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论文-论《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及其在鲁迅创作中的意义.doc_第1页
政治哲学论文-论《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及其在鲁迅创作中的意义.doc_第2页
政治哲学论文-论《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及其在鲁迅创作中的意义.doc_第3页
政治哲学论文-论《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及其在鲁迅创作中的意义.doc_第4页
政治哲学论文-论《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及其在鲁迅创作中的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哲学论文-论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及其在鲁迅创作中的意义故事新编写作的最初起因,和呐喊的写作同时,“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现代题材就是当时的呐喊和彷徨,古代题材就是后来的故事新编。呐喊彷徨写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写完即编定出版。故事新编酝酿写作的时间极长,8篇小说从第一篇不周山(1922年)到最后一篇起死(1935年),前后经历了足足13年,至最后编定成集时,已经是晚年成熟的思想了。呐喊、彷徨基本按照写作年代排列,联系比较松散,虽然也具有若干形式特征,内在线索仍较隐晦。两书如果保存其佳作,而删除无关紧要的几篇,并不影响其整体思想和结构。故事新编则不然,删去其中任何一篇,都会使整部作品残缺不全,发生结构性的破坏。在鲁迅一生的创作历程中,后来编成故事新编的8篇小说由于写作时间延续极长,和其他创作有其历时性的相应。例如呐喊可相应于不周山(补天),彷徨、野草可相应于奔月、眉间尺;不周山的女娲试手补天,正是呐喊打破“铁屋子”的努力,奔月的孤独落寞之感和眉间尺的悲愤绝望,又和彷徨、野草的情绪相通。鲁迅1923年以不周山结束呐喊,最初似乎仅是试笔运用古代题材而已,其思想属呐喊的一部分。但在陆续写成奔月、眉间尺之后,则已有了集聚古代题材为一类的设想。1930年,在呐喊出第2版时,鲁迅删除了卷末的不周山,则重编新集的决心似乎已下,所谓回敬成仿吾当头一棒,事后看来,或许仅是涉笔成趣的一个玩笑罢了。故事新编是所谓“神话、史实和传说的演义”,8篇小说追溯中国民族文化历程的起始,犹如朝花夕拾10则追溯他个人文化历程的起始,其根本主题有严肃的意义。8篇小说组成了一个颇为庞大复杂的结构,其内容亦真亦幻,既是历史,又是现实,既是小说,又掺以杂文笔法,隐含了鲁迅强烈的思想个性,有着颇深的象征意义。故事新编8篇,如果按照写作顺序排列,其次应为(1)不周山(补天,1922年,北京),(2)奔月(1926年,厦门),(3)眉间尺(铸剑,1927年,广州),(4)非攻(1934年,上海),(5)理水(1935年,上海),(6)采薇(1935年,上海),(7)出关(1935年,上海),(8)起死(1935年,上海)。这一历时性的写作顺序,在编写成集时,作了两方面的重要调整,一是顺序调整,一是篇名调整。成集后的顺序调整,其次为(1)补天,(2)奔月,(3)理水,(4)采薇,(5)铸剑,(6)出关,(7)非攻,(8)起死。这里的调整主要有两篇,即原来在写作时间上居前的铸剑、非攻在成集时被分别移后了。成集后篇名调整也有两篇,即不周山改名为补天,眉间尺改名为铸剑。故事新编在编定成集时所作的这些调整相当重要,各单篇作品在调整后互相结合,由历时性转为共时性,形成了一个浑然整体。它们已不再作为单篇作品和其他时期作品发生关系,而是作为整部作品和其他时期作品发生关系。故事新编在编定后隐含着一种象数文化结构,其内在系统的思想内容颇为丰富。今试排列如下,并作若干阐发。附图在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中,11篇小说按横栏看,其次序为时代的上溯。补天、奔月是开天辟地的神话,此为上古。理水是大禹治水,此为夏;采薇是殷周之际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故事,此为商周;两篇小说的时间跨度为夏、商、西周,此为三代。铸剑写楚王的剑客,出关写孔老相继,此为东周的春秋。非攻写墨子,起死写庄子,此为东周的战国。故事新编8篇小说就这样从远古神话延续战国,给整个中国先秦历史勾勒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对于中国历史文化,鲁迅早年在呐喊首篇狂人日记中有过震聋发聩的评价:“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故事新编则从狂人日记再往上溯,系统探求中国历史文化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仅以“吃人”两个字概括,并不恰当。故事新编构成了鲁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其思想比早年丰厚多了。8篇小说按竖栏看,可分为左、右两组。左边一栏的小说主人公为补天的女娲、理水的禹、铸剑的侠、非攻的墨,鲁迅基本持肯定态度,其思想核心为禹墨侠,此为阳。右边一栏的小说主人公为奔月的羿,采薇的伯夷叔齐,出关的老子、孔子,起死的庄子,鲁迅基本持否定的态度,其思想核心为儒道,此为阴。虽然肯定和否定这样的提法未必恰当,但基本倾向还是可以感觉出来。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相当程度是有所继承的,其主要内容就是禹墨侠。大禹的三过家门不入,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侠的嫉恶如仇,在鲁迅极其强烈的内在性格中,可以看出这三种精神的影子。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鲁迅一生批判的主要方面就是儒道。在禹墨侠和儒道两方面一褒一贬,既和五四以后的时代风气相关,而鲁迅的独特个性也有重要作用。从禹墨侠上升到补天,从儒道上升到奔月,8篇小说四阳四阴,涉及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取舍两方面以及他一生的思想倾向,结构极为严整。理水、铸剑、非攻三篇,其思想核心为禹墨侠。鲁迅晚年曾经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段话如果作为鲁迅晚年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体认,有强烈的积极作用。如果把这段话和故事新编的禹墨侠思想例如理水对禹及其同事的描写加以对照,不难看出其间的相通。鲁迅的家乡绍兴是大禹陵的所在,如果把禹墨侠的思想和鲁迅若干生平事迹和思想予以对照:例如鲁迅喜爱并多次引用明末王思任的一段话:“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药中在夏瑜的坟上添一只花环以及早年自号“戛剑生”等,更可以看出两者相通。3篇小说中,铸剑写作时间最早,理水、非攻在编集前没有发表过。铸剑由侠入手,理水、非攻写禹墨,乃探求侠之根。鲁迅后来在一封信中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鲁迅小说中漫画化的戏笔极多,但对侠的精神在内心深处还是敬重的,这也和鲁迅一生嫉恶如仇的峻急性格一致。鲁迅一生正面表露自己思想的文字极少,但在故事新编中它们透露出来了。采薇、出关、起死三篇,思想核心为儒道。采薇涉及的主体思想是后世的儒;出关写孔老,涉及的是儒道;起死涉及的是道。3篇小说写于同时,出关是最重要的一篇,也最精采入神,采薇、起死则信笔而写,似由出关化出。对于儒道思想,鲁迅基本持批判的态度。这里既相关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参见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1935年、出关的关1936年),也相关着他对自己的严格解剖,两方面互相联系。鲁迅早年曾经回顾过自己:“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关。”这里涉及的就是儒道思想的影响。鲁迅其实还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而且据说也深通老庄,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两家的批判态度。至于儒道两家本身的优劣,鲁迅后来这样评价:“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于是加以漫画化,送他出了关,毫无爱惜。”尽管同为批判,却仍然重进取而轻退走,鲁迅尚刚的精神品格,亦由此可见一斑。故事新编以补天和奔月两篇开始,这两篇小说的互相补充,犹如呐喊、彷徨的互相补充,定下了全书的基调。两篇小说中,奔月的心境比较悲凉,技法也较为成熟。小说取材于上古神话,但现实背景却是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气氛。新青年团体散掉后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以及同一营垒的“青年战友”“射过来一条暗箭”等等,均在小说中留下痕迹。羿以盖世箭艺射月,而月亮仅仅“只一抖”,毫无伤损,说明了敌方营垒的强大。小说的基调以抑为主,充满了英雄迟暮之感。然而奔月之前还有补天,此篇小说“原意是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但由于一些其他原因,“将结构的宏大毁坏了”。就单篇小说而论,补天不是结构完备之作,艺术上也不能算成功,但从故事新编整体来说,它是完成全书结构的最重要作品。在鲁迅作品中,以正面描写为主的作品不多,但补天在相当程度上可归入此类,所以颇为可贵。以哲理而言,天其实是不可能周的,“天缺西北,地不满东南”实际是永恒现象,人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懈的“补天”努力。所以补天的入世确实胜于奔月的出世,鲁迅以“补天”开场,定下了全书的昂扬基调,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的倾向性。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以“补天”为题材开场的小说还有红楼梦。红楼梦的思想根基在佛道,故小说以一僧一道的飘然出入作为沟通全书的线索;而补天的思想根基则在西方的精神分析家洛特(今译弗洛依德),故小说着力描写“性的发动、创造和衰亡”。高层次文学作品对核心内容的处理,实际上离不开对当时时代最先进思想的体认。红楼梦体认佛道思想颇有深入之处,所以声华烨烨,其味弥久。补天则对近代西方的某些思想有所体认,虽然未必充分,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时代思潮的反应。在故事新编中,补天运用中国古代题材并结合以西方的近代思想,开创了一种写法,就是这部结构不完备之作完备了全书的整体的结构,所以镇住全书,极其重要。故事新编如果从象数文化结构的角度观之,8篇小说的互相耦合,似有八卦之象,而补天上出之,犹乾象焉。故事新编可作为“五四”以后中国高层次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之一,其内容确实多姿多采,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当然还可以有其他体认,也应该有其他体认。【参考文献】鲁迅:自选集自序,见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版,第456页。按此5种创作为小说3种,散文2种,以象数喻之,可当“叁天两地”之象。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第341、341342页。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见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第118页。见女吊,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第6卷,第614页。又致黄苹荪(1936年2月10日)书信,鲁迅全集第13卷,第306页。前者语气尚平和,后者直截说:“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身为越人,未忘斯义。”致黎烈文(1936年2月1日),书信,鲁迅全集第13卷,第299页。写在坟后面,坟,鲁迅全集第1卷,第285页。参观徐梵澄星花旧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回忆:“先生也深通老庄,胸襟几乎达到了一极大的沉静境界。”鲁迅研究资料选辑第11辑。在鲁迅遗留手迹中,有应“伯先生”嘱而写的两幅字。其中一幅是郑所南的锦笺余笑,“昔者可读书,今已束高阁;只有自是经,今亦俱忘却。时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