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霍次克海南部OS03-1岩心MIS6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pdf_第1页
鄂霍次克海南部OS03-1岩心MIS6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pdf_第2页
鄂霍次克海南部OS03-1岩心MIS6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pdf_第3页
鄂霍次克海南部OS03-1岩心MIS6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pdf_第4页
鄂霍次克海南部OS03-1岩心MIS6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 5 卷第3 期现代地质 V 0 1 2 5N o 3 2 0 1 1 年6 月G E O S C I E N C E J u n 2 0 1 1 鄂霍次克海南部O S 0 3 - 1 岩心M I S 6 期以来的沉积 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司贺园,侯雪景,丁旋 ( 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北京1 0 0 0 8 3 ) 摘要:通过对取自鄂霍次克海南部的柱状岩心0 S 0 3 1 的古海洋学研究,包括浮游有孔虫壳体A M S “C 测年、底栖有孔 虫壳体6 1 8 0 分析、蛋白石含量测定、有机碳含量测定、浮游有孔虫组合、冰筏碎屑含量变化、沉积物粒度分析等内容, 建立鄂霍次克海0 S 0 3 1 岩心年代地层学框架,分析该海区古表层海水温度、古生产力变化,并研究其古环境意义。结 果表明,N e o g l o b o q u a d r i n a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百分含量变化曲线与G t o b i g e r i n ab u l l o i d e s 百分含量变化曲线呈很好的负相关 性。与氧同位素曲线对比显示,两者均可作为该海区古温度替代性指标;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蛋白石含量、有机碳 含量变化显示,研究区古生产力水平整体表现为间冰期较高、冰期较低;冰筏碎屑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鄂霍次克 海南部间冰期陆源粗颗粒百分含鼍较冰期高。 关键词:沉积记录;浮游有孔虫;古生产力;冰筏碎屑;古表层海水温度;鄂霍次克海 中图分类号:P 7 3 6 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0 8 5 2 7 ( 2 0 1 1 ) 0 3 0 4 8 2 一0 7 S e d i m e n t a r yR e c o r di nC o r eO S 0 3 - 1f r o mt h eS o u t h e r nO k h o t s kS e as i n c e t h eL a s tI n t e r g l a c i a la n dt h eP a l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S IH e y u a n ,H O UX u e - j i n g ,D I N GX u a n ( S c h o o l 矿O c e a nS c o i e l l c e $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1 0 0 0 8 3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C o r eO S 0 3 1w a sr e t r i e v e df r o mt h es o u t h e r nO k h o t s kS e a ( 1 5 0 。0 0 3 6 ”E ,4 9 0 2 97 5 1 ”N ;9 7 5 m e t e r w a t e rd e p t h ) T h ec o r ec o n s i s t so f3 81mo fs i l t yc l a ya n d9 6s a m p l e sw e r et a k e n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 A M S 1 4C a g e so fp l a n k t o n i cf o r a m i n i f e r a ,o x y g e ni s o t o p e so fb e n t h i cf o r a m i n i f e r a ,o p a lc o n t e n t ,o r g a n i cc a r b o n c o n t e n t ,p l a n k t o n i cf o r a m i n i f e r aa s s e m b l a g e ,i c e r a f t e dd e b r i s ( I R D ) c o n t e n ta n dg r a i n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s e d i m e n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p a l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e c o r d so v e rt h ep a s t 一1 4 0k a T h er e s u l t sr e v e a lt h a t t h er e l a t i v ea b u n d a n c eo fN e o g l o b o q u a d r i n a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i s t r a l ) i sv e r yg o o d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G o 一 6 枷r i n ab u l l o i d e s ,a n db o t ho ft h et w os p e c i e sc a nb eu s e da st h es e ap a l e o t e m p e r a t u r ep r o x y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 c u r v eo fo x y g e ni s o t o p e s r 1 1 1 ea b s o l u t ea b u n d a n c eo ft h ep l a n k t o n i cf o r a m i n i f e r a o p a lc o n t e n ta n do r g a n i cc a r - b o nc o n t e n ts h o wt h a tt h ec l i m a t ev a r i a t i o no ft h es t u d ya r e ai so b v i o u s l ya f f e c t e db yg l a c i a l i n t e r g l a c i a lc y c l e , a n dt h ep a l e o p r o d u c t i v i t yi nt h ei n t e r g l a c i a lp e r i o dw a sr e l a t i v e l yh i g h e rt h a ni nt h eg l a c i a lp e r i o d T h ea n a l y s i s o fI R Da n ds e d i m e n tg r a i ns i z ei n d i c a t e st h a tt h ec o a r s eg r a i nc o n t e n to ft h es o u t h e r nO k h o t s kS e ai nt h ei n t e r - g l a c i a lp e r i o dw a sh i g h e rt h a ni nt h eg l a c i a lp e r i o d K e yw o r d s :s e d i m e n t a r yr e c o r d ;p l a n k t o n i cf o r a m i n i f e r a ;p a l e o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c e r a f t e dd e b r i s ;p a l e o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k h o t s kS e a 收稿日期:2 0 1 0 0 6 2 0 ;改回日期:2 0 1 l 0 3 0 7 ;责任编辑:潘令枝。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团委大学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术基金资助项目;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 验审开放基金资助项日( M A S E G 2 0 0 6 0 7 ) 。 作者简介:司贺园,女,硕士研究生。1 9 8 7 年出生,海洋地质专业主要从事古海洋学研究。 E m a i l :s n o w r a i n l 0 2 0 y a h o o o o m c n o 万方数据 第3 期司贺园等:鄂霍次克海南部O S 0 3 - 1 岩心M I s 6 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4 8 3 0 引言 鄂霍次克海是西北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周 围以西伯利亚、萨哈林岛、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 岛为界。鄂霍次克海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但气候条件与极地海洋类似,以每年都有大规模 的季节性海冰覆盖为特征J ,其在全球和地区性 的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 海冰的高反射效应和海冰对海洋和大气热传导的 抑制作用,使得海冰的形成成为气候变化中最重 要的因素旧J 。海冰的形成也影响着表层之下的水 体的密度,进而影响全球温盐循环旧J 。此外,鄂 霍次克海高效的生物泵作用,是全球碳循环的关 键一环,直接影响着大气热平衡旧J 。 本文旨在通过对取自于鄂霍次克海南部的岩 心O S 0 3 1 进行古海洋研究,包括浮游有孔虫壳 体A M S1 4 C 测年,底栖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蛋 白石和有机碳含量测定,浮游有孔虫组合、冰筏 碎屑含量、沉积物粒度等变化特点的分析,研究 该区古表层海水温度、古生产力变化及其古环境 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岩心O S 0 3 一l 为2 0 0 3 年雪龙号第二次北极考 察航次在鄂霍次克海南部获得( 图1 ) ,该站位位 于1 5 0 。0 0 3 6 ”E 、4 9 。2 9 5 1 ”N ,水深9 7 5m ,柱状样 长度为3 8 1c m ;对其间隔4c m 取样,共获得9 6 个样品,沉积物主要以粘土质粉砂为主。 选取O S 0 3 一l 岩心位于9c m 、3 5c m 、1 2 4c m 处3 个样品,挑出其中的浮游有孑L 虫种p a c h y d e r m a1 5m g 进行A M S1 4 C 测年,实验在美国伍兹 霍尔海洋研究所进行。由于样品中部分底栖有孔 虫含量不足,因而仅对8 2 个样品挑出个体 1 5 0 斗m 的底栖有孔虫U v g e r n as p p 1 0 个左右进行碳 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实验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 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其他的实验均在中国地质大 学( 北京) 海洋学院实验室完成:( 1 ) 采用硅钼蓝 分光光度计比色法Ho 进行蛋白石含量分析。( 2 ) 利 用化学滴定法对全部样品进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研磨后的样品称重后加入一定量的重铬酸钾一硫 酸标准溶液,在加热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最后 将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同滴,按 重铬酸钾的消耗量计算样品中的有机碳含量;使 用的加热仪器为电热消解仪。( 3 ) 对全部样品分别 图1鄂霍次克海表层洋流及0 S 0 3 1 岩心采样站位 F i 昏1 S u r f a c ec u r r e n t so ft h eO k h o t s kS e a a n dt h el o c a t i o no f c o r _ e0 S 0 3 1 加入双氧水去除有机质、稀盐酸除去碳酸钙、碳 酸钠除去生源蛋白石的预处理后,使用M a s t e r s i z e r 2 0 0 0 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样品进行沉积物粒度测试, 仪器的测量范围为0 0 1 20 0 0 斗m ,重复测量误 差小于1 。( 4 ) 由于样品量不足,只对其中7 6 个 样品,在实体显微镜下对个体 1 5 0I x r n 的浮游有 孔虫进行属种鉴定并定量统计,同时统计了粒径 2 5 0I t m 的冰筏碎屑个数。 2 地层年代框架 本文将氧同位素测量结果与全球大洋标准氧 同位素曲线【5 1 进行对比,并结合A M S1 4 C 测年结 果,建立了0 S 0 3 一1 年代地层学框架。A M S “C 测 年结果经F a i r b a n k s 0 1 0 7 63 软件校正为日历年龄( 表 1 ) 。将3 个A M S1 4 C 测年校正后的日历年龄作为 年龄控制点,利用沉积速率内插法,将该岩心的 深度转换为日历年龄。 鄂霍次克海0 5 0 3 - l 岩心上部2 8 2c m 可分为5 个氧同位素阶段( M a r i n eI s o t o p eS t a g e ,简称m l s ) 。 M I S l ( 0 2 8c m ) :表现为末次冰期最盛期后 氧同位素值快速变小,2 8 1 2c m 是氧同位素值由 大向小转折的阶段( 图2 ) ,且1 6c m 处日历年龄为 1 1 1 9k aB P ( 表1 ) ,故2 8c m 处为M I S l M I S 2 期 界线,绝对年龄1 2 0 5k a 怕J 。 万方数据 现代地质 2 0 1 1 钲 表1O S 0 3 1 岩心A M S C 测年和日历年龄校正结果 T a b l e1A M S Ca g e sa n dt h ec a l i b r a t e dc a l e n d a ra g e so f c o r eO S 0 3 - l 黼号榭c m “:警 海洋与大气日历年龄( c a laB P ) 4 0 0a 差a ( F a i r b a n k s 0 1 0 7 ) 图2 鄂霍次克海O S 0 3 1 岩心与全球大洋标准氧同位 素曲线53 对比图 F i g 2 T h ec o m p a r i s o nc h a r to fo x y g e ni s o t o p ec u r v e sb e t w e e nc o r e0 S 0 3 一lf r o mO k h o t s kS e a a n dt h eg l o b a l O C e B X Is t a n d a r d M I S 2 ( 2 8 5 2c m ) :为末次冰期最盛期,表 现为铲O 曲线呈现较大的谷区,M I S 2 M I S 3 期界 限应在5 2c m 处( 图2 ) ,绝对年龄为2 4 1 1k a 口J 。 M I S 3 ( 5 2 1 5 6c m ) :末次冰期( M I S 2 一 M I S 4 ) 中的一个间冰段,其艿1 8 0 水平仅达典型间 冰期M I S 5 的2 3 po ,而6 8c m 处的A M S ”C 测年 年龄为4 8 5k aB P ( 表1 ) ,甚至晚于1 6c m 处,且 此样点氧同位素值也异常小,与其上、下点差异 甚大,推测可能是混样,M I S 3 M I S 4 期的界限划 在1 5 6c m 处( 图2 ) ,绝对年龄为5 8 9 6k a 。 M I S 4 ( 1 5 6 1 7 9e m ) :属冰期,M I S 4 M I S 5 期 的界限划在1 7 9c m 处( 图2 ) ,绝对年龄为7 3 9 1k a 。 M I S 5 ( 1 7 9 2 8 2c m ) :为一典型的间冰期, 2 4 6c m 处氧同位素值出现第二个峰值,其值甚至 小于该岩心M I S l 最小值,推测为M I S 5 5 ,年龄约 为1 2 2 8 2k aB P 1 ;而此处浮游有孔虫壳体A M S 1 4 c 测年年龄却为4 4 6k aB P ( 表1 ) ,这是因为该 位置超过了1 4 C 测年范围( 5 7 万a ) ,导致c 测 年数据不可信。该期有3 个小同位素值事件,即 1 8 4c m 的M I s 5 1 期、1 9 6c m 的M I S 5 3 期和2 4 6 c m 的M I S 5 5 期,因此M I S 5 M I S 6 期的界限在2 8 2 c m 处( 图2 ) ,绝对年龄为1 2 9 8 4k a 。 根据现有材料,无法确定鄂霍次克海O s 0 3 1 岩心2 8 2c m 以下M I S 6 期与M I S 7 期的界限,故在 本文中将这部分统称为M I S 6 期。 3 结果 3 1 浮游有孔虫组合 该海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但气候条件与 极地海洋类似,以季节性的大规模海冰覆盖为特 征,浮游有孔虫组合中p a c h y d e r m a 和G - b u l l o i d 坦s 为常见类型,其中p a c h y d e r m a 有左、右旋之分, 但以左旋壳为主。同时个别样品中出现少量的N e o - 咖6 0 呵z o 扰n 血d u t e r t r e i 、G l o b i g e r i n i t ag l u t i n a t a 、G l o b o - r o t a l i ai , 矿T a t a 、G l o b i g e r i n o i d e st u b e r 属种o 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含量在M I S l 、M I s 3 、M I S 5 期相对较低,在M I S 2 期相对较高( 图3 ) 。M I S 6 期,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含量波动频繁,最大值出 现在3 3 0C B 处,为9 2 8 ,最小值出现在3 6 6c m 处,为2 3 8 ,全期平均值为5 4 0 。M I S 5 期, 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含量整体上在2 8 2 2 5 8c m 段 递减,最小值出现在2 5 8C B 处,为2 5 6 ,2 5 8 2 3 8c m 段递增,最大值为8 2 4 。该波动出现在该 期早期,平均值为6 1 3 。从M I S 5 中期至M I S 3 中 期,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几乎没有出现。M I S 3 晚 期,在7 6 7 2c m 处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含量由 7 5 5 降低到6 0 6 ,在6 0 4 8c m 段该种没有 记录,该期平均值为6 8 0 。从M I S 2 中晚期开 始,p a c h y d e r m 尬( s i n ) 含量从8 5 3 ( 4 0c m ) 持 续减小到M I S l 的3 5 5 ( 8c m ) ,之后又升高到 6 2 2 ( 0c m ) ,M I S 2 期的平均值为8 1 5 ,M I S l 期的平均值为5 8 1 。 G b u l l o i d e s 含量变化与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呈 明显的负相关( 图3 ) 。M I S l 、M I S 3 、M I S 5 期的最 大值分别为6 3 O ( 8c m ) 、3 6 6 ( 7 2c m ) 、 7 3 1 ( 2 4 6c m ) ,平均值分别为3 9 5 、2 4 9 、 2 8 1 。M I S 2 期最大值为1 4 8 ( 3 2c m ) ,平均 值为1 1 8 。M I S 6 期波动频繁,最大值出现在 3 6 6c m 处,为7 6 2 ,最小值出现在3 3 0c m 处, 为3 6 ,平均值为4 2 0 。 其他种属统计结果如下:在M I S 6 期的3 0 2c m ( 4 8 ) 和2 9 8c m ( 1 8 ) 处,M I S 5 期的2 7 8c m ( 1 3 9 ) 、2 7 0c m ( 3 3 ) 、2 6 2c m ( 3 ) 、2 5 8 c m ( 1 7 ) 、2 5 4c m ( 4 0 ) 、2 2 2c m ( 1 0 0 ) 处, M I S 3 时的7 6c m ( 1 9 ) 处,分别出现3 、l 、3 3 、 万方数据 第3 期司贺园等:鄂霍次克海南部0 S 0 3 - 1 岩心M I S 6 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4 8 5 图3 鄂霍次克海0 S 0 3 - 1 岩心Mp a c h y c l e r m a ( s i n ) 百分 含量、G b u l l o i d e s 百分含量与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图 F i 昏3 D o w n c o r ev a r i a t i o no ft h eo x y g e ni s o t o p e s ,r e l a t i v e a b u n d a n c eo fG b u l l o i d e sa n d 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o fc o r eO S 0 3 1f r o mt h eO k h o t s kS e a l 、1 8 、2 4 8 、5 1 7 、1 、1 个d u t e r t r e i 。在M I S 3 期 7 6c m ( 3 8 ) 处出现2 个G g l u t i n a t a 。在M I S 3 期 7 6c m ( 1 9 ) 处出现1 个G i n f l a t a 。在M I S S 期的 2 7 4c m ( 2 7 ) 处、在M I S 3 期9 8c m ( 3 3 3 ) 处 均出现1 个G t u b e r 。 3 2 浮游有子L 虫绝对丰度、有机碳含量、蛋白石 含量变化特征 鄂霍次克海0 S 0 3 - 1 岩心浮游有孔虫绝对丰 度、有机碳含量、蛋白石含量变化趋势反映出以 下特征( 图4 ) :( 1 ) 3 者在M I S l 、M I S 3 、M I S S 期 整体含量较高,而在M I S 2 、M I S e r 期含量较低,在 M 1 S 6 期变化较复杂。( 2 ) M I S 6 期,浮游有孔虫绝 对丰度最大值为1 3 1 - g ( 2 8 2c m ) ,最小值为零, 变化幅度较大;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与浮游有孔 虫丰度相符,在3 7 0c m 和2 8 6c m 处有两个小峰值 出现;蛋白石含量变化不大,基本在4 一5 之 间。( 3 ) M I S S 期,3 者均在2 4 0c m 处出现一个高 峰,有孔虫丰度高达84 9 2 爪g ,有机碳含量为 0 8 1 ,蛋白石含量为2 3 6 。( 4 ) 从M I S S 期中 期至M I S 3 期中期,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几乎为 零,而有机碳( 平均约为0 7 1 ) 和蛋白石含量 ( 平均约为4 1 ) 变化不大;在M I S 3 期晚期,3 者含量均在7 0c m 附近出现峰值。( 5 ) 在M I S 2 期, 3 者均出现相对低值,变化不明显,全期平均值分 别为8 9 个g 、0 5 4 、7 0 。( 6 ) M I S l 期,浮 游有孔虫丰度最大值为2 6 5 3 个g ( 2 0c m 处) ;有 机碳含量出现两个峰值,分别为1 2 6 ( 0c m ) 和 1 2 l ( 6c m ) ;蛋白石含量旋回特征不明显,最 大值为4 l ( 2c m ) 。 3 3 沉积物粒度特征 从鄂霍次克海0 S 0 3 一l 岩心冰筏碎屑含量、平 均粒径、中值粒径、各粒级含量与氧同位素曲线 ( 图5 ) 可以看出,0 S 0 3 1 岩心粒度总体趋势呈现 冰期粗颗粒( 粒度 6 3 岬的细砂级颗粒“ o ) 含量 降低、间冰期粗颗粒含量增加的特点。 对粒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平均粒径、中 值粒径及不同粒径的组分含量数据。O S 0 3 一l 岩心 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范围为3 6 一1 1 5 1t t m ,平均 4 0 2 斗m ;中值粒径变化范围为2 7 8 0 5p m , 平均2 0 7I x m ;按照伍登一温德华一 值标准。川划 分的4 种不同粒级的颗粒0 2 斗m ( 粘土级) 、2 图4 鄂霍次克海0 S 0 3 - 1 岩心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有机碳含量、蛋白石含量与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图 F i 昏4 D o w n c o r ev a r i a t i o no ft h eo x y g e ni s o t o p e ,r e l a t i v ea b s o l u t ea b u n d a n c eo fp l a n k t o n i cf o r a m i n i f e r a ,o r g a n i cc a r b o nc o n t e n t a n do p a lc o n t e n to fc o r e0 S 0 3 一lf r o mt h eO k h o t s kS e a 万方数据 现代地质 2 0 1 1 正 图5 鄂霍次克海0 S 0 3 1 岩心冰筏碎屑含量、平均粒径、中值粒径、各粒级百分含量与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图 F i g 5 D o w n c o r ev a r i a t i o no ft h eo x y g e ni s o t o p e ,i c e r a f t e dd e b r i sc o n t e n t ,m e a ng r a i ns i z e ,m e d i a ng r a i ns i z ea n df o u r m a i ng r a i ng r o u p so fc o r e0 S 0 3 一lf r o mt h eO k h o t s kS e a 8 “m ( 亚粘土级) 、8 6 3 斗m ( 粉砂级) 以及 6 3 斗m ( 细砂级)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 3 8 一 3 6 4 l 、6 1 3 一5 6 1 1 、7 4 7 5 8 6 4 、0 5 5 7 8 ,其平均值分别为1 0 5 7 、2 4 0 9 、 4 3 0 0 、2 2 3 2 。分析各条曲线的变化特征, 发现0 S 0 3 1 岩心沉积物粒度总体趋势呈现冰期粗 颗粒含量降低、间冰期粗颗粒含量增加的特点。 在M I S 6 阶段,平均粒径变化幅度较大( 1 9 7 1 0 7 4I x m ) ,早期和中期波动较为频繁。在M I S 6 末期,平均粒径较低。在M I S 5 期,平均粒径增大 至6 6 8 斗m ,随后逐渐下降。至M I S 4 期,下降至 平均2 3 8 斗m ,且波动较小。进入M I S 3 ,平均粒 径逐渐增大,出现3 个高峰,分别是8 2 5e m 、 1 1 2c m 、1 2 0c m 处的1 1 5 1I x m 、8 4 2I - L m 、9 7 6 “m ,平均为4 0 6I x m 。至M I S 2 期又逐渐降低,平 均2 7 8 斗m ,在M I S 2 中期,出现3 5 7I x m 的低 值,末期时平均粒径突然增大至5 9 8 斗m 。随后在 M I S l 时期,在2 7 9 4 7 7t x m 之间波动。该孔中 值粒径和细砂级( 6 3 恤m ) 颗粒含量曲线与平均 粒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亚粘土级( 2 8 斗m ) 和粘土级( 0 2 斗m ) 颗粒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粘土级颗粒含量在M I S 4 时期出现小 波动,亚粘土级颗粒含量在这一时期未出现明显 变化,这两个粒级在M I S 6 - - M I S 3 期间的变化区间 分别是4 1 1 5 7 和1 1 4 一3 4 7 ,变化幅 度较小;而它们的变化趋势与平均粒径、中值粒 径和细砂级颗粒含量的趋势基本相反,呈现冰期 高、间冰期低的特点。粒径8 6 3 斗m 的粉砂级颗 粒含量变化趋势则有所不同。在M I S 6 、M I S 5 、 M I S 4 ,其变化范围为2 8 2 一5 5 8 ,并无明显 变化。在M 1 S 3 期,波动较大,含量先增大,后减 小,尔后又有增大。在M I S 3 - - M I S 2 期间,含量在 3 8 1 一4 0 3 之间变化。在M I S 2 中期4 0c m 处 出现最低值7 4 7 。至M I S l 期波动范围较小,在 3 3 3 一4 3 1 之间。 4 讨论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O S 0 3 1 岩心6 8c m 处可能 是混样,所以由该点附近的曲线变化所推测的古表 层海水温度和古生产力的变化可能是不准确的。 4 1 古表层海水温度变化 浮游有孔虫对海水温度的变化反应极为灵敏, 可以用浮游有孔虫的特殊指温种的百分数来推测 古海水温度的变化旧J 。浮游有孔虫左、右旋壳的 比例与温度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极地常见种 p a c h y d e r m a 在高纬度冷水环境中以左旋壳类型 为主,低纬度温暖环境中则以右旋壳类型为主, 其旋向早已被用来指示水温,左旋壳适宜生活在 表层平均温度3 以下的海洋环境中,右旋壳适 宜生活在表层平均温度为1 4 1 6 及以下的海洋 环境中一;G b u l l o i d e s 为亚极区凉水种,在北太平 洋,其生活的海水平均温度为9o C 【l0 1 。通过对 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含量和G b u l l o i d e s 含量的对比 分析认为上述两种可以作为该海区古表层海水温 万方数据 第3 期司贺园等:鄂霍次克海南部0 S 0 3 一l 岩心M I S 6 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4 8 7 度替代指示种。 浮游有孔虫种的含量不仅受古表层海水温度 的控制,同时还受生活水层、营养供应、海水盐 度、上升流、溶解度等众多因素的制约【8J ,在 M I S 5 期中期至M I S 3 期晚期,由于全球气候变冷, 海冰覆盖使浮游有孔虫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破 坏,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含量只有0 2 个的记录, 无法反映古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 此外,在M 1 S 3 期晚期和M I S 5 期早期有少量 G i n f l a t a 和G r u b e r 的出现,其中G i n f l a t a 属“深 层水种”,北太平洋最高含量出现在日本以东3 0 0 N 4 0 0 N 区,此种常出现在南北太平洋沉积物最 为丰富的地点,平均水温1 7 4 ,是中央水团的 代表种;G r u b e r 属“浅层水种”,普遍分布在4 5 0 N - 4 5 。s 之间,所生活的水体平均温度为2 3 8 。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在该海区未曾有过以上两属 种的出现记录,故推测这两个种是由低纬度水团 携带而来。G i n f l a t a 的出现推测是由黑潮的分支 对马暖流从低纬度地区经宗谷海峡携带到该海域 的,G r u b e r 的出现可能是由太平洋经千岛群岛流 人的表层水体携带而来,也可能与G i n f l a t a 进入 该海域的途径相同,但均表明在M I S 3 期晚期和 M I S 5 期早期有大量暖水注入鄂霍次克海南部海 域,古表层海水温度升高。 在M I S 2 、M I S 4 期,沉积物中冰筏碎屑的含量 较少,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也较小,推测此时日 照量低,海冰大量形成,海水表层温度较低;在 M I S 2 - - M I S I 、M l s 4 一M I S 3 期间,冰筏碎屑含量增 加,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也开始增大,指示此时 气候开始变暖o ;在M I S l 、M 1 S 3 、M I S 5 期,冰 筏碎屑含量较多,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较大,推 测此时海冰面积缩小,海水表层温度较高。 综上所述,鄂霍次克海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 古表层海水温度变化情况为:M I S 6 期全期温度变 化频繁,但总体呈阶梯状降低趋势;M I S 5 期早期 温度迅速升高,随后降低;M I S 5 期中期一直到 M I S 3 期中期古表层海水温度变化不明显,保持稳 定;M I S 3 期晚期温度首先迅速升高,之后降低直 到M I S 2 期中期达到最低;M I S 2 期中期开始温度 逐渐升高,到M I S I 期达到最高值后稍有降低。总 体上,古温度在M I S I 期、M I S 3 晚期、M I S 5 早期 较高。这与全球相对较暖时期为M I S l 、M I S 3 、 M I S 5 期,M I S 2 期最冷,M I S 4 期较冷的说法基本 上是相符的。 4 2 古生产力变化 已有研究表明鄂霍次克海的有机质主要为海 洋来源o ,有机碳的埋藏速率很大程度受到了古 海洋生产力的控制,可被用来作为古海洋生产力 替代性指标。此外,生物硅质沉积、微体化石丰 度值及其组合也可反映古生产力的变化“”J 。该 海区古生产力变化从浮游有孔虫的绝对丰度、有 机碳含量、蛋白石含量3 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 古生产力整体表现为冰期减少,间冰期增加。 M I S l 期、M I S 3 晚期、M I S 5 5 期,古生产力出现 明显峰值,特别是M I S l 期的异常高值也见于 M D 0 1 - 2 4 1 2 岩心0 1 4 。另外,M I S 5 5 期大量出现高 生产力指示种d u t e r t r e i 也为该期古生产力明显峰 值提供又一证据。M I S 2 期、M I S 4 期古生产力变化 不大,且M I S 2 期古生产力最低。 大洋表层水生产力受多种因素制约,造成大洋 各区生产力差异的原因有营养、光照强度、温度、 洋流、局部气候、雨量和离岸距离等多种因素,其 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当属营养元素的丰富程度5 J 。 鄂霍次克海每年都会有季节性海冰的覆盖,有来自 日本海温暖而咸的对马暖流的流入,有黑龙江等河 口大量淡水的注入,有千岛寒流的影响,有十分显 著的季风气候等,这些因素都对鄂霍次克海南部的 生产力产生影响。末次冰盛期M I S 2 海平面最低, 但该岩心沉积速率并不是最高的,可能是因为该岩 心所在位置距岸较远,陆源物质供应量并不明显随 冰期、间冰期发生变化;所以陆源营养物质的供应 似乎并不是造成研究区古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该岩心古海洋表层生产力在冰期、间冰期变化,其 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 1 ) 古生产力的变化与表层水温有关,表层水 温升高有益于浮游生物的生存。首先,表层水温 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相关:M I S I 期、M I S 3 晚期、 M I S 5 5 期3 个阶段处于全球温度相对比较高的时 期,季节性的海冰覆盖时间较短,表层水温增加, 尤其M I S 5 5 期表层海水温度要比现在高HJ ,其中 该站位浮游有孔虫指温种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和 G b u l l o i d e s 也明显指示研究区表层海水温度上升 ( 图3 ) ,古生产力较高;M I S 2 期和M I S 4 期,全球 气候变冷,季节性的海冰覆盖时间较长、面积也 较大,影响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生物生产力 较低。其次,表层水温变化与对马暖流的注入量 有关:间冰期海冰消融海平面上升,其中M I s 5 5 期的海侵范围最广M ,O k a z a k i 等4o 基于硅藻记 万方数据 现代地质 2 0 1 1 钽 录分析认为对马暖流在1 2 1 4k a 和M I S S 5 期流 人鄂霍次克海区,使表层水温升高;冰期时,日 本海几乎与海洋隔绝,同时海平面大约下降1 2 0 m ;因此,宗谷海峡在冰期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一定 是封闭的,在此期间,通过宗谷海峡进入鄂霍次 克海的暖水团中断垆1 6 1 ,没有暖流的流经,表层 水温比较低。 ( 2 ) 古生产力的变化与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关, 营养物质的供应充分有利于浮游生物生存。在间冰 期,冰筏碎屑与陆源粗颗粒物质含量增加( 图5 ) , 海冰面积缩小,陆地冰川消融,携带有大量营养物 质的融冰水注入海水,使得海水表层营养力提高。 在冰期,冰筏碎屑与陆源粗颗粒物质含量减少( 图 5 ) ,海冰面积与覆盖时间均变大,影响了表层水的 营养供应,进而造成表层生产力的下降。 5 结论 ( 1 ) 鄂霍次克海0 S 0 3 1 岩心p a c h y d e r m a ( s i n ) 含量、G b u l l o i d e s 含量与氧同位素曲线对比 显示,前者含量在冰期增加、间冰期减小,而后 者与之相反,这两个种属均可以作为该海区古表 层海水温度指示种。 ( 2 ) 冰期( M I S 2 、M I S 4 ) 时,该海区古生产力 水平较低,陆源粗颗粒含量较少,平均粒径较小, 冰筏碎屑含量较少,说明当时日照量减少导致全 球气温降低,海冰大量形成且覆盖时间较长,河 流注入量少,海平面降低,宗谷海峡封闭,该海 区没有暖流注入。间冰期( M I S l 、M I S 3 、M I S 5 ) 时,该海区古生产力水平较高,粗颗粒物质百分 含量较大,平均粒径较大,冰筏碎屑含量多,指 示当时日照量增加,全球气温升高,大量海冰以 及大陆山岳冰川迅速融化,筏冰增多,河流注入 量增大,营养物质供应充分,有利于浮游生物 生存。 致谢:本论文得到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团委 第八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 目、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M A S E G 2 0 0 6 0 7 ) 资助;样品来 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样品实验分析得 到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海洋学院实验室刘秀明老 师、赵悦和郑娜的指导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Y a n gJ ,H o n j oS M o d e l i n gt h en e a r - f r e e z i n gd i c h o t h e m a ll a y e r i nt h eS e ao fO k h o t s ka n di t si n t e m n n u a lv a r i a t i o n s J J o u r n a l o fG e o p h y s i c a lR e s e a r c h 。1 9 9 6 ,1 0 1 :1 6 4 2 1 1 6 4 3 3 2 赵进平,李涛极低太阳高度条件下穿透海冰的太阳辐射 研究 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 0 0 9 ,3 9 ( 5 ) :8 2 2 8 2 8 3 刘焱光,石学法,吕海龙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 的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J 海洋科学进展,2 0 0 4 。2 2 ( 4 ) : 5 1 9 5 3 0 4 M o r t l o c kRA ,F r o e l i c hPN As i m p l em e t h o df o rt h er a p i d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b i o g e n i co p a li nt h ep d g i cm a r i n es e d i m e n t s J 】 D e e p S e aR e s e a r c h1 1 1 9 8 9 ,3 6 ( 9 ) :1 4 1 5 1 4 2 6 5 M a r t i n s o nDG ,P i s i a sNG ,H a y sJD A g ed a t i n ga n dt h eo r b i t a l t h e o r yo f t h ei c ea g e s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