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第六章螺旋体病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课件.pptx_第1页
《传染病学》第六章螺旋体病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课件.pptx_第2页
《传染病学》第六章螺旋体病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课件.pptx_第3页
《传染病学》第六章螺旋体病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课件.pptx_第4页
《传染病学》第六章螺旋体病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螺旋体病,作者:兰英华、李用国,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一、概述,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五、临床表现,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七、诊断和鉴别诊断,八、预后,九、治疗,十、预防,概 述,一,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 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Leptospira, 简称钩体) 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猪。,传染病学(第9版),一、概 述,钩体病临床特点: 早期 为钩端螺旋体血症,表现为急性发热、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 中期 为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 后期 为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 重者可引起肺弥漫性出血、肝肾衰竭、脑膜脑炎、心肌炎等,预后差。,传染病学(第9版),病 原 学,二,(一)形态结构 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能运动,穿透力强。由菌体、轴丝、外膜组成。 染色: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为黑色。,传染病学(第9版),二、病 原 学,(二)培养 钩体需氧,营养要求复杂,常用含兔血清柯氏培养基培养,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830,生长缓慢,约需1周以上。 (三)抵抗力 钩体在湿土或水中可存活数月,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在加热、干燥及寒冷条件下易死亡。一般常用的消毒剂可迅速将其杀灭。,传染病学(第9版),二、病 原 学,(四)分型 钩体的抗原结构极为复杂。 从人和动物中分离出对人致病的25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国内有19个血清群,75个血清型。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钩体的型别不同,其毒力和致病性也不同。,传染病学(第9版),二、病 原 学,流 行 病 学,三,(一)传染源 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途径。 消化道传播。 其他 有报道经鼠、犬咬伤后可感染。并且有护理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的报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四)流行特征 1. 地区分布 本病分布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为严重。我国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2. 季节分布 全年均可发生,主要夏、秋季流行。 3. 流行性 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疫区儿童亦易感染。多发生于农民、渔民、屠宰工人、野外工作者和矿工等。,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第9版),钩体病主要流行类型及其特点,发病机制与病理,四,(一)发病机制,传染病学(第9版),钩体病病情轻重及临床表现类型与钩体的群型、毒力、数量和人群免疫状况有关。 早期(钩体血症期):侵入体内经小血管或淋巴管至血循环到全身,钩体繁殖、裂解,形成钩体血症。 中期(器官损伤期):钩体进入内脏器官,使其受到不同程度损害,造成中期多个器官损伤。 后期:可出现由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发热、眼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后发症。,(二)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毛细血管感染中毒性损伤。 临床类型的病理基础:由全身毛细血管病变导致的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则形成了主要的临床表现,并依据受累主要靶器官的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本病的病理特征: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组织形态轻微变化不相一致,较易逆转。如肺弥漫性出血时,其功能障碍很严重,但病理损伤却较轻微。,传染病学(第9版),(二)病理肺出血,传染病学(第9版),临 床 表 现,五,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一)潜伏期14天,长至28天,短至2天。 (二)本病典型临床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1. 早期(钩体血症期) 起病急骤,起病后13天内,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发热 头痛、身痛 全身乏力 眼结膜充血 腓肠肌疼痛 淋巴结肿大 三症状:寒热,身痛,全身乏;三体征:眼红,腿痛,淋巴结大,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2. 中期(器官损伤期) 起病后310天,为症状明显阶段,各临床类型表现各异,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1)流感伤寒型 (2)肺出血型: 肺出血普通型 肺弥漫性出血型 (3)黄疸出血型 (4)肾衰竭型 (5)脑膜脑炎型,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1)流感伤寒型 无明显器官损害,是早期临床表现的继续。 治疗后热退或自然缓解。 病程一般510天。 此型最为多见。,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2)肺出血型 为本病病情最重、病死率最高的一型。 在早期感染中毒表现的基础上,于病程34天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 肺出血普通型 痰中带血或咯血,肺部无明显体征或闻及少许啰音,X线胸片仅见肺纹理增多、点状或小片状阴影,经及时而适当治疗较易痊愈。 肺弥漫性出血型 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抢救,可很快因出血窒息而死亡。 是近年无黄疸型钩体病的常见死因,其进展可分为以下三期:先兆期;出血期;垂危期,偶有暴发起病者,可迅速出现肺弥漫性出血而死亡。,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3)黄疸出血型 于病程48天后,在感染中毒症状的基础上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和肾损害。 轻型病例仅有黄疸,无明显出血和肾功能损害,能在短期内恢复。 重型病例常因肾衰竭、肝衰竭或大出血而死亡。出血部位以胃肠道最常见,也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及黏膜广泛出血。 肾衰竭为本型死亡的主要原因。,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4)肾衰竭型 各型患者均可出现,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及少量细胞和管型。 仅严重病例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或无尿,甚至肾衰竭。 此型常与黄疸出血型合并出现,并为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单独的肾衰竭型较为少见。,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5)脑膜脑炎型 少见,一般在发病后短期出现。 表现为非化脓性脑膜炎或脑炎的症状: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抽搐、瘫痪等。重者可发生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 单纯脑膜炎患者预后较好,脑膜脑炎患者往往病情重,预后较差。,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3. 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少数患者热退后于恢复期可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称钩体后发症。 (1)后发热 (2)眼后发症 (3)反应性脑膜炎 (4)闭塞性脑动脉炎,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六,传染病学(第9版),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一般检查 1.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或正常,血沉增快。 2. 尿常规 约2/3的患者有轻度蛋白尿,少量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 3. 血生化检查 可有相应的肝功能、肾功能改变。,传染病学(第9版),(二)血清学检查 1. 显微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一般在病后1周出现阳性,1520天达高峰。1次凝集效价1400,或早、晚期两份血清比较,效价增加4倍即有诊断意义。此法是目前国内最常用钩体血清学诊断方法。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于显凝试验,用此法检测钩体IgM抗体,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传染病学(第9版),(三)病原学检查 1. 血培养 发病1周内抽血接种于柯氏培养基,28培养18周左右,阳性率2070。由于培养时间长,对急性期患者帮助不大。 2. 分子生物学检查 钩体DNA探针、PCR技术可用于钩体病的早期诊断。 3. 暗视野镜检法,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传染病学(第9版),(四)其他检查 约70%的脑膜脑炎型患者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蛋白增加,白细胞多在500106/L以下,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常。脑脊液中分离到钩体的阳性率较高。,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传染病学(第9版),(四)其他检查 肺出血型X线胸片:可见双肺呈毛玻璃状或有弥散性点、片状或融合性片状阴影。,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七,传染病学(第9版),七、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发病前一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并接触过可疑疫水或动物及其排泄物。 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且有三症状(发热、酸痛、全身软)和三体征(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早期中毒症候群,以及肺出血、黄疸、肾脏损害等特殊的器官损害表现,或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特异型血清学检查或病原学检查阳性可明确诊断。,传染病学(第9版),(二)鉴别诊断 本病表现复杂,临床不同类型需与引起相应器官损害的其他疾病鉴别。 流感伤寒型钩体病需与流行性感冒、伤寒等疾病鉴别; 黄疸出血型需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溶血性贫血鉴别; 肺出血型需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等疾病鉴别; 肾衰竭型需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相鉴别。 脑膜脑炎型需与病毒性和结核性脑膜脑炎相鉴别。,七、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八,传染病学(第9版),(一)治疗,各型钩体病的治疗原则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地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 1. 一般治疗 2. 病原治疗 3. 对症治疗 4. 后发症治疗,传染病学(第9版),1. 一般治疗 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饮食,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 并加强病情观察与护理。,2. 病原治疗 杀灭病原菌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和根本措施,因此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轻症者可应用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或阿奇霉素口服。 重症者可应用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钠静脉注射,疗程一般为7天。 其他抗生素可能有潜在治疗作用,如氯霉素、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等。,传染病学(第9版),2. 病原治疗 治疗钩体病应注意预防青霉素治疗时出现的赫氏反应。 赫氏反应:是一种青霉素治疗后加重反应,青霉素首剂后患者半小时至4小时易发生。由大量钩体被青霉素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当青霉素剂量较大时,容易发生。表现为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心率和呼吸加快,原有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一般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少数可诱发肺弥漫性出血。 赫氏反应亦可发生于其他钩体敏感抗菌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传染病学(第9版),3. 对症治疗 对于较重钩体病患者均宜常规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异丙嗪或氯丙嗪,必要时24小时可重复1次。 (1)赫氏反应 尽快使用镇静剂,并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 (2)肺出血型 尤其是肺弥漫性出血型,应及早使用镇静剂,并给予氢化可的松缓慢静脉注射,严重者每天用量可达10002000mg。根据心率、心音情况,可给予强心药。应注意慎用升压药和提高血容量的高渗溶液,补液不宜过快过多,以免加重出血。 (3)黄疸出血型 加强护肝、解毒、止血等治疗,可参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如有肾功能衰竭,可参照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传染病学(第9版),4. 后发症治疗 (1)后发热、反应性脑膜炎 一般采取简单对症治疗,短期即可缓解。 (2)葡萄膜炎 可采用1阿托品或10去氧肾上腺素滴眼扩瞳,必要时可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 (3)闭塞性脑动脉炎 大剂量青霉素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辅以血管扩张药物等。,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学(第9版),(二)预 后,与病情轻重、治疗早晚和正确与否有关。 轻症者预后良好,起病2天内接受抗生素和对症治疗者,恢复快,病死率低。 重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