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膏剂 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 (1) 煎膏 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 (2) 软膏 又称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3) 硬膏 又称膏药,古称薄贴。系以植物油将药物煎至一定程度,去渣,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等搅匀、冷却制成的硬膏。,酒剂 又称药酒,古称酒醴。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 丹剂 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曰丹。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第六章煎药法服药法 第一节煎药法,1煎药用具 瓦罐、砂锅 2煎药用水 一般以水质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