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全套复习课件 老人教版.ppt_第1页
高三全套复习课件 老人教版.ppt_第2页
高三全套复习课件 老人教版.ppt_第3页
高三全套复习课件 老人教版.ppt_第4页
高三全套复习课件 老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品高考历史复习方案电子版,第一部分基础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 第二部分专题复习,目录,进入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3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 两 晋、南北朝 第4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5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 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 元 第6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 社会由盛而衰明清,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1课时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1】石器时代 【解析】(1)含义:石器是人类有意识地敲打或琢磨石块,造成锐利的边缘以供使用的工具。考古学上把石器时代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打制石器为特征,叫旧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叫新石器时代。 (2)阶段:旧石器时代:包括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遗址。新石器时代:包括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等遗址。典型的工具有石凿、石斧、石锄、石镰等,同时,还有骨制的耒耜和木器,【例题2】氏族公社: 【解析】(1)含义:氏族是指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国家产生以前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山顶洞人虽处在旧石器时代,但从社会组织上已进入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能全面反映氏族公社的概况。 (2)特征:母系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财产属公社所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具有共同的居住区。 父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基本保持原氏族的制度,而以父系计算氏族世系。在其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导致了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原始社会逐渐走向崩溃。,【例题3】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1)炎帝、黄帝和蚩尤的传说:掌握黄帝距今年代和生活的地域。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华夏族后人称为炎黄子孙。 (2)尧舜禹的“禅让”:尧、舜、禹是继黄帝以后黄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禅让”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尧舜禹的“禅让”是这一制度的具体反映。 (3)禹治水: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时,禹受舜命,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到江河里再流往海洋。 (4)阶级社会的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原始社会的瓦解用图示分解为: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的产生贫富分化的出现阶级产生氏族首领氏族贵族奴隶主战俘、贫苦氏族成员奴隶原始社会瓦解,延伸拓展 【例题4】氏族公社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解析】 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是按血统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集团,分母系与父系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以母亲的血统确立亲属关系,父系氏族以父亲的血统确立亲属关系。我国母系氏族开始于距今约18000年的山顶洞人,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处于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氏族公社是父系氏族重要代表。,【例题5】氏族公社的生产力特点 【解析】 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山顶洞人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懂得人工取火,但仍处于旧石器时期。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已普遍使用磨制钻孔工具,处于新石器时期,他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由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农业和从狩猎转化而来的原始畜牧业,是其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当时社会生产进步的重要标志,制陶和麻纺等原始手工业的发明,也反映了生产的进步 。,【例题6】氏族公社的生产关系特点 【解析】 (1)从社会关系方面看,母系氏族时期,由于产品没有剩余,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没有阶级差别,过着平等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所替代。父系氏族早期,氏族成员仍然是平等的,随着父系氏族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随着农业同畜牧业、手工业分离,社会上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以及人奴役人的现象等,社会逐渐分裂为对立的阶级,原始社会逐渐走向解体。 (2)父系氏族末期的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生活区域和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反映了人们同自然灾害的斗争,反映了华夏族的主干的形成过程等社会生产、生活面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由尧、舜、禹等显贵家族中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度的社会政治面貌。,第2课时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1】为什么说夏朝已进入奴隶社会? 【解析】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夏朝已经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和氏族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 (3)夏朝已经有了种种压迫人民的机关国家机器。,【例题2】商朝为什么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明”? 【解析】 (1)商朝疆域辽阔,人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2)商朝自盘庚迁殷后社会稳定。(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4)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显著。 【例题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解析】 (1)政治上的分封制是与经济上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相适应的。(2)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3)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例题4】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解析】(1)在奴隶制出现以后,人们一般不再杀俘虏,而是把他们作为奴隶保留下来。这就保存了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即劳动力。(2)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劳动协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实施原始社会时期不可能实施的大工程。(3)奴隶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如西周手工业号称“百工”。更重要的是,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创造了条件,使一部分人得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成为知识分子,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一分工是社会的进步。(4)在奴隶社会中,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冶金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这一进步是以广大奴隶及平民的辛勤劳动及悲惨命运为代价取得的。因此,它是一种“野蛮的进步”。,【例题6】如何理解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解析】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延伸拓展 【例题5】奴隶制国家产生原因的分析 【解析】传说中的黄帝到尧、舜、禹时期,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那时,部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战争的结果使部落联盟的范围扩大,从而使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增大;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空间的扩展,使战俘转化为奴隶;那时洪水泛滥,客观上冲击了氏族的血缘关系纽带,有利于原始氏族公社制度的解体;浩大的治水工程迫切需要各部落的合并,而禹治水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他的威望,增强了他的权力。一旦这种权力增强到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时,国家便应运而生。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阶级开始出现,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例题7】如何看待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解析】 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向心力;受封的诸侯服从周王的命令,并朝贡财物和派兵随从周王作战。诸侯国对周王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但事物的发展往往有两重性。一方面,诸侯听命于周王,另一方面,诸侯国受分封之后,在其境内自成一体,有其相对独立性。随着西周本土阶级矛盾的尖锐,王室衰微,权威下降,各诸侯国便常常不向周王朝贡,尤其是自身经济实力增强之后,更不甘心听命于周王。这种相对于中央朝廷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以后,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又演变为争霸战争。,第3课时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1】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解析】 原因:(1)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 (2)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农业生产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 表现:(1)农作物品种增多。 (2)耕作技术提高。,【例题2】夏、商、西周畜牧业发展的原因 【解析】 (1)畜牧业成为肉食品的主要来源,得到统治者提倡。 (2)战争、运输需要大批牧畜。 (3)名目繁多的各种祭祀对牲畜需求量很大。 (4)田猎工具改进,捕获量增加。,【例题3】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解析】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 (2)以青铜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3)重视交通和城市的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使夏、商、周成为古代世界上经济繁荣的奴隶制大国。 (4)三代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种没有中断的发展是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所不能比的。,【例题4】夏、商、西周文化发展的原因 【解析】(1)夏、商、周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2)劳动有了进一步的分工,于是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科学及艺术工作的人。 【例题5】综述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影响 【解析】(1)甲骨文与金文的出现,不仅为研究三代古史和古文字留下了丰富的资料,而且推动了后世文化的进步。(2)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天文历法成就的取得以及医药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的发展,为后来我国科技成就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打下了重要的基础。(3)史学的萌芽,铜器铭文与“上古之书”的记载,给后世留下了可供研究的历史资料。(4)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周易提出“阴阳”说,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以后哲学发展有很大启发。(5)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同时给后来的雕刻、铸造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4课时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1】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什么又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呢? 【解析】因为: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在兼并和争霸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春秋时期是一个新旧制度更替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封建制同旧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和为争霸而实行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和削弱了旧制度,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为新兴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的道路。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不断的争霸战争,周边的少数民族袭扰中原,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第四,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线。随着各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整个社会经济获得了发展,各族融合,形成了以秦、楚、晋、燕、齐等为中心的融合区域,使各族共同走上向封建制转化的道路,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延伸拓展 【例题6】夏、商、周三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解析】科技成就主要有天文、历法:夏历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商朝的“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还有关于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的纪录。医学:商周的医药学知识丰富,能治疗多种疾病,有医学分科,还有石砭镰等专门的医疗工具。生物学: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的名称。地理学:“地理”名称在周易中首先提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此外,青铜制造业的发展是三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三代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三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这与三代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密不可分。因为农业生产与季节和天象有密切关系,需要进行天象观察和制定历法,三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例题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为什么说其中又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 【解析】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经济条件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四方的物产都运到中原地区进行交换,这给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第二,人们渴望统一,农民厌恶割据和混战带来的负担和苦难;工商业者因混战割据限制其发展而要求统一;地主阶级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保护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统一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第三,从民族关系来说,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华夏族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具有较强的内聚力。第四,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均势,诸侯国数目减少,并且形成了区域性的统一和局部的统一,为统一提供了条件。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着大统一的必然趋势。,延伸拓展 【例题3】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各种力量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有三条主线。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春秋五霸至战国七雄,前者主要为称霸而战,后者则是为统一而战。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诸侯国由多变少,最后秦国统一全国。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在战争环境中,华夏族与其他各族人民接触频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三是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表面错综复杂、纷争不已的战争及动荡现象下,贯穿着新旧两种社会制度的交替、变革这一历史发展主线,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运动就是这一主线的反映。这三条主线的发展既互相交织在一起,又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例题4】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概括、归纳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政治方面: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都服从周天子,承担各种义务,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经济方面: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导致出现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一是西周初期统治者重视巩固政权,而到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实力削弱,依附于强大诸侯;二是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例题5】春秋争霸战争与井田制瓦解的关系 【解析】(1)争霸战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胜利,许多诸侯国的国君进行了改革,他们重用人才、重视科技文化的发展、重视新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并因此增强了自己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迅速改进,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私有土地得到了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应运而生,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鲁国推行“初税亩”的影响下,以国有土地制度为基础的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这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走向崩溃的标志。 (2)井田制的瓦解加剧了争霸战争:井田制的瓦解,一方面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扩大生产、生活范围的愿望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奴隶主贵族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稳定结构和原有的分封制格局发生动摇和破坏。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争夺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即霸主地位)的战争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例题6】中外历史上涉及社会制度变革的改革 【解析】 (1)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中国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五代至宋金对峙时期的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的封建化改革;明末女真人的封建化改革等。 (2)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19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潮流的推动下,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日本明治天皇于1868年开始进行明治维新运动;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第5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1)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牛耕的普遍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例题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必然性。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促使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随着地主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用地主阶级专政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商鞅等一些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确立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促成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例题2】战国七雄争霸战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国当今历史的发展有何启示? 【解析】(1)根源: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生活空间范围的必要性,也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生活空间范围的能力。政治根源,一是由于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二是战国时期大国均势局面的出现。由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很多弱小的诸侯国被兼并,保留下来的诸侯国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变法,增强了割据称雄的综合国力,导致这一阶段的战争激烈而持久,直至均势局面被打破。 (2)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现象产生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国家或割据政权胜败存亡的关键因素。重用人才、除旧布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措施;反之,就会延缓历史发展。在人类历史发生质变的重要时期,政治格局也会出现剧烈的动荡。 (3)启示: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加快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重用人才,继续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例题3】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解析】(1)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和原来奴隶主贵族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3)主要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邹忌在齐国改革。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4)结果:封建制度在各国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5)对战国时期变法的认识:战国初年由魏国发其端的各国变法、改革,尽管它们的目的、规模、结果和影响不尽一致,但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形成了一场运动。这场运动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因此,战国初年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延伸拓展 【例题4】春秋时期的改革与战国时期的变法在目的、内容、特点等方面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 【解析】不同:目的。前者是为了争做霸主;后者则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内容。前者主要是重用有才干的人,通过改革积聚力量使国家具备充当霸主的实力;后者则主要是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贵族特权以确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特点。前者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维护的是旧的奴隶制;而后者则用封建制代替了落后的奴隶制。 产生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前者处于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前期,奴隶制经济基础比较巩固,到春秋末年战国初年时新的剥削方式才出现;后者处于战国时期,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的必然要求,封建制度的确立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必然结果。而且,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已经很强大。,【例题5】商鞅变法与此前的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有什么异同点? 【解析】(1)相同点: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到了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措施相同: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化的运动。结果和影响相同: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2)不同点 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更加深刻的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因此提出了诸如“什伍连坐”、“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封疆”等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制度不但对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例题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上有哪些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 【解析】(1)特征: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2)反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开垦增多,井田制日益瓦解,出现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在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这些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地主阶级势力强大,要求取得政权。各诸侯国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先后展开了变法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起来。战国时期在经济上除了封建农业、手工业发展外,商业兴盛起来,在商业兴盛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封建城市。 (3)联系: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与进步,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例题7】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各种力量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期。历史在动荡中前进。当时历史发展有三条主线:一是从分裂到统一。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前者为争霸而战,后者为统一而战。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诸侯国的数目由多变少,其规模由小变大,最后由秦国统一全国。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在战争环境中,华夏族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缩小了各民族的差异和隔阂,客观上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和动荡下,贯穿着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交替变革和为之斗争这一历史发展的主线。这三条主线互相交织在一起,又相互促进,互相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上述三条主线就是对秦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这三个定语来历的解释。,第6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政治思想观点,并指出他们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解析】(1)政治思想观点 儒家: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还主张在政治上“损益”旧章法,逐步改良。他的保守思想是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要宽刑薄税。 法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 (2)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他们的区别是: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除国君外,一切人一律都要受法的约束。,【例题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并说明当时科技发展的原因。 【解析】 (1)天文历法方面: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方面:墨经中记述了大量物理学知识,其中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还有声学和光学的内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3)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春秋战国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了提高,对自然斗争的力量有所增强。同时,社会处于变革状态,学术思想领域比较活跃、宽松。在此基础上,科学技术有了新发展。,【例题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解析】 (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2)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建立)为文化繁荣提供政治前提。 (3)社会动荡使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为文化的繁荣提供思想基础。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社会改革的需要,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出谋划策,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例题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解析】 (1)周王室衰微、诸侯林立的局面形成了较大的政治空间,为士人的“百家争鸣”提供了政治环境保障。 (2)诸侯在争霸中对智能的需要为士人提供了出路,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3)私学的出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资源。 (4)“百家争鸣”是历史变革在认识上的反映(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社会需求和现实内容)。 (5)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术继承上的差异,诸子百家在学派内容和风格上各具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微观),延伸拓展 【例题5】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 【解析】(1)相同点: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巨大反响的产物。如中国的封建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生产制度确立;西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的作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2)不同点: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时间相距近千年,地处西欧与东亚。发生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西欧处于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主要打击的对象不同。中国的斗争矛头是奴隶制残余;西欧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新思想的阶级性质不同。中国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西欧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例题6】试分析韩非子法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并扼要指出其思想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1)社会根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当时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他们要求通过改革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国家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以法治国。韩非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上述要求和社会现实。 (2)影响:韩非的思想集中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其思想主张后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治国的主导思想。,【例题7】你认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学派是哪一家?理由是什么? 【解析】法家。理由: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变革,不必拘泥于传统,这种思想有利于在经济上势力越来越大的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法家主张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国家政权的统一和巩固,其法治思想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因此,法家思想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也最有用。,【例题8】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解析】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1课时 秦朝的统治 【例题1】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政治上的诸侯割据状况日益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2)人民渴望统一: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统一有助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保护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经济。 (3)秦国自身的条件:通过变法,国富兵强,广罗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例题9】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其表现是: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例题2】法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有哪些?为什么会被秦始皇采纳? 【解析】(1)社会根源:是韩非子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经验的总结。力图论证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动是合理的、进步的。(提供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观点)。韩非子继承荀子的性恶论,强调用严厉的刑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法治”) (2)采纳原因: 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的需要(避免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中央)适应了统治者巩固封建剥削制度(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例题3】分析评价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解析】(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专制主义是指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地方听从中央。这一政治制度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2)实行土地私有制:在当时是先进的土地制度,但同时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人民成为合法。(3)统一度量衡:它对消除各地割据势力,促进经济交流发展起重要作用,但其目的是保证封建王朝的赋税收入。(4)统一货币: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避免了经济混乱。(5)统一文字:对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重要作用。(6)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两种政治思想斗争激化的表现。目的是禁止“以古非今”,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含有维护郡县制的意图;手段愚蠢而残暴;影响是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例题4】汉族的形成基础是秦朝时奠定的 【解析】 (1)共同地域:秦朝的统一和疆域。 (2)统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共同经济生活:统一度量衡、货币、交通;封建经济制度(土地所有制)。 (4)共同的语言(文化):统一文字、思想。,延伸拓展 【例题5】如何认识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如何? 【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从中央。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两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阶段,除大部分沿用前代制度外,还具体表现为:君主权力的加强: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实行刺史制度,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上计制度。建立适应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需要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使诸侯王问题得以解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中央集权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证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其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在经济上表现为阻碍了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例题6】关于修筑长城的历史影响 【解析】 积极方面:长城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 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例题7】如何评价秦始皇? 【解析】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创立者,一生功过分明,但是功大于过。因为综合考察历史人物一生中全部活动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大小,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秦始皇灭六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第2课时 西汉的兴衰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1】西汉前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有何意义? 【解析】(1)社会问题:社会贫困;王国问题;匈奴威胁。 (2)解决及意义:社会贫困: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建立。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王国问题得到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匈奴威胁:国力强盛(经济军事)、政权巩固(王国问题解决),三次大战重创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北部边郡得到安定。,【例题2】西汉中期和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在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解析】(1)西汉初期:奉行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儒家仁政加道家“无为而治”)。 表现: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潜伏着分裂割据的危机。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和亲政策,不是从根本上消灭匈奴骚扰。 原因:主观上,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客观上,社会贫困,国力不强。,(2)西汉中期(汉武帝时):尊儒尚法,提倡大统一。 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对人民的控制。 史实:改革官制(刺史制度),重视官吏的培养、考核和任用(官学制度、察举制),削弱王国和豪强地主的势力(“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编户齐民)。经济上:国家加强对货币、盐铁、物价和工商税收的控制(防止商贾势力膨胀),加重对人民剥削(田租、人口税、更赋).民族关系上:出兵匈奴,改变汉朝与匈奴关系的被动地位。 原因:主观上,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王国和豪强地主的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和边境不宁)。客观上,国家实力雄厚(经济和军事)。,延伸拓展 【例题3】西汉的历史地位 【解析】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如果说中国的封建制度自春秋战国产生,至秦确立下来的话,那么封建制度的巩固是在西汉时期完成的。 第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确立和成长起来。 第二,经过长期的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斗争,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官吏的监察,拓宽了选官的途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最终确立下来并有了新的发展。 第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不统一;秦奉行法家学说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汉初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行无为政治,虽可收一时之效,但终不能达到统一思想、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功效;至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西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中外关系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到西汉中期,疆域大大开拓,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张骞“凿空”,中西交通路线为之开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从此中国以高度的文明和强大而闻名世界。,【例题4】秦汉时期三种治国思想的选择。 【解析】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应符合那个阶级的阶级利益。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但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秦用法家思想统治的原因是:秦国商鞅变法符合法家主张,秦国因此国势增长,最后统一全国;秦朝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的思想正好被秦采用;同秦始皇个人认识有关,他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推行严刑酷法可以阻止人民的反抗。 西汉先用“道家”思想治国的原因是,刘邦认为秦采用法家思想治国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吸取教训,不用法家而采取道家“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刘邦还认为秦没有采取分封而行集权也是其灭亡的原因,故恢复分封制。,【例题5】怎样认识秦始皇“坑儒”,而汉武帝却“尊儒”这一历史现象的? 【解析】(1)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朝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高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很快灭亡。,(2)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汉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第3课时 东汉的统治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1】东汉的政治特点 【解析】东汉时期的政治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豪强地主在政治上享有特权,有的占据州郡属吏的职位,把持地方政权;有的世世代代都做公卿大官,执掌中央政权。 第二,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两部分人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势力的代表,使东汉后期的政治异常黑暗腐朽。其原因是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大多夭折,太子年幼即位,皇太后依靠自己的父兄处理政务,因而给外戚专权造成机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