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1页
八九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2页
八九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3页
八九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4页
八九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国学经典教案(八九年级)作者:蒋祥峰 时间:2014-12-23 07:52:52 浏览:190 来源:本校 国殇教案教学目的及要求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教学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过程开场白:从过至今战争堵在频繁的发生,有人发动战争,有人厌恶战争,只是可怜了黎明百姓。根据一项科学统计,在过去的50000年时间里,地球上发生了15000场战争,超过35亿人死于战争。在人类的历史上,和平年份只有292年!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己亥岁在战国时期,到处战乱纷纷,秦楚战争也铸就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下面请看秦楚战争的相关材料。一、介绍屈原及楚辞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背景介绍:此诗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爱国主义精神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极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慷慨悲壮的歌唱,不仅寄托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激情,有力地说明,诗人和人民大众爱憎态度是完全一致的。(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2)自读注释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二、朗读:1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1在这个过程中,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思考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艺术手法: 全篇着力描写了复杂、壮阔的战斗场面,将战场上的静物如“吴戈”、“犀甲”、“长剑”、“秦弓”以及战车、战马、战鼓、战旗等,都进行了动态的描写。诗人运用富有特色的“操”、“被”(披)、“蔽”、“躐”、“殪”、“霾”(埋)、“援”、“击”、“带”、“挟”等单音动词,分别描摹士兵的装束、动作、士气和战斗的进程,传神地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本色,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栩栩如生的描写,为最后四句点晴式的议论文字做了极为形象的铺垫与展示。 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在全篇整齐的尾带“兮”字的句式中,有些句内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从两方面把意思表达得完整而深刻:“左骖殪兮右刃伤”,表现了在敌众我寡形势下,我方付出惨重代价;“出不入兮往不返”,说明了战士们慷慨出征,义无反顾;“首身离兮心不惩”,写出了烈士们身虽死而志不屈;“诚既勇兮又以武”,从精神和武艺两方面评价烈士的勇敢和善战;“身既死兮神以灵”,赞颂壮士虽死,英灵不灭。为了求得形象的精确性,诗人用最贴切的语言刻画事物的情状,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表现力是多么惊人。 国殇是爱国主义的壮烈诗篇,内容悲壮,现实感强,风格雄浑、刚健,具有崇高而壮丽的阳刚之美;布局谨严,阔大,以短小的篇幅写出了大场面,大气象,成为传颂千古的名作。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l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l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 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二)【诵读感知,觅得诗心】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听朗诵,然后学生读)(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寻,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三)【涵咏字句,品出诗味】首联: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问题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问题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 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问题4、“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四)【本诗的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五)【概括主旨】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美,美在意蕴!(六)【迁移训练】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七)【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答题步骤1,解释这个字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找诗眼 山青花欲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确: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三、课堂总结: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 登高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三、整体感知(3分钟)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四、品读诗歌(30分钟)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风、天、猿、渚、沙、鸟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五、结束语(6分钟):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品味词的意象意境;熟读背诵。过程与方法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 (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苏轼的杰出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对苏轼的崇拜感。)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他是谁?二、读 过渡语 :让我们怀着这种崇拜的心情一起去拜读苏轼的千古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人说读苏轼的诗歌,如嗅花香,如喝佳酿,如品甘泉,如饮香茗,会让我们口齿留香,久久难忘。今天我们就来美美的读一把。 读诗应该注意什么?要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朗读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吟读诗歌,吟读诗歌就是要求读的味道更足,情感更浓,意境更美,慢而有拖音。 1、 学生按要求先自渎一遍,找出重音,划出节奏,酝酿情感。 2、 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 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如音乐一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急迫的高低变化,感悟在波澜起伏中蕴涵着诗人纵横跌宕的情感。 4、 学生齐读一遍。三、品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诵读法、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感受上片意境之美:(用文中的短语概括眼前之景;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品味语言之美。)问题1:同学们从文题看文本是一首怀古诗,那么怀古诗一般的写作思路怎样?讨论后归纳总结(眼前之景-所思之人-抒己感想)问题2:苏轼如何写眼前之景的呢?请用原文回答。答案: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问题3:诗人笔下的景色美吗?你认为那个字最有表现力?(引导学生鉴赏“穿 拍 卷”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妙。)问题4:那否用词中的一个短语概括画面特征?答案:江山如画2、体悟下片情怀之美:(概括英雄事迹及英雄特征,探究作者有那么多的英雄可以怀念,却为何只怀念周瑜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呢?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问题1:地灵方能人杰,面对如此江山美如画,作者想到了哪位俊杰?周瑜问题2:诗人写了周瑜哪些事?请用原文回答。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问题3:这些诗句写出了周瑜哪些特点?答案:风流 儒雅 功成名就问题4: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为何周瑜成了诗人笔下的主角?(此问难度较大,可以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周瑜的相关历史材料从年龄、婚姻、外貌、职位、际遇来分析,让学生感知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的失意)问题5:诗人借眼前的江山如画 ,想到历史上风流儒雅的周瑜难道仅仅是抒发被贬的失意吗?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包含的深意。(难度较大,需知人论世,可结合苏轼思想探讨。)答案:学生自圆其说,能扣住“旷达”,言之成理即可。四、悟 拓展延伸:“苏轼我想对你说”(苏轼这样一个历经磨难而仍能保持自我,昂然而立于中国历史之上的大词人,不让你感动吗? 如果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苏轼飘然来到你的面前,你最想对这位大词人说点什么?)五、布置作业1、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2、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六、板书设计念 奴 娇赤 壁 怀 古苏轼写景 壮美思人 风流抒情 旷达 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二、知人论世1、说一说,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三、品赏诗歌1、朗读课文2、解题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4、表现手法(1)对比手法(2)借古讽今(3)用典明志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把握作者的情感。四、拓展探究1、除了书愤,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明确: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2、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五、情怀感染读一读陆游其它的爱国诗,再次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六、学法归纳1、知人论世2、相互联系七、布置作业用相互联系的方法再读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附板书设计:书愤 陆游报国有罪 年华空老愤 壮志未酬 无人领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播放幻灯片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投影幻灯片二三张)学生自读,知人论世,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题解。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进本诗。 四、分析诗歌内容。 1,听录音,品味其情感。(播放幻灯片及录音四) 2,分析上片: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典。首句用孙权典故,作用是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入悠长的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米孙仲谋处”的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地风风雨雨而消失,更增添诗人的感叹。(播放幻灯片五) 第二句用用刘裕典 ,作用是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由此可以得出上片表达作者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分析下片:用刘义隆典 作用: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补充内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宋书 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 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狼居胥,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去病传:元狩四(119 )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此两句可以看出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事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四十三年两句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补充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等内容。)(幻灯片放映)补充鹧鸪天一诗,更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最后两句,用廉颇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五: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 六: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词,并自己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并分析。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扬州慢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3、一课时完成。【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二、知人论世:姜夔(1155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