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 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 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C. 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 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答案】D【解析】【详解】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体现了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故D正确;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并非经济能力不足和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而是国力强大,文化自信的表现,排除BC。2.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A. 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B. 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C. 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 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被征服”、“封地土著”、“突破纯粹的血缘”等信息可知,分封制是有着典型的地缘政治的特征,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分封制并不是延续商朝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制度,C错误。分封制没有突出突破血缘,并不是官僚体制的创新,D错误。3.据史记记载,齐桓公帮助周襄王平定兄弟叛乱后于葵丘会盟诸侯,并借天子之名发布禁令:“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以妇人与国事”,霸业达到顶峰。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 儒家学说成为齐国正统思想B. 周王室依然具有极大的权威C. 旧的统治秩序得到一定维护D. 妇女社会地位遭到严重贬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以妇人与国事”可知齐桓公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使旧的统治秩序得到一定的维护,C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统治者的重视,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王室衰微,B选项排除。材料与妇女的社会地位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西周统治的四大支柱: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度。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据题干和所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秦朝而是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排除。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5.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A. 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 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C. 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D. 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知,推举的官员如果出观贪污腐败或不能胜任的情况,不仅处理该官员,还要追究推荐者的责任,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的责任意识,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及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举荐须承担连带责任,不能体现促进国家政务有序进行,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突显皇权至上,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6.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在成帝去世后,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材料说明A. 皇位继承中宗法观念已经崩溃B. 君主专制制度事实上开始动摇C. 太后临朝称制有利于政权延续D. 太后立幼是权力斗争激化表现【答案】D【解析】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太后立幼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B错误;太后临朝称制不利于政治稳定和延续,C错误;西汉太后立幼是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和表现,D正确。7.隋初,文帝接受大臣建议,“悉废汉以来州郡辟署佐僚之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选用地方官佐时全都使用外地人。刺史、县令皆每年考核政绩,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重复任用。这一做法A. 打破地方政权垄断,健全社会组织B. 深化对基层官吏监察的强度C. 破除宗法体制,巩固国家政权统D. 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制度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隋文帝对地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结束士族豪强垄断地方政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选官制度的改革,因此材料说明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制度变革,故D项正确。健全社会组织在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基层的监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破除宗法体制,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对隋文帝地方制度改革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8.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 为了选拔士族子弟而设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都可参加科举考试,士族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最多,可见当时唐朝的科举制虽然扩大了选拔范围,兼顾多个阶层,但是各阶层人数分布不均匀,可见科举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依门第声望选官,导致门阀垄断仕途,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破了士族门阀对选官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此科举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更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排除AB两项。C项,科举制把读书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扩大了人才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9.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A. 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B. 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C. 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D. 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成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说明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地主地位下降,社会阶层发生变动,A正确;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B错误;朋党是不同派别为争权夺利而结成的,与中央与地方斗争、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联系所学隋唐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地主地位相对下降的知识分析解答。10.唐末五代时期,军阀争相“收养”部将为义儿。终五代之世,不仅有百余平民子弟以军阀义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对军阀养子之风的解读合理的是A. 彻底抑制和改善了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B. 军阀养子之风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C. 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D. 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收养”“义儿”可知是宗法伦理关系,军阀收养“部将”为义儿,可知是军阀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故C项正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善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不能做到彻底,故A项错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是“方镇太弱,君弱臣强”,故B项错误。只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这不能说明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故D项错误。故选C。11.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 知府D. 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位同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进一步的提升。12.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答案】D【解析】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正确;A、B、C 三项均不全面,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性质。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进行分析理解即可。13.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 对皇权具有依附性B. 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 权力大小极不稳定D. 较少参与政治决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可知,皇帝长期怠政,内阁权力有所扩大,但仍然受皇帝控制,故A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C;内阁没有决策权,材料无法体现“较少参与政治决策”,排除D。14.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A. 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B. 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C. 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 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科举制度。材料的信息说明明朝时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逐渐减少,而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的比例却逐渐上升,这里体现出科举制度逐渐脱离了公平化的原则,僵化的程度逐渐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的是科举制度僵化问题,不是平民弃儒从商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选官程序的不公正,故B项错误。恩荫入仕也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入官渠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5.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B.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意在说明军机大臣自己处事方面十分小心,不敢与其他官员交接也不敢将军机处事务透露于家人,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办事严谨、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军机大臣完全服从皇帝,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军机大臣自己处事方面十分小心,而不是强调军机处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丞相从明以后退出中国历史舞台,C选项排除。军机处未借鉴欧美民主制度,D选项排除。【点睛】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16.清咸丰之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直隶中央。咸丰年间(1851-1861),“曾国藩既请练军长沙,奋然以招募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领农民,各自成营”,且湘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而非由户部调拨。后起的淮军也大致如此。这种情况A. 是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政策B. 使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小农经济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D. 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咸丰之前兵权归中央,到咸丰年间,湘军和淮军兵权归地方将领,可见清中央政府对地方军权的控制力减弱,这是中央集权被削弱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应对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而出现的局面,故A项错误。清政府实力衰弱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淮军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湘军不是,故D项错误。所以选B。17.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等关键信息。东周诸侯国拥有军政经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元行省制是地方的行政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唐政事堂是唐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宋中书门下亦指“政事堂”,宋建炎三年(1129),并中书省与门下省为一省,称中书门下省,即宰相机构和官署,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和王侯的官员,而明朝的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而通政司是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臣民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其职能就是开天下言路,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D项错误。与元行省。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监察御史、政事堂18.读下图,表述正确的是A. 管仲在处推行了“相地而衰征”B. 北魏孝文帝从处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均田制”C. 唐朝在处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D. 宋朝在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河南开封,宋朝在开封设立了二府三司制,D选项符合题意。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位于西安,A选项错误。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是北京,B选项排除。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是杭州,C选项排除。19.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20.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A. 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B. 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C. 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D. 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答案】B【解析】材料是雍正为了论证清朝统治的正统性,提出了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宣称清朝政权是上天赋予的,不应该以“华夷之辨”来否定,反映出清初依然存在民族文化冲突,B正确;满洲文明源自东北,A错误;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了雍正时期存在“华夷之辨”,故D错误。21.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C.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的并不是雅典实行抽签选举,而是在抽签选举之前实行差额选举,这一举措明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所述选举措施,体现不出对贵族统治地位的维护,排除A项;权力的运行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是着重讲选举中的财产资格限制,C与题意不符。【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点睛:本单元复习要旨:(1)形成一个观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但也有其不足,都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2)理清两条线索: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3)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三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2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A. 反对奴隶制度B. 主张权利平等C. 抨击贫富差别D. 具有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23.伯里克利上台后,开始加紧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尽管贵族派反对他耗费巨资,但伯里克利作为战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神奉为全希腊的大神,吸引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据此可以说明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A. B. C. D. 【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中主要供奉的是雅典娜女神,故帕特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故正确;公民大会的支持并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说明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故正确;材料信息只涉及雅典卫城的重建,不足以说明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故错误;材料“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说明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都排除。故选B。24.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此种危机最可能是A. 公民精神沦丧B. 军事装备落后C. 社会秩序败坏D. 经济发展停滞【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战争税”等可知,是城邦下的公民不愿意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而出现题干中的状况,故A正确。军事装备落后只是危机的一个原因。而秩序混乱则是危机带来的后果。故和项错误。经济发展停滞显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内容,故排除。25.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足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A. 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B. 民主自由的局限性C. 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D. 审判制度的局限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威尔杜兰特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必须保持自由之身和有闲暇的精力及经济基础,体现的是雅典公民权力实现的局限性,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雅典公民的权利范围,A选项排除。民主自由的局限性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B选项排除。材料与审判制度无关,D选项排除。26.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 体现自然法平等的理念B. 充分维护平民的权益C. 已经发展到了完备阶段D. 为近代确立立法规范【答案】A【解析】【详解】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故项正确;罗马法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不是维护平民的利益,错误;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中自然法的特点,不是说明罗马法对于立法规范的影响,错误。27.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未成年人如因对方利用其无经验而遭受损失的,可诉请追回已交付物件,纵使对方没有欺诈行为,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这反映出,古代罗马A. 注重维护诚信交换原则B. 禁止未成年人交换商品C. 法律严惩侵犯私有财产D. 重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可知,古罗马法律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故D正确;材料表明罗马法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无法体现注重维护诚信交换原则,排除A;材料表明罗马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无法体现禁止未成年人交换商品,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商品交换中受到的损失,并非“严惩侵犯私有财产”,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8.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指出:“关于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契约,债务以当事人的同意而成立。上列各种契约,其债务的缔结只需双方当事人的同意的说法,乃是因为其缔结既不需要用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此外,也没有必要给予某物,只须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这表明A. 罗马法严格的形式主义原则B. 法律认可契约自由原则C. 罗马法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D. 罗马法的体系最终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最终落脚点是“当事人同意即可”,当事人同意说明已经订立了契约,据此可以推断出罗马法注重契约关系,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突破形式主义原则,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体现的是一种契约关系,C选项排除。民法大全的发表标志着罗马法的体系最终完善,D选项排除。29. 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A. 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 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C. 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 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30.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说明古罗马法律A. 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B. 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C. 对公有制社会无益处D. 不能被后世充分借鉴【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来看,恩格斯认为古罗马法律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说明古罗马法律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故答案为A项。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罗马法对公有制社会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排除C项;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排除D项。【点睛】由于罗马奴隶制下商业活动的发展,罗马法不得不规范商品经济关系,规范商品经济下的社会秩序。特别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征服地区的扩大以及帝国建立后所统治的辽阔的疆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交往日益增多,商业往来日益频繁。在帝国境内,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罗马法采取措施对商品经济秩序进行规范。正是因为罗马法中包含着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时,它便应运而生,再次获得“用武之地”,充分地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民法采纳和应用。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大题,其中31题10分,32题15分,33题15分。总共40分)31.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鼎盛时期,雅典总人口40万人中,奴隶20万,公民16.8万,外邦侨民3.2万。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古代史材料三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议会。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普选权。1969年:年满18周岁的英国男女公民都有权参加下议院选举。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什么?从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国的分权与雅典分权的根本不同。(2)根据材料二、三,概况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指出英国民主政治与雅典的不同之处。【答案】(1)制度表现:三省六部制。根本不同:古代中国的分权服务于(或加强了)皇权专制(君主专制),古代雅典的分权服务于(或保障了)奴隶制民主政治。(2)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任人唯贤;少数人的民主。不同:代议制民主;民主范围扩大。【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于皇权专制,而古代雅典的分权服务于奴隶制民主政治。(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雅典总人口40万人中,奴隶20万,公民16.8万”“由于他们个人才能”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相关所学可以得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第二小问,依据第一孝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的作答结合材料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议会。”、“19世纪后半期:(英国)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1918年:(英国)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普选权。1969年:年满18周岁的英国男女公民都有权参加下议院选举。”从代议制和民主范围的扩大等角度分析作答两者的不同。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以来一直到宋朝,监察机构基本是宰相的下级机构,到元朝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到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家最高官员合称“七卿”监察机关行使权力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这样监察机构行使职权时任何一级行政部门无权过问,任何地方势力更无权干涉,从而确保了监察部门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摘编自张嘉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当代借鉴材料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的职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这样几项职权:“(一)对于地方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和措施是否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实行监督(四)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六)对于有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民事案件有权提起诉讼或者参加诉讼。”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监察制度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答案】(1)特点:监察机构地位上升;监察权力日趋独立;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规范各级官员的执政行为,减少官员的腐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消极方面: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效能有限;封建专制皇权得以强化,易滋生监察官员的腐败。(2)发展:职权范围更大;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对人民负责。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中国建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新中国政治体制建设吸收了世界先进政治文明的成果。【解析】【详解】(1)第一问由材料“下级机构”到“三足鼎立”到“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可知,监察机构地位上升且监察权力日趋独立;由材料“监察机关行使权力以呈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可知,监察制度以封建法制为根据;由材料“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可知,其以以皇权为依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将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的思考落脚点放在监察的职能上,消极方面的思考落脚点放在专制制度的本质上。(2)第一问由材料“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国务院所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