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环境_第1页
物质环境_第2页
物质环境_第3页
物质环境_第4页
物质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物质环境,地球上水的存在及分布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陆地上水的分布,降雨量随纬度的变化,2 降雨量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3 我国降水量的地域分布 基本规律:从东南往西北降水逐渐减少,1 陆地植物 陆地植物光和作用获得1mlCO2需要交换3000ml空气,因而易失水,植物需水量大。一株玉米一天需水2kg。 植物必须在得水(根吸水)和失水(叶蒸腾)之间保持平衡。,生物对水分的适应植物与水,根系吸水:在潮湿土壤中,浅根系,缺乏根毛。在干燥土壤中,发达的深根系, 侧根扩展范围很广,根毛发达。,图 骆驼刺地下部分(根)和地上部分(茎叶)比。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根深达到15 m,扩展的范围达623 m,气孔蒸腾:不同生境植物具有不同的调节气孔开闭的能力。 叶面蒸腾:覆盖有蜡质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减少蒸腾;干燥地区植物缩小叶面积以减少蒸腾量。,陆生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分三类,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但抗涝性强,根部通气组织和茎叶相连。 eg. 大海芋 根系极不发达 中生植物:根系更大,叶片具角质层。 eg. 大部分农作物、森林树种 旱生植物:抗旱能力极强。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少浆液植物 体内含水量极少,失水50%也死不了。 叶面积缩小,叶片极度退化成针刺状,或小鳞片状; 以绿色茎进行光合作用; 叶片结构改变,气孔多下陷; 根系发达,可从深的地下吸水; 细胞内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使胞内渗透压高,能使根从含水量很少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刺叶石竹,多浆液植物 根、茎、叶薄壁组织逐渐变为储水组织,成为肉质性器官,故能在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带长的很高大; 表面积与体积比减少; 大多数失去叶片,由绿色茎代行光合作用; 景天酸代谢(白天气孔关闭以减少蒸腾量,夜间气 孔张开,CO2进入细胞内被有机酸固定。),树形仙人掌,生石花,2 水生植物 盐碱地水生植物,水倾向从植物进入环境,因此植物必须具备调节渗透压的能力。 eg. 红树林 根系和叶子中有高浓度脯氨酸、山梨醇、甘氨酸-甜菜苷等,增加渗透压 叶片有盐腺 根的半渗透膜阻止盐进入 降低叶子的蒸腾 盐碱也是一种干旱。,红树林(Conocarpus erecta)叶子的特殊盐腺分泌盐,沉淀在叶子的外表面上,水体中缺氧,水生植物具发达的通气系统。 开放式通气组织 eg. 荷花 封闭式通气组织 eg. 金鱼藻 出水通气根 eg. 丝柏树,图 丝柏树的出水通气根从侧根上长出水面来,动物与植物一样,必须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才能维持生存。 水生动物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water balance)是依赖于水的渗透调节作用。 陆生动物则依靠水分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从而形成了生理的、组织形态的及行为上的适应。,生物对水分的适应动物对水的适应,(一)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水生动物,当他们体液溶质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溶质浓度时,水将从环境中进入动物体,而溶质将从动物体内出来进入水中,动物会涨死;当体内溶质浓度低于环境中时,水将从机体进入环境,盐将从环境进入机体,动物会出现缺水。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靠渗透压调节。,1 淡水硬骨鱼: 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于高渗性的。 渗透压调节机制: 肾脏发达,排出大量低浓度尿; 鳃能主动摄取盐离子,2 海洋硬骨鱼类: 海洋硬骨鱼的血液渗透压低于环境渗透压,是低渗性的。 渗透压调节机制: 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 肾小球退化,排出极少的低渗尿; 鳃主动向外排盐。,3 海洋软骨鱼:等渗性。,图 海洋硬骨鱼与海洋软骨鱼渗透压比较,3 海洋软骨鱼:等渗性。 渗透压调节机制: 高渗透压的维持是依靠血液中储存大量尿素和氧化三钾胺。,尿素本是蛋白质代谢废物,但在软骨鱼进化过程中变废为宝。但尿素使蛋白质和酶不稳定,氧化三钾胺正好抵消了尿素对酶的抑制作用。抵消作用最大出现在尿素含量与氧化三钾胺含量为2:1时。这个比例数字正好通常出现在海洋软骨鱼中。,4 广盐性洄游鱼类: 渗透调节机制: 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 在海水中大量吞水,以补充水分。 靠鳃调节盐的代谢。鳃在海水中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水的浮力大,水生动物身体庞大且失去四肢; 具有鳔,调节鱼体密度; 肺呼吸动物海豹和鲸,能够潜泳肋骨无胸骨附着,或无肋骨,潜入深海时可把肺泡内气全部排出,血液中无溶解氮气,不得减压病。,水生动物对水密度的适应,(二) 陆生动物水平衡 有机体在陆地生存中面对的最严重问题之一是连续地失水(皮肤蒸发失水、呼吸失水与排泄失水),使有机体有可能因失水而干死,因而陆生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减少失水或保持水分的机制。 脊椎动物羊膜动物卵的产生就代表了一种机制,使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能阻止水的丢失,而允许脊椎动物去开拓陆地。,生物体水分,动物减少失水的适应形式有: 1. 减少蒸发失水。 逆流交换机制(骆驼,通过逆流交换可回收呼出气全部水分的95%) 昆虫通过气孔的开放与关闭,可使失水量相差数倍 节肢动物具厚的角质层及上腊膜; 爬行动物具鳞片;鸟兽皮肤防止水分蒸发。,图 黄粉?幼虫在0-15% 相对湿度下的失水率。 “”表示加入5% CO2,使气孔开放,2. 减少排泄和粪便失水 哺乳动物肾脏的保水能力: 肾脏通过亨利氏袢和集合管的吸水作用使尿浓缩。 鸟类与爬行类的大肠和泄殖腔以及昆虫的直肠腺具重吸收水的作用。 兽类虽无泄殖腔,但大肠也能重吸收水。,3. 陆生动物排泄尿素和尿酸代替氨 鱼类排氨(排1克需水300500 ml) 两栖类、兽类排泄尿素(排1克需水50 ml) 爬行类、鸟类及昆虫排尿酸(排1克需水10 ml),4. 行为适应:夜间活动、穴居、夏眠等。,第三章 物质环境,地球上水的存在及分布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大气组成,氧与生物 1氧与动物能量代谢 动物生存必须依靠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 陆生动物耗能大于水生动物。中华鳖陆生代谢是水下代谢的5.9-8.3倍。 空气中氧气够多,保证陆生动物高的代谢率,进化成恒温动物。 空气中氧气足,陆生动物代谢率不随氧浓度改变;水中溶解氧少,水生动物代谢率随氧浓度改变。,图 在低氧浓度下,金鱼的氧耗随水中氧浓度成线性改变。,图 内温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鱼类对低氧的适应,低氧驯化的鱼类可增加血氧容量和血氧亲和力,从而增强对低氧的耐受能力。部分鱼类能忍受缺氧,靠厌氧代谢提供能量。,金鱼在缺氧12小时后,组织中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可转化成酒精,由鳃排出,减少体内的贮存。,2 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 动物或人从低海拔进入高海拔,产生适应性反应:表现在呼吸循环系统与血液组成成分两方面。 呼吸: 产生过度通气(呼吸深度的增加) 肺泡膜的气体弥散能力增高 低氧刺激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 缩短了气体弥散距离,有利于给组织供氧。,血液成分等的改变: 骨骼肌中的肌红蛋白浓度增加(肌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远大于血红蛋白);血液中的红血球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球比积升高。,人由海拔850 m进入4540 m高度后,血球比积、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逐渐升高,数周后达到最大值,并维持在此高水平上。当从高海拔回到平原后,这些指标将逐渐下降,恢复到原水平。,3 植物与氧 植物是氧的主要生产者。白天,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大20倍。据估算,每公顷森林每日吸收1吨CO2,呼出0.73吨氧;每公顷生长良好的草坪每日可吸收0.2吨CO2,释放0.15吨O2。如果成年人每人每天消耗0.75 kg氧,释放0.9 kg CO2,则城市每人需要10 m2森林或50 m2草坪才能满足呼吸需要。因此必须绿化环境,才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净化的空气。,CO2与植物 * 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高产植物产量的90-95%取自空气中的CO2,仅有5-10%是来自土壤。CO2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 各种植物利用CO2的效率不同,C3植物(水稻、小麦、大豆等)低于C4植物(甘蔗、玉米、高粱等)。 * 空气中CO2浓度虽为0.032%,但仍是高产作物的限制因素。这是因为CO2进入叶绿体内的速度慢,效率低。 * 在强光照下,作物生长盛期,CO2不足是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增加CO2浓度能直接增加作物产量。,第三章 物质环境,地球上水的存在及分布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一 土壤的生态意义: 1 土壤位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底部,具有营养物传递系统,再循环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在土壤中进行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过程是分解过程和固氮过程。 2 土壤为陆生植物提供了基质,是植物萌芽、支撑和腐烂的地方,又是水和营养物储存场所;土壤为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是动物和微生物藏身处,排污处;是污染物质转化的重要基地。,二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生物的关系 土壤由固体、水份和空气组成。固相颗粒是土壤的物质基础。,1. 土壤质地与结构: 土壤由粗砂(2.00.2 mm)、细砂(0.20.02 mm)、粉砂(0.02-0.002 mm)和粘粒(0.002 mm以下)组成。这些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砂土: 颗粒粗、疏松、通气性强,但蓄水、保肥性能差。壤土: 质地较均匀,通气透水,适宜农业种植。粘土: 颗粒细,湿时粘,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透水透气性差。,土壤质地影响生物的分布与活动。如细胸金针虫多出现在粘土中,,蝼蛄喜欢在湿润的含沙质较多的土壤中,沟金针虫发生在粉砂壤土和粉砂粘土中。,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可影响固、液、气相分配比例。团粒结构(腐殖质:粘结土粒形成的0.25-10mm的小团块)是土壤中最好的结构。 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气性差,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伸扎和生长,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这些动物在土壤形成和有机物分解中又起重要作用。,2 土壤水分 可直接被植物根吸收利用,有利于矿物质养分的分解、溶解和转化,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增加了土壤养分。 水分过少时,植物受干旱威胁。水分过多,易引起有机质的嫌气分解,产生H2S及各种有机酸,对植物有毒害作用,根的呼吸作用和吸收作用受阻,使根系腐烂。 土壤水分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生存与分布。,3 土壤空气 特点:低O2 ( 1012%),高CO2 ( 0.1%)。 透气不良时,土壤中CO2积累过多,阻碍根系生长、种子发芽,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土壤动物对土壤中低氧和高CO2的适应性: 血红蛋白的浓度增加,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增加,同时降低能量代谢,降低体温。地下兽的脑中枢对CO2的敏感性降低。 土壤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分解过程。,4 土壤温度 影响植物的发育生长。 影响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性能。 影响矿物质盐类的溶解速度、土壤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影响土壤动物的运动,三 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生物 1.土壤pH: 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 影响微生物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如许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只能生长在中性土壤中 影响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图3-20 土壤pH对矿物养分的有效性影响。以带宽度表示(引自Begon et al., 1996),2 土壤有机质:可分成腐殖质和非腐殖质 非腐殖质是死亡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 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影响到土壤动物的分布与数量。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供水、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生长。,3 土壤矿质元素 植物生命活动需要9种大量元素(钾、钙、镁、硫、磷、氮、碳、氧、氢、)和7种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铜、钼和氯)。除碳、氢、氧以外,植物所需的全部元素均来自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矿物分解。 土壤的无机元素影响动物的生长、分布和数量。,四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酸性土植物(pH7.5) 大多数植物和农作物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生活在盐碱土中的植物和沙基质中的植物,分别归为盐碱土植物和沙生植物。,1 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1) 形态适应:矮小、干硬、叶子不发达、气孔下陷,表皮具厚的外皮,常具灰白色绒毛。细胞间隙小,栅栏组织发达。有的具有肉质性叶,有特殊的储水细胞。,聚盐性植物:原生质抗盐性特别强,能忍受高浓度的NaCl溶液。细胞液浓度特别高,根部细胞渗透压很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如盐角草、海莲子等,泌盐植物:能把根吸入的多余盐,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来。如柽柳、各种红树植物等。,盐角草群落,(2) 生理适应:,怪柳群落,盐地风毛菊,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它们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这类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提高了根从盐碱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