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两篇)_第1页
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两篇)_第2页
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两篇)_第3页
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两篇)_第4页
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两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两篇)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览全文,读准字音。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1、厘清本文的写作结构。2、通过探讨、交流,能够理解并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要学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减少弯路,争取最大化地获得成功。教学重点:疏通文段,理清结构。教学难点:根据历史史实筛选信息。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师生互动活动导入老师描述:上课之前,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这样的一幅画面:在画面中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中间设有一口无井盖的井,一只戴着望远镜的人后面带着三个人,昂着头,雄赳赳地走在马路上,结果,不注意脚下的路,都掉到了井里,设想如果你是第四个人,也看到了此景,你怎样才能使自己避免掉进井里呢?学生1:不要戴着望远镜,要看脚下的路。学生2:不要从众。学生3:要吸取他人的教训,从井边绕过去。教师:对,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生有限,学会吸取他人的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更大化地获得成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心之所向,贾谊也和我们有一样的共识,他也希望汉文帝能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仁政,安民,收民心。今天我们学习贾谊的千古佳文过秦论。(板书题目)二、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三、作者和过秦论的背景及写作意图作者: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学识渊博,年轻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作品: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等。风格: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强。背景及写作意图:由于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四年的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500多年的特大破坏,战争和暴政不仅扰民,更害民,农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商业萧条,新建立地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所以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让百姓休养生息,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四、学生自读文章,读准字词读音镞( z ) 合从缔交 (zng ) 赢粮而景 (yng )从(cng ) 因利乘便 (chng ) 万乘之势( shng ) 陈轸(zhn )宁越 (nng ) 乐毅(yu ) 翟景(zhi )墨翟 (d ) 召 滑 (sho ) 蒙 恬 (tin ) 逡 巡(qn xn ) 锄耰棘矜(yu qn) 铦铩(xin sh)度权量力(du ) 内立法度 (d ) 鞭 笞( ) 七庙隳(hu)膏腴() 镞() 将()数百之众 藩(fn)篱崤( )函 瓮牖(yu )钩戟(j)黔(qin)首 氓(mng)隶通假字:1、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纵之策2、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发动起义3、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连衡之策4、始皇既没 没通殁 去世五、整体感知,概括全文结构(一)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二)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三)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那么哪一句体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提示中心论点一般在篇首或篇末)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四)攻之势和守之势分别体现在几部分?(提示:攻就是进攻,攻取,属于创业阶段,守就是坚守,防守,属于守业阶段)1、2、3段-攻之势,3、4段守之势。六、合作探究,筛选信息本文一共写了几位皇帝?他们在位时分别做了什么?国家的实力如何?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秦论一文时,老师们在备课会上提出了很多问题,在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中,本文是篇幅最长且难度最大的一篇,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实词的生字较多,虚词用法比较复杂,文章虽然是议论文,但是,按照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此文,它很不规范,议论文不讲理,而全靠摆事实,议论成分很少。对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措施。1 确实教学目标,如,在讲解第三段的时候,我重点讲解了“余烈”、“六合”、“却”、“愚”、“弱”等实词;虚词重点讲一个“而”和“以”字,其它地方可以淡化。2 第四段我在确实教学目标的时候,重点讲了实词活用现象名词用如动词和名词作状语。如“瓮牖绳枢”、“云集响应”、“景从”等这段的虚词可以不讲了。3 第五段中虚词的重点依然是“而”和“以”的用法,照应前面的文段继续巩固这个虚词的用法;在实词方面,我重点选择了“小弱”、“道”、“序”、“朝”等实词的用法。4 由于贾谊这篇“论”文是以赋作论,其中文学的味道很浓,应该通过反复的诵读来让学生体验语言的表现力。在前面的段落里可以看到大量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辞采飞扬,如行云流水。像大量的排句、对偶句的使用;夸张手法的运用(关于六国的谋士将领很多都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而且相距甚远;同时可以结合课文练习三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本文的句式特点,当然,骈散结合,使得行文在整齐中富于变化,朗朗成韵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色。5 在相关的语段的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关键的字词的作用和表现力,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我在教学第三段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西段中能够表明作者态度的是哪个词?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味?在章法上,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明确:“自以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认为是“狂妄自大”,有的同学说是读出了秦始皇的自信,有的同学读出了秦国实力确实强大而不可撼动,有的同学读出了作者对秦始皇的否定,有的同学读出了作者嘲讽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问学生,这个词在文章的章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很多同学都能理解说是引起下文,但是,这只是说对了一半,作者这样写实际是为下文张本,否则,这段话难以与下文关联起来。即,按照正常的逻辑,秦始皇统一六国,又采取了一系列的严密措施,那么,秦国,不秦朝当然应该是子子孙孙为皇帝可传万世而不绝了。但是,作者在这里偏要说是“自以为”,给了它一个似褒实贬的结论,为下文秦灭亡的结果来做铺垫,真是匠心独运,妙手天成。通过这样的赏读,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赏读关键字的时候,我还让学生比较了“愚”和“弱”这两个近义词在表现上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知道作者在表现的时候有所侧重:一个是指思想上的愚昧,一个是指实力上的削弱。这也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地方。6 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认真比较名词的活用的现象:作状语和作动词。两个知识点都非常重要。可是有些学生容易混淆,用这个例子来区别,很有可比性,也容易让学生通过记住语言材料来记住用法,效果明显。然后让学生讨论“转而攻秦”的“转”里暗含着作者的表达意图。学生只有联系整个这段话才能作出比较确切的解释。很多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说明他们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意义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形成。结合全段的语境,显然作者是表达出陈涉等人的起义是仓促之间攻打秦国,强调没有准备的意义。7 在第五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金圣叹的对过秦论的点评来思考。本文以大量的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以衬托、对比来形成反差,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结果,劝戒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作为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饰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