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冷战的结束使亚太地区的权力分配和安全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发展新型安全机制来维持地区安全秩序,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存在的一种客观需求。在各种倡导新安全观和建立新型安全机制的呼声中,作为一种国际合作形式和规范的多边主义,逐渐成为亚太安全合作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这使亚太安全合作与冷战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同世界其他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相比,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形成多边同盟、大国协调以及集体安全机制,但是合作安全却得到了较大发展;二是以东盟地区论坛(ARF)为代表的泛亚太合作安全机制缺乏制度保障,不能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为什么亚太多边安全合作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合作安全能否发展为有效的多边安全机制,构成亚太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础?本文在对地区多边安全机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亚太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回答。多边安全机制与亚太安全合作对地区多边安全机制进行分类是探讨亚太地区多边合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根据约翰鲁杰(JohnRuggie)的定义,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在普遍的行为原则基础上协调相互关系的制度形式。多边安全机制是以多边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安全制度。但是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多边主义只反映安全合作的形式,并不反映安全合作的性质。(注:对多边主义概念的理论分析,参见JohnGerardRuggie,“Multilateralism:theAnatomyofanInstitutio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6,No.3,1992,pp.561598。)例如,北约和欧安组织都是多边安全机制,但它们却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多边机制。建立不同的多边安全机制需要具备不同的前提条件,一个地区能够建立何种类型的多边机制,取决于该地区安全结构的具体条件。此外,有效的安全机制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础,性质不同的多边安全机制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地区安全秩序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对性质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多边安全机制进行区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按照安全合作的性质和功能差别,把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分为四类,即军事同盟、大国协调、合作安全和集体安全。(注:关于安全机制的分类问题存在很多争议,参见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240页。国内不少学者把多边安全机制等同于合作安全或集体安全机制,没有区分不同性质的安全多边主义之间的差别,尤其是没有区分多边同盟和集体安全的差别。参见楚树龙:亚太地区安全观、安全结构和安全战略,载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5期,第23页;黄永光:多边机制与东亚安全秩序,载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3期,第90页;朱锋、朱宰佑:多边机制与东亚安全,载当代亚太,1997年第5期,第5051页;俞晓秋:欧亚多边安全机制之比较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6期,第11页;陈峰君:两种不同的安全概念与安全战略,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1期,第26页。把不同性质的多边安全机制区别开来的观点,参见阎学通等著:中国与亚太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269270;董惠康:国际法上的集体安全制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390页;门洪华:集体安全辨析,载欧洲,2002年第5期,第1012页。)对比这种四种多边安全机制,从合作的目的、性质和合作范围来看,多边同盟和其他三种合作机制的区别最大。和双边同盟一样,多边同盟是传统均势政治的产物,没有摆脱由均势对抗求安全的传统模式,它的思想基础在本质上仍然是个体安全。大国协调开始摆脱均势政治的影响,但它把多边主义局限于大国之间,不能充分体现中小国家的安全利益,因此属于传统安全合作和新型安全合作之间的过渡形式。合作安全和集体安全从建立国际规范和制度出发来保障所有国家的安全,其思想基础是共同安全、综合安全,体现了国际关系发展的进步趋势。从合作机制的功能来看,大国协调和合作安全强调非正式合作,制度化程度最低,缺乏强制机制,所以冲突预防能力强而危机管理能力弱。多边同盟和集体安全的制度化程度高,具有强制机制,所以具有较强的危机管理能力。多边同盟的性质决定了它难以有效地降低安全困境的影响,因此冲突预防能力最低。相较而言,集体安全无疑是最理想的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这四种多边安全机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多边同盟提供集体防御,就其内部而言是一种集体安全。当地区集体安全机制针对地区以外的威胁,就转变为多边同盟。如果把大国多边主义扩散到更多的中小国家,就能够建立以大国协调为基础的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和集体安全的最大差别是制度化程度,一旦建立起有效的强制机制,合作安全就可以转变为集体安全。表1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分类和比较多边同盟大国协调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合作性质以均势对以大国合以普遍的国际规以普遍的国际规抗求安全作求安全范和制度求安全范和制度求安全合作目的抵御和战胜控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内部外部威胁潜在威胁潜在威胁潜在威胁合作范围排他性同盟排他性大国非排他性地区非排他性地区多边主义多边主义多边主义多边主义冲突预防能力弱强强强危机管理能力强弱弱强观察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可以发现:冷战时期,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的基本模式是以美国为中心和以苏联为中心的双边军事同盟,缺乏多边主义一直是亚太或东亚地区的主要特征。(注:BarryBuzanandGeraldSegal,“RethinkingEastAsianSecurity,”inMichaelT.KlareandYogeshChandrani,eds,WorldSecurity:ChallengesforaNewCentury,3rded.,NewYork:St.MartinsPress,1998,p.106.)冷战的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亚太地区的权力分配和安全关系的性质,在新型安全机制的基础上建构新的亚太地区安全秩序,成为亚太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虽然双边合作仍然是亚太安全合作的主导模式,但是包括美、日、中、俄在内的大多数亚太国家都开始积极倡导建立亚太多边安全机制,多边主义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的一个新的原则和规范。但是亚太地区应该以及能够建立什么样的多边安全机制?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亚太建立什么样的地区安全秩序。不少国家的政府和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看法,最后得到普遍认可的是合作安全。冷战结束以来的十多年里,亚太地区没有建立多边同盟、大国协调以及集体安全,只是发展了合作安全。这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多边安全合作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亚太地区建立多边同盟的困难多边同盟(multilateralalliance)指三个以上国家按照多边主义原则,针对共同的外部威胁而建立的军事同盟,因此可称其为“同盟多边主义”。多边同盟是一种排他性组织,仅在其内部实行多边主义原则,针对的是具体的外部威胁。(注:BrainL.Job,“MattersofMultilateralism:ImplicationsforRegionalConflictManagement,”inDavidA.LakeandPatrickM.Morgan,eds.,RegionalOrder:BuildingSecurityinaNewWorld,UniversityPark,PA:The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pp.171172.)建立多边同盟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三条:存在共同的外部威胁;内部成员互不构成威胁;同盟中的主导国家对多边主义的偏好。(注:关于多边同盟的前提条件,参见阎学通在“清华环球论坛”上的发言,载环球时报,2001年8月31日第4版,以及SteveWeb,“ShapingthePostwarBalanceofPower:MultilateralisminNATO,”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6,No.3,1992,pp.633680。)美国是推动亚太多边同盟的主导力量。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都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建立起来的,并一直延续到冷战之后。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谋求建立多边同盟的政策并不成功,美国和亚太盟国的安全合作以双边主义为基础,形成了所谓的“辐辏”(hub-and-spokes)模式。(注:关于冷战时期亚太地区没有形成多边主义合作的原因的探讨,参见DonaldCrone,“DoesHegemonyMatter?TheReorganizationofthePacificPoliticalEconomy,”WorldPolitics,Vol.45,No.4,1993,pp.501525.ChristopherHemmerandPeterJ.Katzenstein,“WhyisThereNoNATOinAsia?CollectiveIdentity,Regionalism,andtheOriginofMultilateralism,”InternationalSecurity,Vol.56,No.3,2002,pp.575603。)冷战结束以后,双边同盟仍然是美国亚太安全政策的支柱。但是美国并不满足于维持这种单一的安全合作模式,而是试图借鉴欧洲多边同盟和地区多边主义的成功经验,在亚太地区探索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多边主义合作的特点是适应变化的能力强,多边军事同盟也不例外。(注:JohnGeraldRuggie,“Multilateralism:theAnatomyofanInstitut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6,No.3,1992,pp.593597.)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同盟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共同的敌人或对手,一旦达到目的,同盟将会解散。(注:JamesE.DoughertyandRobertL.Pfaltzgraff,Jr.,ContendingTheoriesofInternationalRelations,AddisonWesleyLongman,Inc.2001,5thEdi,p.532.)冷战结束后,现实主义理论家们预言北约将很快走向解体。例如,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Waltz)就认为,“从历史和均势理论我们得知,赢得战争胜利后的同盟很快便会解体,越是决定性的胜利便越是如此北约(的解体)还没到按日计算的时候,但是已经可以按年计算了。”(注:KennethWaltz,“TheEmergingStructureofInternationalPolitics,”inMichaelB.Brownetal,eds.,ThePerilsofAnarchy:ContemporaryRealismandInternationalSecurity,Cambridge,MA:TheMITPress,1995,pp.7374.转引自于铁军:国际政治中的同盟理论:进展与争论,载欧洲,1995年第5期,第15页。)但北约经过自身的战略调整,已经适应了国际体系变化之后的新形势,仍然在欧洲地区安全秩序中承担主导作用。(注:关于冷战后北约的战略调整,参见朱立群:欧洲安全组织与安全结构,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67112页。)北约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多边军事同盟的价值,成为美国推动亚太同盟体系中的多边合作的动力。从冷战后美国政府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来看,寻求同盟间的多边合作是美国亚太多边政策的一个特点。美国国防部1998年东亚战略报告提出“安全多元主义”(securitypluralism)概念,根据这个概念,美国希望建立以双边同盟为主,以“同盟间合作”(intra-alliancecooperation)和地区多边合作为补充的安全框架。(注:MatthewAugustine,“MultilateralApproachestoRegionalSecurity:ProspectsforCooperationinNorthKorea,”TheKoreanJournalofDefenseAnalysis,Autumn2001,pp.295317.)2000年美国政府还曾经主张建立覆盖全区的安全共同体(securitycommunities),准备借鉴欧洲经验,在亚太地区建立多种多样、活动方式灵活但却是有形的多边安全合作架构。(注:宋以敏:亚太地区的几个新发展趋势,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第1213页。)美国谋求建立亚太多边同盟的具体表现,首先是推动“同盟间的协调”(intra-alliancecoordination),加强双边同盟之间的合作。冷战后,美国一直谋求构筑“美日韩大战略联盟”,极力推动日韩军事合作。(注:王传剑: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中的美韩军事同盟,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5期,第1419页。)为解决朝鲜半岛核危机,1995年美、日、韩三国成立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KEDO);1999年8月日韩举行了二战以后的第一次联合军事演习;当年,美、日、韩三国又组成三边协调与监督小组(TCOG),就半岛问题进行合作。这是美、日、韩同盟合作加强的标志。2001年上台的布什政府也没有放弃多边同盟构想。例如,2001年7月在美澳部长级会议上,受美国的支持,澳大利亚外长唐纳提出建立一个包括美、澳、日、韩在内的“四国安全磋商机制”的构想,舆论评为“小北约”。但是美国谋求同盟多边合作的努力遇到很大阻力。除了外部力量的反对,这种阻力还来自“辐辏”模式本身。多边同盟的条件之一是存在共同的外来威胁,二是内部互相不构成威胁。“小北约”难以成功,一是因为“中国威胁”不现实,二是因为日韩矛盾。(注:参见阎学通在“清华环球论坛”上的发言,载环球时报,2001年8月31日第4版。)例如,美国把中国看做亚太安全的最大威胁,“中国威胁”是它推动多边同盟的主要依据。但是和中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的韩国很难认同“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