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ppt课件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ppt课件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ppt课件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ppt课件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清照 李清照 ( 1084-1155)又称李易安,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 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婉约派的代表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如梦令声声慢永遇乐 , 作品集漱玉集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 红藕香残玉簟秋 ” ,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携隐。(赵明诚)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 。 李清照纪念堂 ( 济南趵突泉公园内 ) 了解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时年 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 、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 风停花香消失,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 交待季节特征 已是 暮春 时节。 暗指: 自己年老株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日晚 倦 梳头。 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 心灰意懒 浓重的哀愁 由景到人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 含蓄 手法进行 间接抒情 。)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 其抒情方式是 直接抒情 闻说 双溪春尚好, 也拟 泛轻舟 “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 而是想要 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只 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 比 喻 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 化虚为实 “闻说”、“也拟” “只恐” 是用 欲抑先扬 手法 ,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小 结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知识拓展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 思念丈夫 的心情。 前两句 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 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 , 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 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 之情。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 赏菊饮酒 的情景。 末 三句 直抒胸臆 ,写出了抒情主人公 憔悴的面容和愁苦 的神情。取譬多端,含蕴丰富。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总之,该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辛弃疾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练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 的 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 以豪放为主 。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陈同甫,名亮。是辛弃疾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同甫才气超群,喜谈兵,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辛弃疾退居上饶,陈氏相访,二人同游鹅湖,纵论天下恢复之事,皆以气节自负。过后,陈亮有贺新郎词记其事。辛弃疾亦有数词寄之,其贺新郎云:“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可见,二人志同道合,均是试图补天的爱国志士。刘熙载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写于这一时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的声后名。可怜白发生 翻译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1.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 4、 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5、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 报国欲死无战场 ”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 壮志未酬 的悲情。 词中着力铺写的 梦 中景象,沙场点兵、弯弓走马等,场面壮阔,意气豪放,与醉中挑等看剑、人老白发平添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所以说这首词是“以壮衬悲” 。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登上郁孤台看到台下 “ _ ”想到了 “ _ ”。 词中 _ 这 个词可以看出作者的悲叹之情 。 从 _ 可以看出作者冲破阻力 ,挽救国家的决心 。 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宋词分 婉约派和豪放派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 “小令”“中调”或“长调” 。以 58字以 内为小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