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和争议综述 05级历史师范盛黎萍0503401012.doc_第1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和争议综述 05级历史师范盛黎萍0503401012.doc_第2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和争议综述 05级历史师范盛黎萍0503401012.doc_第3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和争议综述 05级历史师范盛黎萍0503401012.doc_第4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和争议综述 05级历史师范盛黎萍050340101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和争议综述10“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和争议综述 05级历史师范 盛黎萍 0503401012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改变这一状况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如此规模庞大的工程是无法由一己之力来完成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改变“有世无史”的时间已经成熟。“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这个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二年十月,“工程”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简本的结论也全部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并且荣获“全国十大科学进步奖”。而就在简本发表的前後,抨击的声浪不断在海外出现。有的评论认为,“工程”有政治背景,是政府在搞民族主义;有的则从学术角度提出批评。项永琴:三代文明研究的又一推进读夏商周文明新探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与阶段性成果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12 月第17 卷第4 期成果主要参考了以下文章: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2000年阶段性成果概要上海世界图书公司,2000年江林昌:来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报告载于中原文物2001年第1期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与阶段性成果载于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12 月第17 卷第4 期3转引自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一文。载于2000年11 月10 日人民日报七个支点:在西周王年的具体推算过程中,有7 个重要的支点,它们分别是:1 吴虎鼎与宣王十八年;2 晋侯苏钟与厉王三十三年; (以上为西周晚期) 3 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懿王元年天再旦”问题;4 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5 鲜簋与穆王三十四年; (以上为西周中期) 6 静方鼎与古本竹书纪年昭王之年;7召诰、毕命历日与成、康之年。摘自20 世纪中国年代学研究的盛举(上)“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述载于历史教学,2001 年第2 期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社会科学院报2003年12月11日叶常仙碳- 14 (14C) 测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于物理教师,2004年第25 卷第5 期蒋祖棣: 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论的批评A . 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 C .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古史考:第九卷 C .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网址:张富祥走出“遗古”的困惑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谈起文史哲2006年10月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陈梦家. 西周铜器断代M . 北京:中华书局, 20041陈梦家. 西周代考重编前言A .尚书通论: 外二种M 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岑仲勉. 两周文史论丛M . 北京:中华书局, 20041何炳棣,刘雨. 怀疑真古,相信假古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思路质疑A . 古考: 第九卷 C .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李伯谦: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课题的新进展文物1993年殷玮璋:有关夏文化探索的几个问题文物,1984(2)和再论早商文化的推定与相关问题载于偃师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冯国:对夏商周断代成果的“青铜挑战”载于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3月31日第13期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简介(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 年) 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思路由于相对晚近的历史资料较多一些,愈远则资料愈乏,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推定年代时开创性地采用了倒叙的思路,实行由已知推及未知、由相对晚近推及相对远古的技术路线,即由西周上推商后期,再由商后期上推商前期,最后由商前期上推夏代。(三)、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1、 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 通过现代天文计算, 推定其年代。2、 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 并作必要的发掘, 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 的14C测年。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简而言之,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出了一份三代年表。这份年表将我们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推进了1200多年。其中西周已经推出了10个王的具体在位年,商代后期,也排出了从盘庚到帝辛(纣)共12王的大致在位年。商代前期和夏代,在考古系列测年数据和有关天文推算、文献纪录的配合下,也建立起了基本年代框架。现经整理后成果见下:(一)、西周年代学研究-西周十二王有了准确年谱西周年代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测年,建立年代学框架,同时构建金文历谱,并对有关天文材料进行计算,排除列王年代。通过西周晚期金文材料归纳得出金文纪时词语的涵义,以西周青铜器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推定的七个西周王年的七个支点为框架,利用66条年、月、纪时词语、日干支俱全的文献和金文材料,排除了西周金文历谱。由于对西周历法的若干细节目前尚有未能掌握之处,金文历谱实际上是一个西周王年表。在排谱中,只有懿、孝、夷三王的在位年不能确定。前已论定,懿王元年为公元前899年,厉王元年为公元前877年,懿、孝、夷三王共22年。属于这一阶段的青铜器可排出三王年数不同的几种方案。结合文献记载和青铜器铭文中的人物关系,以懿、孝、夷分别在位8年、6年、8年为最佳方案,孝、夷元年分别为公元前891年和公元前885年。表一西周金文历谱王年 时代金文历谱王年(公元前)在位年数(年)西周早期武王104610434成王1042102122康王102099625昭王99597719穆王97692255(共王当改元年)西周中期共王92290023懿王孝王89987822夷王厉王87784137(共和当改元年)西周晚期共和84182814宣王82778246幽王78177111 (二)、商年代学研究1、武王克商年的研究-“武王克商”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两千年来,历代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立说,形成了至少44种武王克商年的结论,跨度从公元前1130至公元前1018年。武王克商之年是商、周的分界,也是三代年代学的关键。在克商年的可能范围之内,通过现代天文方法回推克商天象,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三个克商年的方案。(1)公元前1046年此说从研究武成历日入手,逐一排比不同的月相说与克商年的对应关系。又用国语伶州鸠语日月星辰位置,“工程”关于金文纪时词语的理解(生霸在望前、死霸在望后),以及国语伶州鸠语“岁在鹑火”进行筛选,结合文献、考古信息以及天文条件的符合程度,选出克商日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2)公元前1044年此说将利簋“岁鼎”、国语伶州鸠语等7个历日天象作为克商年应满足的条件,在公元前1122前1021年之间逐项筛选,并用武成历日检验,得到在克商年可能的范围内,公元前1044年1月9日为惟一解。(3)公元前1027年此说通过对甲骨五次月食年代的计算,得出武丁在位年的范围。据古本竹书纪年,盘庚迁殷至商灭273年,考虑到盘庚迁殷到武丁即位前年数不能过长,西周积年取古本纪年257年说为好,克商年为公元前1027年。选定方案:三个克商年方案各有得失。但因公元前1027年说与“工程”所定金文历谱难以整合,也不能与天象记录相合,公元前1044年说对金文纪时词语的理解与“工程”金文历谱研究所得结果不一致,而公元前1046年说与金文历谱衔接较好,与武成、召诰、洛诰历日、国语伶州鸠语等也能相容,是三说中符合条件最多的一种,故选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之年。2、商代后期的年代学研究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00年。据宾组月食,武丁元年在公元前1250年,则武丁以前有50年。据无逸,武丁在位59年。据古本竹书纪年,武乙取35年,文丁取11年。据商末周祭祀谱,帝乙为26年,帝辛为30年。由此可得商后期王年的大致情况如下:表二:时代王年(公元前)在位年数(年)商后期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13001251年50武丁12501192年59文丁11121102年。11帝乙11011076年26帝辛10751046年。30以上得到的商后期王年大致情况与殷墟文化相应各期的测年结果基本吻合。3、商代前期的年代学研究建立商前期年代学框架的主要依据是商前期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测年,以及商前期都城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和古代文献有关商年记载的研究。 商代前期年代框架的估定:商前期年代框架的构建依靠两个定点,一是盘庚迁殷之年;二是夏商分界。夏商文化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是已知最早的商代都邑规模的遗址,其始建年代最接近夏商更替之年。根据14C测年数据推断,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始建年代在公元前1610前1560年之间。结合文献有关商代积年的记载和14C测年数据,估定商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表三:时代王年(公元前)商前期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16001300年(三)、夏代年代学研究 夏代年代学研究主要遵循两条途径:一是文献中对于夏年的记载;二是对夏文化探讨的主要对象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进行14C测年,同时参照文献中有关天象记录的推算。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两点,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夏商分界已推定为公元前1600年。关于夏代始年的推定,我们主要是依据文献中有关夏代积年记载的研究,并参考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14C测年数据。关于夏文化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二里头文化一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两种意见。新砦二期遗存的确认,已将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紧密衔接起来。以公元前1600年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现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表四:时代王年(公元前)夏代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20701600年 夏商周年表的正式公布标志着该工程初步告一段落。虽说有些目标尚未完全实现,譬如对于商代前期的年代框架一项尚未达到预定目标所设想的那样有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年表本身亦如“断代工程”专家所言,只是阶段性的成果,还有待于完善与细化,并需要随着今后更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作进一步的更正与调整。三、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质疑的争议自“工程”的简本公布以来,海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辩论,其中持怀疑态度和批评立场的似乎多于“工程”的拥护者。第一次辩论是在互联网上: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项前后,因远东经济评论(以下简称评论(2000年7月20日)和纽约时报(以下简称时报2000年11月10)上关于“工程”的两篇文章,引发了一场网上大讨论这场网上大辩论开始于2000年11月,通过互联网进行,其议论主体有政治性和学术性两类。学术性的则围绕夏朝的存在与否,二里头文化是否为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是否已是国家水平的社会,中国考古学是否停留在美国考古学三十年代的水平。工程不仅相信夏代的存在,还列出了夏代各王的世系表。对此,不少西方学者持怀疑态度。第二次辩论是面对面的交锋,2003年4月4日,美国“亚洲学协会”的年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专家组组长李学勤、首席科学家仇世华等应邀赴美参加了有关“工程”讨论的学术会议。这场讨论中心问题一直围绕“工程”的西周年代学研究。在会议上,海外的学者对“工程”的方法和结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第三次辩论在芝加哥大学进行,2003年4月12日这次辩论的热烈和效果远远超越前两次,甚至出现了惊人的辩论高潮。批评“工程”的学者中,最值得介绍的是现任斯坦福大学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职研究员蒋祖棣。他向会议提交了一篇题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论的批评的文章(以下称为蒋文)。蒋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讨论“工程”对“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主要提出了碳十四的质疑。我认为这三次大的辩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的质疑:(一)技术上的质疑1、关于碳十四的准确率14C 测年的方法是,先由考古学家取得古生物遗存的含碳标本,再由物理学家对含碳的标本进行常规和加速器质谱仪的14C 年代测年,就能推断该古生物的死亡年代.但是,以考古验证古史年代,首先就有个适用范围问题。如果考察对象是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前的遗物,那么样品测试可以提供相对适用的年代数据,并且误差放大到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也还算准确;但如果仅限于文献史学的年代,并且要弄清年代细节,那么测试手段便会显示出它所固有的局限性。14 测年本来也只有68%的置信区间,蒋祖棣撰文提出了对碳十四地质疑:他认为工程以这样低的置信度作为衡量西周具体王年的标尺很不科学。蒋文认为,OxCal程序系列样品计算法,虽可获得较窄的置信区间,但只有682的置信度;此计算程序的精确度备受国际碳-14学者的批评。“工程”以这样低的置信度作为衡量西周具体王年的标尺很不科学。“工程”为何不使用置信度已达到954或997的其他方法呢?蒋文分析说,其原因是后者的置信范围比前者增多一、二百年,从而达不到“工程”领导规定的“碳14年代数据的精度,要达到正负20年左右”的要求。而挑选置信范围小的计算法可以将武王伐纣的年代压缩到几十年内,从而排除44种说法中的大部分。也就是说,“工程”为了排除更多的观点,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2,天文学推断与王国维月相矛盾2003年4月4日至7日,美国“亚洲学协会”的年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这场讨论中心问题一直围绕“工程”的西周年代学研究。不少海外学者以口头的和书面的形式对“工程”的结论提出了疑问。“工程”否定公元前1044年而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克商年代的天文学依据是不符合王国维对于金文中月相的“四分法”,而“四分法”则普遍得到学者的认同。(查一下什么叫四分法)(二)、方法上的质疑蒋文以“工程”在澧西的考古报告为例。“工程”的断代方法将澧西各个文化层以西周各王为名称,如:第一期是“文王迁澧至武王伐纣” ,等等,这样的断代法称为“间隔的”。而蒋文作者本人曾在澧西主持过考古发掘,其报告在1992年公布。他所用的断代方法称为“渐序的”,就是将各个文化层以大概的年代范围标出,如:第一期是“先周期”。二者的区别在于“间隔法”要求各期在具体年代上有明确的上下界限,相邻各期在时间上必须彼此断开,不能有交错;而“渐序法”则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标出笼统的王朝的早中晚期。蒋文强调,在商周考古中,“工程”的“间隔法”非常不实用,因为出土的陶器、谷物、木头等物品并非随新王的即位而改变。再者,从某下层取出的样品并非肯定代表这一层的年代。比如:做棺材的木料可能在过去就已经准备好,并非在死者去世的那年砍伐的;因此它的碳-14数据就不能视为它隶属的那个文化层。 蒋文批评断代工程的方法论,提出这样两项不合理的要求:一是工程要求“14 年代数据,要达到20 年左右”;二是工程14 专家又要求考古专家“建立样品与王世的可靠关系, 如果无法建立这样的关系,样品对于年代学就没有意义”。蒋文的结论是,“工程”所谓的“多学科研究”的创造,主要还是用非文字证据的研究来解决西周年代问题。而考古地层的划分、出土陶器的分期以及年代误差有数百年的碳-14技术,对史前考古很有帮助,根本不能应用在需要具体年代要求的西周年表的研究方面。从学术角度看,蒋文对“工程”的批评有理有据,是非常客观的。“工程”所犯的错误,不是某个学术观点上的,而是方法上的,是致命的。(三)、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动机上的质疑是民族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由于这些质疑主要是在一些海外学者之间展开,因此摘录一些英文原文,以便清晰了解。1、报纸上的反映Bruce Gilley的文章题为中国:民族主义,刊登于远东经济评论(以下简称评论(2000年7月20日)标题下的点题文字如次:“发掘未来-一项旨在证明传说中(mysterious)的夏王朝-有人相信它是中国最初的文明-存在的考古项目,为中国具有潜在危险形式的民族主义提供了给养。” 该文认为这项耗资巨大的国家项目似乎并没有结束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论,相反,它引用评论家的话说“工程”因北京推动民族主义的企图而兴,其结果是令发现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它还提到,外国考古学家不能参加工程,是因为他们像官方所说的那样,是夏王朝的最大怀疑者。文章引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颜娟英的话说:“工程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其动机在于夸耀中华民族(to glorify the Chinese nation)。”“它主要是一个政治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工程。”纽约时报(以下简称时报2000年11月10)上的文章,是在中国公布“工程”结果的第二天发表的。这篇署名Erik Eckholm的文章,题为中国,古代历史引发现代怀疑。标题下的点题文字是这样的:“河南省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二里头在新的报告中被学者们说成是鲜为人知的夏朝的都城。这个报告引起了民族主义在学术中扮演地位的质疑。” 文章说,尽管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说“工程”得出了迄今为止最可靠的三代纪年,最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多学科合作带来许多新的发现,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工程”都有疑问。“他们说工程的作者们,受政治驱动去证明中国文化的原初性和独特性,试图跨越缓慢而又不可预测的科学研究(But the project has been questioned by other scholars, here and abroad, who say its authors, driven by a political urge to document Chinese cultures primacy and uniqueness, have tried to leapfrog the slow, disorderly march of science.)。工程参与者否认由他人来告之他们何为结论,但是评论家说他们有时被迫做出一个共同认识的假象(Project researchers resolutely deny anyone told them what to find, but critics say they have forced an illusion of consensus in some cases.)。”文章引用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家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的话说:“有一种沙文主义的愿望企图把(中国)历史记载前推到公元前三千纪,把中国推到和埃及一样的水平上。”“这与其说是学术上的冲动,还不如说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和民族主义的冲动。”评论的文章发表之后,英文中国日报有一篇署名黄清(译音)的文章(2000年8月7日),率先对“工程”系民族主义的说法作出反应。文章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珍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为自己的文化遗产而骄傲。为什么中国学术界研究自身古代历史的努力,可能会给“中国不断升温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主义火上浇油”。文章认为这是典型的双重逻辑:“为什么中国的民族主义被认为是危险的?只因为我们对我们的过去感兴趣?”它的回答是:“显然不是。”2、网上的争议即前面所提到的第一次大辩论。就以上两篇文章的的评论后,互联网继续展开争论。由于网上争论的科学家比较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仅列刘莉博士的看法。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考古系刘莉博士在11月18日,发表了网上讨论的看法。关于中国考古学的民族主义,她说,“我不赞成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用民族主义塑造的考古学研究方向。(I do not support the use of nationalism to shap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rientations fo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urposes)”这个问题可以参看她在英国古物杂志上发表的论文(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cestral and racial myths, Antiquity 73:602-613.)。她也不认为我们(中国人和非中国人)的研究是纯粹客观的(value-free, 直译为“不含价值观”),因此没有必要让别人接受我们的价值观。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学者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研究。最后她还把与陈星灿合作的关于中国考古学与民族主义的论文提要附上,借以说明她的立场(Archaeology of China.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y, ed. Tim Murray. Santa Barbara:ABC-CLIO,2001)。 次讨论特别是其中关于民族主义的争论可以看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社会,无论你承认与否,它都在你的生活和研究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说中国学者难以从“文化灌输的意识形态”自拔的某些西方学者,其实一点都没有意识到他无处不在的文化优越感(如果不是种族优越感),这无疑也应该算作他批评的那种“文化灌输的意识形态”的结果。 西方学者可能对中国了解不多,所以在讨论中有许多误解(比如说夏鼐相信有夏;二里头仅是有陶器的村庄等等),通过讨论无疑会加深他们对中国历史和考古的理解;另一方面,西方学者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作更深入的思考。(四)、对学术道德的质疑一些海外学者对“工程”的学术道德产生怀疑。如:芝加哥大学的Edward Shaughnessy教授提问说:“公元前899年周懿王天再旦于郑的日蚀是简本的关键年代之一,中国国内的报纸、电视均作了广泛的报导。然而,在国外,早已经有人指出这个日蚀及其对西周年代的意义。一些海外学者觉得简本完全没有提到国外学术成果是缺乏一定的学术道德的。”另外,通过天文学研究而将武王伐纣的年代定为公元前1046年是美国学者David Pankenier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而简本对此只字未提。Shaughnessy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我们知道,甲骨文专家董作宾早就指出“天再旦”是发生在天明时刻的日蚀现象,并将此一天文现象发生的年代定为公元前966年。后来,韩国学者方善柱在1975年发表的论文中进一步指出,公元前966年有误,正确的年代应为公元前899年。 (五)、泛科学论证的反思 工程所提倡的多学科方法也带有泛科学化的倾向。工程年代学研究有一条基本的原则,是在文献记载与考古成果、科技测年、金文材料相矛盾时,宁可相信后者而弃用前者。这一原则在学理上是不周延的,尤其是相对于具体历史年代的确定而言,非文字史料与文献记载相比并无优势。工程对多学科方法的运用应该说有得有失,但诸多失误和教训更值得反思和总结。1、考古验证 以考古验证古史年代,首先就有个适用范围问题。这一点已经在前面蒋文对碳十四的置信度的批评中提到,这里就不再列出。考古的地层划分和出土器物并不能成为确定实际年代的直接依据,即使测试得再精确也不行。2、金文历谱金文历谱的制定和应用,在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具有其他手段无法相比的作用,而问题也最多。学者或说年代学研究的基础在于历法,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所以由试谱的某种年历推求古代王年也并非不可能。但是质诸现实的情况,在古代历法真正得以考明之前,所有重新安排的历谱都是有问题的,用以套合古代王年徒劳无益,前辈大家如郭沫若( P581 - 583) 、陈梦家 P500) ; P408) 、岑仲勉( P131)等先生对此都早已有中肯的论说。近年也有全程参加工程金文历法小组工作的专家,对工程的历谱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P137) ,更可见这项工作在目前还靠不住。(六)、夏朝是否存在,二里头文化是否是夏文化这里不得不提到远东经济评论的意见。文章认为,尽管因为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朝的存在,但是就夏来说,它一直都是传说范畴内的事。尽管夏被公元前二世纪的司马迁说起过,但是没有任何出土文物可以证明他的说法。“这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痛点(cultural sore point in China),因为它意味着这个国家不能吹嘘自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它提到二里头遗址发掘了很长时间,但是一直没有发现像商代甲骨卜辞那样的东西来证明夏朝的存在。但工程不仅相信夏代的存在,还列出了夏代各王的世系表。在第一次互联网大辩论中:一些西方学者则认为,周代文献中论述的夏人的活动很可能是周人出于政治目的而编造的,不能尽信。再则,二里头文化的水平还不足以证明“文明”(一般指有文字、城市、政府、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发生,“除非我们能够在二里头发现文字、青铜器和车等,或者任何文明的标志,否则史前和历史时期的基本分界线还将是商。”至于司马迁史记的可信性,一海外学者反驳说,史记也提及商的第一个王是他的母亲踩到一只大鸟的脚印而受孕以及有关黄帝、尧、舜、禹等超自然行为,难道这样的记载也能视为信史吗?夏文化探索中的方法问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的反思二(河北学刊2006年7月第26卷第4期)中作者殷玮璋认为在对夏丈化探索的现状进行回硕的基抽上, 围绕文化因素分析法与都城分析法, 对分歧及其缘由作了详细探讨。文中介绍说目前, 围绕二里头文化的讨论,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意见二里头文化第一至四期遗存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第一至四期的前段遗存是夏文化,第四期的后段遗存是早商文化二里头文化第一至三期遗存是夏文化, 第四期遗存是早商文化二里头文化第一、二期遗存是夏文化, 第三、四期遗存是早商文化二里头文化第一期遗存是夏文化, 第二、三、四期遗存为早商文化二里头文化第一至四期遗存是先商文化, 时代上相当于夏代, 但不是夏文化。在这些观点中, 不少同人考虑到二里头文化所跨的年代与夏代积年存在差距, 提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也是夏文化。面对上述分歧,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无法定是非。但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前,有人认为“ 作为探索夏文化主要对象的二里头遗址, 其一至四期遗存均属夏文化”已获得“ 共识”。殷玮璋曾指出围绕二里头文化是不是夏文化而出现的争论, 表面上看是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还是早商文化、抑或部分为夏文化与商文化之争, 但实际上是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之争 。在所用的方法中, 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与运用都城分析法进行研究, 各自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是目前夏文化探索中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