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六朝文化_第1页
魏晋六朝文化_第2页
魏晋六朝文化_第3页
魏晋六朝文化_第4页
魏晋六朝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魏晋六朝文化魏晋六朝概述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社会苦痛的时代,但在文化上却是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富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主要表现在文化多元发展,思维空前活跃,人们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和确定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一节 门阀社会一、世家大族的形成1、两汉察举重举不重考,德行只能根据本地豪门、名士的“清议”。人物的品评、察举实际为各地名士所把持。士族在东汉就形成势力。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将士族所控制的地方“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使士族自发形成的政治势力政权化、制度化。2、汉帝国崩溃,集权式地主经济瘫痪。庄园经济发展,经济上自足,且有拥占兼具宗法、军事、生产性的私人武装部曲。世家大族生存实力雄厚。二、门阀制度的表现1、政治势力:中央政权直接受到门伐势力的支配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士族、庶族之别严格:婚、宦。2、社会声望:士族强烈的身份意识:郡望、谱谍。极高的社会地位,声望之高甚至连皇室也自愧不如。三、门阀释名具有显赫的社会声望、绵久的家世、高超的文化成就的世家大族。22第二节 士族风流一、士族释名:1、士族,简而言之,即“士”与“宗族”的结合。也称门阀士族。包含声望、家世、文化三个特征。二、士族文化形成的原因:由于世家大族优越的政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对脆弱的中央政权反而不得不拉拢他们。权力的分散造成政治对学术思想干预的弱化,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契机。士族不受制于当朝政治,而是反而影响政治,他们的文艺观与创造性不是指向现实政治与功利,而是追求较为纯粹的精神愉悦;加之他们有优裕的物质条件和大量的自由时间用于哲学、文艺的创造与欣赏,所以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审美受到空前的重视。三、士族文化的表现文献:(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徐震堮校笺(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丁福保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刘宋)范晔后汉书、(晋)陈寿三国志、(唐)房玄龄晋书、(梁)沈约宋书、(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唐)李延寿南史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刘大杰魏晋思想论门类:哲学魏晋玄学文艺自觉时代风尚魏晋风度魏晋风度1、讲究仪表姿容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髙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汉人相人以筋骨,其后识鉴乃渐重神气。“重神理而遗形骸”,尤重人精神气质。如语林谓温峤“姿形甚陋”,晋书谓其“标俊,清彻英颖”。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籍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世说新语赏誉殷中军道右军清鉴贵要。世说新语赏誉2、讲究雅量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世说新语雅量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遑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3、讲究放达率性而为:越名教,任自然,思想解放世说新语任诞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噉不辍,神色自若。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阮步兵丧母,裴令公(楷也)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吾裤中?”裴成公妇,王戎女。王戎晨往裴许,不通,径前。裴从床南下,女从北下,相对作宾主,了无异色。(裴氏家传曰頠取戎长女)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箸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即遥集之母也。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世说新语排调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世说新语惑溺王浑与妇锺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世说新语排调4、讲究言语机锋影响以后的“清谈”世说新语言语徐孺子(樨也)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文举(融也)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竒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桓车骑不好箸新衣。浴后,妇故送新衣与。车骑大怒,催使持去。妇更持还,传语云:“衣不经新,何由而故?”桓公大笑箸之。世说新语贤媛谢太傅刘夫人不令太傅有别房宠。公旣深好声色,不能全节,遂颇欲立妓妾。兄子及外甥等微达其旨,乃共谏刘夫人,方便称关睢、螽斯有不妒忌之德。夫人知讽己,乃问:“谁撰诗?”答曰:“周公。”夫人曰:“周公是男子,乃相为耳。若使周姥传,应无此语也。”世说新语贤媛哲学:玄学与清谈另节介绍文艺:艺术自觉时代1、文学:文学自觉: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陆机文赋晋平原内史吴郡陆机士衡、钟嵘诗品、萧统文选梁昭明太子撰、徐陵玉台新咏陈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东海徐陵孝穆撰2、书法:钟繇三国魏书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或作许昌人。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亭东武侯。魏初任相,明帝时迁太子太傅,世称“钟太傅”,卒谥成侯。书学曹喜、刘德升、蔡邕。其正楷书法独步当时,自言精思学书三十年。所作秀美典雅,幽深无际。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其传世书作真迹已无存。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唐张怀瓘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 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族祖卫瓘,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晋人钟繇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卫夫人又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超出了单纯论述执笔的范围,而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的论述。对书写不同字体时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她认为用笔有六种方法,如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应该说,卫夫人关于用笔的论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她实质上是就此提出了书法家把握不同字体书写风格的问题。具体到笔划上,卫夫人针对七种不同笔划的书写,提出七条标准,卫夫人对七种基本笔划的描述,形象生动,恰合关窍,实为初学书法者良好的入门途径。此外,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也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卫夫人概括她对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力筋”之说。她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实质上是卫夫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所得,代表了她对书法艺术理论总的认识,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卫夫人的笔阵图参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论点,但卫夫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功不可没。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门下,学习书法,其后青出于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卫夫人成年后嫁给汝阴太守、汀州刺史李矩为妻。有子名李充,官至中书侍郎,受其母影响,亦颇有书名。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馀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王献之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王献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性卓荣不羁,不修边幅,善真、草书,宣和书谱评价其“律以家法,在羲献间”,传世作品有新月帖等。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王献之的字。王氏后代大书法家王僧虔(425-485)、王志父子尤为显著。3、绘画:绘画技巧渐趋成熟,著名画家成批涌现,而且开始对绘画整体认识作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品评。A、技巧: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儁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B、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C、理论探讨和品评:东晋顾恺之:论画、魏晋胜流画赞;“虎头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宋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齐谢赫古画品录之“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陈姚最续画品录。4、音乐:以古琴为例(1)嵇康:音乐修养极高,表现在:A、演奏:广陵散、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坐愁、秋思、幽居)、白雪、太山等。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晋书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B、琴曲创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嵇氏四弄)、C、音乐理论:琴赋、声无哀乐论;(2)阮籍:A、琴曲创作:古琴曲酒狂(相传)B、音乐理论:乐论(3)戴逵:琴人之人品、艺品琴者须清高自重。晋书隐逸列传(戴逵):戴逵,字安道,谯国人也。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又为文而自镌之,词丽器妙,时人莫不惊叹。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师事术士范宣于豫章,宣异之,以兄女妻焉。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晞怒,乃更引其兄述。述闻命欣然,拥琴而往。桓伊:笛曲梅花三弄。后改编成古琴曲、箫曲。晋书桓伊传: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第三节 魏晋玄学与清谈一、玄学、清谈名义:1、玄学、三玄:A、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形容宇宙本原“道”的幽远、深奥。B、哲学是探究宇宙幽远、深奥的本原“道”的学问,所以魏晋时人们把当时士族崇尚的发挥老庄的学问,称为“玄学”。当时人们除了研读老、庄之外,还用老庄的思想来解说周易,易也是玄学研讨的内容之一,所以把老、庄、易并称“三玄”。C、主要命题:有无之辨(贵无、崇有)、名教与自然、言(象)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辨名析理)2、清谈:士族所讨论的内容不是具体事务,也不是实际问题,而是一些玄学的抽象概念、道理,所以他们的讨论、辩论称为“清谈”或“玄谈”。3、玄风:这种流行在士族之间的研讨“三玄”、崇尚“清谈”的风气,称为“玄风”。二、玄学产生的原因:1、儒家在宇宙与人等本体问题上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思想理路确定哲学上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立足点,而是更多地关注现世实际的伦理、道德与政治问题,并将群体的社会价值置于不容置疑的地位。当人们追问其思路的起源及其合理性依据时,儒家学说就显得捉襟见肘。对逻辑起点与终极问题的回避,这是儒家的先天不足。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巳矣。”其实夫子不言,故不可得而闻。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命,天命也。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2、儒学(经学)到了东汉后期,今文家流于谶纬之荒诞,古文家流于考据之繁琐,加之礼法之僵化、浮华、虚伪,人们对于儒学的信仰动摇。3、魏晋时期,士人的理性抽象思辨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当时人们对宇宙、社会、人类的关心已经转变为对宇宙、社会、人类本原的兴趣,博学的知识传统转向了简易深邃的思想风气。对本体的追问,对无限的思考,不能依靠纯经验的观察体验,也不能依靠繁琐细碎的排比考据,只能运用纯粹的哲理思辨。在追求简易与根本的风气中,老、庄就日益凸显了其意义。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4、老、庄及易关于宇宙本体的论述符合魏晋士人对于本体的思考,而老、庄主张的素朴无华、清静无为又契合魏晋士人在当时社会混乱、政治黑暗背景之下无奈的心境,所以就产生了援道入儒的玄学。三、玄学发展的三阶段:1、正始玄学:重思辨A、代表人物:何晏(道德二论)、王弼(老子注、周易注、老子指归、周易略例)世说新语文学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於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於有,恒训其所不足。”B、理论主张:贵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体(事物的本体、主体)”“用(事物的功用、作用)”概念的提出) 名教本于自然自然(无)、名教(万有),无生有 “得意忘象”、“得意忘言”(言不尽意):意、象、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2、竹林玄学:抒情怀A、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世说新语简傲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_世说新语文学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於户外遥掷,便回急走。B、理论主张:抨击儒家礼教;越名教而任自然(“混沌境界”)嵇康释私论、养生论、向秀难养生论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之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可尽言!与山巨源绝交书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巳,而当里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巳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C、“竹下之风”:竹下之士有着特殊的气质、性情、格调、才华,具体表现为超拔脱俗的精神、放达不羁的行为、直抒己见的情怀、越名教任自然的性格,所以当时人们把他们这些精神和行为称为“竹下之风”。3、西晋玄学:(1)西晋中期A、代表人物:裴頠(崇有论)B、理论主张:崇有(2)西晋中期稍后A、代表人物:郭象(尤重庄子,有庄子注)世说新语文学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於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後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_B、理论主张:自生独化论(无无论):“块然而自生”,“独化于玄冥” 儒道合一:名教即自然、足性即逍遥四、清谈、玄言诗1、清谈:东晋王敦、苏峻、桓温之乱后,玄言清谈发展到顶峰。西晋清谈发展了玄学理论。东晋清谈与佛理结合,更见洒脱。这一时期的“清谈”真诚的哲理思索意味淡化,更多的是把“清谈”作为语言训练式的思辨游戏和表达人生态度的文学演练。玄学清谈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注意谈什么,而转为怎么谈了。思想创造力萎缩,末流所及,空疏浮华。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於谈玄,下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世说新语文学卫玠始度江,见王大将军。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玠见谢,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体素羸,恒为母所禁。尔夕忽极,於此病笃,遂不起。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於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於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闲。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後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