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分离规律试验自主训练(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分离规律试验自主训练(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分离规律试验自主训练(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docx_第3页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分离规律试验自主训练(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离规律试验我夯基 我达标1.下列几组植物杂交中,其实验结果可以用分离规律加以解释的是()A.抗病早熟F1F2B.杂高纯矮F1F2C.高秆抗病F1F2D.纯高纯高F1F2思路解析:基因的分离规律是指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去。A、C两项中涉及的都不是一对相对性状,无法用分离规律来解释;而D项的两亲本都是同一性状的纯合子,不论互交还是自交,其后代都是纯合子,不涉及等位基因,其结果也不能用分离规律来解释。答案:B2.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子一代种子和子二代种子分别结在()A.F1植株和F2植株上B.亲代母本植株和F1植株上C.亲代父本植株和F1植株上D.亲代母本植株和父本植株上思路解析:子一代种子是由亲代母本上的胚珠发育而来的。而子二代的种子是由子一代植株上的胚珠发育来的。答案:B3.正常的喜马拉雅兔是白毛黑爪,如果在兔背上剥去一块白毛,并在该处放上一块冰,结果不久后长出黑毛,这说明()A.遗传对基因的表达起作用B.显性基因被除去C.环境影响了基因型的改变D.环境对基因表达有影响思路解析: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正常的喜马拉雅兔是白毛黑爪。但在兔背上剥去白毛并放置冰块后,长出黑毛,说明生物的性状表现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即环境对基因的表达有影响,但并不导致基因型的改变。答案:D4.一对杂合黑豚鼠交配,产下了4只小豚鼠,这4只小豚鼠的表现型是()A.全部黑色B.黑白各一半C.黑白之比为31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思路解析:一对杂合的黑豚鼠交配,按照孟德尔的分离规律,从理论上讲,子代分离比为31,但孟德尔分离规律的前提是子代的数量很多,并且交配后的受精卵都能发育成新个体。而本题的子代只有4只,不是大量统计的结果,所以子代的分离比不一定符合分离规律的分离比。在实际的交配后代中各种情况都能发生。答案:D5.小麦抗锈病对易染锈病是显性,现有甲、乙两种能抗锈病的小麦,但只有一种是纯合子。下列方法对鉴别、保留纯合子抗锈病小麦最简便的方法是()A.甲、乙分别自交B.甲、乙分别与隐性类型测交C.甲与乙杂交D.甲与乙杂交得子代后自交思路解析:题目涉及到杂交、自交和测交三种常见的交配方式,要求学生对这三者的概念及意义十分熟悉,并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要鉴定小麦是纯合子或杂合子,可以用测交或自交的方法,小麦的基因型不同,测交或自交的后代表现型就不同:如果有抗锈病也有不抗锈病的,小麦即为杂合子;如果自交后代全为不抗锈病的,小麦即为纯合子;如果测交或自交后代全为抗锈病的,小麦即为纯合子。虽然测交后代出现隐性类型的概率比自交后代出现隐性类型的概率大,但由于植物一次产生的子代个体比较多,所以,自交后代中也容易出现隐性类型,又由于植物测交时,需要对植物进行人为处理,在操作上比较麻烦,所以,测定植物基因型时,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答案:A6.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是显性。将纯合的非糯性与糯性品种杂交,取F1的花粉染色,凡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红褐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蓝色与红褐色花粉的比例为()A.11B.12C.21D.31思路解析:F1的基因型为Ww,所以其花粉的基因型为W和w,所以蓝色与红褐色花粉的比例为11。答案:A7.水稻的非糯性(W)和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前者遇碘变蓝,后者遇碘不变蓝。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种下去,长大开花后取一成熟的花药,挤出全部花粉,滴上碘液,显微镜下看到的颜色有_,比例是_,原因是_。这株水稻,穗上的非糯米基因型是_,糯米基因型是_,这符合基因的_规律。思路解析:基因型WW与ww的两亲本杂交得到的后代的基因型是Ww。具有这种基因型的花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W和w这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去。即形成比例相等的含 W基因的花粉与含w基因的花粉。含W基因的花粉遇碘变蓝,含w基因的花粉遇碘不变蓝。这株水稻(Ww)穗上所结的米既有非糯性(WW和Ww)的,也有糯性(ww)的,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答案:蓝色和非蓝色11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WW和Wwww 分离我综合 我发展8.(2006上海高考,20)下列有关纯合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由相同基因的雌雄配子受精发育而来B.连续自交性状能稳定遗传C.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体D.不含等位基因思路解析:就一对性状而言,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基因型为AA或aa)叫纯合体,纯合体能稳定遗传,它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不含有等位基因。若显性纯合体(AA)和隐性纯合体(aa)杂交,后代是杂合体(Aa),故C选项不正确。答案:C9.有一种腿很短的鸡叫爬行鸡,由显性基因A控制,在爬行鸡的遗传实验中得到下列结果:爬行鸡爬行鸡2 977只爬行鸡和995只正常鸡。爬行鸡正常鸡1 676只爬行鸡和1 661只正常鸡。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第一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_,子代爬行鸡的基因型是_,正常鸡的基因型是_。(2)第二组后代中爬行鸡互交,在F2中共得小鸡6 000只,从理论上讲,有正常鸡_只,能稳定遗传的爬行鸡_只。思路解析:该题涉及已知亲、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求亲本的基因型和已知亲代基因型求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的问题。第一问,根据子代中爬行鸡正常鸡31,可推知亲本基因型均为Aa。基因型为Aa的两亲本相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AA2Aa1aa。所以子代爬行鸡有AA、Aa两种,正常鸡为aa。第二问中,由子代的爬行鸡正常鸡11可推知亲本基因型为Aaaa。子代中爬行鸡基因型应是Aa,其互交产生的后代为1AA2Aa1aa,因此正常鸡占1/4,能稳定遗传的爬行鸡占1/4,数量均约为1 500只。答案:(1)AaAaAA、Aaaa(2)1 5001 50010.并指型是一种人类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导致个体发病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已知一名女患者的父母、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患者,祖母和外祖母表现正常。(显性基因用S表示,隐性基因用s表示)试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女患者及其父母的所有可能基因型。女患者的为_,父亲的为_,母亲的为_。(2)如果该女患者与并指型男患者结婚,其后代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3)如果该女患者后代表现正常,女患者的基因型为_。思路解析:并指型为显性遗传病,患病个体基因型为SS或Ss,正常人基因型为ss,由女患者的祖母和外祖母表现正常,其父母皆患病,可推断其父母的基因型皆为Ss,此女患者的基因型为SS或Ss;若该女患者与并指型男患者婚配,因男患者基因型可为SS,也可为ss,故后代可能的基因型为SS、Ss、ss三种;若该女患者后代表现型正常,则此女患者的基因型一定为Ss。答案:(1)SS或SsSsSs(2)SS、Ss、ss(3)Ss11.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之分,如果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子牛。请完成下列问题:(1)若用B与b表示牛的毛色的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写出上述两头黑牛及子代棕牛的基因型:_。(2)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一头黑色子牛的可能性是_。若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了一头黑牛,该子牛为纯合体的可能性是_。(3)若用X雄牛与多头杂种雌牛相交配,共产生20头子牛,若子牛全为黑色,则X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_;若子牛中有14头为黑色,6头为棕色,则X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_。思路解析:控制子牛毛色的棕色基因一定来自它的双亲。亲代黑牛有棕色基因但表现为黑色,说明亲代黑牛同时存在黑色基因和棕色基因,由此得出,棕色为隐性性状。根据这一点,推出双亲的基因型为Bb,而子代棕牛的基因型为bb。根据上述两亲牛的基因型,推出:BbBb后代之中有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即基因型为BBBbbb121,表现型为黑色棕色31。由此得出两头黑色亲牛生出黑色子牛的可能性为75(34),如果生了一头黑牛,那么该黑牛的基因型一定是BB或Bb,两者比例为12,所以该黑色子牛是纯合体的可能性为13。若纯种黑牛与杂种黑牛交配,产生的后代全为黑色子牛;而棕牛与杂种黑牛交配,产生的黑牛与棕牛的可能性应是相等的;若两头杂种黑牛交配,其子代产生黑牛与棕牛的比例应为31。答案:(1)Bb、Bb、bb(2)7513(3)BBBb12.已知纯种的粳稻与糯稻杂交,F1全为粳稻。粳稻中含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现有一批纯种粳稻和糯稻,以及一些碘液。请设计两种方案来验证分离规律。(实验过程中可自由取用必要实验器材。遗传因子用M和m表示)。方案一:实验方法:_。实验步骤:(1)_。(2)_。实验预期现象: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方案二:实验方法:_。实验步骤:(1)_。(2)_。实验预期现象: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了分离规律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对分离规律的验证可有三种方案:测交法、自交法和F1花粉粒鉴定法,据题意可任选两种。答案:方案一:采用测交法加以验证(1)让纯合的粳稻与糯稻杂交,获取F1(2)让F1杂合粳稻与糯稻测交,观察后代分离现象实验预期现象:是测交后代应出现两种不同表现类型且比例是11。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依据测交使用的糯稻为纯合体只产生一种含糯性遗传因子的配子,后代既然出现两种性状,粳稻(含M)和糯稻(含m,且为mm纯合)则F1必然产生两种类型配子,即M和m。实验结论:F1中必然含M和m遗传因子,且M和m这对遗传因子在F1产生配子的过程,必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最终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配子,从而验证了分离规律。方案二:运用F1花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