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传播理论第三章 系统论(重点)系统论探讨一个规模较大的过程中各元素间的互动;控制论探讨系统内部的管理和智慧;信息论聚焦符号的测量和运输。系统论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黑格尔的辩证法(世界是动态的,总处于一定的程序中,并受控于对立双方之间的张力作用);之后马克思借黑格尔实习解释社会内部权力分配;达尔文借助黑格尔思想,提出物种进化和适者生存;德国生物学家Ludwig von Bertalanffy首先用系统论作为其研究基础。第一节 系统的基本原理一、什么是系统任何系统都包含四要素:一是实体:即系统内部的部分、元素和变量。二是属性,即系统和其实体所具有的特质和性能。三是系统内部各个实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四是系统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定义:系统即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中互相影响的一系列事物,它们形成了一个不同于系统内部任何一个部分的、更为宽泛的模式。二、系统的特质(06年考题,说说系统的特征,15分简答) 1、完整性和相互依赖性。完整性: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它所包含的是与其他系统截然不同的关系模式。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它必须是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和交流的产物。系统的任何一个部分,总是受制于它对其他部分之间的依赖关系。相互依赖性:相互依赖性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系统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可以用“相关性”(correlation)及其有关系数来表示。在“相关性”概念中,两个或者更多的变量共同发生变化。有些变量之间的联系较强,而有些则较弱。在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中,许多变量相互关联,结成一张关系网,但这些变量产生的影响有强有弱。有时候,某一变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个变量。系统内部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即变量A、B之间会相互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变量之间的是联系是间接的;在一条影响链当中,往往会引起更为复杂的联系。2、等级关系:系统之间是相互“嵌入”的,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所以某个系统必须是另一个更大规模系统的一部分。(超系统和亚系统:一个系统是由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层面所组成的。由这些系统组成的更大规模的系统称之为“超系统”。系统内部包含的小规模的系统称之为“亚系统”。)3、自我管理和控制:许多系统都规定了十分明确的目标,通过对自身行为的管理以期达到一定的目标。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采取行动、进行回应和反馈。4、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开放性的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交流,它可以吸收和释放物质和能量,既有输入,也有产出。5、平衡:是自我调控的一种方式。系统一旦探测出失衡的状态,会立即进行调适,直到系统重新回到正轨上。系统可以暂时容忍偏离常规和变化,但时间不会太长。一旦系统无法自我调控,最终便会分崩离析。6、变化和适应性:由于系统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外部环境中,因此它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性。7、同等终极性:终极性是指系统达到目标或者完成的任务;同等终极性指一种从不同的起点、以不同的方式完成的特定的终极状态。具备了一定适应性的系统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达到预期的目标。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其中的各个部分以较为复杂的形式联系和互动。第二节 信息论信息论随二战后电讯业发展而日益成型,它研究关注以系统为单位进行的传播活动,包括对信号进行量化的研究,也包括对电子学中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它在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广泛运用。一、基本概念(与传理交叉1) 1、熵:是从热力学中借用来的。体现的是一种随意性,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缺乏组织的表现。一个完全处于“熵”的状态是不可预测的,我们所处的大多数状态部分地或并非完全不可预测,因此“熵”是一个变量。熵值越高,其组织程度和预测性就越低。2、所谓“信息”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不确定性或者熵值的测量。不确定性越大,熵值越大。在一个完全可以预测的条件下没有任何信息可言,这种情况称之为“负熵”。这里的“信息”强调的不是意义,而是强调刺激因素或者信号的量化过程。 (1) 把信息作为减少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号的数量。(2) 信息也可以视为一个人预测结果时拥有的选择或替代性方案的数量。二、语言和信息1、过剩信息:语言(无论是单词的拼写还是句子结构)通常是以能够预测的不同模式出现,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在信息论上被称为过剩信息。另一方面,语言也包含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具有的是适度的过剩信息。这使得人们在解码相对容易的同时,拥有了编码的充分自由。2、马尔可夫过程(Markov process):在一过程中,一系列事件呈链状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发生。这根链条上的某个元素的出现为随后紧接的因素的出现奠定了较高的概率。语言信息是这个过程的典型例子。除语言外,许多其他现象也遵循着这一模式,EG:从A城到B城,需要依次经过一系列的弯道。三、信息传递信息论与信息的意义关系不大,它所关注的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信息传播的目的:在目的地精确地重新构建信息。1、香农-韦弗的传播理论:信源、发射器、噪音、接收器、信宿。2、噪音:指在信道内出现的任何形式的干扰,可能造成信号的失真或被屏蔽。过剩信息弥补了噪音带的的负作用,使得接收者能够纠正错误的信息或者填补丢失的信息。3、信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指在单位时间内由一个信道所传递的信息量的最大值。信道内的信息的实际容量被称作“信息吞吐量”(throughput)。如果信息吞吐量超过了信息容量,便会出现失真的现象。(上网的例子)4、高效的信息传递条件:(1)适量的过剩信息代码,以此来抵消信道内存在的噪声音(过多,信息传递效率下降;过少,信息传递不准确。)(2)不超过信道容量的最大限度的解码率。第三节 控制论控制论研究的是系统内的管理和监控。简言之,控制论就是对反馈的研究。一、 反馈的程序控制论研究的是系统如何对效应进行测量,从而进行必要调整的过程。1、反馈机制具有不同的复杂程度。反馈机制内最基本的区别就是主动行为(来自系统本身)和被动行为(完全来自外界的刺激)。主动行为又可以再分为无目的的和有目的的行为。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反馈。反馈的复杂程度分简单的和复杂的。简单的:分“开”和“关”两种方式对反馈产生反映;复杂的:用正面和负面的反馈做出反映,并在行动过程中进行自身的调节。2、反馈可以分为积极反馈(系统可以选择保持甚至于放大偏差。)和消极反馈(表现为一个指示着系统出现偏差的错误信息,系统会及时做出调整,减少或抵消偏差。对维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状态非常重要。)3、系统的三种状态:在稳定状态下:系统使用消极反馈来确保系统在正常轨道上运行。消极反馈意味着系统在偏离正常轨道后,经过调整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在成长状态下,当系统出现偏差时,积极反馈维持着这一偏差,其结果是系统离原来的状态越来越远。在这种状态下,系统会促进某种新行为的发生,但如果这种偏差无休止地继续下去,系统便会有解体的危险。eg相关螺旋(relational spiral)现象变化状态:系统从一个状态转化为中一个状态。在此过程中,系统既需要积极反馈,也需要消极反馈。积极反馈使系统向着新的方向运行,消极反馈在某一层面上起作用,从而使系统回归到平衡状态。二、复杂的网络系统不仅作为一个整体对界的反馈作出回应,一些高级系统包含了一系列按等级关系排列的亚系统,这时,一个复杂系统的各个亚系统之内和之间包含着一系列反馈循环圈,有时候反馈圈是积极的,有时候是消极的,但都遵循着最基本的反馈原则系统的产出最终还是以反馈输入的形式回到系统中。不管网络本身如何复杂,它总是会回到起始状态。控制论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所强调的循环式推理向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三、第二级控制论(1)不论你是在什么时候观察一个系统,你总会对系统产生影响,同时也会被系统所影响。它阐释了观察过程本身如何通过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对象之间的反馈循环作用而构成一个控制机制。也称为“有关求知的控制论”,阐明了知识本身就是求知者和求知对象之间反馈循环的产物。(2)我们在一个系统中所观察到的结果部分地是由观察的类别和方法所决定的,而后两者反过来也受到了观察结果的影响。这个循环圈就构成了一个系统论体系。它提出纯客观的观察和知识都是不可能的,不仅对系统论发展产生影响,对认识论哲学也产生重大影响。自体生成:指生物系统表现出的一种趋势千方面计地与其他系统区别开来,保持自身的自治与分离状态。但是,系统内部的结构关系限制了系统追求个性的种种努力。(3)当我们在观察另一个系统时,我们对别的系统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自身的历史和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系统结构和历史的影响,在“第二级控制论”中被称为“结构性配对”。在此,两个系统彼此会产生影响,他们彼此协调各自的行动,从而达到共同演化的目的。(4)有时,观察者所观察的系统就是自身所处的环境。观察者必须意识到这种观察关系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新系统,观察者本人所观察的应当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即观察者本人也是被观察系统的一部分。(5)人类本身具有一整套不同的方式对反馈进行回应,这就意味着,你在观察一个系统时,可以设计不同的观察框架。而当你所观察的事物作出回应时,你也能以各种富于创造性的方式来采取行动。第四节 动态社会影响理论动态社会影响理论(DSIT)将整个社会设想为一个巨大的传播系统,其包含了许多文化的亚系统。在这些系统内,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人与人彼此互不相同,但人与人之间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所以志同道合的人往往形成群体,在共同或相似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形成文化。动态社会影响理论试图用系统论来阐释这种共同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个人并不是彼此孤立和相互隔绝的,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所谓的社会空间就是人们相遇、互相交流和影响的“区域”。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之间实际的身体距离的限制,但不是唯一方面,社会排列组合的不同方式(例如种族和阶级)阻碍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广泛应用的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又可以打破身体距离的限制,使人们具有相同的社会空间。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三个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特征:1、处于相同社会空间的不同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力度;2、亲密度;3、社会空间内个体的数量。个人按照他们在社会空间内的接近程度形成不同的群体。而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会强化其所共享的思想信念和实践经验。这种控制机制有效地确保了一个较大规模的系统内多样性的存在。Eg 少数民族群体的形成消极反馈圈会逐渐化解系统的多样性,使系统趋同。积极反馈圈会促使系统趋于分化,呈现出更强的多样性。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由个体的交流组成的庞大系统,其中不同的循环圈共同作用,在维持秩序和稳定的前提下,促进社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第四章 符号和语言理论约翰鲍尔斯:信息包含了三层结构:较为独立的符号和象征体系;作为形式符码的语言;彼此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的话语结构。第一节 三个分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语义学:研究符号是如何与事物发生关系的学科,关注的是符号被确定指示什么东西,符号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句法学:研究符号是如何与其他符号发生关系的学科。重点研究的是语法和句法结构。语用学:符码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的。包括符号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以何种方式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塑造符号及其意义。大部分谈话和写作具有句法和语用符号的双重特征。第二节 经典语义学理论现代符号学理论最早是由19世纪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皮尔斯发展起来的。一、皮尔斯关于符号的基本概念指号过程(semiosis):符号(阐释物interpretant)、事物(指涉物referent)和意义发生关系的过程。二、查尔斯莫里斯的理论1、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包含了符号和意义。2、行为分为三个阶段:在感知阶段:人们意识到符号的存在。在操控阶段:人们对符号进行读解和阐释,并确定对它进行回应。最后,行为以实际回应的方式得以完成。行为阶段:感知、操控和完成。表意层面:指明的;规定的;评估的价值观层面:疏离的;主宰和控制的(符号规定指导我们应该做什么);依赖的(依赖符号完成价值评估)。三、苏珊朗格的理论(“话语象征体系”) 1、动物的生命体验是以情感为主的,但人类的情感和体验受到了概念、象征和语言的影响。2、符号对其所指代的事物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指示着另一种事物的存在;象征不是事物的替代物,而是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工具。3、意义反映的是象征、事物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复杂关系。4、语言真正的意义并不存在单个的词语中,而存在于话语当中。5、任何象征传递的都是概念,即一个高度概括性的主张、类型或者形式。意义是由个人化的概念与其他交流者共享的概念所组成的。6、朗格理论语汇中还包括其他三个术语:表意(指符号的意思或者说一种简单的刺激因素,是符号与事物之间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本义(符号与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引申义(符号与概念之间的直接关系,包括语言使用者一切与该符号有关的个人情感和联想)。第三节 语言和符号关系学研究一、古典学派的基础(索绪尔)1、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符号都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同的语言运用不同的词语来指代同一事物,而词语和指涉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所以符号实质上就是受制于一定规则的惯例。上述假设不仅支持了“语言是一种结构”,还强化了“语言与现实分离”的主张。索绪尔把语言看做是表现现实世界的结构体系。2、词语与事物的关系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但对语言的使用却不是主观随意的,你并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词语,也不能任意更换语法规则。3、语言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关系严格构建的、非物质性的系统。理解系统结构的关键在于“差异性”。(包括语言符号/语言单位)4、人类对世界的了解是由语言所决定的,符号并不指代事物,而是构成了事物本身,如果没有指代事物的符号存在,也谈不上事物的存在。(在此,索不仅在结构语言学领域,还在交互理论和阐释性的批判理论领域的发展开辟了道路)5、索对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了区分:形式语言语言(language)/书面语,稳定性,共时性传播过程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言语(parole)/口头语,历时性二、 结构语言学20世纪30-50s期间,在索绪尔影响下,发展出来的一套关于句子结构的标准模式。1、按照等级的形式把句子分解为:音素、词语和词组2、“重写语法结构”:旨在将句子或者其他语言单位“重写”为语言的“零部件”虽然对语言结构做出清晰的描述,但是却未能解释人类是如何构建语言的。三、 生成语法乔姆斯基(Chomsky)是创始人。用来解释句子的产生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是如何构建句子的,句子如何在脑海中形成的。1. 基本假设是句子的生成对句子的结构来讲至关重要。2. 生成语法旨在总结出一整套独立的规则,从而可以被用来解释句子的产生过程。3. 生成语法具有转换性,也被称作“转换-生成语法”。句子的外在形式是由某种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第四节 非言语行为的语义学和符号关系学非言语符码的特征(Judee Burgoon):1. 模拟性,而非数字化的;2. 一部分非言语符码具有图像的特征,或者说是形似性3. 某些特定非言语符码具有普遍意义。4. 非言语符码使得多个不同信息的同时传播成为可能。5. 非言语符码可以引发不受思维控制的无意识反应。6. 非言语符码的传播具有自发性。一、伯德惠斯泰尔的身势学理论Ray Birdwhistell其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身势和语言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称为“语言身势类比”。“身势”就是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一系列动作和姿势。二、艾克曼和弗瑞森的身势学理论 1、从三个角度来分析非言语行为:来源、编码和用途。来源:指行为发生的根源。非言语行为有一定的内在性,从种类上说是故地ingd,但因文化、群体和个人的不同而不同。编码:指把某种行为跟特定的意义联结起来。行为本身具有主观随意性、图像性、内在性(行为本身包含一定的意义,同时该动作本身就是其所指代的事物的一部分,比如:哭泣。)用途:非言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传递了信息。(信息行为:行为本身不是传播行为,但向对方提供了一些信息;传播互动行为:某种行为既是有意识的也是有影响的。)2、非言语行为的分类:象征性、说明性、转移性、规范性、情感的表达。三、霍尔的空间关系学理论1、空间关系学(proxemics):研究的是传播过程中对空间的使用。交流过程中对空间的使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会导致对空间的不同感受。2、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形式固定特征的空间:包括一些不可移动的东西。比如墙和房间。半固定特征的空间:包括家具这类可移动的东西。非正式的空间:属于个人的领地,是随着个人的活动而不断变换的周围环境,它决定了人际传播中参与者之间的身体距离。4. 在对话过程中,影响人们如何使用空间的八个因素:姿态-性别;社会离心-向心轴线;身势;触碰;视觉符码;热量符码;嗅觉符码;音量。第五章 话语理论话语(discourse):大多数传播过程(不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还是较为复杂的)都包括构成信息的复杂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话语分析使我们更加仔细地观照信息究竟是如何被组织、使用和理解的。话语分析的三种类型(斯科特雅各布):一是有关意义的问题,二是有关行动(表达方式)的问题,三是有关一致性(如何使表达方式更容易被理解,更符合逻辑)的问题。交流者使用语言来达一定的目的,而他们使用话语的方式是受制于一定的规则。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1、维特根斯坦(普通语言哲学)和奥斯丁(言语行为)奠定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由席尔勒发展而来。2、言语行为是指遵循那些能够实现意图的规则,用来表达一定意义和意图的最基本单位,一般来说是一个句子。3、当人们在说话时,他们实际上也在实施一种行为,如陈述、质疑、命令、许诺等等。言语行为理论强调的并非是符码分别所直射的单个事物,而是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的意图。 “我保证把钱还给你”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实施的是为了实现意图而设计的语内表现行为。你许下了一个诺言,对于交流本身来说,对方理解你的意图才是最重要的。你在说“我保证把钱还给你”时,实际上实施了三四种行为:表达行为:把一些词语说出来; 建议行为:陈述内容的某一个方面;语内表现行为: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其意图;言语表达效果行为:不仅希望对方理解其意图,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行动。 5、组成性规则和规范性规则组成性规则:组成性规则实际上创造游戏本身。游戏是由其规则所创造的或组成的。在言语行为中,听话人是根据组成性规则来判断说话人的意图是在许诺,而非请求或是发号施令。EG:许诺的规则、建议的规则。规范性规则:为游戏的进行提供行动上的指南。在付诸行动之前,人们已经通过这些规则了解到可以采取怎么样的行动,以及如何运用言语实现特定的意图。6、五种类型的语内交流行为(席尔勒):断言式:表明说话人坚决维护建议的真实性。(陈述、肯定、下结论、相信);指令式:旨在促使听话人做某件事情。(命令、请求、呼吁);委托式:旨在使说话人承担起对未来的某种义务。(许诺、发誓、保证);表达式:是说话人心理状态的某个方面。(感谢、祝贺);宣告式:旨在做出建议性陈述,并通过肯定和强调等手段使之成为现实(任命、解雇、辞职)。7、成功的言语行为:指说话人做出了清晰的陈述,而听话人也准确理解了说话人的意图。第二节 谈话分析谈话分析特点是,按照实际次序对谈话进行仔细的分析,关心的是语言、文本和话语本身的运作和话语中的交流和互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参与各方通过何种方式使谈话既有稳定性,又有条理性;其次,它涉及说话人对谈话本身的了解,即他是否知道谈话进行的规则;再次,所涉及到的问题还包括参与谈话的各方如何破坏了谈话的规则,以及如何防止和纠正谈话中出现的错误。一、谈话原则(格瑞斯)1、合作性原则:即谈话各方的参与必须是适宜和得体的。2、合作:每个人都愿意根据谈话的主旨来做出贡献。 3、合作的四原则:数量原则:谈话的参与者应当提供足够的,但并非过量的信息。质量原则:谈话的参与者贡献的信息和思想必须是真实的。相关性原则:发言必须与谈话的主旨有关。表达方式原则:谈话中切勿闪烁其词、故弄玄虚或缺乏条理。4、一旦交流中出现公然违背这些原则的行为,需要交流者共同合作来解决。(1)“谈话蕴含”(conversation implicatures):A当出现违背合作原则时,谈话的参与者一时间会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需用要进行一些读解和阐释,便于我们理解这类公然违背原则的行为所蕴含的意义。B听话人假设说话人本意上是想遵守合作原则,只不过无意中忽略了它们,因此,他在读解的过程中便增加了一些新的意义,使得这些话基本能够符合那些原则的要求。eg你说“天上掉馅饼了”虽然违背了质量原则,但听话人都理解你不过是采用了隐喻的手法。用间接传播的方式说出自己想说的话,问:“你拿了多少稿费”;答“没有多少”,表面上违背数量原则,实际上的一种委婉的拒绝。C谈话蕴含可以使我们自如地运用各种有趣的,间接的说法来达到目的,使谈话变得生动,同时,对谈话蕴含的研究是搞清楚人们究竟运用哪些规则来解释自己违背规则的合理性。(2)违规特许:说话时提供一定的线索,暗示自己虽然违背了原则,但本意上仍然希望与其他参与者合作。eg“我刚才说的是有点过火,但是”使得说话人可以违背某些原则,但不致招致其他参与者的异议。(3)信息操控理论:人们通常会采用违背原则的手段来有意欺骗对方。二、谈话的一致性一致性:交流者如何创造出清晰的意义(一)运用地方性原则:排序取向:谈话包含着一系列受制于规则的言语行为;只要确保其中一个行为是对前一个行为适宜的回应,那么谈话就取得了一致性。1、毗邻配对(adjacency pair):即两个紧密联结的言语行为,分别称为“第一对组成部分”(first-pair part,FPP)和“第二对组成部分”(second-pair part,SPP)。通过SPP最终实现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如果一次谈话中的FPP和SPP都前后一致地运用了适宜的原则,那么这次谈话就具有一致性。Eg提议/断言-赞同/异议、提问-回答、问候-问候、结束-结束、请求-准予/拒绝、侮辱-回应、道歉-接受/拒绝、赞美-接受/拒绝、吹牛-欣赏/嘲笑、指控-否认/坦白、威胁-回应2、预先排序(presequence):是指一组“毗邻配对”,其意义有赖于另一组尚未表达出来的言语行为。在此开始出现的FPP召唤着下一个言语行为的出现。Eg FPP你洗手了没有? SPP没有,怎么了?3、插入:指在一组毗邻配对的两个部分之间出现的另一组“毗邻配对”,它隶属于前者。Eg FPP1你什么时候有空出去? FPP2 跟你一起?SPP2 是啊,跟我。SPP1 哦,好啊(二)运用全球性原则:推理策略取向:1、概念:这一取向假定谈话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性行为。为了达到谈话的目标,参与者必须运用推理的方法。因此谈话的一致性有赖于交流者的推理过程。他们必须决定说什么,如何达到他的意图。我们必须根据整个推理过程来判别谈话是否取得了一致性。谈话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进行。需要参与谈话的各方在目标和视角的互动上取得一定的共识,任何发言都蕴含着一种影响力,要求听者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对说话人而言,他必须表达清晰得体,从而确保听者能理解其意图。参与谈话的各方不仅要对某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做出回应,而且要对所有参与者的意图从整体上做出回应。在熟知规则的情况下,运用规则达到自己的意图。2、谈话一致性的两规则正当性规则:规定了确保言语行为出于真心实意的必要条件。理性规则:要求说话人按照其他参与者的信念和视角来调整自己的表述。即从听众的视角,对自己的表述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构思。3、意义一致性原则:对话语的理解是一个务实的行为。通过这一行为,交流者运用共享的意义来取得交流的一致性。话语具有三方面的特征才使理解成为可能:明白易懂性、组织性、证实性。第三节 谈话中的争论谈话中争论的目标就是取得一致的意见。争论的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言语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一、争论的分类1、引发争论:即陈述观点,给出理由。2、进行争论:即与与对方相互交换反对意见。二、争论与其他类型谈话一样,遵循一定的次序,体现一定的合理性,争论四阶段:冲突:识别意见上的不一致;开场辩论:立场和观点的交锋总结矛盾得以解决或维持,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四个“步骤”,因为它们很少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现。第六章 信息生产理论把信息的生产和接受视为心理现象,聚集于个体特征和过程。此理论的三种类型:特征阐释、行为阐释、认知阐释。第一节 特征和行为一、 有关特征的三个例子(具体内容见书P113)1、谈话自恋:即不自觉地沉浸于谈话中的一种倾向。具有此倾向的人喜欢操控谈话流程,制造谈论自己的机会。常忽视其他参与者。 2、喜好争论:喜欢参与对各种敏感话题的争议,千方百计地支持自己的观点和驳斥各种反对意见。喜好争论的特性有助于学习和了解别人的观点,同时提高可信度,培养传播技巧。 3、交往恐惧:是一种持续性的心理倾向,通常表现为对各种条件下交往的恐惧心理。二、 特征、性情和生物学特征就是深深植根于神经生物结构(或称大脑活动)中的性情倾向。这一结构或行为都是由基因所决定的。三、 调节和适应1、调节理论:传播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行为理论之一,由贾尔斯等学者构建。 (1)其中重要的两个概念是聚合和离散。聚合(convergence):交流者有模仿对方行为的倾向。离散(divergence):说话人开始夸大彼此之间的差异。调节的两种表现形式差不多在所有的交流行为中都可以找到,聚合和离散即可以是交互性的即双方走到一起来或彼此分离,也可是非交互性的。(2)虽然有时候交流双方有意进行调节,但大多数情况下,说话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在进行调节。(3)调节在交流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调节可以导致社会认同和社会契约的形成,也可以导致疏离和反目。聚合行为出现在你想赢得别人赞同的情况下,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群体中,更易于产生聚合行为。聚合行为会提高吸引力、预见性、可理解性和相互参与性。聚合往往容易受到对方的认可,也可能意味着个人身份/认同的缺失。当交流者想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时,会努力保持自己原有的风格。eg某一族群的成员说话带有浓重的口音,但为了抵御主流文化对他们的“同质化”,他们往往会努力保留这种口音,因此离散行为起到了强化“内集团”的身份/认同,抵御“外集团”影响的作用。2、互动适应理论(1)交流者具有一种互动同步性,即一种经过组织和协调的有来有往的模式。当你与别人开始交流的时候,你的互动位置即交流的起点取决于要求、期待和愿望的共同作用,参与者最初的行为是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结合,反映的是你在互动中所处的位置、环境及互动水平的高低。在谈话的某些时段,双方的言语行为相似,以交互的方式来彼此“聚合”;而在另一些时段,两人以补偿的方式表现出退缩或离散。(2)在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你和同伴的行为会由于你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比你预想的要大得多。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比预想的更喜欢对方的行为,你会以同样的行为回报对方即“弃权式回应”,即让自己的行为更接近对方;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对方的反感程度比预想的还要糟,你会采取“补偿式回应”即坚持自己的风格,甚至夸大你从一开始的所作所为。(调节理论实际上只是互动适应过程中适应的一部分)第二节 认知理论(聚焦于思维过程)一、 规划和行动理论(一)行动集合理论(约翰格林)1、人们占有两种类型的知识:内容性知识:对某个事物有所了解或是指了解如何做成这件事。程序性知识:包括与行为、后果和情况有关的彼此相连的节点。(在行动集合理论中程序性知识占据中心地位)2、程序性记录:是指一个行为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联系。Eg开门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它们之间产生联系,成为程序性记录。3、产出再现:把相关的程序都集合起来,以便完成某目标,其结果是把这套有要有理的行为集合加以理念化。4、处理过程:首先:某情况会引发或激活一系列关于某主题的节点。每个被激活的节点都是不同程序性记录的一部分;然后,这些节点合并为一个“集合体”;在集合的同时,大脑会迅速将一整套动作,从低水平的(例如说出单词)到高水平的(例如完成目标),集合起来,即产出再现。5、实施性过程:这类特别的行为对人们的交流起到了指导,监督,调节和改变的作用。(二)规划理论(查尔斯伯格)主要解释个人是如何来规划他们的交流行为的。1、 规划:就是人们脑海里设想的实现目标所必经的步骤。2、 元目标:我们想要达到的许多目标是规划过程本身的一部分。(例如:效率、得体、彬彬有礼)。3、 罐头式规划:以前使用过的现成的规划。4、 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遭到失败,有两种不同的行动路线:一是尝试采取不同的具体行动,即低层次的规划等级变更。二是抽象变更,即策略变更。5、 行为流动性:把人们毫不费力地按照规划行事的状态称之为行为流动性。二、信息选择理论1、策略选择理论:主要探讨的是有哪些种类的信息可供交流者选择,以及选择策略的相关过程。2、目标探索理论:聚集于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目标来积极主动地创制或设计信息的。(1)顺从获得概念:获得对方的顺从是交流过程中最具普遍性的目标之一。具体说,就是让对方按照你的意愿来行事。交换理论取向:即寻求顺从的人向对方提供了特定的东西,从而换取了后者的顺从。交换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从本质上说都是期望提供一些东西来从对方那里换取另一些东西。五种获得顺从的整体策略:回报型、惩罚型、熟知型、非个人化义务型(进行道德召唤)、个人化义务型(唤起欠人情心理)。交流者在获得对方顺从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三种权力类型:驾驭某些行动所产生的后果的能力;确定自己与对方的相对位置的能力;确定价值观和义务的能力。(2)构成主义1、 概念:每个人都是按照个人思维中固有的概念和范畴来进行阐释和采取行动的。2、 个人构建理论:人们在理解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时,按照相似性来把事物进行分类,并且按照差异性来区分事物。这些被用来理解事物的二元对立组(高/矮、冷/热、黑/白)就是“个人构建”。3、 构成主义理论强调建构有其社会根源,并且是在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习得的。构成主义理论关注的是个人建构的复杂性和交流中所使用的策略的差异性。4、 视角获得:认知的复杂性有利于对他人视角的理解,并有助于说话人设计出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的信息。5、 人本传播:在交流中主动适应对方被称作人本传播。随着信息越来越复杂,其所包含的目标也会越来越多,也会变得越来越以人为本。三、信息设计理论(一)礼貌1、礼貌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希望能够同时达到的几个目标中的一个。讲礼貌的目地是维护对方的面子。2、面子需求:人们都有获得别人欣赏和保护的欲望。积极的面子,是指获得别人的欣赏、肯定、喜欢和尊重的欲望。(表达关心的和祝愿、运用各种尊称等)消极的面子:摆脱强加和侵扰的愿望。(我们在向对方提出请求时,通常会强调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了对方,并且为此道歉。3、威胁面子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未能达到积极和消极的面子需求。(二)信息设计逻辑1、 概念:人们对传播和信息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在特定地情境中决定跟对方说些什么样时候,运用了不同的逻辑。2、 表达性逻辑:把交流看作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模式,可以用来交流感情和思想,但是并未对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表现出足够的重视。3、 成规性逻辑:把交流看作是一场按照特定规则来进行的游戏。这一逻辑旨在设计出符合礼节的、得体的、以每个参与者应当了解的规则为基础的信息。4、 修辞性逻辑:把交流看作是通过谈判来改变规则的一种方式。这一逻辑设计的信息较为灵活、深刻和以人为本,这类信息设计了新的情境,以便将各种不同的目标整合为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第七章 信息接受和处理理论(阐释信息:一节;组织信息:二节;处理信息:三节)1、 认知系统的三个层面:符码、结构和过程。认知符码:是组成信息最基本的元素。常见符码包括:语言命题、视觉形象、对事件的记忆、行为的轮次和感情等。认知结构:即组织符码的方式。认知过程:即符码的运作。一种为散布激活取向:主张人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把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指令”按照一定的次序集合起来。(第六章“行为集合”理论就是典型例子)第一节 信息阐释(理解和意义生产的过程)一、奥斯古德论意义(有些过时)1、假设:个人对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回应,形成一种刺激回应的关系,这种刺激回应的关系正是建立在意义的基础。意义就是对刺激所产生的内在的、思维上的回应。2、 有形刺激物内在回应内在刺激外在回应3、 当某个符号与意义配对的时候,该符号就会引发相同的或者相似的回应。4、 相当多的意义并非通过对外界刺激的直接体验而习得的,而是通过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之间的联系而习得的。 这一符号联系的过程就是人们把与刺激物的亲身体验进行抽象化的过程。5、 对意义的测量,采用语义级差法(semantic differential)和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6、 语义空间(semantic space)理论:人们赋予符号的意义位于一个隐喻性的空间。它可被分为评估、活动和效力三个层面。任何一个符号都可以引发人们的反应,这一反应由评估(是好是坏)、活动(积极还是消极)、和效力(是强是弱)组成。意义的内涵便位于这个假设空间的某个位置上。二、 归因理论(1)探讨的是人们如何来推断行为的原因。聚焦于普通人日常生活行为的可以感知到的原因与试图确证行为真实原因的“科学心理学”不同。(2)弗里茨海德尔概括了几种人们经常采用的归因方式:情境环境(受外部环境影响)、个人效应(从个人角度影响事物)、能力(能够做某件事)、努力(试图做)、愿望(要做)、情感(情愿做)、归属(继续做)、义务(觉得应该做)和准许(被允许做)。(3)人们很自然会用语境来帮助他们确定行为的原因。对原因的感知就是通过中介找出人们自身心理结构中的变量。其中一个重要变量是意义。你赋予所观察的食物以一定的意义,这一意义决定了你究竟“看到”了什么。意义有助于人们对观察和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一定的模式,从而有助于理解外部世界。(5)感知风格(perceptual style):每个人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问题的方式以及他们建立的具有一致性的模式都各不相同,这种个人化的感知模式即感知风格。(6)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往往不顾逻辑,并且带有偏见。人们可以用符合逻辑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方式来处理信息,是由当时的具体情况。eg动机(维护面子、控制局面)等来决定的。(7)基本归因错误:归因研究中反复出现的结果之一。人们倾向于把某个事件归因于个人的品质,即个人似乎应该对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负责。从总体上看,人们对那些引发事件的情境因素不敏感,因此容易忽略那些并非个人的错误。但当人们评估自己的责任时,这种倾向会减少,往往会怪罪于外部环境。如果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往往会怪罪他们。第二节 信息组织(信息如何被整合到认知系统中)一、信息整合理论(与传理交叉2,见P204,安德森信息整合理论)1、信息整合理论(1)概念:聚焦于人们是如何积累和组织有关某个人、某个事物、情境或思想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态度。态度是一种性格趋向,这种趋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个事物是以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方式采取行动,信息整合理论是有关态度本质和态度变化的最常见的模式之一。(2)在这一理论中,两个重要变量:信息价位(或指向valence):指信息是支持还是驳倒了你的信念。支持是正价的,反之,是负价的。信息的重要性(weight):信息所具有的可信度的功能。价位决定了信息如何影响人们的态度,而重要性决定的是信息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态度。(3)当信息的重要性较低时,不管它是正价还是负价,它都不会产生什么效应,但当重要性较高时,负价:会使态度受到影响甚至改变;正价:进一步强化原来的立场。 2、期望值价值理论:对某个事物的态度等于对该事物各种信念的总和再乘以对它的评估。(1)人们通常有两种信念,一是对事物的信念,当你相信某种事物时,你就会坚信它的存在;二是对可能性的信念,当你相信某种可能性时,你就会坚信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2)与信念不同,态度是具有评估性的。态度与信念紧密相连。 (3)态度是有组织的,人们对具体事物所持的态度经过累加,便产生了总体态度。对某事的态度=对该事物各种信念的总和*对它的评估(4)根据这一理论,态度改变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信息会改变特定信念的可信度或重要性,其次,信息可以改变信念的价位,最后,信息还可给原有态度结构加入新的信念。3、推理行动理论概念:行为部分地是由意图引起的,而意图是各种态度的复合产物。即你愿意采取的行动一方面取决于你自己对该行为的态度,另一方面出也取决于你所推断的别人的看法。意图=行为的态度*态度重要性+别人的看法*别人看法的重要性上面的公式预测了你的行为意图,但是它并不一定预测实际行为,因为所作所为并不不总是与意图一致。二、 一致性理论1、认知不和谐理论(与传理交叉3)(06年考题,谈谈认识不和谐理论,15分简答) (1)任何两种认知因素,包括态度、感知、知识和行为之间必定会产生以下三种关系中的一种:一是无效关系,即毫不相干;二是一致关系,或称和谐;三是不一致关系,或不和谐。当一个因素没有按照预期的那样接在另一个因素之后出现,便产生了不的谐。(2)不和谐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不和谐会产生压力和张力,从而导致变化;二是当系统出现不和谐时,人们不仅会去努力减少它,而且会设法避免更多的不和谐现象出现。不和谐的程度越高,减小它的需求就越迫切。(3)不和谐两个相关变量:认知因素的重要性、不和谐关系中包含的因素的数量。如果你同时遇到几个不一致的因素,而且它们对你来说又都很重要,那么你就会感到强烈的不和谐。(4)处理认知不和谐的五种办法:一是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行为或态度。二是在构成紧张关系的任何一方添加一些新的因素;三是调整自己对某些因素的原有看法;四是寻找一些增进和谐的信息;五是有意歪曲和误读相关信息。(5)不和谐可能导致以下情况:A做决定:不和谐的产生往往源于人们所做的决定,人们所体验的不和谐程度取决于以下四个变量:决定的重要性/人们选择替代物的吸引力/未选择的替代物的吸引力/替代物之间的相似性B被迫服从:即被人诱导做了有悖于自己信念和价值观的事,这类情况通常是在有奖赏的情况下出现的。2、罗凯奇:信念、态度和价值观。(1)在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有关人类行为的综合性阐释理论。(2)他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一套包括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组织严密的系统。 这一系统对人类行为起着指导作用。(3)信念:是人们做出的有关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成千上成种阐述。在系统中,信念是按照它们相对于自我的中心地位和重要性来排列的。居于信念系统中心的是那些已被确立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信念,信念越是接近中心地们,就越是难以改变。而一旦改变,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就会越大。(4)态度:是有关某个特定事物的信念组合。每种态度都包含了对某个事物的好几种信念。两种重要态度:对事物的态度、对情况的态度。两种态度要放在一起进行观照,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是这两种态度综合作用的结果。行为源于各种态度和包含各种中心信念的系统的复合作用。(5)价值观:居于系统中心地位的、起到人生指南作用的特定类型的信念。工具价值例如努力工作、忠诚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终极价值是指我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例如财富和快乐。(6)在信念-态度-价值观系统中,另一个具有全局性重要意义的组成因素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对自身的概念。即我是谁?自尊心是认知系统中的首要动力,它影响着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因此,自我概念对整个系统的目标起着指导的作用。(7)罗的主张还是属于一致性理论的范畴,态度结论是人们对一致性的追求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指导作用,而不一致所产生的压力则会引发变化。个人心理系统中最值得关注的不一致性表现在他对自己的认知上,只有在自我概念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具有重要意义的、持久的变化。这一矛盾增强了人们对自身的不满意程度。既然人类心理系统的最终目标是维持自尊,那么变化就自然而然发生了。第三节 判断的过程一、社会判断理论(该理论由谢里夫等人提出,主要探讨了人们是如何对信息做出判断的)1、人们是在支点或参照点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人们感知社会的支点是内在的,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的,这些内在的支点影响着人们对信息作出回应的方式。某事物对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来说越重要,支点对他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就越大。2、人的接受或者拒斥范围受到一个关键性因素影响自我的介入(ego involvement):指个人与特定事物的相关程度,即一个人对某件事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自我概念或者是他对该事物重要性的估价。(臭氧层空洞化,自我介入程度低,如果你确诊患上皮肤病,那么介入程度高。)3、人们以自身内在的支点和自我介入为基础来判断信息是否受欢迎。4、人们通过对比和吸收的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歪曲。当信息与个人的立场较为接近时,它就会被吸收;而对于那些远离个人立场的信息,人们会进行对比。这种吸收和对比,会因自我介入程度而得以加强。eg中立的陈述吸收支持;中立对比反对5、社会判断理论对态度变化的预测:首先,如果信息在你的接受范围内,那么它就会促进态度的变化;其次,如果信息在你拒斥范围内,那么变化就会小得多;再次,如果信息在你接受或中立范围内,那么,该信息与你的立场越是不一致,态度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最后,对某事物的自我介入程度越深,拒斥范围越大,中立范围越小,态度变化可能性就越小。二、深思的概率理论(elaboration likelihood,与传理交叉4,精心的可能性模式)(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大楼建筑改造方案设计
- 才艺选秀活动策划方案
- 建筑职业动态调整方案设计
- 茶社建筑方案设计图片
- 测绘师全套课件
- 电池工厂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电池公司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装修客户施工方案模板
- 放眼世界活动方案策划
- 建筑方案设计平板图片高清
- 不干胶贴标机设计学士学位论文
- 《劳动合同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监制(2016.11.15)
- 钢轨检测报告
- 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
- GB/T 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
- GB/T 11186.1-1989涂膜颜色的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原理
- 09S304 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功能材料概论-课件
- 微纳加工课件
- 危重病人紧急气道管理课件
- 复杂网络-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