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基本常识.ppt_第1页
诗歌鉴赏基本常识.ppt_第2页
诗歌鉴赏基本常识.ppt_第3页
诗歌鉴赏基本常识.ppt_第4页
诗歌鉴赏基本常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联:国泰民安诚系念, 下联:桃夭李艳更关情。,古典诗歌的分类及基本常识,高考考纲: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诗歌分类: 1、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2、按题材分:爱情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 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羁旅行役诗 3、按创作风格分: 现实主义诗歌:写实 浪漫主义诗歌:想象、夸张、神话传说,4、按年代分 古体诗:(唐代以前): 四言诗骚体诗乐府诗五言诗七言诗 近体诗:(唐代五四) 绝句: 第3句不押韵,2、4句必须押韵,第1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律诗 : 8句,偶句押韵,首、颔、颈、尾,颔、颈对仗(出句、对句)、仄起平收(12/34) 词 : 词牌 题目 上阙(片) 小令 中调 长调 豪放词 婉约词 曲: 宫调 曲牌 题目 散曲(小令、套数) 杂剧,小练习: 1.下列是隋代无名氏的送别,排列顺序应为: 借问行人归不归 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断花飞尽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下列是高骈的绝句山亭夏日,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树浓阴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A B C D,C,3.下列是高骈的绝句山亭夏日,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树浓阴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A B C D 4.填入下面五言律诗横线内的诗句是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A泣尽弓剑前 B飞血溅林梢 C卧埋淮海边 D生儿不象贤,D,5.填入下面五律横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禹 庙.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 。 , 。 早知乘四载 江声走白沙 云气嘘青壁 疏凿控三巴 A. B. C D 6.下面是张孝祥念奴娇的上阙,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洞庭青草,近中秋、(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乙),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A.更无一点风色 表里俱澄澈 B.更无点风色 表里澄澈 C.更无一点风影 表里澄 D.更无点风影 表里俱澄清,B,A,7.下面是李清照永遇乐的上阕,依次填入 两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A春意知几许 这次第岂无风雨 B春意知几许 次第岂无风雨 C春意都知几许 次第岂无风雨 D春意都知几许 这次第岂无风雨,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1.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2.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和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的形象。人物形象又包括诗人的形象与诗中所出现的人物的形象。 3.意象: 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事物)。 4.意境: 是诗人借助意象创设的生活图景,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成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5.表达技巧:表达达意、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5.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融情于事 融情于物(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3)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如:白描,细描(铺排) 其它还包括动静结合等。 侧面描写:烘托、衬托。 4.修辞手法: 5.结构篇章的方法:对比、叙事抒情结合、叙事议论结合、虚实结合、用比的手法等,三.教纲解读 (05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沈思忽自惊。 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1)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答案:同意。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06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shung)。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艭:小船。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答案: (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一)考纲解读 1.鉴赏诗歌的形象 提问方式: A.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B.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C.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鉴赏诗歌的语言 提问方式: A.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B.“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C.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D.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 A.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B.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C.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D.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E.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问方式: A.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B.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C.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E.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F.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G.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二)题型特点 1.开放性 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主观题:只有3套题涉及填空,1套题涉及选择。 3.比较鉴赏(07高考18套题有5套采用该形式) 4.综合性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5.重理解和表述 6.赋分68分 附07高考选材 唐诗:6套 宋词:4套 曲:1套 宋诗:6套 清词:1套 明诗:1套 清诗:1套 古诗:1套,四.如何读懂诗歌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背景。 2、借助诗歌的分类,从题材内容方面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3、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展开联想,体会画面背后的情感。 4、借助诗歌字面的意思,抓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如: “独”“孤”“悲”“愁”“喜”“乐”“闲”“忧”“哀”“怒”“苦”“思”等,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5、多看诗歌鉴赏题答案。,(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一.关于意象、形象 1、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2、形象:诗作刻画表现的人和物。包括 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蕴涵了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二.考题解析 例1、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 (二)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意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三)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例2、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把帘子挂起来),卧看千山急雨来。 (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二)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三)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例3、分析“小松”的形象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一)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现如今它脱颖而出,长成参天大树,然而当初“时人”却不识其“凌云木”的特性,等到它高耸入云才来称赞。(二)作者借“松”喻人,“松”喻指出身卑微,不甘埋没,坚韧顽强的人才,(三)诗人借“松”的遭遇来批判时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表达了对摧残、扼杀人才的社会制度的不满。,例4、分析“墨梅”的形象。 墨梅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一) 诗人笔下的墨梅虽没有华艳的外表,但具有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二)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三)表现自己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二)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三)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例6、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二)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三)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例7、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二) “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三)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三.归纳解读方法和答题步骤: 方法: 1.知人论诗,或借助相关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2.人物形象看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心理活动,物象要看事物的形神色态和作者对它的爱恨喜恶。 3.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 步骤: 什么形象或 意境(画面);释句,有时还须指出手法表达了诗人某种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二)鉴赏诗歌的意境 一.关于意境 “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由意象构成。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如: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寒江垂钓图:千山万径都被白茫茫的大雪覆盖,没有飞鸟,没有人迹。江面上只有一位坐着小船垂钓的渔翁。(二)全诗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意境,(三)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孤独严酷的条件下,依然顽强不屈、凛然无畏、清高孤傲的精神面貌。(先总后分再总结),二.常见的意境类型。 1.雄浑苍凉(阔大)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清幽宁谧(清新恬静)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繁华热烈(喧闹)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孤寂冷清(萧条荒凉) 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三.考题解析。 例1、王维山居秋暝一诗,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空山秋晚图: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场雨,山林空旷静寂,山上皓月当空,青松茂密,清泉蜿蜒流过山谷。竹林里传来洗衣女子欢闹的歌声笑语,荷花池里的渔舟乘月而归。(二)全诗营造了恬静安谧的优美意境,(三)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满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例2、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例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意境的理解。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枫桥夜泊图:秋天的夜晚,一艘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霜色满天,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寒山寺的钟声点缀着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无法入眠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全诗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意境,弥漫着淡淡的忧郁与感伤。,例4、赏析暮江吟的意境。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这首诗描绘了两幅幽美的图画: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二)意境清幽恬静,(三)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例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西湖美景图:六月的西湖美景与四时迥然,一望无际的荷叶仿佛与天相接,湖面的荷花在阳光的辉映下显得特别红艳。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清新绚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惊喜与赞叹之情。,例6.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游园图:通往游园的小径上布满青苔,柴门紧闭不开,一枝红杏早已探出墙来。整首诗营造了热烈绚丽的意境,昭示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是封锁禁锢不了的,表达了作者对蓬勃旺盛生命力的礼赞之情。,四.归纳答题方法和步骤 “意境类”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四字短语)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什么图景(再结合诗作描述);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延伸训练:,(1)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清幽寂静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 (2)运用拟人手法。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品味关键句。答题要点: 手法。 含义:解释诗句的意思。 作用:对表达思想感情或在结构上的效果。 例1.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赏析“江风引雨入舟凉” 这句诗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步骤一),既写出了江风江雨给人身体上冰凉的感觉,又反映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凄凉的心境,(步骤二)将景物与人的情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惆怅失落的心绪。(步骤三),(2)赏析“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句诗运用了化实为虚(对面写来)的手法(步骤一),写的是诗人想像的情景,诗人想像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因与好友分别而满怀愁绪;(步骤二)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步骤三) 示例2. 从军行的末句“无那金闺万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试分析之。 示例3.请赏析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妙处。,二、赏析品味关键字: 答题要点: 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手法) 该字在原句中描述的景象 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或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故用“铺”更准确、形象。(二)同时,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三、赏析品味关键词的角度,遣词用语 1、动词 (炼字题) 2、修饰词 3、叠词 4、色彩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1、动词是我们鉴赏诗歌用语的重点,要善于通过动词的使用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2、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个细字,脉脉绵绵,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细密。,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忽,忽然。闺中少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忽然柳色闯入眼帘,不禁想起远在他乡猎取功名的丈夫,不禁伤感惆怅,悔恨不已。一个“忽”字将少妇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庾信小园赋中“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示例: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4、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5、色彩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有时可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有时也可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例1、“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例2、“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四、归纳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内容上的: 1.更细腻逼真地突出事物的(抒情主人公)特征。 2.营造了某种意境,渲染了某种氛围。 3.更含蓄真切地抒发了某种感情。 4.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色彩词)。 4.化静为动,使静态事物富有动感;或化动为静(动词)。 6.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某种情感的作用(叠词) 结构上的: 1.为抒情作铺垫。 2.主旨句 3.诗眼。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