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方剂运用简述.ppt_第1页
临床中药方剂运用简述.ppt_第2页
临床中药方剂运用简述.ppt_第3页
临床中药方剂运用简述.ppt_第4页
临床中药方剂运用简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临床用药、方剂简述,胡松明,中药学基础概述,第一章,总括,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行气药 消食药,驱虫药 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平肝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其它药,(一)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 史记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中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偶然中毒 尝百草 知性能 知疗效 反复实践 淘汰 主动尝试 (效差、剧毒) 指导实践 口述至文字 实践 理论 肯定 检验理论 (效佳、微毒),中药起源图解,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东汉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南朝雷公炮制论 第一部制药专著 唐新修本草 世界最早的药典 明本草纲目 载药1892种,科学巨著,(二)中药的炮制,定义 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应用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建昌帮饮片) 目的 、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便于制剂和贮藏 、矫臭和矫味 、转变药物的性能 、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烈性或副作用,中药的炮制,炮制常用辅料 液体辅料酒、醋、蜂蜜、生姜汁、盐水、胆汁等 固体辅料稻米、麦麸、土、滑石粉、白矾、河沙等 炮制方法 、修制(不水火制)纯净、粉碎、切制 、水制润、漂、水飞 、火制炒、炙、煅(明煅与暗煅)、煨 、水火共制煮、蒸、淬等 、其它制法发酵、制霜、法制 中药炮制技术,(三)配 伍,定义 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配伍” 配伍关系,配 伍,、相杀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地增强其原有疗效。 (并列关系) (如:石膏与知母,乳香与没药) 、相使以一药物为主,其余药物为辅配合应用,能提高主要的疗效。 (主次关系) 黄芪(补气) 黄芪提高茯苓利水的功效 茯苓(利水)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生半夏畏生姜)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生姜杀生半夏)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后,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 干姜降低黄芩的清热功效 干姜 黄芩 黄芩降低干姜的温中功效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八反” “十九畏”,配 伍,配伍关系的目的与使用原则 药物七情 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即药物“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四)剂 量,定义 、单味药物的成人一日量 (干燥药物) 、方剂中各药的相对用量 、制剂的实际服用量 剂量的确定 、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 、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 、根据个人、季节、地理环境确定剂量 剂量的计量单位 要求科学化,规范化 换算: 1两=30克 1钱=3克,(五)煎服法,先加水400ml煎取200ml药汁,再加水300ml煎取100ml,与前药汁混合,分两次饮服,砂锅,忌铁锅,水质纯净,漫过药物cm,先武后文,煎服法,砂仁、钩藤,辛夷、车前子,人参、鹿茸,阿胶、芒硝,三七、琥珀,煎服法,用药法 、内服药剂 方法温服 时间一般饭后服 滋补药饭前服 驱虫药和泻下药空腹服 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较大的药物饭后服 截疟药发作前2小时服 安眠药睡前0.51小时服 次数一般两次 、外用药剂 、针剂、喷雾剂等,方剂学基础概述,第二章,药物功效发挥的控制因素: 1、配伍环境 2、用量特点 3、炮制方法 4、煎、服方法及剂型选择,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一、配伍组方的目的 方剂学运用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体上不外乎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作用:,一、增强药效 二、扩大治疗范围 三、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四、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五、防止产生耐药性,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 即:避免同性毒力“共振”, 利用异性毒力“相制”。,(2)药量的控制 (3)炮制减毒 (4)佐制药的配伍 (5)反佐药的配伍,(6)煎药方法的要求 (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 (8)道地药材的强调 (9)剂型的限定 (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二、理论的形成 “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三、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隔拒。,使药: 1、引经药,(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临床常用方剂简述,第三章,咳嗽,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新起,咳声重浊,痰稀色白,气急,常伴头痛鼻塞,流清涕,咽痒,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分型论治,2、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咳声粗亢,咽喉疼痛,咳痰不爽,痰粘稠色黄,常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口渴思饮,鼻流黄涕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分型论治,3、风燥伤肺 症状:干咳喉痒,咳声嘶哑,无痰或痰少粘稠难出,或痰中带血丝,多伴有鼻咽干痛。发热。恶风。身痛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分型论治,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易出,痰白粘稠,因痰而嗽,痰出咳平,胸脘痞闷,呕恶,食少,神疲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分型论治,2、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痰多稠黄,咯吐不爽,喉中有痰声,或咯痰有腥臭味,胸胁引痛或身热面赤,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分型论治,3、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咳无痰或少痰,咳引胸胁胀痛,面赤喉干,口干而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边尖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味,分型论治,4、肺阴亏耗 症状:久咳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神疲消瘦,舌质红,少苔,脉数或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治咳六法宣降温清润敛,1、“宣”:宣法指用宣散发表,宣疏肺气,以及宣郁理气、宣通壅滞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般有麻黄、桂枝、杏仁、荆芥、苏叶、防风、桔梗、牛蒡子、射干、马勃等。 2、“降”:降法指用肃降肺气,降气化痰,降火肃肺、肃肺祛瘀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般有苏子、杏仁、桃仁、旋复花、白前、沉香、半夏、枇杷叶、瓜蒌、槟榔、莱菔子、葶苈子、青朦石等。,3、“温”:温法指用温肺理气,温肺化痰,温阳化饮,温中化痰,温肾纳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般有白芥子、干姜、桂心、薤白、附子等。 4、“清”:清法指用清肺化痰,清肺泻火,清暑益肺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般有桑皮、栀子、生石膏、寒水石、黄芩、知母、青黛、滑石、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锦灯笼等。,5、“润”:润法是运用生津润肺、滋阴润肺,润燥化痰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般有麦冬、沙参、阿胶、天冬、梨及梨皮,生地、元参、杏仁泥、柿霜等。 6、“敛”:敛法是用敛肺补气,敛肺化痰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般有五味子、乌梅、马兜铃、柯子、白果、白芨等。,肺系病证 哮 病,一概述:,(一)涵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原因是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从解剖角度看,由于气道挛急所致。,释义: 证候特征:呼吸困难、喉中哮鸣。 反复性突然性、反复性、短暂性。 反复性说明次病可分为发作期、缓解期。 第一个句号后的话是对本病发作期临床表现的进一步描述。 别名:哮吼,呷嗽。,(三)分型施治,三、证治分类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1)症状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 兼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脉: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2)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3)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4)主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而前者长于降逆平哮,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射干麻黄汤方歌: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兼五味。,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 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5)常用药: 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 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 紫菀、款冬化痰止咳; 五味子收敛肺气; 大枣、甘草和中。,(6)加减: 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风寒; 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肺降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咳逆上气、汗多加白芍以敛肺。,2、热哮证 (1)症状: 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 兼症: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舌脉: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2)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3)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4)主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而前者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越婢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5)常用药: 麻黄宣肺平喘; 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 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 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 甘草调和诸药。,(6)加减: 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清里; 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葶苈子、广地龙泻肺平喘; 肺热壅盛,痰吐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母、鱼腥草清热化痰; 兼有大便秘结者,可用大黄、芒硝、全瓜蒌、枳实通腑以利肺; 病久热盛伤阴,气急难续,痰少质粘,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当养阴清热化痰,加沙参、知母、天花粉。,3、寒包热哮证 (1)症状 主症: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 兼症: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舌脉: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2)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3)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4)主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前方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厚朴麻黄汤方歌:杏仁夏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二两姜辛膏蛋大,脉浮咳喘此方当。,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夏杏膏,更加五味方真妙, 宣肺降逆饮咳止,咳而脉浮症对好。,(5)常用药: 麻黄、石膏散寒解表,宣肺平喘,清泄肺热,二药相合,辛凉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厚朴、杏仁平喘止咳; 生姜、半夏化痰降逆; 甘草、大枣调和诸药。,(6)加减 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 喘哮痰鸣气逆加射干、葶苈子、苏子祛痰降气平喘; 痰吐稠黄胶粘加黄芩、前胡、瓜蒌皮等清化痰热。,4、风痰哮证 (1)症状: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 兼症: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舌脉:舌苔厚浊,脉滑实。,(2)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3)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4)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粘量多,胸闷,苔浊腻者。,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用紫苏,配伍白芥与莱菔, 老人痰多饮食少,咳喘胸闷一并除。,(5)常用药: 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莱菔子行气祛痰; 麻黄宣肺平喘; 杏仁、僵蚕祛风化痰; 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 茯苓健脾化痰。,(6)加减: 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用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可暂予控涎丹泻肺祛痰; 若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等祛风化痰。,5、虚哮 (1)症状: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 兼症: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脉: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3)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4)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 平喘固本汤由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脐带、沉香、苏子、款冬花、半夏、橘紅、磁石组成。,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五味参,冬虫夏草酌坎脐; 胡桃沉香灵磁石,款冬半夏合橘红。,(5)常用药: 党参、黄芪补益肺气: 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补肾纳气; 苏子、半夏、款冬、桔皮降气化痰。,(6)加减: 肾阳虚加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 肺肾阴虚,配沙参、麦冬、生地、当归; 痰气瘀阻,口唇青紫加桃仁、苏木; 气逆于上,动则气喘加紫石英、磁石镇纳肾气。,附:喘脱危证 (1) 症状: 主症: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兼症: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舌脉: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2)证机概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3)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4)主方: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方)合生脉饮加减。前者长于回阳救逆,后者重在益气养阴。 回阳救急参草陈,桂附干姜五味伦, 苓术半夏三厘麝,阴盛阳微效堪诊。,生脉饮,生脉麦冬五味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5)常用药: 人参、附子、甘草益气回阳; 山萸肉、五味子、麦冬固阴救脱; 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冬虫夏草、蛤蚧纳气归肾。 如喘急面青,躁烦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喘固脱,每次服用34.5g,温水送下。,(6)加减: 如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加肉桂、干姜回阳固脱; 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粘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生地、玉竹养阴救脱,人参改用西洋参。,(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1)症状: 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 兼症: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濡软。,(2)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3)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4)主方:六君子汤。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实等症。,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去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5)常用药: 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山药、苡仁、茯苓甘淡补脾; 法半夏、桔皮燥湿化痰; 五味子敛肺气; 甘草补气调中。,(6)加减: 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 怕冷、畏风、易感冒,可加桂枝、白芍、附片; 痰多者加前胡、杏仁。,2、肺肾两虚证 (1)症状: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 兼症:咯痰质粘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津凝为痰。 (3) 治法:补肺益肾。 (4)主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两者都可用于久哮肺肾两虚,但前方为医宗金鉴方,由生麦饮合六味地黄丸组成,以益气养阴为主,适用于肺肾气阴两伤,后者以补肾化痰为主,适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虚损启微:金水六君煎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症,神效。,六味地黄汤,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 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 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5)常用药: 熟地、山萸肉、胡桃肉补肾纳气; 人参、麦冬、五味子补益肺之气阴, 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半夏、陈皮理气化痰。,(6)加减: 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沙参、百合; 肾阳虚为主者,酌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片、肉桂; 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冬虫夏草。 另可常服紫河车粉补益肾精。,中 风,82,2、治疗原则,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 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 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83,3、证治分类,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 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脱证(阴竭阳亡) 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阻证、肝肾亏虚证,84,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中经络风痰入络,85,常用药: 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 天麻、全蝎熄风通络 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养血祛风 加减: 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 痰瘀互阻,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86,中经络风阳上扰 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穿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87,常用药: 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珍珠母、石决明镇肝潜阳 桑叶、菊花清肝泄热 黄芩、山栀清肝泻火 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加减: 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陈胆星、郁金 头痛重,加羚羊角、夏枯草清肝息风 腿足重滞,加杜仲、寄生补益肝肾,88,中经络阴虚风动 症状: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89,常用药: 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当归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加减: 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茹、川贝母清热化痰 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90,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 症状: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粘,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91,常用药: 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 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痰 桃仁、赤芍、丹皮凉血化瘀 牛膝引血下行 加减: 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 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加生地、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92,中脏腑闭证痰火瘀闭证 症状:闭证症状加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加减,93,常用药: 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平肝熄风 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热化痰 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加减: 痰热阻于气道,加鲜竹沥、猴枣散豁痰镇惊 肝火旺盛,加龙胆草、山栀子、夏枯草、代赭石、等清肝镇摄 腑实热结,腹胀便秘,加大黄、玄明粉、枳实 痰热伤津,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94,中脏腑闭证痰浊瘀闭证 症状:闭证症状加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机概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 半夏、茯苓、橘红、竹茹化痰 郁金、菖蒲、胆星豁痰开窍 天麻、钩藤、僵蚕熄风开窍,95,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常用药: 人参、附子补气回阳 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敛阳,96,恢复期:针灸等药物治疗并进 风痰瘀阻 症状: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常用药: 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 地龙、全蝎、僵蚕搜风通络 远志、菖蒲化痰宣窍 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97,气虚络瘀 症状: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 黄芪补气养血 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 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98,肝肾亏虚 症状: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99,常用药: 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补肾益精 麦冬、石斛养阴生津 当归、鸡血藤养血活络 加减: 腰膝酸软,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 肾阳虚,加巴戟天、苁蓉补肾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阳 痰浊挟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100,眩 晕,二、治疗原则,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 补益气血, 填精生髓。 实证:平肝潜阳 , 清肝泻火 , 化痰行瘀。,三、证治分类 1、 肝阳上亢证,主证:眩晕, 耳鸣, 头目胀痛, 兼证:口苦, 失眠多梦, 遇烦劳郁怒而加重, 甚则仆倒, 颜面潮红,急躁易怒, 肢麻震颤, 舌脉: 舌红苔黄, 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 肝阳风火, 上扰清窍。 治法: 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 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用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 可用于肝阳偏亢, 风阳上扰而导致的眩晕。,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白芍柔肝滋阴。 加减: 1若肝火上炎, 口苦目赤, 烦躁易怒者, 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 ; 2若肝肾阴虚较甚, 目涩耳鸣, 腰酸膝软, 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者, 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 3若见目赤便秘, 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4若眩晕剧烈, 兼见手足麻术或震颤者, 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 清热止痉。,2. 气血亏虚证,主证:眩晕动则加剧, 劳累即发, 兼证: 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 倦怠懒言, 唇甲不 华, 发色不泽, 心悸少寐, 纳少腹胀, 舌脉: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证机概要: 气血亏虚, 清阳不展, 脑失所养。 治法: 补益气血, 调养心脾。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本方功用补益气血, 健脾养心, 主治因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眩晕等。 常用药: 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 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 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 远志、枣仁养血安神。,加减: 1若中气不足, 清阳不升, 兼见气短乏力, 纳少神疲, 便清下坠, 脉象无力者, 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2若自汗时出, 易于感冒, 当重用黄芪, 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 3若脾虚湿盛 , 腹泻或便溏, 腹胀纳呆, 舌淡舌胖, 边有齿痕, 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 当归宜炒用; 4 若兼见形寒肢冷, 腹中隐痛, 脉沉者, 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 5若血虚较甚, 面色晄白, 唇舌色淡者, 可加阿胶、紫河车粉( 冲服 ); 6兼见心悸怔忡, 少寐健忘者, 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3. 肾精不足证,主证:眩晕日久不愈, 精神萎靡, 腰酸膝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