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doc_第1页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doc_第2页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doc_第3页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doc_第4页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杨 发 寿 同志们:从2003年秋,我区从小学、初中初始年级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近3年来,我们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按照我区制定的课改方案和“抓住重点,专题突破、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课改工作思路,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照课改纲要提出的要求,我们的课改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根据我们确定的“专题突破”的思路,本次“论坛”,我们专门学习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校本课程”是学校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但是,一直以来,课程都是由国家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和借鉴。因此,有些学校提出了“校本课程非要开发吗?,校本课程怎样开发?”等问题。有些学校目前已经在着手开发,但是由于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存在着认识上的模糊,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和失误。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初始阶段出现一些偏差和失误在所难免。为了使我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能使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研究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问题。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一)按课程管理层次分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二)按内容分 1、必修课 A、学科课程 地方课程 2、选修课 校本课程学 1、学生群体教育活动(如校会、班会、团队活动、校三 学生社团活动等)课 2、学生个体学习活动(如自习等)程大 B、活动课程 3、学科课外活动(如科技、文艺、体育、保健活动等)的 4、学校传统教育活动(文艺节、科技节、运动会等)基模 5、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本 1、物质方面(如校园环境、布局、设备等)结块 2、精神方面,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构 教风、学风,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 C、潜在课程 间的人际成关系对学生产生的文化 影响 3、管理方面,包括校纪及各种管理 制度、管理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校本课程是课程研究领域探讨颇多的一个概念。对于什么是校本课程,目前,众说纷芸。在众多的校本课程这一概念的解释中,虽然学者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基本赞同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开发的主体是学校的校长、教师及校外的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主要开发活动是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实施课程并评价课程。对这一概念基本的解释是: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二、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关系学校中实施的课程既应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地方和学校的差异性。因此,学校中实施的课程应该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新体系。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它是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这些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即根据不同阶段教育的性质与基本任务,制订各个学科或领域的课程标准或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地方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是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并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设计并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上述两类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并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地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因此,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类课程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其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不是指非要开发介绍社区情况的课程),校本课程不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割裂,它必须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配套实施。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实施方案,同时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校本课程管理指南,结合学校和本地区的传统和优势,开发适合自己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充分发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形态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前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后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在这里,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课程进行适应性改编,也有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因此,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对学校所有课程的一种整体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实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看卡片);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必须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必须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特别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和校长自我更新的机会。课改的目的是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提出的。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更多更要注意课程的“校本化”。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当地以及其它一切可利用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首先是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其二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其三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其四是吸收学生家长或社区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地说有以下四方面的任务:一是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二是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发展;三是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四是促进学校教育决策民主化进程,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遵照以下原则:一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协调发展的原则;二是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四是针对性、实用性、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多样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原则;六是科学性、严谨性和严肃性原则;七是实践、体验、探究相结合的原则;八是权力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要注意发挥校外课程的共同开发和资源共享,促进校本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可以是一个个的主题活动,一个个的项目设计,包括学校的艺术节、学校广播站等,只要以课程的观念进行设计,都应视为校本课程。要注意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选修性课程的设置,特别是要注意以活动为载体的活动类课程和以基地为支撑的实践类课程的选取。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要遵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的建议等。使之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更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校本教材的编写还要注意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校本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不仅仅是几个方面编写教材,而要综合考虑,先拿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从理念到内容要综合考虑。编一本教材应该说只是一部分内容。六、校本课程的特征1、特色:学校课程开发,应考虑地方环境,学生面貌,社会要求的差异,不能人云亦云,一哄而上。课程编制中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工具学科(不是补习班,竞赛辅导,不能重复,考虑到系统性)B、生活实用学科:指社会、坏境与科技类课程。通过编制教材,参观访问,实地考察与操作来增加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如生活中的英语、生活中的数学等)。C、才艺鉴赏类:即艺术与人文领域课程,通过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引导学生感觉美,欣赏美、创造美。D、道德修养课:良好的品质是人才的首要前提,在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以德育为主要内容,通过讲授、观摩、演讲、讨论、模拟等多种形式,建立学校的良好校风。校本课程的特色正是考虑了不同地区经济、不同学校条件和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2、弹性:是指校本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章法,各校要打破传统的禁锢而不拘泥于“课堂、教师与教科书”,可根据地方、学校特色灵活选择与安排。A、作为课程编制主体的教师,由于对学生兴趣、知识结构的了解,并具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因此有资格参与课程开发,使课程决策与课程实施更好结合。B、校本课程编制不仅是开发国家课程尚未开发的领域,也是“一纲多本”的具体体现。教材选择、课程实施的权力在于教师。教师从地区、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吸收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课程的选择、改编或补充。C、校本课程的弹性体现在国家的课程标准规范下,课程编制因地、因校、因人、因时而宜。选修课与必修课、综合课与活动课,群体教育与个体辅导等等都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形式。3、创新:是指导校本课程编制不局限于课程的选择,而是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形成并执行本校的教育观,开发本校师生的潜力,进行教育课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这也是校本课程编制最根本的动力。4、实效:是指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具有引导、补充的作用。教学的目标得以贯彻,这也是校本课程的基本追求。校本课程的有效性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有效的前提,只有有效的校本课程才会有生命力。这是四个特征中的核心特征。七、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开发程序包括需求与条件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四个部分。 需求与条件评估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确定目标包括两个部分,即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拟订计划开发的具体的课程目标。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办学宗旨拟订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编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其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校木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包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的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和保护措施等。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应编制所开发课程的课程纲要,提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该课程开发者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所申报的课程(附课程介绍)进行审核,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在校本课程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校本课程的目录和具体课程简介后,要向学生提供校本课程的目录和具体的课程介绍,帮助学生明晰自身的发展需要,并根据自己的志愿对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八、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1、实施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课时总量,并要把校本课程纳入课表统一管理。 小学1-2年级,可根据儿童广泛的探究、操作与表现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设置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在参与性的综合学习中增加体验,培养兴趣,发现特长,避免过早的专门化教育。小学3-6年级应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可采用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各种机会,避免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中学要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开发序列化的课程,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实施提倡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学校要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同时学校要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2、评价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公布,校本课程评价应以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学校要对校木课程开发方案进行定期的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为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方案服务;要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予以调整和完善,为制定新学年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要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内容要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反思性评价。小学可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包括成长记录袋等,初中可采取学分加评语的方式记录。九、校本课程的管理1、中小学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要求对本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二是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三是组织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四是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各种条件,建立各种制度;五是向上级行政部门申报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汇报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等。各中小学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定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应包括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社区相关人员和课程专家等,从人员的构成上提高课程建设的民主化程度。学校要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在每学期实施前递交给区教育局主管部门审议。没有经过审议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不得在学校中实施。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要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评价制度,每学年必须审定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校要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纳入评优、评先等考核中,对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评价要纳入学生档案管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校本课程规划是否合理和科学,是否实现三级课程功能的互补,是否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等方面。对需要以文本形式呈现的教材建设要把好审议的第一关,做到言之有据、言之合理。学校可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用书,也可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一般不适宜为学生提供人手一册的教科书。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重点应放在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对学生选课的管理、对上课常规的管理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课程质量的管理包括课程实施前的管理以及实施中的管理。课程实施前的管理重点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科学性上,课程实施中的管理上要关注的是课程实施的质量。对学生选课的管理,在中学阶段,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校本课程。小学阶段,学校也要努力通过各种途经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并尽可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主要通过教师根据考勤情况、学生提交的作业总结、报告、小组评论等作出学生的课程成绩,学生课程成绩要进入学生学习档案。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其中校长是校本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自我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发展承担主要责任的学校有权参与校本开发和选择,有权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评价。2、教育行政部门区教育局对当地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负有重要和直接的指导与管理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对本地校本课程建设予以统筹规划,努力创设条件开发课程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保证校本课程建设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审议各中小学上报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反馈审议意见。各区教育局应组织成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区县教育局的审议工作一般为一年两次,即春季和秋季各一次。区县教育局在收到申请一个月内反馈审议结果,没有通过审议的校本课程不得在学校实施。三是对学校校本课程工作予以指导和检查,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作为对学校进行评估的主要内容来对待。对于在课程开发中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学校要给予奖励。对于优秀校本课程,要及时发现并予以总结和推荐,实现资源共享。十、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问题创建学校特色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无疑给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