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闻诊.ppt_第1页
中医诊断学之闻诊.ppt_第2页
中医诊断学之闻诊.ppt_第3页
中医诊断学之闻诊.ppt_第4页
中医诊断学之闻诊.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闻 诊,中医诊断学,云南中医学院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主讲:鲁法庭,【概述】: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声音、气味都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产生。所以通过诊查声音和气味变化可以诊断脏腑病证,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听声音:病人生命活动中发出的声响. 嗅气味:病体、排出物、病室异常气味),【学习闻诊注意事项】,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正常声音的共同特点;(以常衡变) 应掌握听声音和嗅气味的一般规律; 注意对少气与短气、喘与哮、嗝逆与嗳气的区别。,【概念】指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 【声音产生的原理】气动则为声,第一节 听声音,【发声相关脏腑组织器官】 肺主气司呼吸-动力 肾-主纳气-气之根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脾-主运化-气血之源 心-主神志-主宰语言 喉为发声的主要器官 会厌、舌、唇齿鼻起辅助作用,五音:角2 徵5 宫1 商2 羽6 五声:呼 笑 歌 哭 呻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五音、五声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特点】发声自然,声调和谐,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是宗气充沛、气机调畅的表现。 由于性别、年龄、禀赋等个体差异和情志的变化而各有不同。,正常声音,疾病反映于语言声音的变化,声 音,判断正气的胜衰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发声 音哑与失音 鼻鼾 呻吟 惊呼 喷嚏 呵欠 太息,1.发声 高亢有力:阳证、热证、实证; 低怯无力:阴证、寒证、虚证。 声 重:沉闷重浊。见于外感风热,湿浊阻滞。,新病卒起邪气壅遏,喉窍闭阻属实证(风寒、风热、痰湿阻肺)“金实不鸣”; 久病渐至肺肾亏虚,喉关失养属虚证(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金破不鸣”。 怒吼、妊娠也可见。,2.音哑、失音,3.鼻鼾:“打呼噜”,多气道不利、鼻病、睡 姿不 当、中风入脏、高热神昏。 4.呻吟:多疼痛或胀满。 5.惊呼:剧痛;惊恐;精神失常 小儿阵发惊呼受惊,6.喷嚏: 偶发为正常 见于新病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久病阳虚的病人突发喷嚏阳气回复,病情好转 7.呵欠:困倦而致为正常 见于病者,呵欠频频而作体虚阴盛阳衰 8.太息:叹息 不自觉发出太息声,太息后自觉宽舒者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语 言,“言为心声”听语言的异常以判断心神病变,谵语 郑声 独语 错语 狂言 言謇,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痰热扰神)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语声低 弱,时断时续。 多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见于疾病晚期、危重病) “郑声者,重语也” 古人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总的原则: 沉默寡言,语声低微多虚证、寒证; 烦燥多言,语声高亢多实证、热证。,3.独语:虚证心气不足; 实证气郁痰结心窍。 (见于郁证、癫证) 4.错语:虚心气不足(体虚脏衰); 实痰湿瘀血气滞阻窍。 5. 狂言:痰火扰乱心神所致(阳证、实 证);狂病、蓄血。 6. 言謇:言词不顺利。中风或中风后遗 症。,呼 吸,病人呼吸正常是形病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喘 哮 短气 少气,正常呼吸:均匀,每分钟表16-18次,强弱粗细 适中。 在疾病中:呼吸正常是形病气未病;呼吸异常 是形气俱病; 总的原则:呼吸气粗,快出快入属实证。 呼吸气微,慢出慢入属虚证、,1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病在肺肾 实风寒袭肺,痰热壅肺;痰饮停肺;水肿。 虚肺肾亏虚。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 新感引动宿痰、久居湿地、过 食生冷酸咸所诱发。 注意两者的鉴别:“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喘不兼哮,哮必兼喘;哮有宿疾。,3. 短气:呼吸气急短促,似喘不 抬肩,若有所窒。肺气 虚;痰食瘀气阻滞。 4. 少气:“气微”气少不足以息,声 低不足以听。主诸虚不 足。与短气区别。,重浊紧闷:实证(寒湿痰停聚) 轻清低微:虚证(肺气亏虚) 不扬:热证(热邪壅肺) 有痰声:痰湿阻肺 阵作,咳后作鸡啼:“顿咳”“百日咳”(风痰热搏结) 如犬吠:伴声哑、吸气难。见于白喉(肺肾阴亏,火毒攻喉),咳 嗽,有声有痰咳嗽,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暴病多实,久病多虚。 进食后吐泻:多食物中毒 吐泻并作:霍乱、类霍乱 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反胃”多为脾阳虚 食入即吐:胃热 口干饮后则吐:水逆,呕 吐,胃气上逆有物有声呕,有物无声吐, 无物有声干呕,新病声高有力实证、热证(寒邪、热邪客胃); 久病声低无力虚证、寒证(胃气衰败)。,呃 逆,唐以前称“哕”,为胃气上逆,从咽部发出不自主的冲激声,声短而频 俗称“打呃” 。,实食积;肝气犯 胃;寒邪客胃。 虚脾胃虚弱。,嗳 气,古称“噫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发出的声响,声长而缓。胃气上逆。 俗称“打饱膈儿”。,肠鸣:又称腹鸣,是气体或液体通过肠道而产生的一种气过水声或沸泡音。正常45次/分钟,若超过10次/分钟则为肠鸣频繁,持续35分钟才听到1次者为肠鸣稀少。 1.肠鸣增多:饮水过后、水饮留聚于胃、胃肠虚寒、感受风寒湿邪以致胃肠气机紊乱、肝脾不调 2.肠鸣稀少:气机郁滞、气虚、肠痹肠结等 多见于痰饮、脾胃虚弱、胃肠气滞、风寒湿邪中阻。,通过听诊获得的异常声音,1.支气管、肺部听诊: 肺泡音异常 支气管呼吸音异常 湿性啰音 干性啰音,2.心脏听诊,听诊心音增强:可见于胸壁较薄、运动之后、情绪激动等生理状况下,病变中主要见于气分热盛,或阴虚火旺、肝阳上亢,或血虚之代偿性心音增强者。 听诊心音减弱,可见于肥胖而胸壁较厚者,病变中主要见于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心脉瘀阻、心阳暴脱,或心肺气虚、气血亏虚等患者,亦可见于胸壁水肿、肺胀、悬饮和支饮等患者 心脏听到杂音:心痹、胸痹、心瘅等心脏病变;或见于外感高热、瘿气、肝阳上亢等阳热亢奋的病证;亦可见于先天心脏发育不良、肺胀等心肾阳虚证患者。,第二节 嗅气味 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体(排出物)病室气味。 总原则: 酸腐臭秽,多属实证、热证; 微有腥臭,多属虚证、寒证。,一、病体气味 (一)口气 口气(酸、腐)秽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牙疳、胃热、溃腐脓疡、 消化不良有关。 (二)汗气 腥膻风湿热蕴结皮肤;汗后衣物不洁。 狐臭湿热内蕴。,(三)痰、涕之气: 腥臭脓血痰为肺痈;痰白清稀无异味为寒证; 鼻长期流浊,腥秽如鱼脑,为鼻渊;鼻流清涕无异味为外感风寒。 (四)二便之气: 食积(败卵)、膀胱湿热(臊)、 消渴病(烂苹果)。,(五)经、带、恶露之气: 带下臭秽黄稠为湿热;腥臭稀白多寒湿; 奇臭色异多癌病。 (六)呕吐物之气: 注意食、药物中毒。腥臭清稀多胃寒;酸臭秽浊多胃热;酸腐夹不化食物为食积;脓血腥臭为内有溃疡。,二、病室气味 病体气味至病室的气味,说明病 情加重,卫生护理较差。 臭气触人瘟疫病; 血腥味失血证; 腐臭味溃腐疮疡; 尸臭味脏腑衰败; 尿臊(氨)味水肿晚期(尿毒症); 烂苹果(酮体)消渴病晚期。,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 1. 谵语 2. 金实不鸣 3. 喘 4. 金破不鸣 5. 呕 吐 6. 郑声 7. 哮 问答题 1.怎样从咳嗽的声音辨别病症的寒热虚实? 2.什么是常声?常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影响常声发生生理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哮、喘?临床表现如何?二者有何区别?,第五章 脉诊,中医诊断学,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主讲: 鲁法庭,脉诊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历史渊源:公元五世纪扁鹊、内经“三部九候”、难经“独取寸口”、张仲景“平脉辨证”、西晋王叔和脉经为现存最早脉诊专著。 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第一节 诊脉概述 第二节 正常脉象 第三节 病理脉象 第四节 诊脉的临床 运用 及意义 复习思考题,主要内容,脉诊原理 诊脉部位 脉诊方法 脉象要素,第一节 诊脉概述,“脉象”的含义:脉动应指的形象,或手指感觉到的脉搏跳动的形象。是全身各脏腑相互协调作用下,血液在脉内循行过程中所表现,脉诊原理,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脾胃为后天之本 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脉象形成原理图】,1、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见于素问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病变。,二、诊脉部位,(二)人迎寸口法 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二部相参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三)三部诊法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常用: 寸口脏腑 趺阳胃气 太溪肾气 现多用于寸口无脉者,(四)寸口诊法 又称气口或脉口。单独切 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 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 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 诊察方法。,寸口脉的位置,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关 其内侧的部位(腕侧)为关前寸 其外侧的部位为关后(肘侧)尺,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分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分寸关尺三部,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部脉气最明显:“脉会太渊”。 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脉位固定,简便易行 寸口脉分候脏腑: 寸:左心右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 关:左肝胆右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 尺:候肾,包括脐以下至足部。 浮左心右肺;中左肝右脾;沉肾。,独取寸口诊病的原理,独取寸口诊脉的原理图,诊脉的方法,文献多从位、次、形、势方面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与以下八因素有关: 脉位:浮、沉 脉次(频率):平、迟、数 脉形: 脉长(轴向范围):长、短 脉宽(径向范围):大、细 脉势: 脉力(心脏搏动的强弱):实、虚 流利度:滑、涩 紧张度:弦、紧、缓、濡 均匀度:结、促、代,脉象要素,正常人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也称平脉 【特点】 有胃:从容、徐和、软滑(脾胃功能的胜衰和营养状况的优劣)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血气旺盛心神健旺) 有根:迟脉有力,沉取不绝(肾气充足) 特征: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7080次/分),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畅均匀,沉取不绝。也称有胃、神、根。,第二节 正常脉象,皮肤 肌肉 筋骨,脉象的生理变异 脉与内在因素的关系 年龄、性别、体质(六阴、六阳脉)、特异脉位(反关、斜飞) 脉与外在因素的关系 四季气候: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地理环境:江南不实,西北沉实 情志因素:喜脉缓,怒急,惊动。 劳逸、饮食、昼夜,第三节 病 理 脉 象,常见病脉 脉象鉴别 相兼脉 真脏脉 妇人脉与小儿脉,常见病脉,常见病脉,1.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 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 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无力。 外感风寒, 脉多浮数。,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显现的部位较正常脉深。,2.沉脉,【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 【机理分析】 沉脉为阴脉病理性沉脉的形成 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 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2.沉脉,沉脉相类脉,伏脉 1.特征: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伏而不 显。 2.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牢脉 1.特征: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 2.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痛气癥积之实证。,【脉象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3)迟脉,【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寒邪侵袭人体的表寒证; 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 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 阳明腑实证; 生理性迟脉。,(3)迟脉,【迟脉相类脉】,缓脉 1.特征:其义有二: 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多见于正常人。 脉搏的跳动不疾不徐,从容和缓稍慢于正常而快于迟脉。 2.意义: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正常人。,(4)数脉,【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数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率较正常为快,脉搏每分钟约在90130次之间。,【临床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