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pdf_第1页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pdf_第2页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pdf_第3页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pdf_第4页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 年 12 月,第 22 卷,第 4期,707-715页 Dec 2016,Vol. 22,No.4, pp. 707-715 高校地质学报 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 周 露 1,雷刚林1,周 鹏1,汪 伟2,张 星1,史超群1,王振鸿1,张 琪1 1. 中国石油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库尔勒 841000;2. 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23 摘要: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属于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构造裂缝普遍发育,分布复杂且对单井产量影响较大。目 前针对该地区储层裂缝的研究已投入大量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裂缝的描述、表征和预测等方面,但由于该地区地震资料分 辨率低、岩心资料少、成像测井多解性强,裂缝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产中仅应用了裂缝密度、开度等统计数 据。笔者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从裂缝组合的角度出发,系统开展了该地区储层裂缝及其组合特征研究。发 现构造裂缝存在主次之分,主裂缝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垂直于地层,多为张性或张剪性,次级裂缝一般是主裂缝的伴生 缝。裂缝之间存在多种接触关系,主要表现为“T” 、 “” 、 “y” 、 “”字等形状。依据裂缝之间的排列接触关系,建立了 该地区储层裂缝四种组合模式,即“平行状” 、 “扫帚状” 、 “调节状” 、 “雁列状” 。结合各裂缝组合成因的差异和断背斜形成 过程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了裂缝组合平面三类成因区,即调节成因区、褶皱成因区、断裂成因区,与之对应的是高产 井部署的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裂缝;裂缝组合模式;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P542;6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93(2016)04-0707-09 Fracture 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of Ultra-deep Reservoirs beneath Salt in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ZHOU Lu1,LEI Ganglin1,ZHOU Peng1,WANG Wei2,ZHANG Xing1,SHI Chaoqun1, WANG Zhenhong1,ZHANG Qi1 1. 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Korla 841000,China; 2.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 The ultra-deep reservoirs beneath salt in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belong to low porosity and fractured sandstone reservoir. Tectonic fractures are common in this area and show a complex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se widely distributed tectonic fractures have large influence on single-well production of Kelasu structural belt. At present, research on reservoir fracture in this area is mainly focused on descrip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diction of fractures. However, due to low resolution of seismic data, limited core data and uncertainties in interpretation of images of well logging, the study of is limited. Only some statistical data such as fracture density and fracture opening are applied in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Outcrop, core, and well logging dat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research on reservoir fracture and combinations of fractures is carried out in this area.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racks. The scale of main crack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econdary cracks. The primary cracks are gener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ata, and are mostly tension cracks or tension-shear cracks. The secondary cracks are generally associated the main crack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contacts between the cracks, mainly in“T” ,“” ,“V” ,“y” , and“”shapes.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acts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6138 _ 收稿日期: 2016-07-19;修回日期:2016-10-22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重大专项“库车前陆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目标评价” (2014E-210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塔里木前陆盆 地油气成藏、关键勘探技术与新领域目标优选(2011ZX05003-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227;41572187)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周露,女,1984年生,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E-mail: zhoulu-tlm 高校地质学报2 2 卷 4 期 between cracks, four combination modes of reservoir crack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is area including“parallel mode” ,“broom like mode” ,“adjust mode” ,“echelon mode” . Together with the tectonic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faulted anticlin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rack combinations, three types of genetic regions of crack combina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i.e., are tectonically transitional region, folding-related area, and fault formation area,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ategory of high yield wells, respectively. Key words: Kelasu structural belt; fractured low porosity sandstone reservoir; crack; crack combination mode; distribution First author: ZHOU Lu, Engineer; E-mail: zhoulu-tlm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盆地北部,是南 天山山前第一排冲断带,发育中-新生代沉积地 层。受古近系巨厚膏盐岩层的影响,构造带表现 出盐上层、盐岩层及盐下层三层特征 (谢会文 等,2012) 。克拉苏构造带内盐下超深层发育一系 列冲断构造,形成背斜及断背斜构造圈闭,根据 盐岩厚度及断层样式自西向东划分为阿瓦特、博 孜、大北和克深四个构造段 (雷刚林等,2007) (图1) 。该区域目前已发现克深2、大北3、博孜 1、阿瓦3等一系列含油气构造,已探明天然气地 质储量超过1012m3,是库车油气勘探的重要领 域。克拉苏构造带内盐下超深层主要的储集层为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主要发育扇(辨状河)三 角洲前缘沉积,以中-细砂岩为主,砂体纵向叠 置、横向连片、覆盖全区,厚度约200300 m,埋 藏深度约60008000 m,基质孔隙度平均5%,基 质渗透率平均0.1 mD,构造裂缝广泛发育,整体 属于超深层特低孔特低渗裂缝性砂岩储层(张惠 良等,2014;张荣虎等,2014) 。测试资料显示, 70%以上单井产量可达到3105m3以上,表明超 深层储层虽然孔隙度低,但连通性好、有效性 高,构造裂缝大量发育,有效改善了储层的渗流 性能,提供储层主要的渗流通道,对单井产量影 响较大(王振宁等,2014;张福祥等,2011) 。 目前诸多学者针对该地区储层裂缝做了大量 研究和探索,主要体现在定量描述和分布规律预 测等方面 (李世川等,2012;王俊鹏等,2014) , 包括基于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的裂缝定量描述; 基于曲率法 (王珂等,2014a) 、古今应力场法 (王珂等,2014b) 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法的多方法 多轮次裂缝规律预测 (曾联波和周天伟,2014; 张惠良等,2012;赵继龙等,2014;赵力彬等, 2012;赵文韬等,2013) 等。但由于该地区储层 岩心资料少、成像测井多解性强、地震资料分辨 率低,裂缝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生产 中仅应用了裂缝密度、开度等统计数据。克拉苏 构造带内阿瓦特、博孜、大北和克深四个构造段 储层形成背景和发育特征相似,且克深构造段勘 探程度相对较高、基础资料较丰富,笔者本次重 点针对克深构造段,系统的开展了储层裂缝组合 特征研究,从裂缝组合的角度出发,区分出裂缝 的主次关系,建立了裂缝组合模式,明确其组合 特征及分布规律。 1裂缝发育特征 受晚期构造强挤压应力作用的影响,克拉苏 / NP $C / G F 8 L F G F G GF L M L LM L “; L L+( $ LN AW3 BZ1 DB1 DB3 KS5 KL8 KS6 KS KL2 KL3 KS13 KS9 KS8 图1 克拉苏构造带分段图 Fig. 1 Structural division of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708 4 期周露等: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 构造带超深层储层内部形成大量的构造裂缝,密 度约为0.351.27条/m,裂缝以高角度缝和垂直缝 为主,约占总比例的80%,低角度缝和水平缝次 之,约占总比例的20%。裂缝充填物以方解石为 主,兼有泥质、白云石、石膏等,多数为未充填- 半充填。 岩心观察裂缝多为张性或张剪性,产状不稳定, 延伸不远,缝长一般为950 cm,最小约1 cm,最大 可达300 cm;单条裂缝短而弯曲,一组裂缝常侧 列产出;裂缝面粗糙不平,无擦痕,常绕粗砂粒 而过;裂缝多开口、多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 壁不平直,开度为0.110 mm,一般为0.25 mm, 平均为1 mm。岩心分析裂缝孔隙度较小,多数小 于 0.1% , 主 要 分 布 在 0.02% 0.26% , 平 均 为 0.13%;成像测井解释裂缝视孔隙度主要分布在 0.01%0.05%,最大为0.45%,平均为0.04%,占 总孔隙度的0.15%2.1,平均为0.51。 以克深构造段为例,KS504井1-48-92岩心发 育1条张剪性高角度缝,倾角为80,裂缝长度为 31 cm,裂缝面粗糙不平,偶见擦痕,开度为0.1 1.1 mm,发育方解石桥堵状充填(图2a) ;KS801 井2-3-23岩心发育1条张性垂直缝,裂缝长度为 14 cm,裂缝面粗糙不平,无擦痕,裂缝脉宽变化 较大,开度为 0.13 mm,裂缝未充填 (图 2b) ; KS2-2-3井2-1-10岩心大尺度CT扫描,发育3条张 性高角度缝,呈侧列产出,单缝弯曲,脉宽变化 大,开度0.10.8 mm,发育解石全充填和桥堵状充 填(图2c) ;KS207井5-1-36岩心发育大量张性高 角度缝、低角度缝和水平缝,呈网状分布,单缝 短而弯曲,产状不稳定,开度为0.11.2 mm,发育 解石全充填(图2d) 。 2优势裂缝的发现 大量的岩心和测井资料显示,超深层储层构 造裂缝存在主次之分,主裂缝多为张性或张剪 性,规模相对较大,延伸较远,缝长一般大于20cm, 有一定的开度,倾角一般大于70,高角度或垂 直于地层,发育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走向,是储 层的优势裂缝。次级裂缝一般是主裂缝的伴生 缝,规模相对较小,缝长小于20 cm,一般为1 图2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白垩系砂岩储层岩心裂缝发育特征 Fig. 2Core photos showing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taceous sandstone reservoirs beneath salt in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a) KS504 (c) KS2-2-3 (b) KS801 (d) KS207 709 高校地质学报2 2 卷 4 期 10 cm,方向多变,截止于主裂缝。次级裂缝与优 势裂缝之间存在多种组合接触关系,主要表现为 “T” 、 “” 、 “y” 、 “”字等形状。 以克深构造段为例,KS8井2-2-36岩心发育3 条裂缝,号裂缝为优势主裂缝,缝长为21 cm, 开度为0.4 mm,倾角约90;号和号裂缝为 次级裂缝,缝长分别为6cm和5cm,开度均为0.2mm, 倾角分别为10和5;号次级裂缝呈“”字 形截止于优势裂缝,号次级裂缝呈“T”字形截 止于优势裂缝(图3a) 。KS2-2-8井7-1-59岩心号 次级裂缝呈“T”字形截止于号优势裂缝; 7-7-59岩心号次级裂缝呈“y”字形截止于号 优势裂缝 (图3b) 。KS2-2-8井5-10-47岩心发育8 条裂缝,号裂缝为优势主裂缝,缝长为33 cm, 开度为0.2 mm,倾角约90;另外7条裂缝均为次 级裂缝,缝长为36cm,开度约0.1mm,倾角多变约 10 49;号次级裂缝呈“T”字形截止于优势 裂缝,号次级裂缝呈“”字形截止于优势裂 缝,另外5条次级裂缝均呈“y”字形截止于优势 裂缝(图3c) 。KS206井6626.26628.4 m井段成像 测井解释17条裂缝,其中有2条优势裂缝,走向 为东西,倾角为75,规模相对较大;另外15条 为次级裂缝,伴生截止于优势裂缝,方向多变, 规模相对较小;从上至下上9条次级裂缝呈扫帚 状截止于号优势裂缝,号和号优势裂缝之 间伴生5条低角度次级裂缝(图3d) 。 3裂缝组合模式 考虑优势裂缝与次级裂缝之间存在多种排列 接触关系,笔者综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资料 和前人研究成果(Julietet and David, 2004;李忠权 等,2010) ,分析建立了超深层储层裂缝四种组合 模式,即“平行状” 、 “扫帚状” 、 “调节状” 、 “雁 列状” 。其中“平行状”和“雁列状”为优势裂缝 组合, “扫帚状”和“调节状”为优势裂缝与次级 裂缝组合。 3.1优势裂缝之间组合 “平行状”裂缝组合表现为一组近平行的优势 裂缝,单缝间距一般大于10 cm,具张裂性质,在 垂直于裂缝面的张应力作用下形成,走向以东西 图3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白垩系砂岩储层优势裂缝及伴生缝特征 Fig. 3Characteristics of dominant fractures and the associated secondary fractures in the Cretaceous sandstone reservoirs beneath salt in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a) KS8 (c) KS2-2-8(d) KS206 (b) KS2-2-8 5 !45 FP 5L 6 !45 5 1 6 Q !4 5 5+ 4!4 5 ( 0.19m 0.72m 75 ( 710 4 期周露等: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 向为主。例如KS503井1-46-46至2-4-40岩心共66 cm 长,发育一组“平行状”裂缝组合,共4条优势裂 缝,单缝长1227 cm,间距1116 cm,均为张裂 性质;KS13 井 2-25-44 至 2-30-44 岩心共 139 cm 长,发育一组“平行状”裂缝组合,共2条优势裂 缝,单缝长 3554 cm,间距约 13 cm;KS8004 井 6476.26478.8 m 井段成像测井解释一组“平行 状”裂缝组合,共4条优势裂缝,走向近东西向, 单缝间距为1123 cm(图4a) 。 “雁列状”裂缝组合为一组雁行式斜列的裂 缝,首尾不相接,单缝规模相对优势裂缝小,一 般为1015 cm,间距一般小于10 cm,单缝之间可 能伴生调节缝,整体形成一条优势裂缝带。该类 裂缝具有张性或张剪性特征,在张应力作用下形 成,或张应力环境下剪切滑移调节形成,主要发 育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走向。例如 KS2-2-14 井 3-23-44岩心长37 m,发育一组“雁列状”裂缝组 合,共3条裂缝,单缝长1129cm,间距约5cm,均 为张裂性质;KS503井1-25-40至1-26-40岩心共长 41 cm,发育一组“雁列状”裂缝组合,共4条裂 缝,单缝长819 cm,间距13 cm,具有张剪性; KS504井6467.66470.4 m井段成像测井解释一组 “雁列状”裂缝组合,共5条裂缝,单缝间距1 4 cm,走向近东西向(图4b) 。 3.2优势裂缝与伴生缝组合 “扫帚状”裂缝组合为一条优势裂缝和一簇次 级伴生缝,伴生缝呈扫帚状截止于优势裂缝,且 随着优势裂缝逐渐变弱消失,伴生缝的规模及其 与优势裂缝间的夹角逐渐变小。该类优势裂缝早 期具有剪切滑动性质,此后由于张应力的作用, 裂缝面被拉开,同时派生多条张性分支裂缝,形 成“扫帚状”张剪性裂缝组合,走向以东西向为 主。例如KS2-2-8井5-10-47岩心长33 cm,发育一 组“扫帚状”裂缝组合,1条优势裂缝和7条次级 编 号 a b c d 裂缝组 合模式 平行状 模式 雁列状 模式 扫帚状 模式 调节状 模式 模式图特征描述 一组近平行的优势 裂缝 一组雁行式斜列的 裂缝, 首尾不相接, 单缝规模相对优势 裂缝小 一条优势裂缝和一 簇次级伴生缝, 伴 生缝呈扫帚状截止 于优势裂缝 两条优势裂缝和一 组伴生缝, 伴生缝 近平行截止于优势 裂缝之间 成因机制 在垂直于裂缝面的 张应力作用下拉开 形成 在张应力作用下拉 开形成, 或张应力 环境下剪切滑移调 节形成 早期为剪性应力, 后期在张应力作用 下被拉开形成 早期为张性应力, 后期发生剪切滑移 调节形成 岩心特征成像测井特征 图4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白垩系砂岩储层优势裂缝组合模式 Fig. 4Combination mode of dominant fractures in the Cretaceous sandstone reservoirs beneath salt in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711 高校地质学报2 2 卷 4 期 伴生缝,次级裂缝呈角度截止于优势裂缝;KS504 井1-71-92岩心长27 cm,发育一组“扫帚状”裂缝 组合,1条优势裂缝和2条次级伴生缝,均具有张 裂性质;KS201井65056507.8 m井段成像测井解 释一组“扫帚状”裂缝组合,1条优势裂缝和8条 次级伴生缝,优势裂缝走向近东西向,次级裂缝方 向多变,呈角度截止于优势裂缝(图4c) 。 “调节状”裂缝组合为两条优势裂缝和一组伴 生缝,伴生缝近平行状截止于优势裂缝之间。该 类优势裂缝早期具有张性特征,后在剪应力作用 下,发生剪切滑移调节,派生多条近平行次级张 裂缝,形成“调节状”张剪性裂缝组合,发育东 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方向。例如KS501井1-32-48岩 心长36 cm,发育一组“调节状”裂缝组合,2条 优势裂缝,缝长约19 cm,具有张剪性,优势裂缝 之间伴生3条次级调节缝;KS2-2-4井3-53-59岩心 发育一组“调节状”裂缝组合,2条优势裂缝之间 伴生2条次级调节缝;KS202井6543.86545.6 m井 段成像测井解释一组“调节状”裂缝组合,1条近 东西走向的优势裂缝周围伴生4条次级调节缝(图 4d) 。 KS201井白垩系砂岩储层共发育优势裂缝23 条,均为近东西走向,倾角为7590;发育次 级裂缝 69 条,产状不稳定,倾角为 3781; 发育雁列缝 55 条,近东西走向,倾角 65 85。发育裂缝组合40个,包括“扫帚状” 、 “平 行状” 、 “雁列状” ,其中“扫帚状”裂缝组合发育 最多23个, “平行状”裂缝组合8个, “雁列状” 裂缝组合9个(图5) 。 4裂缝组合分布规律 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显示,超深层储层内部 裂缝组合平面分布多变,根据所处的不同构造部 位,结合断背斜形成过程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划 分裂缝组合三类成因区,即调节成因区、褶皱成 因区、断裂成因区,与之对应的是高产井部署的 图5克拉苏构造带克深构造段KS201井裂缝组合特征 Fig. 5Fracture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ll KS201 in the Keshen structural section of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54 P$ 6,5F?C e +4!455 (4 (54 P P$ 6F5 F?C 4e (54 P$5 +4!45 !455 (4 (54 P P$ 6F5F? C e (54 P! 64!4+5 7 5 (4 (54 P! 64!4+5 7 5 (4 (54 P! 64!4+5 7 5 (4 (54 P 64!45 7 5 (4 5(5 (54 P! 64!45 7 5 (4 L(54 P! 64L5 (54 P$ 65 +4! 45 (4 ( (54 P P$ 6F 5?C 4eP5 +4!45 (4 ( (54 P P$ 6F 5?C 4eP5 +4!45 (4 ( (54 P P$ 6F5?C 4eP5 +4!45 (4 ( (54 P P$ 6F5?C 4e5 +4!45 (4 ( (54 P P$ 6F5 ?C 4e5 +4!45 (4 P! 64(54 5L 7 6(54 (54 P$ 65 +4!45 (4 L(54 P! 64 L5 L(54 P! 64 L5 L(54 P! 64L5 L(54 P! 64L5 L(54 P! 64L5 L(54 P! 64L5 (54 P$ 65?C e +4!45 (4 (54 P$ 65 +4!45 (4 L(54 P! 64L5 5 (54 P$ 65F?C e +4!455 (4 L(54 P! 64 L5 L(54 P! 64L5 (54 P! 64!45 7 5 B8(4 (54 P$ 65+4!4 5 (4 54 (F 5 6 5 #( 5 5 6! P 325 05; 05 M $ *5 43 , 3 4 P $3, RKPP RKPP 712 4 期周露等: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 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 4.1裂缝组合三类成因区 褶皱成因区位于断背斜转折端附近,主要发 育东西向优势裂缝,为断背斜形成过程中褶皱成 因,具有褶皱中和面垂向分层特征,中和面上部 为拉张应力环境,发育大量张性优势裂缝;中和 面下部为挤压应力环境,发育剪性网状缝,优势 裂缝不发育。优势裂缝组合在垂向上主要分布在 中和面上部,以“平行状” 、 “扫帚状”和“雁列 状”为主,其中“扫帚状”组合最为发育,约占 比60%, “雁列状”组合和“平行状”组合相当, 均占比20%。 “平行状”和“扫帚状”多为组合发 育, “雁列状”组合一般单独发育。 KS201井位于褶皱成因区,发育东西向优势裂 缝23条,表现为“平行状” 、 “扫帚状”和“雁列 状”三种裂缝组合,主要分布在中和面上部6492 6625 m井段。 “扫帚状”组合发育最多,占总比例 的 57.5%, “雁列状”组合次之,占总比例的 22.5%, “平行状”组合占总比例的20%。所有的 “平行状”组合均与“扫帚状”组合呈组合发育, “雁列状”组合单独发育(图5、图6) 。 断裂成因区位于南边界断层附近,主要发育 东西向优势裂缝,为断层上下盘错动引起的伴生 应力作用形成。裂缝组合以“扫帚状”和“雁列 状”为主,其中“扫帚状”约占比60%, “雁列 状”约占比40%,两种组合一般单独发育。 KS207井位于断裂成因区,共发育15条东西 向优势裂缝,发育裂缝组合 19 个,其中“扫帚 状”组合10个,约占总比例的53%; “雁列状”组 合9个,约占总比例的47%,两种组合为单独发育 (图6) 。 调节成因区位于构造调节带,借鉴 Davis 等 (2005)提出断裂生长模式,认为现今的断裂是由 早期断块群在构造运动下延展连接而成的,断块 连接处成为构造的调节带,笔者本次综合地表构 造、断层位移、褶皱幅度、褶皱位移等因素进行 构造调节带识别,主要分布在断距峰谷变化区、 断层倾角产状变化区、长轴枢纽转换区 (图7) , 构造调节带裂缝具走滑性质,南北走向、近直 立、贯穿地层,沟通褶皱和断裂成因的东西向优 势裂缝。裂缝组合既包括南北向的“调节状”和 “雁列状” ,又包括东西向的“平行状” 、 “扫帚 5 4 5 6 5 5 6 ! P 05; 05 M $ *5 M 43 , 3 M 4 G G .6 ?, 5! 6 B8 5 4 5 6 5 5 6 ! P 05; 05 M $ *5 .6 5 4 5 6 5 5 6 ! P 05; 05 M $ *5 .6 5 4 5 6 5 5 6 ! P 05; 05 M $ *5 .6 5 ( 5 5 ( 5 图6克拉苏构造带KS2井区三类裂缝成因区优势裂缝及其组合发育特征 Fig. 6Dominant fractures and their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types of fault formation area in KS2 well block, Kelasu structural belt 713 高校地质学报2 2 卷 4 期 状” 、 “雁列状” ,其中“雁列状”组合约占比 40%, “扫帚状”组合约占比20%, “调节状”组合 约占比15%, “平行状”组合约占比15%,东西向 优势裂缝组合与南北向优势裂缝组合之间没有成 因关系,各自均为组合发育。 KS2-2-8井位于调节成因区,共发育25条优势 裂缝,其中南北向优势裂缝15、东西向优势裂缝 10。发育裂缝组合43个,其中南北向裂缝组合共 28 个, “调节状”组合 14 个、 “雁列状”组合 7 个,南北向优势裂缝及其组合贯穿整个储层段; 东西向裂缝组合共 15 个, “扫帚状”组合 9 个、 “雁列状”组合4个、 “平行状”组合1个,东西向 优势裂缝及其组合主要分布在储层中和面上部 65846772 m井段。东西向优势裂缝(图6) 。 KS2-2-1井位于裂缝欠发育区,裂缝整体欠发 育,局部受断背斜褶皱作用的影响,发育少许东 西向优势裂缝及其组合(图6) 。 4.2裂缝组合三类成因区与产能的关系 调节成因区裂缝最发育,密度约46条/m,开 度一般在0.32 mm,广泛发育东西向和南北向两 组方向优势裂缝,发育“平行状” 、 “扫帚状” 、 “雁列状”和“调节状”四种优势裂缝组合,大规 模有效沟通砂体和砂层组、连通孔隙,使得储层 连通性好、有效性高,为高产井部署的一类区。 褶皱成因区裂缝较发育,密度约13条/m,开 度一般在0.20.7 mm,主要发育东西向优势裂缝组 合,以“平行状” 、 “扫帚状”和“雁列状”为 主,规模沟通砂体,储层连通性较好,为高产井 部署的二类区。 断裂成因区裂缝较发育,密度约0.52条/m, 开度一般在0.10.6 mm,主要发育东西向优势裂缝 组合,以“扫帚状”和“雁列状”为主,一定范 围内有效沟通砂体,储层有一定的连通性,为高 产井部署的三类区。 克深2地区33口井单井测试资料显示,位于 调节成因区的单井测试产量均超过5105m3,如 KS2、KS203、KS207、KS2-2-5、KS2-2-8、KS2-2-16 等井;位于褶皱成因区的单井测试产量普遍在3 105m3以上,如KS201、KS202、KS205、KS2-1-11 等井;位于断裂成因区的单井测试产量相对较 低,日产气在2105m3以下,如KS2-2-3、KS2-1-7 等井(图7) 。 5结论 (1) 克拉苏构造带超深层储层裂缝广泛发 育,且存在主次之分,主裂缝规模相对较大,一 般垂直于地层,多为张性或张剪性,是储层的优 势裂缝,主要发育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方向,次 级裂缝为主裂缝的伴生缝; (2)建立了超深层储层优势裂缝和伴生缝四种 图7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断背斜储层内部裂缝组合平面分布 Fig. 7Horizontaldistributionoffracturecombinationinreservoirsofultra-deepfaultedanticlinebeneathsaltintheKelasustructuralbelt -5750 -5625 -5500 -5500 -5375 -5375 -5125 -5125 -5125 -5125 -5375 -5250 -5500 -5625 024 KS205 KS204 KS203 KS2 KS202 KS201 KS207 KS206 KS208 KS209 KS2-1-4 KS2-2-10 KS2-2-18 KS2-2-8 KS2-2-14 KS2-1-5 KS2-2-4 KS2-2-3 KS2-2-5 KS2-2-12 KS2-1-1 KS2-2-1 KS2-1-11 KS2-1-7 KS2-1-8 KS2-1-6 KS2-1-3 KS2-2-9 KS2-1-14 KS2-2-16 KS2-2-20 KS2-1-12 E -5200 -5300 -5400 -5500 -5600 -5700 400 300 200 100 0 -5 7 50 KS2 14E+G &?, B8 &# -D 140016001800 km -D P &# P 主测线号 714 4 期周露等: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 组合模式,即“平行状” 、 “雁列状” 、 “扫帚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