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相关知识.ppt_第1页
疫苗相关知识.ppt_第2页
疫苗相关知识.ppt_第3页
疫苗相关知识.ppt_第4页
疫苗相关知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疫苗的相关知识,疫苗的种类,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1. 灭活疫苗 选用免疫原性好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次体等,经人工培养,再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灭制成。此种疫苗失去繁殖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机体刺激时间短,要获得持久免疫力需多次重复接种。比如:甲肝灭活疫苗,就是死疫苗。 2.减毒活疫苗 用人工定向变异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常用活疫苗有卡介苗(BCG,结核病)、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等。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较长。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 比如:水痘疫苗是减毒活疫苗,麻风、腮腺炎疫苗都是属于活疫苗。 3.类毒素 细胞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为类毒素。其中加适量磷酸铝和氢氧化铝即成吸附精制类毒素。体内吸收慢,能长时间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滴度抗体,增强免疫效果。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人工被动免疫制剂 1.抗毒素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3.细胞因子制剂 4.单克隆抗体制剂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均能使机体增加抗病能力,但后者的持续时间短,主要用治疗和紧急预防。 新型疫苗 1.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2.结合疫苗 3.合成肽疫苗 4.基因工程疫苗 (1)重组抗原疫苗(2)重组载体疫苗(3)DNA/RNA疫苗(4)转基因植物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1 皮内接种法 1.1 适用疫苗:卡介苗。 1.2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1.3 操作方法: 1.3.1 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胳膊; 1.3.2 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或一次性蓝芯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0150角刺入皮内。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O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部位。,2 皮下接种法 2.1 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风疹疫苗。 2.2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 2.3 操作方法: 2.3.1 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2.3.2 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O40O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3 肌内接种法 3.1 适用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 3.2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 3.3 操作方法: 3.3.1 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 乱动。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3.3.2 用适当规格的注射器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毛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4 口服法 4.1 用于口服脊灰疫苗的接种。 4.2 用消毒的药匙将脊灰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4.3 月龄小的儿童,喂服脊灰疫苗时可将糖丸疫苗碾碎,放入药匙内,加少许凉开水溶解成糊状服用,或将糖丸疫苗溶于5ml凉开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口服咽下。 4.4 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儿童注射疫苗 2008年我国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由原来的6种预防7病扩大到14种疫苗预防15种传染病,已经成为世界上免费预防传染病最多的国家。按照我国规定的计划免疫程序,儿童必须在1岁内完成的疫苗接种,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疫程序,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 1月龄:乙肝疫苗(第二次) 2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次) 3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第一次) 4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第二次) 5月龄:百白破(第三次) 6月龄:乙肝疫苗(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一次) 8月龄:麻疹疫苗(第一次)、乙脑疫苗(减活第一次) 9月龄:A群流脑疫苗(第二次) 18月龄24月龄:百白破(第四次)、麻疹疫苗(第二次)、甲肝(第一次) 2岁:乙脑疫苗减活第二次) 3岁:A+C流脑疫苗(第一次) 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第四次) 6岁:A+C流脑疫苗(第二次)、白破(第一次),疫苗接种的几个问题,1、关于疫苗同时接种 根据现代免疫学理论,机体的一个T淋巴细胞具有很多受体,可以处理输入的多种不同的抗原,故多数常用的疫苗都可同时接种。灭活疫苗可以在两个不同肢体接种,如在同一肢体接种时,两个接种点针间以相距35厘米为宜。经验证明,两种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不增加接种不良反应,也不会影响抗体的产生;如若不是同时接种,两种活疫苗至少要间隔4周以上方可不影响免疫应答。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与其他注射疫苗间可不考虑间隔问题。灭活疫苗都可同时接种,但不可在同一注射器内,除非是正式的联合疫苗。,2、关于中断免疫程序人群的补种 由于疫苗引起的免疫记忆功能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因此,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免疫程序中断时,不必再从头开始程序接种,而是可以从程序中断处接下来继续所规定的剂次。 3、早产儿及低体重婴儿 早产儿在婴儿期对免疫反应不充分。研究证明,低体重(2000g)婴儿接种乙肝疫苗HepB血清阳转率低,然而,到出生1月龄,不论体重多少,所有新生儿都可获正常免疫应答。对所有HBsAg阳性和未知HBsAg是否阳性母亲所生得早产儿都应在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补种原则,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及以下的儿童应尽早补种。在补种时掌握以下原则: 1 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 2 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常规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3 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至5岁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611岁儿童使用白破联合疫苗;12岁及其以上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破联合疫苗。 4 未完成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岁以下儿童未达到3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3剂次。4岁以上儿童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等)的应补种完成4剂次。 5 未完成2剂次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含强化免疫等)的儿童,应补满至2剂次。,卡介苗,结核杆菌是人类和动物结核病的病原。人类结核病史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传染病之一。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国,近些年来虽经多方努力,但结核病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现今的疫苗(BCG)并不理想,它不能预防原发和复发结核杆菌感染。但在结核高发地区,预防婴幼儿急性播散性结核是有效的,对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等重症结核病的免疫保护十分明显。但不能作为预防结核的有效措施。(现有措施:早期诊断,短程直接独到化疗),流行病学,1、传染源 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痰涂片(涂阳)肺结核病人。而痰涂片阴性及肺外结核病人不是构成人群传染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都可能排出带有结核菌的飞沫,结核菌存留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中,对健康人吸入时可造成感染。,卡介苗的接种,1、规格及用法 冻干卡介苗注射剂 5人份/支,5人份装量为0.25mg,临用时取所附稀释液进行稀释(5人份装量0.5ml稀释液),每人于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接种0.1ml。 2、接种对象 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及用PPD(PPD为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试验阴性的儿童(PPD或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后48-72小时,局部硬结在5mm以下者为阴性)。,3、接种禁忌 (1)患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 (2)患湿疹及他、其他皮肤病; (3)患免疫缺乏病。 4、接种不良反应 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前者是每个受种者(或大多数)都会发生的。后者只是发生再少数受种者,有些极其罕见,往往造成机体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1)一般不良反应 疫苗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发生红肿、浸润,随后可化脓,形成小溃疡,一般在312周后结痂,痂脱落后形成小疤,称“卡疤”。 (2)异常反应种类多,但发生率很低。,接种卡介苗后的异常反应 a、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1)卡介苗接种后同侧局部淋巴结肿大超过1cm或发生脓疡破溃,淋巴结可一个或数个肿大。 (2)分泌物涂片检查可发现抗酸杆菌,培养阳性,菌型鉴定为卡介苗株,淋巴结组织病例检查为结核病变。 治疗 (1)若局部淋巴结继续增大,可口服异烟肼或加用利福平,局部用异烟肼粉末或加用利福平涂敷,最好采用油纱布,起初每天换药1次,好转后改为23天换药1次。大龄儿童可以采用链霉素局部封闭。 (2)脓疡有破溃趋势,应及早切开,用20%对氨基水杨酸油膏纱条或利福平纱条引流。若脓疡自发破溃,用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利福平粉剂涂敷。,b、 骨髓炎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部位以四肢长骨,尤以股骨、胫骨、骨骺及股骨颈为多见,可单发也可多发,有的病例可形成脓肿。呈慢性良性过程,症状一般轻微,可有轻度发热、病变部位肿胀、轻度疼痛与功能障碍,患儿全身健康状况良好。 治疗 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疗程至少6个月。因为卡介苗菌株对吡嗪酰胺存在天然耐药性,故联用时不加吡嗪酰胺。 c、 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临床表现 卡介苗接种后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破溃、愈合慢、同时合并全身淋巴结结核、肺结核和/或肝脾结核、腹腔结核和/或脑膜炎等其它部位结核。一般表现长期发热、体重下降或不增、易合并机会性感染。诊断依赖于体液标本培养有结核杆菌生长,组织活检可查到结核杆菌和结核病变,菌型鉴定为卡介苗株。 处理原则 联合抗结核治疗,一经发现,转上级有关医疗单位诊治。,5、 卡介苗接种事故的处理 接种卡介苗时误种皮下或肌肉,以及超剂量接种引起的事故最为多见。 5.1 临床表现: 5.1.1 接种局部在25天内出现红肿,以后发生硬结,发展成中心软化、破溃而成脓肿。接种部位同侧腋窝、锁骨下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5.1.2 可有体温升高,伴有乏力、烦躁、食欲减退,个别儿童肺部可闻及干性或湿性罗音。 5.1.3 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和肺异常阴影,但极少引起肺部结核。 5.2 治疗 5.2.1 全身治疗 (1)口服异烟肼,儿童810mg/kg,1次顿服,每日总量不得超过300mg,至局部反应消失。同时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6,以减少异烟肼反应。如在服异烟肼的同时加服利福平,则效果更好。 (2)反应严重者可肌肉注射异烟肼,儿童每天4060mg/kg,分12次注射,疗程1个月。 5.2.2 局部治疗 (1)立即异烟肼50mg加于0.5%普鲁卡因溶液中,作局部环形封闭,每日1次,连续3天后改为每3天1次,共计810次。 (2)已发生溃疡者,在用异烟肼液冲洗后,再用异烟肼粉撒于溃疡面,并可用时用利福平有广谱抗菌作用。,接种卡介苗后,局部会有什么反应? 接种卡介苗后约一至二周,局部会呈现红色小节结,以后逐渐长大,微有痛痒,但不会发烧;六至八周会形成脓泡或溃烂;十至十二周开始结痂,痂皮脱落后留下一个微红色的小疤痕,以后红色逐渐变成肤色。 接种卡介苗后,局部有脓泡或溃烂要如何照护? 接种卡介苗后局部有脓泡或溃烂时,不必擦药或包扎。但局部要保持清洁,衣服不要穿得太紧,如有脓液流出,可用无菌纱布或棉花拭净,不要挤压,平均约两至三个月自然会愈合结痂,痂皮要等它自然脱落,不可提早把它抠去。 婴儿在医院出生二十四小时后,已经接种了卡介苗,但未留下任何痕迹如何处理? 1995年WHO全球结核病防治及疫苗规划处更新了以前关于BCG初种和复种的意见,用OT(PPT)试验决定是否接种BCG的做饭应取消,对已接种过BCG者,将不再提倡复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1、乙肝疫苗的种类,(1)血源疫苗 由HBsAg阳性和HBeAg阴性,肝功能正常的HBV携带者新鲜血浆,经纯化灭活等严格工序制备而来,该疫苗由于安全、来源和成本等原因已被淘汰(如,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 (2)酵母基因重组工程疫苗与哺乳动物(中华仓鼠卵巢细胞CHO)基因重组工程疫苗 其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即一种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并非完整病毒。这种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即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转染相应的宿主细胞,如酵母、CHO细胞,生产乙肝表面抗原蛋白。利用重组酵母生产的叫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剂量为每支5微克,利用CHO细胞生产的叫重组CHO乙肝疫苗,目前剂量为每支10微克、20微克。它们都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都可以放心选用。现今CDC实施用CHO疫苗10ug/支。,2、乙肝疫苗的免疫方案,我国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来源于新生儿及儿童期的感染。由此可见,新生儿的预防尤为重要,所有新生儿都应当接种乙肝疫苗。这是因为新生儿对乙肝病毒最没有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受染,很难清除病毒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次,学龄前儿童也应进行接种。第三是HBsAg阳性者的配偶及其他从事有感染乙肝危险职业的人,如密切接触血液的人员、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第四是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如意外地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于眼结膜或口腔黏膜,输入HBsAg阳性的血液等,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1)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24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一般剂量加倍)。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2)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应在出生后24 h 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最好在出生后12 h 内,剂量应100 IU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g 重组酵母或20g 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 h 内先注射1 针HBIG,1 个月后再注射第2 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g 重组酵母或20g CHO 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 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10 g 重组酵母或20g CHO 乙型肝炎疫苗) 。新生儿在出生12 h 内注射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 阳性母亲的哺乳。疫苗与HBIG 合用保护率在79.3%97%,而单独使用疫苗者保护效果在65.1%94.8%。 无论是单用疫苗或是疫苗与免疫球蛋白同时使用,母婴阻断都难以达到100%的阻断率。由于HBV感染的孕妇有5%6%已在子宫内感染胎儿,所以免疫绝不可能完全阻断母婴传播。,(3)对成人建议接种10g 重组酵母或20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 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 针,并于第2次接种3 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 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 (4)对于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在意外接触 HBV 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a.血清学检测 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 等,并在3 和6 个月内复查。b.主动和被动免疫 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 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 或抗-HBs 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 (20g),于1 和6 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20g)。,3、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持久性,就抗体滴度而言,一般在三针疫苗接种后的12个月内,抗体滴度下降很快,以后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1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现在 还没有发现接种疫苗后急性乙肝病例的报告,但有几项通过血清学监测无症状感染的研究。这些轻微的临床感染与HBV慢性感染无关。这项研究表明,虽然抗体滴度衰减,但对HBV感染的保护力可持续12年。,4、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乙肝疫苗初次全程(3针)免疫后有必要加强免疫,但对于何时加强,诸多研究尚无肯定的结论。现综述众多研究报道如下: (1)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正常免疫应答,其抗-HBs抗体滴度应10mIU/ml,这类人群除产生体液免疫外,尚有细胞免疫反应。故血清抗体滴度下降到保护水平以下(10mIU)不是加强免疫的指标。对这类人群进行的体内和体外试验证明,经抗原再刺激,能迅速产生回忆反应,抗体随之迅速增高。显然是由于免疫回忆反应在清除感染后,抗体也随之上升。目前可知,此现象可以维持到接种疫苗后12年。流行病学观察发现,接种疫苗后虽然抗体大幅度下降了,但没有或很少出现慢性HBV感染的指征。正常免疫应答者(血清抗-HBs抗体滴度11100mIU/ml)的抗体水平随时间衰退到10mIU/ml与低应答者(血清抗-HBs抗体滴度10mIU/ml)有本质区别,后者多属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于此类人群,增加免疫次数和加大抗原剂量的做法均可取。 (2)也有报道说,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主要是要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后,决定何时再打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或者等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应在半年内接种。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我国的多医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5、抗体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乙肝疫苗的主要抗原成分是HBsAg,其免疫原性极强,HBsAg的含量为0.011ug/ml就可产生免疫应答。疫苗接种后4周,抗体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所产生的抗HBs抗体是中和抗体,能够中和入侵的乙肝病毒。由于婴幼儿和成人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不同,所以有的人打疫苗容易产生抗体,而部分人不会产生抗体。乙肝疫苗第一针后大概有30%左右的人产生抗体,而第二种后有50%70%左右,第三针后90%左右产生抗体。而有的人注射后没有抗体,需要加大剂量注射,但是仍有部分人由于遗传的原因,在多次大剂量注射后仍是无法产生抗体,这类人群要避免和传染源密切接触,以防发生感染。,(1)乙肝疫苗接种者在加强免疫后4周,外周血中可检测到经HBsAg刺激所产生的抗HBs,也有极少数人群对乙肝疫苗无(低)应答。 (2)无(低)应答的概念 所谓无(低)应答是指以最适量的抗原,适宜的接种途径接种后,通过灵敏的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外周血液中的抗HBs抗体或抗HBs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前者为无应答后者为低应答。 机体对HBV外膜蛋白(HBsAg)的应答,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无应答状态;二是HBV自然感染后的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状态(也是一种无应答状态),两者的发生机制不同,但其真正原因尚不清楚。,(3)无(低)应答的原因及意义 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无(低)应答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在不同情况下发现,无(低)应答与MHC限制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先天性免疫耐受等因素有关。可能是疫苗应答过程中某环节出现了异常。 无(低)应答只是在疫苗接种者中易于被发现,而他们并不比正常人群更易成为HBsAg慢性携带者,且对HBV的自然感染都能产生正常应答,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无(低)应答可以是终身的,也可以是一过性的现象。 (4)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该怎么办 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被称为应答迟缓。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 可采用0、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6、打乙肝疫苗注意事项有哪些?,(1)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2)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暂缓乙肝疫苗接种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乙肝疫苗接种。,3、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不宜乙肝疫苗接种。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暂时不宜接种乙肝疫苗。虽然乙肝疫苗对这部分新生儿并无害处,但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易发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迟接种时间。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儿不宜接种。 4、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禁用。孕妇不宜乙肝疫苗接种。,7、接种后的副作用 一般情况下,打了乙肝疫苗后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至今尚未见有关于注射后引起严重副作用的现象,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与一般疫苗接种大致相仿的轻微反应,多在13天内不治自愈。 8、注意事项: (1)注射前必须半安瓶内的疫苗摇匀,变成透明乳白色。 (2)接种前询问过敏史和病史,过敏性体质和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者慎用。 (3)接种时间: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越早越好。如出生后48小时以后注射,预防效果降低。,9、乙肝患者有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对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无预防效果,无论打多少支乙肝疫苗,都不会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只是浪费疫苗和经费而已。对由于以往感染乙肝病毒而现在已经自然获得有效的保护性抗体者(乙肝“二对半”检查表面抗体呈阳性),更没有必要再接种疫苗,不过接种后也不会产生不良副反应,其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增高。如果是急性乙肝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完全治愈并康复,检查乙肝病毒“二对半”表面抗原已阴转,只剩下核心抗体为阳性,而保护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又始终不能自己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促使表面抗体产生,使自己以后不再得乙肝。,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麻疹发发热、结合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口颊粘膜科氏(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留色素斑为特征。,1、麻疹的流行病学,(1)流行周期 在无疫苗时代每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现今麻疹疫苗已应用多年,周期性仍存在,但不似无疫苗时代显著,周期性的长短与免疫有关。 (2)宿主 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没有中间宿主,也没有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3)传播途径 麻疹传播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呼吸的飞沫传播。在一个封闭的区域里,有麻疹患者且在那里超过2小时后,可以记录到通过气溶胶方式进行空气传播。,(4)发病年龄分布 麻疹发病年龄分布与干预措施密切关联,无疫苗时代,12岁幼儿为主要发病对象。疫苗应用后,与疫苗覆盖率有关。各地发病率差异很大,但总趋势仍以10岁儿童为主。成年人发病增多是疫苗时代的一个特点。 (5)时间分布 在无疫苗时代,麻疹主要在冬末和春季流行。广泛应用疫苗后,麻疹的流行季节向春末夏初稍有后移。多年来发病季节趋势是一致的,都在36月为高峰季节。 (6)地区分布 全世界都有麻疹发生 (7)传染性 麻疹具有高度传染性,在皮疹发作前后4天均有传染性,从前驱症状到皮疹出现后的最初34天传染性最强。,2、麻疹疫苗的制造及使用方法,麻疹减毒活疫苗系用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按瓿签所示用量加灭菌注射用水待完全溶解后使用。 注射部位及剂量: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乙醇消毒,待干后皮下注射0.5ml。儿童和成人剂量相同。,3、麻疹疫苗的免疫程序及应用,(1)常规免疫 我国儿童免疫程序规定8月龄初免,1824月龄复种,以减少初免失败的易感者。月龄接种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月龄接种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2)病例发生后的应急接种 其对象是病人活动范围的易感者。流行地区接种率应在95%以上。接种时间愈早愈好,在首代病例出现后疫情尚未蔓延之前接种完毕。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长可达21天。接种疫苗后7-12天就可产生抗体,比感染后产生抗体的时间短,因此对易感者进行应急接种可控制疫情蔓延或终止流行。对麻疹潜伏期的儿童接种疫苗后一般没有不良反应,在麻疹感染后1-2天内接种疫苗可阻止病毒血症的产生,使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减轻。 没有注射过麻疹疫苗而又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和不宜接种疫苗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但这种免疫力一般只能维持2-3周,此后如再接触麻疹患儿又可再次感染。因此,若以后无禁忌的8月龄以上儿童必须接种各种麻疹疫苗。,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接种反应 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注射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灼感及刺痛,个别受种者可在接种疫苗512日出现发热(38.3或以上)或皮疹。 罕见的接种反应包括一些轻度的局部反应,如红斑、硬结和触痛、喉痛及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极其罕见的有过敏反应、一过性的关节炎和关节痛。 禁忌症 妊娠期的妇女。MMR接种后12周内应避免怀孕。 对青霉素和鸡蛋有过敏史或类过敏反应者。(有报道说对鸡蛋过敏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发生严重过敏的风险非常低 ) 伴有发热的呼吸道疾病、活动性结核、血液病、恶病质和恶性肿瘤等。 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人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个人或家族有惊厥史和脑外伤史。,5、疫苗的效果,儿童在12月龄时接种疫苗,95%获得抗体,15月龄时达到98%。有2%5%的儿童仅接种一剂疫苗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即初次免疫失败)。疫苗接种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免疫接受者有被动抗体或疫苗质量不佳,或错误的记录及其他可能的原因。第1剂没有免疫应答反应的大多数儿童,在第2剂接种后均有免疫反应。研究表明,接种了第2剂麻疹疫苗的人群中(第1剂接种时间不早于1岁),有99%的人通过血清学检测到麻疹免疫的证据。 血清学和流行病学显示,疫苗诱导反应可以产生长时间免疫力,且一些人可能是终身免疫。大多数没有抗体的接种者,可以通过记忆反应在再次免疫接种时获得免疫力。 有资料显示,麻疹疫苗免疫后25年,有16%46%的人麻疹血凝抑制抗体转为阴性,而117,名阴性者中,再用中和试验检测,其抗体阳性率仍有92.23%,这一结果表明了疫苗接种成功后,只有9.22%的人失去保护力,且疫苗免疫后还有细胞免疫功能。所以,麻疹疫苗免疫后,保护力至少可维持25年。,6、注意事项,1、本疫苗加水溶解后橘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变紫、变黄(麻疹疫苗变紫是安瓿有微细裂纹、变黄是有杂菌生长),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溶解不好、超过有效期者均不可使用。 2、麻疹病毒对温度和光线抵抗力较弱,可迅速灭活,应注意避光保存。冻干疫苗经溶解成液体状态后,可迅速导致效价降低,必须在半小时内用完。用不完应废弃,因时间长了疫苗内的活病毒会很快死亡,使疫苗失效。同时,疫苗中没有防腐剂,在空气中长了可能污染细菌。 3、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用75%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再注射。 4、注射后过丙种球蛋白者接种本疫苗至少间隔6周以上,因丙种球蛋白含有麻疹抗体,能中和疫苗中的麻疹病毒,干扰免疫效果。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因麻疹疫苗注射后2周人体即可产生抗体,这时就不受丙种球蛋白影响。 5、冻干麻疹疫苗虽已加保护剂,但因是活疫苗,所以在贮运及接种过程中,仍需保持完善的冷链系统,2-8贮运,以确保疫苗的效价。,成人麻疹症状重并发症多 我国目前预防接种定于8个月时初种,7岁时复种。接种后95%以上于12日后产生保护性抗体,1个月达高峰,有效抗体水平维持4至10余年,故可减少小儿发病。但4至10余年后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当抗体水平相对高时,接触麻疹患者可能隐性感染或患轻型麻疹;当抗体水平相对低时,将患病,这就是目前成人麻疹增加的主要原因。 成人麻疹除具有一般麻疹特点外,临床症状更重,并发症多,大部分引起肝功能损害、引起心肌损害者亦多,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常见,孕妇易引起流产、死胎,但只要经过对症治疗,一般预后均较好。 专家说,特别要注意的是,成人麻疹症状不如小儿典型,麻疹早期容易与一般的感冒混淆,所以患者常在出现皮疹等症状后才去医治,此时病情已较重,且伴有并发症,治疗和康复周期相对较长。,腮腺炎疫苗,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发病率高,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515岁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95%,成人中也有发病。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为主要症状,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同时也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此种耳聋往往是不可逆的。,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人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发病前驱期及亚临床感染者都是传染源,病人在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大后9天,均可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此期有高度传染性。隐形感染者在流行期可占30%50%,因此也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流行性腮腺炎以飞沫传播为主,传染的衣物、食品、玩具均可传播。幼儿园儿童常把病毒引入家庭,从而传播给其他易感者。孕妇感染腮腺炎病毒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胚胎,引起胎儿死亡。 (3)发病季节 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 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腮腺炎疫苗的效果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麻疹、腮腺炎二联疫苗,曾在江西省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136名8月龄以上易感儿童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轻微,未见腮腺肿大及皮疹,发热以轻度为主,占15.44%,中度发热反应为5.88%,无强反应。腮腺炎的抗体阳转率为81.82%86%,麻疹抗体阳转率为95.12%100%。,腮腺炎疫苗的安全性 腮腺炎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罕见而轻微,接种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热、皮疹。,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410岁儿童为高发年龄,成人也可发病。其临床症状轻微,以发热、皮疹及耳后、枕下、颈部淋巴肿大和疼痛为特征,3050%的病例为亚临床感染或隐形感染,易被人们忽视,成为潜在的传染源。,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人是风疹病毒唯一的宿主。风疹传染源主要有临床病人,先天性风疹患儿及亚临床感染的儿童。儿童感染后25%50%不表现临床症状,但能从其鼻咽部分分离到病毒。妊娠期妇女感染后,无论显性还是隐形,均可使胎儿感染,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症(孕妇在妊娠早期若患风疹,风疹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患先天性心脏畸形、白内障、耳聋、发育障碍等,称为先天性风疹或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2、传播途径 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家庭内有高度传播性。风疹病毒还可在母子间垂直传播,即孕期母体内的病毒通过胎盘侵犯胎儿。 3、易感人群 人对风疹普遍易感。感染风疹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甚至提供终生保护。但抗体水平低,特别是呼吸道局部抗体低者,易发生再感染。再感染一般无病毒血症,仅出现特异性IgG,其出现时间早,效价高,消失快,一般在23个月迅速降低。,风疹疫苗的免疫效果 在临床试验中,大于12月龄儿童接种单剂风疹疫苗后,95%以上的儿童产生风疹抗体。90%以上的风疹疫苗受种者可抵抗临床风疹和病毒血症,免疫保护至少15年。研究表明1剂风疹疫苗能够提供长时间保护,甚至终身。,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 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区域,标志着中国已达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但周边国家仍然存在不少脊灰野毒株病例。2005年,全球范围内有6个国家存在脊灰野病毒的流行,其中与中国接壤的有3个。而且印度尼西亚、也门等一些已经消灭脊灰的国家相继发生了输入性脊灰野病毒传播,造成局部地区脊灰重新暴发流行。自2004年以来此类输入事件已在全球18个无脊灰国家重演。一旦条件适宜,脊灰野病毒仍可能卷土重来。中国局部地区由于免疫规划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而三个存在野毒株的邻国对中国也构成输入性威胁,因此我国的维持无脊灰工作面临严峻挑战。,1、流行病学,(1)传染源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宿主,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本病的潜伏期为235天,一般为714天。患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具有传染性,发病12周排毒率最高,可从70%以上的患者大便中分离出病毒,退热后传染性减少。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在鼻咽部、肠道粘膜与淋巴结内亦可查到。 (2)传播途径 感染者通过粪便排出病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偶有长期排毒者。粪口途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 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小于6月龄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降低。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2、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糖丸:单价糖丸型红色,型黄色,型绿色;三价糖丸白色。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采用脊髓灰质炎I、型减毒株分别接种于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制成的三价疫苗糖丸。 【用法用量】口服糖丸剂:婴儿一般于第2、4、6月龄时各服一丸。1.5岁2岁,4岁和7岁时再各服1丸(直接含服或以凉开水溶化后服用,勿用热开水送服,以免将疫苗中病毒灭活,失去作用。)。,【不良反应】可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偶有皮疹,23天后自行痊愈。极少数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疫苗相关性麻痹病(包括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疫苗重组株)。 【接种禁忌症】对乳制品有过敏史或上次服苗后曾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免疫缺陷症患者禁用OPV;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治疗期间禁服疫苗;患急性传染病、发热、腹泻者暂不服疫苗。 相关概念 1、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在使用脊灰活疫苗的国家,在儿童服用OPV后或接触服苗儿童后可以发生疫苗相关脊灰病例。脊灰减毒活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加上受种者个体差异和免疫功能缺陷等原因,儿童在服用后有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但其发生率极低。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服用250万剂-1000万剂脊灰减毒活疫苗,可能发生1例疫苗相关病例,且主要发生在首次服苗的儿童中。 2、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的差异介于1% 15%之间,称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多被发现于脊灰野病毒传播被阻断的国家。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抵御脊灰野病毒,就不能阻止自然界中疫苗衍生病毒株的存在。所幸的是,VDPV株只能威胁未服用脊灰疫苗免疫的个体。 3、脊灰疫苗重组株病例(VRPV):脊灰疫苗重组株(VRPV)是指服用OPV后,不同型别的疫苗株病毒在服苗者体内发生的毒株间重组。多发生在疫苗接种率低的地区。,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它是由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量比例配制而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目前使用的有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吸附百白破)和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类混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预防的疾病,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细菌感染,容易侵犯5岁以下儿童,是孩子容易得的传染病,特别是在冬末春初比较多见。这种病的咳嗽和普通感冒的咳嗽不同,每次咳嗽要很长时间,咳嗽时表现为一阵阵痉挛性剧咳,使孩子非常痛苦。甚至咳嗽完就吐。要2到3个月才能好。有的可继发肺炎。影响呼吸和进食,对婴幼儿有很大的危害。预防百日咳,除了不接近病儿,不用病儿用过的东西以外,必须按时给孩子打百日咳预防针。得了百日咳的孩子,最好能做到不和健康孩子睡在一个屋里,因为得这种病的孩子,当咳嗽、打喷嚏时,病菌就随着唾沫喷到空气里,在病儿周围5米以内都有这种病菌,健康孩子吸入了带病菌的空气,就可能得病。病儿住的屋子需要干净、暖和、空气新鲜,阳光也要充足。尽可能给病儿吃容易消化的东西,注意冷热合适,千万不要着凉,免得转成肺炎。,白喉是白喉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随着病人或带菌者的飞沫散播在空气中,吸入就会得病;使用过病人或带菌者用过的碗筷、衣被等也能传染,也有吃了含白喉杆菌的牛奶而被传染的。初发白喉病有声嘶、咳嗽、发烧、头痛、身软、不想进食、吞咽困难等。同时会在喉咙长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