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pdf_第1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pdf_第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pdf_第3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pdf_第4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8 卷第1 期 2 0 1 1 年2 月 中国地质 G E o L o G YI NC H I N A V 0 1 3 8 N o 1 F e b ,2 0 1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 张英孙继朝黄冠星荆继红陈玺刘景涛张玉玺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 5 0 0 6 1 ) 提要:在分析对比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数理统计方法,运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 P S S 对珠江三角洲地下水 水质指标T D S 、C I 一、s 0 7 、T F e 环境背景值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认为地形 地貌、区域水动力条件及海水入侵等因素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指标的空间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其结果为评价珠江 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环境背景值;地下水;指标;数理统计;珠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P 6 4 1 6 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3 6 5 7 ( 2 0 1 1 ) 0 1 - 0 1 9 0 一0 7 中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正在全国陆 续展开。评价中需要首先解决的是区域地下水的指 标背景值问题某些指标在地下水中以较高浓度存 在往往是由于天然背景含量高所致而非人为活动污 染所致。因而进行合理、科学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工作需要拥有地下水水质指标的天然背景含量资 料需优先进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珠江三角洲 地区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是中国 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最快的三大经济单元之一。其经 济的高速发展造成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地下水水 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该区以往的水文地 质调查工作中缺乏系统全面的水质资料地下水环 境背景值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为合理的评价珠 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程度进行了地 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 毗邻港澳。陆地总面积4 1 6 9 8k m 2 ,占广东省国土面 积的2 3 2 。中心为河网密布的三角洲平原,东、西、 北部为断续的山地、丘陵环绕。该区属于南亚热带季 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 1 9 。C ,年均降雨量1 8 0 0 2 2 0 0m m 。区内河网如织。纵横交错,河网密度为 0 8 1 “ 0 8 8k m k r n 2 。 研究区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 类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其中松散岩类孔 隙水主要分布于西江、北江、潭江、溪流河等河流冲 积平原。含水层岩性以粗中砂和卵砾石为主厚度一 般为3 “ - - 4 0m 水量中等一丰富。碳酸盐岩类裂隙溶 洞水主要分布于广花盆地、高明盆地、肇庆、从化等 地,岩性以灰岩、白云岩、大理岩、泥灰岩为主。水量 贫乏一丰富不等变化较大。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 于开平一恩平、肇庆市南部和北部等地含水层以粉 砂岩、细砂岩、砂砾岩、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等为 主。富水性贫乏一中等。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形式有: 降雨渗入补给、河流的渗入补给、平原接受基岩裂隙 水的侧向补给、沿海砂堤及砂地的凝结水补给、灌溉 回归水的渗人补给等。不同地段地下水补给程度随 岩性、风化程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的不同而 变化。山地丘陵区地下水以垂直迁移为主并多以泉 水或泄流形式向邻近沟谷排泄。平原区地下水以水 平径流为主,径流途径长,水流滞缓,多经珠江口和 伶仃洋排泄人海。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较多丘陵 区地下水主要是重碳酸盐型( 包括重碳酸为主的混 收稿日期:2 0 1 0 - 0 4 - 0 8 ;改回日期:2 0 1 0 0 9 - 1 5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2 0 1 0 5 3 4 8 0 7 ) 资助。 作者简介:张荚,女,1 9 8 6 年生,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水环境;E m a i l :a r e l 3 4 5 9 8 1 2 6 c o i n 。 万方数据 第3 8 卷第1 期张英等:珠江i 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1 9 1 合型) 地下水。平原区t g - F 水主要是重碳酸盐型( 包 括重碳酸为主的混合型) 和氯化物型为主的地下水。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笔者于2 0 0 5 - - 2 0 0 8 年共采集1 :2 5 万区域地下 水样3 9 6 组( 图1 ) 。取样点为民井和现场挖坑,对民井 先抽水待水位恢复后于水下5 0 c m 定深取样;对挖 坑点。一般挖至潜水位下5 0c I T I ,先将最初渗出水基 本排出。待水位稳定且水质的混浊度变清后再取样。 样品均送至国土资源部广州物料实验检测中心 测试。执行标准参照G B T 8 5 3 8 9 5 总溶解固体 ( T D S ) 、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总铁的检测方法分别 为重量法、硝酸银滴定法、硫酸钡比浊法与I C P O E S 。准确度控制采用国家水样标准物质和水样加 标回收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3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方法与应用 3 1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方法简述 继美国学者F W 克拉克发表背景值方面的报 告之后,国外对环境背景值的研究从地壳、岩石逐渐 扩展到土壤、水等环境要素。2 0 0 5 年以来欧洲1 4 个国家启动环境起始值划定( B R I D G E ) 项目。根据 各个国家研究尺度与研究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方 法确定了这些国家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为该地区 环境起始值的划定奠定了基础f 1 】。 国外对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研究方法可归为3 类:比拟法、含水层溶解过程的水化学模拟、分离 法 2 1 。比拟法适合于缺乏空间水质分析资料的地区。 且只能较粗略地反映背景情况。含水层溶解过程的 水化学模拟法需要研究人员具备较好的模型知识、 水化学知识对监测数据要求比较严格,适合于小区 域的背景值研究。分离法通过统计方法分析地下水 样,需要具备大量质量可靠的水质分析数据要求研 究人员具备专业的统计学知识 国内对环境背景值的研究始于土壤曾开展过 全国范围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吉林省、第二松花 江流域及长江中下游重点地区等的地下水环境背景 值研究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水平酮。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比拟法、平均值法、趋势面分析 法、剖面图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值线法等刚。其 中平均值法和趋势面分析法适用于相对清洁区( 人 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地区) 其余方法适用于相对 污染区。另外,根据不同时间的系列样品作系列图。 得到不同时间的地下水背景值反映地下水环境背 景值的时间差异性而且可以反映出研究区的各种 局部变化1 3 1 。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方法1 2 , 3 , 4 , 6 对比见表1 。本 次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充分利用2 0 0 5 - - 2 0 0 8 年 珠三角水质资料选取数理统计方法运用国际通用 的S P S S ( 1 7 o ) 统计软件,在判断各指标符合何种分 布类型的基础上,计算T D S 、C 1 一、S O i 、T F e 一等4 个 无机指标的统计特征值。 3 2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 3 2 1 地下水环境单元划分 珠三角地下水环境单元的划分是依据地下水 的形成条件(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地形地貌演变历 史、底层岩性分布特征) 、埋藏特征和介质特点等,并 结合气象、水文条件及地理位置( 考虑海水入侵) 等 ( 图2 ) ,共划分为1 1 个单元。 3 2 2 剔除异常值 5 , 6 1 首先运用散点图法从宏观上确定要剔除的离 群数据:然后运用T h o m p s o n 法。对散点图法确定的 异常值进行检验。对异常数据的剔除应比较慎重,以 少剔除为原贝1 1 6 1 充分考虑野外环境地质条件。显著 性水平取盘- - 0 0 1 。 3 2 3 计算背景特征值 ( 1 ) 检验分布类型阴 选用柯尔莫哥洛夫一斯米尔诺夫( K o l m o g o r o v - S m i m o v ) 法,偏度、峰度法,以及S P S S 中的p - p 图 或Q - Q 图法对各环境统计单元的各元素含量概 率分布类型进行综合判定( 信度选为0 0 5 ) 。 ( 2 ) 确定统计特征值i s a 正态分布 X o2 X 岱S 豇x 厂1 一 s 5 V 击i ;( X f 再) 2 C r = = S X 式中: K 一背景值,式一实测值,再平均值,S 一标准差, C 卜变异系数,圹样本容量,伍一倍数( 取自然数) 。 万方数据 1 9 2中国 地质 2 0 1 1 年 坼8锡H量a口曩ko口。口j山州扫们IIU 一馘 匦梧求哑卖泶棼*卜簧番援目黼_fll 万方数据 第3 8 卷第1 期 张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 1 9 3 表1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方法对比 坠垒! ! ! g 竺巴塑堂翌堕! 翌竺旦坐! 里! 坐唑! 垒! 塑墅坚羔竺! 竺坚型堕! 业竺坚! 竺! 坐 地f x 前提条件方法优缺点 国 外 研 究 翌栾文兰芝篓i i :i 景了解 比拟法无法体现空间差异性 较少,缺少可利片j 数据 小p ( 域尺度,监测数据质含水层溶解过稃获得背景值最复杂的方法,不仅需要专业的水化学知识,还要有对 量很好的水化学模拟模裂的专业知识,耗时 同一环境电元,水化学条蔫菩鬻可充分利用各采样点数据但需要深入的统计学知识 件均一 预筛选法茭舅互奈磊蓊煞髹罐鬻紧篇粼他 b 对数正态分布 a 净五一或l n X o = l n X + 伍 写2 ( H K ) 或x 2 e 猷阻X _ ,;嵴】 厂了一 = 产【= 击;( 峪一面) 2 】 C r :姜、e 五一1 :填7 可i X 式中: X 一几何平均值,一l n X 的标准差,S g - 几何 标准差,口一倍数( 取自然数) 。 c 偏态分布( 非正态,也非对数正态分布) 以中位数M e 作为统计对象的集中值用一定 样本概率下的百分位数区间作为背景值区间同。 地下水中有关组分的含量或符合正态分布或 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否则,均作偏态分布处理,不再 考虑分布类型。 ( 3 ) 对低于检测下限数据的处理 检出率8 0 。 E 1 0 0 ( 即低于检出限的频率 2 0 ) ,取其检出下限的0 7 倍参加数理统计,计算统 计参数:检出率为5 0 E 5 0 ) 取其检 测下限作为统计特征值( 实质上是以众数作为统计 特征值) 。 3 2 4 结果及分析 珠三角地区三个化学指标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 计算结果见表2 ( 1 ) 珠江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外界影响较 大。地下水受地貌条件、地下水径流条件、含水层介 质条件和地下水环境等方面影响。不同地段差异明 显元素通常有多个来源,故地下水化学元素多呈偏 态分布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些元素的形成条件比 较复杂。 ( 2 ) 总溶解固体( T D S ) 是表征地下水质量的综 合性指标之一。T D S 在全区的总体分布情况为平原 台地区偏高而山地丘陵区偏低。本区以西北江三角 洲平原背景最高集中特征值为5 7 1 2 4m g L 背景 范围上限7 8 5 6 7m g L :以东部山地丘陵基岩裂隙水 区背景值最低。仅9 9 9 7m g L 。区内基岩山区一般 地势较高地下水水力坡度大,加上沟谷切割较深和 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获得补给后经过短暂的 万方数据 1 9 4中国地质 2 0 1 1 年 表2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 T a b l e 2N a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l e v e l si ng r o u n d w a t e ro ft h eZ h u j i a n gR i v e rD e l t a 注:P 代表偏态分布,N 代表正态分布,L N 代表对数正态分布,单位:n g L 。 径流便以泉或渗透的形式排入附近的溪流。径流排 泄条件普遍较好循环交替强烈,使地下水中化学成 分相应的比较简单T D S 较低。各江河下游三角洲 平原及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地形平坦,地下水水力坡 度小。径流滞缓,排泄不畅,主要以开采和蒸发排泄 为主。地下水化学成分复杂T D S 偏高。 ( 3 ) C l 一主要来源于岩盐的溶解。在地下淡水中 一般含量很低是次要的阴离子之一但在咸水中却 是最主要的离子。区内以西北江三角洲背景最高,集 中值为3 8 9 6m g L 背景范围上限为7 2 0 1m g L ,其 次为东江三角洲、海积平原区等。而四会低山丘陵 区、从化一增城低山丘陵区这两个单元背景含量最 低。C l 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含量变化与水动力条 件、咸淡水的混合作用密切相关。基岩区造岩矿物富 含氯元素有丰富的氯离子来源。但由于径流强烈, 水交替条件好。C l 一易随地下水迁移而流失。平原区 水动力条件弱。且沿海地带受海水入侵影响较大, c 1 一含量显著增高。另外。对a 一与T D S 的背景集中 特征值作相关分析在显著性水平为0 0 1 时的相关 系数为0 7 5 6 二者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变化存在一定 的相关关系。 ( 4 ) S 0 7 是天然水中重要成分之一。在淡水中 含量仅次于H C o ;阴离子是较活泼和迁移性较强 的离子在区内的背景含量范围为0 1 5 8 2 1 2m g L 。其在地下水中分布的离散性较大。以西北江三角 洲、东江三角洲、广花盆地表现最为明显,含量从不 到1m g L 至数百m g L 都有。在山地基岩地下水区 含量较为稳定,且背景值最低。集中特征值在1 - - 6 m g L 。S o 的分布特征表明,其受区域水动力条件 影响较明显。另外,据2 0 世纪8 0 年代区域水文地质 普查资料问,平原区均值为1 9 7 6m g L S o 含量变 化较为明显,说明人为输入也占据了重要作用。 ( 5 ) F e 在地下水中通常以F e ,+ 和F e :+ 形式存在, 西北江及东江三角洲平原区、东江谷地平原、高要、 新兴等地,背景上限均有超标现象( 超出国家生活饮 用水标准G B 5 7 4 9 2 0 0 6 ) 。据2 0 世纪8 0 年代区域 万方数据 第3 8 卷第1 期张英等:珠江i 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 1 9 5 图2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单元分布示意网 I 一西、北江i 角洲冲积平原孔隙水环境单元;I I 一东汀i 角洲冲积平原孔隙水环境单元;I I I 一广花平原医孔隙水环境单 元:I v 一高要冲积平原孔隙水环境单元:v 一新必一鹤山台地丘陵区裂隙水环境单元;v I 一潭江河符平原、台地,丘陵K 裂 隙孔隙水一裂隙水环境单元;v I I 一网会低山丘陵基岩裂隙水环境单元;v I I I 一从化一增城低山丘陵块状基岩裂隙水环 境单元:I x 一东江斧地平原孔隙水环境单元;X 一东部山地丘陵I ) ( 基岩裂隙水环境单元;x I 一海积平原环境单元 F i g 2D i s t r i b u d o no fe r l v i r o n m e n t a lu n i t si ng r o u n d w a t e ro ft h eZ h u j i a n gR i V e TD e l t a I P o r ew a t e ru n i to fa l l u v i a lp l a i ni nW e s t e l T la n dn o r t h e r nf i v e rd e l t a ;l l - P o r e 、m t e ru n i to fa l l B V i a lp l a i ni ne a s t e r nr i v e r d e l t a ;I I I - P o r ew a t e ru n i ti nG u a n g h u ap l a i n ;I V P o r ew a t e ru n i ti nG a o y a oa l l u v i a lp l a i n ;V F i s s u r ew a t e ru n i to fp h f f o r r m a n dh i l l si nX i n x i n g - H e s h a n ;V I F i s s u r ew a t e ru n i to fR i v e rv a l ep l a i n p h f f o m la n dh i l li nT a n j i a n gP A v e r ;V I I - F i s s u r e 、v a t e ru n i to fh i l la n dh i l l o c ki nS i h u i ;V I I I - F i s s u r ew a t e ru n i to fh i l la n dh i l l o c ki nC o n g h u a Z e n g c h e n g ;I X P o r ew a t e r u n i to ff i v e rv a l ep h i ni ne a s t e mf i v e rd e l m ;X F i s s u r ew a t e ru m ti ne a s t e r nh i l la n dh i l l o c k ;X I M a n n ep l a i n - - u n i t 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聊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区松散 空隙水普遍含铁质较高主要由于含水层顶板普遍 覆盖有一层淤泥不利于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且淤 泥中含有有机质加剧了含铁氧化物在缺氧的还原 环境下的分解从而增加了地下水中的铁离子含量。 铁离子背景低值出现在四会低山丘陵区及东部山地 丘陵区集中特征值只有0 2m g L 和0 2 4m g L 且 含量离散程度较小较平原稳定。在丘陵区虽然 岩石受强烈风化分解及溶滤作用释放出大量铁离 子,但因处于地下水补给区,多为强氧化环境,铁离 子多以高价F e 3 + 形式存在最终易形成难溶的氢氧 化铁沉淀而很难溶入地下水中【彻。另外酸碱条件、 含水层介质组分及上覆土层性质等因素对该区地下 水铁含量分布都起到一定的作用J 。 4 结论 ( 1 ) 珠三角地区浅层地下水因其形成条件比较 复杂且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地下水中的元素在各 个环境背景单元中的分布类型多为偏态分布。 ( 2 ) T D S 、C I 一、S o 、T F e4 个化学指标的环境背 景值在全区的分布情况总体上为平原孑L 隙水分布 区高于基岩裂隙水分布区以两、北江三角洲平原为 最高这一特征基本上体现了地下水流动系统中补 给区与排泄区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符合地下水水 质的形成演化规律,这一规律是受地形地貌、区域水 动力条件、海水入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M i i l l e rD ,B h mA ,e ta 1 F i n a lp r o p o s a lo fam e t h o d o l o g yt o s e tu p g r o u n d w a t c rt h r e s h o l dv a l u e si nE u r o p e R J S p e c i f i ct a r g e t e dE U r e s e a r c hp r 巧e c tB K I D G E ( c o n t r a c tN oS S P I 一2 0 0 4 0 0 6 5 3 8 ) r e p o r t D 1 8 【2 1H a r tA ,M i i l l e rD ,B l u m AP r e l i m i n a r ym e t h o d o l o g yt od e r i v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h r e s h o l dv a l u e s 【R 1 S p e c i f i ct a r g e t e dE Ur e s e a r c h p r o j e c tB R I D G E ( c o n t r a c tN oS S P I 一2 0 0 4 0 0 6 5 3 8 ) r e p o r tD 1 5 万方数据 1 9 6中国地质2 0 1 1 龟 【3 】邱汉学黄巧珍,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及其确定方法1 1 1 青岛海洋 大学学报,1 9 9 4 ,1 2 ,1 6 2 0 Q i uI “ l a l 3 x u e ,H u a n gQ i a o z h e n T h ec o n c e p to fg r o u n d 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b a c k g r o u n da n di t s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V I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 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1 9 9 4 ,1 2 1 6 2 0 ( i nC h i n e s e 、聃d lE n g k h a b r e a c t ) 1 4 高迪潘国营新乡市地下水化学背景值研究】露天采矿技术, 2 0 0 6 ( 4 ) :5 1 5 4 白D i P a nG u o y m g T h es t u d yo r t h eg r o u n d w a t e rb a c k g r o u n d 砌u ci nX i n x i a n gc i t y 【刀O p e n c t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2 0 0 6 ,( 4 ) : 5 1 5 4 ( h aC h i n e s e 谢t l lE n 曲s ha b s t r a c t ) f 5 J 宇庆华,曹玉和地下水化学背景值研究中的的异常值判定与处 理1 吉林地质,1 9 9 1 ,6 ( 2 ) :7 5 7 9 Y uQ i n h u a ,C a oY u h e T h e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a n dt r e a t m e n ti nt h e r e s e a r c hO nt h eg r o u n d w a t e rb a c k g r o u n dv a l u e 田J i l i f lG e o l o g y , 1 9 9 1 ,6 ( 2 ) :7 5 7 9 ( i nC h i n e s e 、】l ,i d I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 【6 】长江中下游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课题组长江中 下游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M 1 1 9 9 1 :1 ,3 9 4 0 S u r v e ya n dR e s e a r c hG r o u po fG r o u n d w a t e rB a c k g r o u n dL e v e l si n T h ek e yA r e a so ft h eM i d d l ea n dL o w e rR e a c h e s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S u r v e ya n dR e s e a r c ho fG r o u n d w a t e rB a c k g r o u n dL e v e l si nt h e K e yA r e a so f t h eM i d d l ea n dL o w e rR e a c h e so f Y a n g t z eR i v e r 【M I 1 9 9 1 :1 。3 1 4 0 ( i nC h i n e s e ) f 7 l 朱红兵,何丽婿在S P S S l 0 0 中进行数据资料正态性检验的方法 o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 0 0 4 ,9 1 6 ( 3 ) :1 2 3 1 2 5 Z h uH o n g b i n g , H eL i j u m M e t h o d so fN o r m a lT e s to fD a t ai n S P S S l 0 0 【】J o u r 血o fC a p i t a lI n s t i t u t eo f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2 0 0 4 , 9 ,1 6 ( 3 ) :1 2 3 1 2 5 ( i nC I l i n e s e 谢d lE n g 恤ha b s t r a c t ) 【8 】8 张宗枯,李烈荣中国地下水资源( 安徽卷) 【M 】北京:中国地图 出版社。2 0 0 5 :1 2 ,1 5 2 1 5 7 Z l l a n gZ o n g h u L iL i e r o n g T h eG r o u n d 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o fC h i n a ( A n h u iP r o v i n c e ) 【M I B e i j i n g :S m o M a p sP r e s s ,2 0 0 5 :1 2 ,1 5 2 1 5 7 ( i nC h i n e s e ) f 9 】9 广东省地质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广州幅, 江门幅) 【R 】1 9 8 1 :4 ,8 2 8 5 B u r e a uo f G e o l o g yo f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R e g i o n a l 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s u r v e yr e p o r to f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G u a n g z h o ua n dJ i a n g m e n ) 【R 】1 9 8 1 :4 ,8 2 8 5 ( i nC h i n e s e ) f 1 0 】雷万荣,唐春梅,江凌云浅谈地下水中铁、锰质的迁移与富集 规律田江西科学,2 0 0 6 ,2 4 ( 1 ) :8 0 - 8 2 L e iW a n r o n g T a n gC h u n m e i , J i a n gL i n g y u n D i s c u s s i o no ni r o na n d m a n g a n e s et r a n s p o r ta n dc o n c 愀i nu n d e r g r o u n dw a t e r 0 1 J 蚴 S c i e n c e ,2 0 0 6 ,2 4 ( 1 ) :8 0 - 8 2 ( i nC h i n e s e 丽d 1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 【1 1 】黄冠星,孙继朝,荆继红,等珠江三角洲地地下水铁的分布 特征及其成因0 1 中国地质,2 0 0 8 3 5 ( 3 ) :5 3 1 - 5 3 7 H u a n gG u a n x i n g ,S u nJ i c h a o ,J m gJ i h o n g , e ta 1 D i s t r i b u f i o na n d o f i g i no f i r o ni ng r o u n d w a t e ro f t h eZ h j i a n gd e l t a 田G e o l o g yi n C h i n a ,2 0 0 8 ,3 5 0 ) :5 3 1 5 3 7 ( 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 Ap r e l i m i n a r ys t u d yo fn a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l e v e l so fg r o u n d w a t e ri nt h e Z h u j i a n gR i v e rD e l t a Z H A N GY i n g ,S U NJ i c h a o ,H U A N GG u a n x i n g , J I N Gj i h o n g ,C H E NX i ,L I UJ i n g h a o ,Z H A N GY u x i ( I n s t i t u t eo f H y d r o g e o l o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G e o l o g y ,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G e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 s ,S h i j i a z h u a n g0 5 0 0 6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