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5.020.30 B47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 DB51/T 10502010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tion of grandparent eggs and subculture selection of great grandparent egg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L) 2010-2-10 发布 2010-3-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10502010 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负责起草,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省三台蚕种 场、凉山州蚕种场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华明、朱洪顺、赵邦美、吴 钢、谢忠良、龚大刚、冯光樯、昝明才、袁 桂阳、张光凡、鲜跃荣、陈 敏、彭仕培。 DB51/T10502010 1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川省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1093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DB51/T 596 桑蚕原原种 DB51/T 597 桑蚕原原种检验规程 DB51/T 918 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DB51/T 844 桑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规程 DB51/T * 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3.1 继代 subculture 通过饲育、保护、繁殖,进行连续多世代保育。 3.2 多丝量品种 hypersilkgeneous race 丝量较多的蚕品种。 3.3 强健性品种 resistant race 抗逆性较强的蚕品种。 4 技术流程 技术流程见图1。 图1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流程图 5 基本要求 卵期选择、催青 收蚁、选择 饲育、选择 上蔟、采茧 种茧分类计数 剥茧衣 粒样茧调查 选茧 初选蛾区 缫丝抽样 削茧鉴蛹 复选蛾区 茧(蛹)个体选择 交配 制种 DB51/T10502010 2 5.1 品种(品系)结构 品种(品系)内建立有一定差异的24 个小系,小系内蛾区及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应基本一致。 5.2 饲育方式 原原种繁育和母种继代采用单蛾饲育。 5.3 饲育季节 多丝量品种在春季饲育、继代,秋季可繁育原原种,不继代;强健性品种在秋季饲育、继代,春季 可繁育原原种。 5.4 选择强度 根据制种任务及不同品种的繁殖系数确定饲育蛾区数,每个小系至少饲育20 蛾以上。根据饲育蛾 区数确定收蚁蛾区数,收蚁蛾区数应比饲育蛾区数增加10 20 ,增加的蛾区在三眠前淘汰。根据 收蚁蛾区数确定催青卵圈数,催青卵圈数为收蚁蛾区数的1.5 倍3 倍,多余卵圈在催青期淘汰。 蛾区选择重于个体选择。按品种(品系)计算,选制原原种和母种的蛾区数之和,不超过饲育蛾区 数的60 ;选制母种的蛾区数不超过饲育蛾区数的25 。 5.5 防混措施 养蚕制种过程中,应防止混杂、错乱。 同一饲育期不同品种应适当分期出库, 不同品种应在不同蚕室或不同位置饲育。 春季饲育作业多丝 量品种在前,强健性品种在后;秋季饲育作业强健性品种在前,多丝量品种在后。 养蚕制种用具应按蛾区分开使用。 5.6 环境条件 同品种不同蛾区之间,在饲料、温度、湿度、光线,以及各种技术处理等应尽可能一致。 5.7 资料建档 应登记、整理各阶段调查资料,记录小系血缘关系、当年气象资料、桑叶、设备、人员、技术处理 情况。按规定填报各种报表(表式参照附录A执行)。资料(含电子资料)应归档保存,饲育采茧调查 表(表式参照附录B执行)和个体称量调查表保存5 年,茧质调查表及报表应长期保存。 6 催青与卵期选择 6.1 越冬期淘汰 母种浴消前,根据微粒子病母蛾检疫结果,淘汰带病卵圈和有生种发生的卵圈。蚕种浴消后,淘汰 再出卵和生种超过1 的卵圈。 6.2 卵量调查 浴种后,每小系随机抽取20 蛾,调查卵数,计算一蛾平均卵数。 6.3 母种出库 出库前,清理品种(品系)、小系、蛾数,按出库日期放在一起,注明标记。春季在出库前二日将 蚕种移至外库(1013)保护,出库当日8 时将蚕种转入催青室;秋季在出库当日4 时将蚕种移至 外库,8 时开始浸酸,经浴洗晾干后转入催青室。 6.4 母种催青 按照DB51/T918 进行保护和技术处理。母种催青至转青期后,用透光白纸逐圈包严。 6.5 卵期选择 母种进入催青室后,逐圈观察、淘汰下列卵圈: a) 产附、卵色、卵形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 b) 水引较深,死卵、不受精卵较多; c) 卵数在抽样调查平均数上下一个标准差范围之外; d) 转青不齐,或者转青死卵较多。 7 收蚁与选择 DB51/T10502010 3 7.1 收蚁准备 收蚁前,按饲育规模准备各种收蚁用具、收蚁用桑,将蚕室内调节到目的温度和湿度。 母种自然孵化后最大一日收蚁,不作黑暗抑制和二夜包收蚁。 7.2 收蚁方法 收蚁前4 h开始感光。选择孵化较整齐的卵圈连同包种纸放入蚕箔内,在蚕连纸和蚕座纸上注明收 蚁代号,撒鲜石灰或防僵粉,再撒孵出桑,约1020 min后定座。 收蚁完成后,统一编排饲育号,做好登记。 7.3 收蚁调查 收蚁结束后,及时调查登记卵壳色、蚁蚕体色。收蚁当日下午,对已收蚁的每个小系抽取10 20 的卵圈,点数孵化卵壳数、不受精卵数、残存蚁蚕数、早期死卵数,样品卵圈中第四日仍未孵化 的蚕卵,记入催青死卵。 总孵化率以F计、收蚁孵化率以f计,数字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1)计算总孵化率,按 公式(2)计算收蚁孵化率。 L lll F 321 + =(1) L l f 1 =(2) 式中: 1 l当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 2 l第二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 3 l第三日、第四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 L受精卵总数,单位为粒。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二位。 7.4 淘汰加收蚁蛾区 三眠前,将眠起不齐、区内个体开差较大的蛾区淘汰。 7.5 微粒子病检疫 收蚁调查结束后,分卵圈装入纸袋中,注明品种、连纸号、饲育号,取尾蚁和未孵化的蚕卵进行微 粒子病补正检查,检出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淘汰。 微粒子病补正检查方法按DB51/T844 执行。 8 饲育与选择 8.1 饲育技术处理 8.1.1 环境控制 以自然气候条件饲育。遇低温或干燥时,可参照NY/T 1093 6.5.1标准,进行加温补湿。 饲育期间,定期调换蚕箔位置,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光线、气流均匀一致。 8.1.2 给桑 DB51/T10502010 4 采桑标准参照NY/T 1093 6.5.2执行,同一蚕品种给喂桑叶的数量、品质应基本一致。给桑前应匀 蚕或扩座,保持蚕头分布稀密一致。给桑应撒布均匀,不可局部堆积或缺叶。已撒入蚕座的桑叶,不可 取出退还桑篓或另外喂蚕。 1 龄3 龄期,将桑叶切成方块或条状喂蚕(切叶标准参照NY/T 1093 6.5.1执行),4 龄和5 龄 期用全叶喂蚕。 8.1.3 蚕座面积 稚蚕蚕座面积为蚕体面积的3 倍5 倍;壮蚕蚕座面积为蚕体面积的2 倍3 倍,5 龄每箔(规格 为110 cm80 cm)饲蚕不超过400 头。 8.1.4 除沙 除沙力求做到不损伤,不遗失,不可混杂,不可混淆饲育标签。 8.1.5 眠起处理 当95 以上的蚕就眠后及时止桑。当99 的蚕眠起、表现求食行为,即可饷食。 早眠蚕、迟眠蚕作淘汰处理。 8.2 幼虫期调查 按蛾区调查下列项目,调查结果登记在饲育采茧调查表中: a)经过时间:收蚁时间、各龄饷食时间、各龄止桑时间; b)眠起状况:各龄止桑时,仍未入眠的蚕,记为迟眠蚕;眠起第二次给桑时仍未脱皮的计为迟起 蚕,迟起蚕并入迟眠蚕计算,早熟蚕、迟熟蚕填入备注栏内; c)发育整齐度:在二眠眠中,目测发育整齐程度,记为好、中、差; d)幼虫体色、斑纹、体形:在5 龄盛食期观察记载,平时发现异常,及时记载; e)病死蚕:包括蝇蛆病蚕、僵病蚕、软化病蚕、以及其他病蚕; f)用于蚕病检验、淘汰的蚕数量。 8.3 幼虫期淘汰 当饲育蛾区出现眠性异常、微粒子病、个体间发育开差过大、蛾区混杂,作整蛾区淘汰;饲育蛾区 内出现的迟眠蚕、迟起蚕、弱小蚕、畸形蚕、蝇蛆蚕、僵蚕、受伤蚕,作个体淘汰;当蚕体形、体色、 斑纹与该品种固有性状不符,或者发生传染性蚕病,视发生程度,作个体或整蛾区淘汰。 9 上蔟和采茧 9.1 上蔟准备 5 龄后期备齐蔟具、上蔟标签、覆蔟网、垫纸。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 9.2 上蔟方法 见熟后,及时捉熟蚕上蔟,加盖覆蔟网。上蔟过程中,核对品种、小系、饲育号、上蔟号是否相符, 如不相符,应及时查清。上蔟密度为250 头/m 2300 头/m2。 9.3 蔟中保护 上蔟后,用温度24 25.5 、相对湿度70 75 保护。上蔟经过36 h48 h后,揭去覆蔟 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9.4 采茧适期 蚕吐丝终了尚未化蛹为采茧适期(上蔟经过50 h70 h后)。 9.5 采茧方法 采茧前核对品种、饲育号、蔟号是否相符。采茧按蛾区顺次进行,饲育号、上蔟标签随茧箔流转。 采茧结束后,将种茧以一层平铺于箔内,薄皮茧、病态茧、半病态茧、双宫茧分别放于茧箔四角。 蔟中病死蚕、不结茧蚕、烂茧分类登记后,抽部分样品或全部作微粒子病检疫。 9.6 剥茧衣 上蔟后第六日剥茧衣。 DB51/T10502010 5 10 种茧选择 10.1 茧形分类 用目测和手触方法,将种茧分为普通茧、同宫茧、病态茧、半病态茧,清点记载后,分类放置同一 茧箔中。 10.2 茧质抽样调查 在24 条件下,上蔟后第八日对每蛾区随机抽取雌雄茧各25 粒,逐粒编号,用量程为300 g、感 量为1/100 g的电子秤称量25 粒茧重和25 粒茧层重。称茧层时,取出蚕蛹并用隔离器对号放置,称完 后,再将蚕蛹放回各自的茧壳中。 计算50 粒样茧平均全茧量(w),数字以克(g)表示,计算到小数点后二位。 计算50 粒样茧平均茧层量(y),数字以克(g)表示,计算到小数点后三位。 茧层率以z计,数字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3)进行计算。 w y z =(3) 式中: y50 粒样茧平均茧层量,单位为克(g); w50 粒样茧平均全茧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二位。 10.3 初选蛾区 10.3.1 初选蛾区确定 以小系为单位,按以下流程确定: 第一步,淘汰病态茧蛾区; 第二步,初选蛾区全茧量应满足条件:x-s全茧量x+s; 其中,x为该小系平均全茧量,s为该小系内全茧量的标准差,按公式(4)进行计算。 1 )( 2 = n xx s i (4) 式中: x该小系50 粒抽样平均全茧量,单位为克(g); i x 该小系各蛾区50 粒抽样全茧量,单位为克(g); n该小系蛾区数。 第三步,母种、原原种初选蛾区划分。在4 龄蚕结茧率高于平均数、茧层量接近平均数的范围内, 依据4 龄蚕结茧率从高向低选留母种初选蛾区。 母种初选蛾区确定后, 在剩余蛾区中依据4龄蚕结茧率, 从高到低选留原原种初选蛾区。 4 龄蚕结茧率以c计,数字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5)进行计算; DB51/T10502010 6 21 bbk k c + =(5) 式中: k结茧数,单位为头; b14 龄、5 龄病蚕总数,单位为头; b2 蔟中不结茧蚕数,单位为头。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二位。 第四步,在蛾区数量允许的情况下,淘汰普通茧率较低、发育不整齐、病蚕率较高的蛾区。初选蛾 区数应比计划留种的复选蛾区数增加20 。 10.3.2 初选蛾区选茧 对初选蛾区用目测和手触方法, 选出茧形、 茧色、 缩皱等性状不符合该品种性状的种茧, 分开放置, 参与死笼茧调查,不参与制种。 10.3.3 缫丝抽样 在母种初选蛾区中,每小系随机抽取30 粒种茧,可调查粒茧丝长、粒茧丝量、纤度、切断。分雌 雄计算调查成绩。 10.3.4 母种初选蛾区雌雄鉴别 对母种初选蛾区剖茧,雌雄鉴别后,分雌雄放入隔离器中。 10.3.5 种茧个体称量与淘汰 用量程为300 g、感量为1/1 000 g的电子秤,对母种初选蛾区分雌雄逐粒称全茧量、茧层量,计算 茧层率。发现偏高偏低的怀疑个体,及时复核。 称量结束后,分雌雄计算该区平均全茧量、平均茧层量,按(4)式计算标准差。全茧量、茧层量 在平均数上下一个标准差范围之外,茧层率在平均数上下两个百分点范围之外的个体,作淘汰处理。 10.3.6 虫蛹统一生命率调查 上蔟后第十日,对每个初选蛾区全部剖茧,逐粒调查健蛹、死笼、茧内层带色、多层茧。凡茧中含 有死蚕、脱肛蚕、不化蛹蚕、不脱皮蛹、半脱皮蛹、死蛹等,记为死笼茧。双宫茧的死笼数按茧中死蚕 头数计算。茧中出现僵蚕、僵蛹、蝇蛆、机械损伤、出血蛹,不记作死笼茧。虫蛹统一生命率以d计, 数字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6)进行计算。 )1 ( m b cd=(6) 式中: c4 龄蚕结茧率(); b死笼蚕数,单位为头; m结茧数,单位为头。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二位。 10.3.7 原原种蛾区雌雄鉴别 上蔟后第十一日,对原原种初选蛾区进行雌雄鉴别。 10.4 复选蛾区 10.4.1 复选蛾区确定 第一步,茧色差,内层有色茧、多层茧比例高的蛾区,不作母种制种蛾区,作原原种制种蛾区时, 作个体淘汰。 第二步,在母种初选蛾区中,依据虫蛹统一生命率,在该小系平均数之上从高向低选留母种制种蛾 区,选剩蛾区作为原原种制种蛾区;在原原种初选蛾区中,依据虫蛹统一生命率,从高向低选留原原种 制种蛾区。 DB51/T10502010 7 10.4.2 复选蛾区内个体淘汰 母种、原原种留种蛾区确定后,淘汰茧层厚薄不匀、茧内层有色、多层茧、蛹体环节松弛、黑头蛹、 病态蛹、过小蛹、肥胖蛹、畸形蛹等个体。个体淘汰率不低于20 。 11 交配与制种 11.1 蛾期个体淘汰 化蛾后,在捉蛾过程中,淘汰短翅蛾、卷翅蛾、黑斑蛾、黑环节蛾、焦尾蛾、肥胖蛾、鳞毛脱落蛾、 体形过大或过小蛾。 11.2 交配型式 母种采用小系内异蛾区交配,原原种采用异小系交配。 雄蛾以一交为限。 11.3 制种方式 母种制成1 蛾为一张;原原种制成以14 蛾为一张的框制种。蚕种连纸上注明品种、交号、连纸编 号。如果母蛾产卵后爬失,应在连纸上注明对应卵圈。 11.4 母蛾装盒 产卵结束,核对品种、交号、连纸号、蛾盒号无误后,逐头将母蛾对号装入蛾盒的小隔中,每个小 方隔只装1 头母蛾。如果母蛾遗失,应在蛾盒上注明对应蛾号。 母蛾干燥、保存、检验方法按DB51/T597 附录A执行。 11.5 蚕种保护 母蛾装盒后立即收种,200 粒以上卵圈应全部保留,并参照四川省地方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 技术规程方法保护。 12 数据修约 卵、蚕、茧、蛹、蛾计量数据为整数;茧层量保留小数点以下三位,其余计量数据保留小数点以下 两位,小数点有效数后一位采取四舍六入五奇进方法处理。 DB51/T10502010 1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原原种繁育报告表 附表一:原原种收蚁报告表 每蛾平均孵化 每蛾平均死卵 备注 品系 名称 亲代 来源 出库 日期 收蚁 日期 催青经 过 (日: 时) 收蚁蛾 数 (蛾) 抽样调 查蛾数 (蛾) 总卵数 (粒) 孵 化 总 数(头) 其中:再出 卵(粒) 孵 化 率 (%) 早 期 死 卵 (粒) 催 青 死 卵 (粒) 小计(粒)死卵率(%) 附表二:原原种饲育采茧制种成绩报告表 每蛾平均 25 粒样茧平均 品系 名称 亲代 来源 类别 饲育蛾 区数 (蛾) 结茧蛾 区数 (蛾) 5 龄经 过 (日: 时) 4 龄蚕 数 (头) 4-5龄病 死 蚕 数 (头) 4-5 龄病 蚕率(%) 蔟 中 不 结 茧 蚕 数(头) 结茧 数 (头) 4 龄蚕结 茧率(%) 普 通 茧 数(头) 普通 茧率 (%) 虫 蛹 统 一 生 命 率(%) 全茧 量 (克) 茧层量 (克) 茧层率 (%) 制种数 (蛾) 注:1)类别指系统、原原种(含母种) 、母种三类;2)4 龄蚕数=结茧数+45 病蚕数+蔟中病死及不结茧蚕数,不包括淘汰蚕、蝇蛆茧、僵蚕等非病减少的蚕。 DB51/T10502010 2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饲育采茧调查表 品 种 系 统 化 性 产卵 入库 出库 催青 催青经过 月 温度 0F 日 经 过 时 平 均 湿度% 孵 化 卵 死 卵 合 计 合 计 不受 精卵 收蚁 孵化 二日实用孵 化 卵黄 色 卵 色 卵 壳 色 卵 形 产 附 水 引 已 出 卵 第一 日 第二 日 第 三 日 第四 日 第五 日 数% 早 期 催 青 期 数%数% 总 卵 数 % 数 % 克蚁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贵州省存量房买卖合同
- 2025标准办公楼租赁合同范本模板
- 2025商场物业管理合同示范文本
- 2025标准工业厂房租赁合同模板
- 2025茶叶店装修设计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营养品代理合同书
- (三模)2025年5月潍坊市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静脉输液避光护理安全操作规范
- 护理基础护理知识
- 断指康复护理
- 《元代染织工艺》课件
- 2025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热爱生命》课件-初中教育-教育专区
- 微信公众号运营协议
- 2024年银行业全渠道客户旅程分析与精细化线上运营白皮书-火山引擎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基于Arduino的智能闹钟设计与制作
- DB36T 477-2019 商品肉鹅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程
- 印章交接表(可编辑)
- 火灾事故应急演练桌面推演
- 图书馆藏书出入库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