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质检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试室号、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来看,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高低对诸侯分封大小不等的封地,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西周的疆域如何,排除A;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反映诸侯势力大小,排除D。2.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喜爱鲁武公少子并强立他为嗣君,鲁人不从王命,周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这一事件表明A. 周宣王带头破坏分封制度B. 维护周政治的宗法制瓦解C. 天子有权干涉诸侯王废立D.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答案】C【解析】“废嫡而立庶”反映了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问题,不是分封制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宗法制已经瓦解,故B错误;周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说明天子有权干涉诸侯王废立,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鲁人不从王命,周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入手,得出天子干涉诸侯王废立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这说明战国时期A. 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地位B. 各国君主仍然维护分封制度C. 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D. 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答案】C【解析】根据“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结合所学,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尊祖敬宗,宗庙祖先崇拜的产物,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被破坏,B错误;宗庙制度反映的是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4.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 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 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 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 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表明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其主张被秦王采纳,在全国实行郡县制,B符合题意;郡县制在秦以前的战国时期已经存在,A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战国是否实行郡县制的信息,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郡县制的出现和确立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新征服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郡县制,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5.秦始皇始置,权重而秩尊。西汉沿置,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位上卿。此官职应该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郡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始置”“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联系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故C项正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故AB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郡守为地方官职,与题干不符,故D项排除。6.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A. 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 “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C. 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 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秦朝国家机关要处理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到唐朝国家机关只处理国家事务的这一变化可知,贵族政治时代的印记在不断的弱化,表明秦汉以来建立的官僚政治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故A项正确。“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仅凭材料的信息并不能说明其形态的终结,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是如何处理政务的,故无法体现政务处理的程式化,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君主权力强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7.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A. 汉武帝设立刺史牵制丞相B. 相权膨胀,威胁皇权C. 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D. 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答案】B【解析】由“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可以推断出此时相权很大,甚至威胁到皇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刺史,另外刺史是汉武帝在全国十三个州设立刺史;C项不选,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不符合史实;D项不选,郡国并行制是地方制度,而题干体现的是中央君相之间的矛盾。8.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殖,远过东汉。此举主要是为了( )A. 开发江南地区 B. 加强控制地方 C. 强化君主权威 D. 顺应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广人稀,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要增加地方管理机构,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发江南地区,而是主要在江南地区设置郡县,排除A。郡县的设置,属于地方管制,主要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郡县的设置主要是在汉族统治地区,没有加强民族融合的特点,排除D。9.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A. 三公九卿制B. 中外朝制度C. 三省六部制D. 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指科举制,后者指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制度,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属于汉代制度,故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属于清朝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唐代制度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分析选项,同时注意区分其它制度的朝代,即可正确判断。10.唐御史中丞薛存诚查获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这事件说明当时A. 中央机构运行不畅B. 君权受到监察制约C. 朝野普遍信仰佛教D. 宽仁为法慎行刑狱【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唐御史中丞薛存诚查获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可以看出唐朝的君权受到监察制约,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11.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A. 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B. 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C. 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D. 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中强调监察官员回报武则天,最后处死刘祎之人是皇帝,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提及“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可见敕令的出台需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等程序,但材料中出现的敕令是皇帝直接发布的,可见有悖于规制,B项正确。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敕令出台的程序不符规制,不能从此事件就否定武则天,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12.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提高行政效率C. 分散官员权力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题干中所述史实重复设官和官职分离,使得官员权力分散,实际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终结果也会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AC都可以归结为D,B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BC。13.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1: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1:929。唐宋官民比例的变化A. 说明官员定额渐趋正常B. 表明宋代官僚机构庞大C. 推动科举制度不断完善D. 反映唐代政府效率低下【答案】B【解析】“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1: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1:929”说明宋朝的官员人数大大超过了前代,即宋代官僚机构庞大,故B项正确;“1:929”的官员定额是不正常的,故A项错误;材料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宋代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1:2460”和“1:929”。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后者明显说明官僚机构庞大,由此得出答案。14.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据此可知,宋代学校名称朝代入学资格国子学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唐朝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门学唐朝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制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A. 考试规模增加B. 教育水平下降C. 招生范围扩大D. 官员人数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朝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较唐朝有所放宽,即招生的范围有所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入学资格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到考试规模,也不能体现出教育水平的高低,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官办学校的情况,与官员人数无关,排除D项。15.“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 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 与都省相互制衡C. 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D. 受到都省的节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得知,行省与都省不是相互制约,所以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元代征税机构是中央的宣课提举司,各地方是税使司,所以A错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C错误。行省的全称是行中书省,即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辖地方,受到都省的节制,故选D。16.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这说明A. 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B. 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C. 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D. 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乐人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反映的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文化实行严格的控制。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乐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戏剧的表现内容受到限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17.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指边疆官职)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入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A. 促进了土司阶层对国家的认同感B. 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C. 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D.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答案】A【解析】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必须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这是在培养土司的国家认同感,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是在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接受教育的是土司子弟,不是少数民族民众,故C项错误;地方分裂的基础是经济,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切合国家认同的社会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各地土司子弟”,由此得出答案。18.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A. 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B. 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C. 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D. 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可知,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体现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因素之一,排除。题干反映的皇位继承问题,而不是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排除B。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而不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题干“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切入,皇位继承制度的内容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19.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司法机构的独立,故A项错误;从汉代到明清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故B项正确;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地方享有司法权,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代可以处死罪犯。宋代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明清中央集权的增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0.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本质上反映了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君权至上的后果C.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A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D错误;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B正确;皇权至高无上,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凡居此官者,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为百代不易之良法”。顾炎武所说的这一“良法”指的是A. 先秦的分封制B. 汉代的刺史制C. 隋唐的科举制D. 元朝的行省制【答案】B【解析】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反映出,该官职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刺史制度就符合材料的描述,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排除;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故C项排除。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排除。点睛: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是监察制度。22.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 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D. 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答案】B【解析】【详解】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排除A;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B;近代中国才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排除D。23.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这反映出A. 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B. 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C.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 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可以看出宋代、明代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信仰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不可能一致,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没有直接关系,应排除。点睛:材料“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是解题的关键。24.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 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未体现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可以看出行政政策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属中央,今天现状仍是河北是独立的省份,一脉相承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本身表述不正确,应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析理解。二、综合题(第25题24分,第26题28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材料二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答案】(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2)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3)原因: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出生社会底层的自卑;胡惟庸之狱。【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可见丞相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结合所学,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一定程度安减轻皇帝负担。第二小问,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第一小问,由材料“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可见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由材料“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可见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由材料“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可见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第二小问,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可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由材料“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可见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3)由材料“元代的丞相很跋扈”,可见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由材料“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可见出生社会底层的自卑;由材料“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可见直接原因是胡惟庸之狱。26.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装店双十一活动方案
- 机关捐款活动方案
- 最美摄影方案活动方案
- 机构活动派对活动方案
- 暑期少先队实践活动方案
- 景区立春活动策划方案
- 枣庄奶茶活动方案
- 暑期签到活动方案
- 普洱纹眉活动策划方案
- 机构周末活动方案
- 2024年中汽中心招聘真题
- 2024年贵州省黔西县教育局公开招聘试题含答案分析
- 集装箱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农业电商行业经营规模及投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拆分合同:合伙企业解散及债务分担协议
- 2025河北邯郸市肥乡区选聘农村党务(村务)工作者100人笔试参考题库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酒店安保部管理制度
- T/SHPTA 069-2023汽车内饰用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
- 2025年农业果园土地租赁承包合同
- 药店考核试题及答案
- 智慧矿山无人机自动巡检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