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_第1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_第2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认识生物第1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1. .身边的生物 现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他们可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 生物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能够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体内废物,这是最本质的区别)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遗传变异应激性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3 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1 生物圈 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一定的生存空间等。2 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成为栖息地。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第3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 探究的基本过程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它们来自于空气。巴斯德实验 提出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室肉汤自身产生的,还是来自于 空气呢? 作出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在巴斯德实验中,曲颈瓶的设计妙在:能使外界空气进入,而其中的微生物无法进入瓶内的肉汤中。在巴斯德实验中,设置A瓶的作用是:对照。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会分析变量)实验过程中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提高实验的准确性。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 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为探究成功的关键。2 探究的常用方法生物学探究过程中,常常采用的方法为: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第4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1 显微镜的构造1.镜座:支持、稳定; 2.镜柱:支持; 3.镜臂:连接; 4.载物台:放置玻片。(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5.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6.反光镜:反射光线。其两面是不同的:平面镜和凹面镜。7.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8.转换器:调换物镜。9.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看见物像):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看清物像)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目镜和物镜的区别:目镜无螺纹,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物镜有螺纹,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目镜安放在镜筒的上端,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二显微镜的使用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取拿与安放对光安放装片观察整理和存放。对光的步骤:1.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3.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4.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出现一个明亮的视野。安放装片:应使观察的材料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在观察时,镜筒应先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物镜(防止压碎装片和损伤镜头); 然后镜筒再上升,左眼注视目镜。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显微镜各结构中,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同样光源下,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数目越少。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为遮光器和反光镜,外界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外界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显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