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构造演化的现状.ppt_第1页
地球构造演化的现状.ppt_第2页
地球构造演化的现状.ppt_第3页
地球构造演化的现状.ppt_第4页
地球构造演化的现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地球构造演化的现状,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及其变化,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及其变化,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固体地球的塑性 3 固体地球的形变及其证据 4 新生代冰川的分布及其变化 5 固体地球的形变及其原因分析 6 北极冰川消失和南极冰川扩大的原因 7 南极冰川形成或加厚对大地水准面的影响 8 地球形状今后的变化趋势,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国的天方地圆 亚里士多德的球形地球 牛顿的地球旋转椭球体 人造卫生测量的梨形地球,图1 地球(大地水准面)的形状(King-Hele, 1969),2 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固体地球的塑性,地球表面是固体的岩石圈,里被包被的是准液态的软流圈,且还有液态的外核。所以地球可以看成一个固体包围的液体球。,3 固体地球的形变及其证据,3.1 地球南北半球非对称变化的热力学证据 3.2 地球南北半球非对称变化的板块运动证据 3.3 地球南北半球非对称变化的空间大地测量证据 3.4 地球南北半球非对称变化的速率变小证据 结论:,3.1 地球南北半球非对称变化的热力学证据,经热力学论据证明,南半球是热半球,北半球是冷半球;北半球是挤压半球,南半球是膨胀半球。,图2 由板块绝对运动模型HS2-NUVEL1计算的地球纬圈长度年变化率(L)(Gripp and Gordon, 1990),3.2 地球南北半球非对称变化的板块运动证据,板块运动的证据证实了3Ma以来,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扩张,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收缩。,3.3 地球南北半球非对称变化的空间大地测量证据,空间大地测量证据证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扩张,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收缩;南半球纬线变化率均为正值,即南半球纬线在拉长,说明南半球纬线圈处于拉伸状态。,3.4 地球南北半球变化速率变小(南半球在减速膨胀)的证据,至少近20多年来,南半球的扩张在减速,而北半球的扩张在加速。或者说,3Ma来,整体上南半球在扩张,北半球在收缩,但近代(至少是20多年来),南半球的扩张在减速,而北半球的收缩也在减速。南半球在收缩,北半球在扩张。但近代南半球扩张的速度在减慢,北半球的收缩也在减慢。南半球和北半球在发生相关变化。,图3 ITRF2000 全球水平矢量图(马宗晋等,2003),图4 全球板块边缘相对运动速率变化(金双根和朱文耀, 2003),图5 牛顿球形粘滞体在不同方向力作用下的形变。a,一个力从y轴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于牛顿粘滞体所产生的形变;b,a图由于力的作用已产生形变后,去掉力的作用,牛顿粘滞体在恢复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A,球形牛顿粘滞体;B,由于力的作用后所产生的形变体;x,表示x 轴及其方向;y表示y 轴及其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4 新生代冰川的分布及其变化,现今,北极冰川主要集中在格陵兰岛,总体积为2.95106km3,占全球冰川的9.1%。南极冰盖体积为29106km3,集中了全球90%的冰川,位于南极洲上。其它冰川与冰帽的总体积为0.180.04106km3,不足全球冰川总量的1%。 按顺序来说,首先在南极形成南极冰川,然后,在北极形成北极冰川,最后,北极冰川消失,只剩下南极冰川,40 M a 以来全球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Zachos J. C., 2001),6 北极冰川消失和南极冰川扩大的原因,北极为海洋,南极为大陆,是北极冰川逐渐缩小,而南极冰川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7 南极冰川形成或加厚对大地水准面的影响,现今地球的梨形地球,就是南极冰川对地球作用的结果。 8 地球形状今后的变化趋势,第二节 厄尔尼诺形成及其证据,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形成的原因 2 洋中脊岩浆上涌引起厄尔尼诺的证据,2 洋中脊岩浆上涌引起厄尔尼诺的证据,2.1 热力学证据 2.2 洋中脊证据 2.3 冰川学证据 2.4 地球扁率和自转证据 2.5 气候学证据,2.1 热力学证据,较早从高温的地球内部涌出的物质,冷却时间长,热流值低;较迟涌出的物质,冷却时间短,热流值高。在一定程度上,热流值的高低,代表地内热物质从高温的地球内部涌出的先后。所以,洋中脊处,是最后从高温的地内涌出的物质凝聚成的岩石圈层。而东及东南太平洋区域洋中脊,是最最后从地内涌出的物质凝聚的岩石圈层。或者说,东太平洋区域的洋中脊,可能是现今仍在涌出地内物质的区域。同时也说明,因为纬度和目前地球特有岩石圈构造的原因,东太平洋及东南太平洋洋中脊处的岩石圈,是目前最容易破裂的岩石圈。,全球热流分布(Bott, 1982),2.2 洋中脊证据,整个东及东南太平洋海域,不仅是地球上洋中脊分布最为密集的海域,且这里的洋中脊,现代扩张速度较快;而东太平洋的洋中脊,是地球现今扩张最快的洋中脊。 在最近15年(1979-1996),南极中纬地区的洋中脊,每年都可能有岩浆上涌,造成每年12-14mma以上的海底扩张。,全球大洋洋底年龄(徐茂泉和陈友飞,1999),全球板块构造及洋脊扩张率(Chemicoff and Venkatalrishnan, 1995),2.3 冰川学证据,在每个El Nino年,都有大量的地内岩浆物质涌出,喷发出的大量H2S及SO2气体,进入海洋或大气,进一步氧化成H2SO4,并随着冰雪进入南极沉积下来,造成了南极冰芯的高MSA和SO42-。从以上洋中脊的活动情况分析可知,现今活动性最强的洋中脊,是东及东南太平洋海域的洋中脊。换句话说就是,历史时期东及东南太平洋洋中脊岩浆涌出与El Nino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图7 南极地区的MSA和nssSO4-2历史时期峰值与El Nino具有很好的相关性(Legrand and Feniet-Saigne, 1991),2.4 地球扁率和自转证据,在厄尔尼诺年,地球的确出现了膨胀,在非厄尔尼诺年,地球的确出现了收缩;在拉尼娜年,地球收缩程度最大。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的确是因为地球膨胀,造成洋中脊扩张致使岩浆上涌,使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而造成的。,1982-2001年的J21011变化情况(Dickey et. al., 2002),东太平洋海温变化(SST)与日长年际变化的关系(上海天文台,1995),火山的形成及种类,1、地槽形成原理 2、海洋地背斜顶部火山的形成 3、岛弧形成及其火山活动 4、地堑形成及其火山活动,型,地槽形成和造陆过程. A,岩石壳;B,早期沉积物;C,负压腔;D,后期沉积物;E,火山堆;F,易形成花岗岩岩浆的浅地幔;G,易形成玄武岩岩浆的深地幔;H,玄武岩;“”示火山喷发.,地背斜火山形成示意图。a-i,示火山形成过程。A,岩石圈;B,软流层;C,负压腔及里形成的岩浆;D,火山堆;“”示火山喷发。,岛弧后火山和山脉的形成过程. A, 大陆岩石圈; B, 流体地幔; C, 海洋岩石圈; D,海沟; E,负压腔; F,火山气体和岩浆从负压腔喷出; G,最先形成的火山堆; H-I,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