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四题.pdf_第1页
第三次工业革命四题.pdf_第2页
第三次工业革命四题.pdf_第3页
第三次工业革命四题.pdf_第4页
第三次工业革命四题.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s 年 第 2 期 s 。 i。 。 。 d T e 盏 i 。 m 。 R 。 。 M h d o i :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0 7 6 9 5 2 0 1 5 0 2 0 3 1 第三次工业革命四题 闫海潮 (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天津3 0 0 2 2 2 ) 摘要:2 0 0 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新工业革命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以生产方式为标准来判断,人类将迎 来第三次工业革命 。它是第三次浪潮的进一步深 化 ,是信 息化 与工业化 深度 结合 的结晶 ,是人 类社会 发展 的一 次重要机遇而不是噱头。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既是现实又是理想。因为新科技和新管理模式 已有 了质的突破 并影响了人类生活,但是它们还未形成综合创新 ,未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我 国要持谨 慎 乐观 的态度。 关键词:生产方式;第三次工业革命;综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 1 3 6 1 ;F 2 6 4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 0 0 0 7 6 9 5 ( 2 0 1 5 )0 2 0 1 5 2 0 5 Fo ur I s s ue s o f t he Th i r d I nd us t r i a l Re vo l ut i on YAN Ha i ch a o ( S c h o o l o f H u ma n i t i e s ,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 , T i a n j i n 3 0 0 2 2 2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S i nc e 2 0 08 wh e n fina n c i al c ris i s b ur s t o u t a r o un d t h e wo r l d,t he ne w i nd us t r i a l r e v o l u t i o n h a s be c o me a d i s c u s s i o n p o i n t i n a l l a r e a s o f t h e s o c i e t y T h e mo d e o f p r o d u c t i o n ,a s a c ri t e r i a ,ma r k s t h e c o mi n g o f t h e t h i r d i n d u s t r i a l r e v o l u t i o n,wh i c h c a n be s e e n a s t he f ur t he r d e v e l o pme n t o f t h e Thi r d Wa v e,t h e pe r f e c t c o mb i n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a l i z a t i o n a nd i n d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nd a n i mpo rta n t o p p or t u ni t y f o r h uma n b e i ng s F o r t h e t i me b e i ng,t h e t h i r d i nd u s t ria l r e v o l u t i o n r e pr e s e n t s t h e i d e a l a n d r e a l i t y b e c a u s e s i g n i fic a n t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 h a v e b e e n ma d e O n t h e u e w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n e w p a t t e r n s o f ma n a g e me n t ,wh i c h h a v e a n i mp a c t o n pe op l e, s l i f e Ho we v e r , t he y h a v e no t a c hi e v e d c o mp r e h e ns i v e i nn o v a t i on a nd c a u s e d p r o f o u n d r e f o r m i n w h o l e s o c i e t y Wi t h r e g a r d t o t h e t h i r d i n d u s t r i a l r e v o l u t i o n,C h i n a o u g h t t o t r e a t i t i n a c a u t i o u s a nd o pt i mi s t i c ma n ne r Ke y wor ds: mo de o f pr o du c t i o n;t he t hi r d i nd u s t r i a l r e v o l u t i o n;i n t e g r a t ed i nn o v a t i o n 工业革命无疑是人类 历史上具有划 时代 意义的 伟大革命。 自 1 8 8 4年汤因比的 工业革命演讲集 出版社 以来 ,社会各界对 工业革命 的研 究和探 索从 未停息过。2 0 0 8年以来,新工业革命再次成为人们 讨论的重点。人类即将迎来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还 是第 四次工业革命?第三 次工业革命 与第 三次浪潮 的异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 噱头还是机遇?是理想 还是现实?对这些问题 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 新 工业革命的认知 ,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克拉克 、胡鞍钢等学者认为 ,人类将迎 来第 四 次工业革命。克拉克在 全球能源创新 一 书中指 出,人们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 ,即绿色工业革命。 历史上曾经有过四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 1 8世 纪中期至 1 9世纪末 ,其间的新技术包括 印刷业 、以 水( 以及随后 的蒸汽 )为动力 的机车等等。第二次 工业革命肇始于欧洲 ,从 l 9世纪后期一直延续到 2 1 世纪初的今天 ,在此期 间,化石燃料和核能成为驱 动机器 、家居和交通的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开 始于 2 0世纪中叶的早期 ,并在 2 1世纪 的头十年刚 刚结束 ,在此期 间,人类 开始 远离化石燃料 ,转 向 太阳能和风能之类 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 ,人类将迎 来第四次工业革命 ,即绿色工业革命 。它将持续 5 0 8 0年 ,一直延续 到 2 l世纪 末。 。 。我 国学者胡鞍 钢也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观点 ,他认 为,1 8世纪 中 叶以来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 ,第 一 次工业革命所开创 的 “ 蒸汽时代” ( 1 7 6 01 8 4 0 年) ,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第二次工 业革命进入了 “ 电气时代 ”( 1 8 4 01 9 5 0年 ) ,石油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42 0 ,修 回日期 :2 0 1 41 01 6 基金项 目:2 0 1 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 任务 项 目 “ 社交 媒体 中 的谣言 对大 学生理 想信 念影 响 及其对 策研 究” ( 1 4 J D 7 1 0 0 3 0) ; 2 0 1 3年天津 财经大学科研 发展基金 “ 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基础性 问题研究 ” ( Q 1 3 0 2 1 4 );2 0 1 3年 天津市 高等学校 人文社会 科学 研究项 目 “ 桑德尔教学法与批评性 思维 养成” ( 2 0 1 3 s z k 0 4 ) 闫海潮 :第 三次工 业革命 四题 1 5 3 成为新能源。两次世 界大战之后开始 的第三次工业 革命 ,更是开创了 “ 信息时代” ( 1 9 5 0一) 。进入 2 1 世纪 ,人类面临空前 的全球 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 气候变化危机 的多重挑 战,由此引发 了第 四次工业 革命绿色工业革命 。它的实质和特征 ,就是大 幅度地提 高资源 生产率 ,大 幅度地 降低 污染排 放 , 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 源要 素全 面脱 钩 ,与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 J 。 里夫金和麦基里等 学者认 为 ,人类将迎来第三 次工业革命。美国学者杰里米 里夫金认为 ,“ 每一 个伟大的经济 时代都是 以新型能源机制 的引人为标 志” 一 1 4 1 。以煤 炭为基础 的蒸 汽动力引发 了第一次 工业革命 ,电信技术与 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燃油 内燃 机技术的结合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互联网信息 技术与可再 生能 源的结合将 引发第 三次工业 革命。 保罗 麦 基里 等人在 经济 学人 杂 志上撰 文指 出 ,第一次工业革命 出现于 1 8世纪晚期的英 国,以 纺织工业 机械 化为特 色。在 随后 的几 十年 时间里 , 机器制作代替手工制作产 品成为世界生产 的主要模 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 2 0世纪早期 的美国 ,以流 水作业线为标志。流水线生产开创 了大规模 生产 时 代。随着生产 的数字化 、新材料 的应用 、全新 的生 产过程如 3 D打印技术 的推广 、机器人 的易于使用和 新生产协作服 务 的在 线获取 ,开 始 了数字 化制造 。 这将使得更少量的生产就能达到规模化经济 的效果 ; 生产更有弹性 ;且劳动力投入更少。第 三大变革现 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 其实 ,自1 8世纪以来 ,人们对 “ 工业革命 ”的 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不 同的学者从 不 同的角度和 评判标准对其进行研究 ,得 出了不同的结论 。当前 , 对新工业革命 的争论 ,同样 是 由于判 断标准 的不 同 所引起的。克拉克和胡鞍钢等以能源 的利用为标准 , 认为人类即将迎来第 四次工业革命;而里夫金 、麦 基里和安德森 以制造业 的变化 为标准 ,认为人类迎 来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从 能源的角度来判断是否 产生新一轮工业革命有一套完整 的逻辑 ,也有一定 的道理。但在我们看来,它并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 实质。可再生性 能源难 以支撑起 新一 轮工业革 命 , 它仅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能 源体 系的更新 换代 ,难 以 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 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的生产 模式 ,不能导致 整个社会 生产 方式发 生质 的变化 , 也不能引起整个人类生产 生活的重大变革。马克思 认为 ,“ 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 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 J 。 ”显然 ,使用何 种能源进行生产以及生产 何种产品 ,不是 区分新工 业革命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 为 ,生产方式是社会变革 的决定 性力量 ,并从根本上决定社会 的性质。“ 生产 以及随 生产而来 的产品交换 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在每 个历史地出现 的社会 中,产品分配以及 和它相伴 随 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 ,是 由生产什 么、怎样 生产 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 的。所 以,一切社会 变迁和政治变革 的终极原 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 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 日益增进的认识 中去寻找 ,而应 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 中 去寻找 J 。 ” 由此可见 ,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生 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 的全过程 ,社 会变迁与政 治变革 的根源 与实质在 于生产方 式 的变 革。所 以, 判断是否存在新一轮工业革命 ,其主要标准是看新 科学技术群是否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以生产方式 为标 准来判 断 ,第一次工业革命 发 端于 1 8世纪后期 的英 国,以机器化 大生产为标 志, 生产方式实现了从手工化生产到机器化生产的革命 性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始 于 2 0世 纪初 期的美 国, 以标准化流水 线生产 为标 志,生产方式实现 了从机 器化单件生产到大规模流水线生产 的转变。 目前 ,人类 即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 ,生产方 式将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数字化制造的 自生产。 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数字技术和数据 化的革命 。它主要包括大数据的开发和运用、以 3 D 打印技术 为代 表 的数 据化制造 ,以及 数据化 医疗 、 数字据教育 、数据化商业 、思维控制 电器等重大 的 科技和管理模式创新。这些数据化科技与生产领域 的综合协同创新 ,不仅导致 已有产业 的转 型升级和 一 批新兴产业 的诞生 ,更重要 的是它将导致社会生 产方式 、制造模式 、生产组织方 面乃至人类思维模 式 的重大变革 ,最 终人类将 进入一个 自工业 生产 、 智能管理 、生态和谐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 2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浪潮的异同 人们往往将里夫金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托 夫勒的 第三次浪潮相媲美。1 9 8 0年,未来学家 托夫勒出版的 第三次浪潮一 书引起 了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 注。他 用“ 浪 潮” 来 比拟 人类 文 明 的发 展 ,并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 阶段 :第一 次浪潮为 农业文明阶段 ,从约 1万年前开始 ;第 二次浪潮为 工业文明阶段,从 1 7 世纪末开始;第三浪潮为信息 文明阶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为核心, 从 2 0世纪 5 0年代后期开始。托夫勒预言 ,第 三次 浪潮将把人类带入 以信息化技术 为核心 ,以多样化 可再生性能源为基 础的新 时代 。它将颠覆近代化 以 来的流水线生产 ,扬弃标准化 、同步化和集权化 的 生产和管理模式。伴 随它而来 的将是更加精 简、更 有效率和更加民主的政府 ,以及伴随新文明 出现 的 新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新型 的行为标准。“ 尤其是我们 将看到 ,第三次浪潮文 明将开始弥补有史 以来生产 者与消费者 的分裂 ,兴起 了明天的 既是生产者又 是消费者 的经济。因此 ,它将凭借着我们理性的 1 5 4 闫海潮:第三次工业革命四题 帮 助 ,成 为 有 史 以 来 第 一 次 具 有 真 正 人 性 的 文 明 。 ” 自2 0世纪 5 O年代以来 ,信息科学技术 日新 月 异 ,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的主导性力量 ,改变 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 论从 逻辑 还是 从 事实角度来讲 ,信息技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过程 。 信息化的早期阶段 ,以 1 9 4 6年第一 台电子计算机的 诞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该阶段的信 息化主要 以数据输送和处理为服务对象 。信息化的 第二阶段 ,1 9 7 0年以后 ,以超大规模集成 电路和个 人电脑的出现为标志 ,该 阶段 的信 息化 主要 以数 据 化的人和社会 为服务对象。互联 网领域 中出现了信 息内容和信息媒体 ,人类进入信息 内容采集 、搜 索 和互换阶段。 “ 不可否认 ,2 0世纪 9 0年代的通信技 术革命创造了许多新 的就业机会 ,并帮助改变了经 济和社会的状况。 ”“ 2 0世纪 9 0年代 和 2 l世纪的前 1 0年 ,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完整 了整合。 ” “ 但事实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本身并没 有造就新 的工业革命 。 。 。 ”2 0 1 0年前后 ,信 息化 进入了第三阶段 。它以信息化 和工 业化相结合的数 据化制造为标志 ,该 阶段 的信息化 主要 以数据化 的 物质世界为服务对象 ,人类进入移动互联 网、大数 据以及数据化制造为标 志的信息生产力 阶段 。这一 阶段也就是 目前社会各界谈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 2 0 1 2年以来 , “ 第三次工业革命” 成为了一 个 热词。2 0 1 2年 2月 ,著名趋势学家、美 国宾夕法尼 亚大学教授杰里米 里夫金出版了 第三次工业 革 命新经济模式如何 改 变世界 ,一石激 起千 层 浪 ;4月 ,英 国知名媒体 经济学人发表封 面文 章 人类 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7月 ,原 美 国 连线 总编辑克里斯 安德森出版了 制作 者 :一场新工业革命 。这些著作都试 图对第三次工 业革命进行理论上的说明。仔细分析这些著作 ,我 们就以可以看 出,不论是里夫金讨论 的以互联 网信 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而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 , 还是保罗 麦基里和克里斯 安德 森讨论 的以数 据 化制造为标 志的第 三次工业 革命 ,从表面来看 ,信 息化都不是他们谈论的重点 。之所 以出现这种情况 , 那是因为他们立足西方社会背景 ,把信息化 当做 理 论 的前提性条件 ,认 为互联 网信息技 术已经改变 了 世界 ,已经 成为 了一个社会 现实 。就安德森 而言 , 未来的十年 ,人们不仅要建立虚拟原则之上 的网络 公 司,而且要将网络智慧用于现实世界 ,“ 网络如何 改变着生产制造”是他关注 的焦点。数字化制造 的 出发点既不是现有 的工人 阶层 ,也 不是互联 网技 术 人员 ,而是所有人。他认为 ,当前 各行各业都是 互 联 网行业 ,不存在跟互联 网无关 的行业。互联 网像 货币覆盖经济 的各个部 门一样 ,渗透进互联网技 术 产业以外的各行各业 ,特别是与制造业融合 时,互 联网经济才真正得以实现,虚拟经济不仅把虚拟产 业覆盖了 ,而且把实体产业也渗透 了。未来的十年 , 当人们通过互联网把数据生产力用于创意时 ,信息 将不仅用于认识世界 ,人们将用它改造现实世界 “ 这意味着互联网模式将是真正的主宰 :在一个全分 布式的数字市场 中,好 的创意随处可见 ,迅速 占领 世界。 ”从而打破 2 0世纪传统制造业中心和公司一 统天下的局面 j 。同样 ,里夫金认 为,通信技术在 未来的社会 中充 当着 中枢神经系统 ,互联 网信息技 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 的基 础性条件。 所以 ,第三次浪潮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学说并不 矛盾 ,而是存在交集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第三 次 浪潮不断深化 的结果。第三次浪潮是从人类文 明形 态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2 0世纪 5 0年代 以来 ,人类进入第三 次浪潮时期 ,即信息化 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 划分 ,认为人类社会 经历了两次工业 革命 ,即将迎 来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以信息互联 网 技术为前提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产生 的数字 化制造为主要标志 ,使人们进入 自工业化生产方式 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3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 “ 噱头”还是 “ 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 “ 噱头 ”还 是 “ 机遇” ?这 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 点之一。一种观点认为第三 次工业革 命仅仅 是个 别学者 炒作 出来 的 “ 噱头 ” 他们基于以下理 由:第一 ,里夫金等利用人们对危 机的恐惧心理大肆炒作 出来 的。其实,第三次工业 革命 的概念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来 ,2 0世纪 7 0年代末 和 8 0年 代初 ,赫 尔夫 戈 特 ( H e l f g o t t ) 、格林 伍 德 ( G r e e n w o o d ) 和莫 维 利 ( M o w e r y )等 学 者 已经 提 出。格林伍德更是明确指出 ,从 2 0世 纪 7 0年代初 开始 ,信息技术 的发展推动着经济体系进入第三次 工业革命。但在 当时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学说并 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进入 2 】世纪以来 ,尤其 是 2 0 0 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使人们对第二次 工业革命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 了越来越多 的质 疑。人们渴望有一个更好 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改变所 处的困境 ,寻求 改变现状 的突破 口。部分学者准确 抓住 了这时机 ,推出了第 三次工业革命 理论 ,再加 上 经济学人 连线 纽约时报 华尔街 E l 报 哈佛商业评论等媒体的跟踪报道,从而引 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它仅仅是满足人们恐惧心 理的 “ 空 中楼 阁” ,是一 株不 结 果实 的花。第 二 , 新科技不成熟。以能 源互联 网 、数字化制造 、新材 料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均不成熟 ,目前 , 这些技术仅在小范 围内试验 ,主要用来 做模具 ,没 有大规模运用 的可能性 。并且这些新科技产 品成本 闫海潮 :第 三次工业 革命 四题 1 5 5 过高 ,超 出了普通人的消费水平。以 3 D打印技术为 例 ,3 D打印用堆积成 型技术制造 的产品,每一层材 料均 由厚度 ,从 而致使 它的精读 大打折扣 ,难 以企 及传统的削割制造技术。并且 3 D打印所需新材料主 要限定在塑料 、可粘接 的粉 末颗粒等 ,打 印出来 的 成型商品 的硬度 、强度 、柔 韧性都差强人意 ,成本 远远超过 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的产 品。第 三 ,新瓶 装 旧酒 ,没有 实质性 内容。不论 是可再 生性 能源 、 智能化制造还是航天科技等十几年前 已经开始研发 的技术。新工业革命 的支持者将这些技术像装马铃 薯一样 ,杂乱打包放进 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话语系 统 中,它听上去很诱人 ,实际上是一种忽悠 ,用新 瓶装 旧酒 ,缺乏原创性成果。以社会各界讨论 的 3 D 打印技术为例 ,它并非像宣传 的那样是 “ 万能制造 机” ,我 国 3 D打 印领域 的权威专家 ,王华 明认 为 , “ 3 D打印确实会给制造技术 带来革命 ,但并不会如 英国 经济学人杂志所声称的那样成为第三次工 业革命的引擎 J 。 ”“ 对制造业来说 ,3 D打印技术是 革命性的,但不是颠覆性 的。3 D打印只是互联 网对 制造业的一次拓展 ,其意义不会比互联 网更大 。 ” 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把人类带入 更加美好的未来 ,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首先,从生产 方式角度看,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数字化制造的 自 生产转变。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 的自生产方式是 以互 联网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全新网络化平台,将 实现由 “ 大规模生产” 向 “自生产” 的转变 。自生 产方式是社会的自生产屙 I生在新的生产力平台上 的再 现,具有智能化 、定制化 、分散化 、合作化等特点。 它将促使制造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催生一大批新产 业集群和经济增长点 ,拓宽战略新兴产业的范围 ,从 而使整个产业价值链中加工制造环节低附加值的局面 得到根本改观。同时 ,自工业化将摧毁 已有的价值创 造体系,人类将实现体验式消费 ,边生产边消费边享 受,使生活与工作的界限很难分清,劳动对象化创造 价值 ,变成 了生活对象化创造价值 。其次,从权 力结构角度看 ,将形成 自下而上的扁平化 、网络化的 权力结构。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而来 的开放社会 , “ 这种开放和流动,是多 中心的、水平的。在这个 时 代,社会 的主体结构将从 分层 转 向 结网 ,在 网状传播力量的不断冲击下 ,个人的主体价值将得到 前所未有地张扬 ,集中在政府的权力将开始分散 ,权 力的最终流向,是社会 、是大众 ,是一个个独立 的公 民个体 。 ”开放社会将倒逼政府 和企业 的权力结 构。企业生产模式将转向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 ,商业 模式将逐步转 向商务智能。政府必须打造一个开放 、 法治 、透明而精细化的政府 ,用 自下而上 、扁平化的 组织模式代替 自上而下的集权式垂直管理体制。第 三,从思维方式来看 ,人们思维方式将发生变革。第 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数据化。大数据的开发和运 用将导致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突出地体现在人 类思维不再探究因果关系,而是注重相关关系。在以 前的时代 ,人们倾 向于找到一切事情发生背后 的原 因,强调凡是 皆有因果关系,人们的思维方式受 因果 关系的控制。大数据时代对人类思维方式最大的挑战 是,“ 社会需要放弃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仅需关 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需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 知道为什么。这就推翻了自古以来的惯例 ,而我们做 决定和理解现实的最基本方式也将受到挑战” _ l 引,同 时也将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噱头而是机遇。就 中国而 言 ,对这次机遇应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近年来我 国 大力建设创新 型国家,支持 自主创新 ,取得 了一大 批科研成果 ,但不 可否认 的是我 国整体创新能力仍 落后与欧美发达 国家。面对突如其来 的第三次工业 革命,学术界出现了盲 目乐观的声音,如中国应充 当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领军者 ,中国抓住这次新工业 革命的契机实现弯道超 车,等等。我们应该理性地 看待我国已有工业基础和这次新工业革命 ,全 国政 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 中说 ,“ 不可否认 ,有些舆论对传统工业存在一定偏 见 ,对我国工业化处于何种 阶段也有不同认识” 。 目 前,我国还处于传统工业革命的追赶阶段,与发 达国家 的工业化水平差距还很大 。例如 ,我 国生产 的大多数新型产 品的核心技术拥有率只有 4 0 。高 技术产业总体外资市场控制率更高 ,如 电子计算机 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的外资市场控制度最高 ,在 2 0 0 0 年就 已突 破 8 0 ,2 0 0 3年 突 破 9 0 大 关 ,直 至 2 0 0 7年达到 了 9 5 1 4 !再 以第三次工业 革命 的关 键技术 3 D打 印技术为例 ,据 沃勒斯 报告 2 0 1 2 ) ) 显示 ,截至 2 0 1 1 年 ,全球累计销售 4 9万台工业级 3 D打印机 ,其 中近四分之三由美 国制造 ,以色列和 欧洲各 国的份额分别 为 9 3 和 1 0 2 ,中国生产 的设备仅 占3 6 ,与 日本相 当。在 “ 财经 年会 2 O 1 3 预测和 战略”讨论会 上 ,中国网通前首席 执行官田溯宁指出:“ 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核心技术 中 国基本上还没有 ,基本靠 国外 的 。 ” 在这样 的国 情基础上 ,我国要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占据一 席之地 ,必须秉持谨慎乐观 的态度 ,通过体制机制 改革来促进产业结构 的转型升级 ,防止 出现违背科 技规律的浮夸风现象。 4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理想还是现实 里夫金说 : “ 即将 爆发 的第 三次 工业革 命 ” , 经济学人指出: “ 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 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理想还是现实,这是众多学 者讨论 的诸 问题之 一。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 先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保尔 忙图认为 ,l 8世纪的产业革命 ( 工业革命 )有其历 1 5 6 闫海潮 :第三次工业革命 四题 史必然性。它是多种因素长期孕 育的结果 ,而非瞬 间从天上掉下来的 ,“ 我们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是奇迹 般一下子出现 的,也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是老早就准 备好了的 、是预报 出来 的、早就有 了轮廓的我 们知道在机械化以前就有 了机器 ,在工厂以前就有 了手工业场 ,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到来 和工厂无 产阶 级的形成之前就有 了同盟和罢工。但是 ,在 活动如 此缓慢的社会的总量 中,一个 新成分的作用 并不是 从其一出现时就可以感 觉到的。我们不仅要注意它 的存在,而且要注意它所 占的与周 围事实相 比较的 位置 ,和历史地位。产业革命正是那些 以前还未发 展起来的力量 的发展 ,正是那些直到彼时仍 然潜伏 着或者睡着 的种子骤 然萌发和突然开花 。 ” 工业 革命的发生是渐进 的 ,生活在其 中的人们并 没有意 识到它的存在。如亚当 斯密在工业革命期 间完成 了 国民财 富的原 因和性 质的研 究 ,但他并没有 注意到当时出现 的、并 被后人所 关注 的工 业革命 。 除斯密 外 ,同时代 的大卫 李嘉 图、马尔 萨斯 等 “ 古典经 济 学家 竞未 能 认识 发 生 在他 们 身边 的事 情 不仅经济学领域如此 ,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历 史学家马蒂诺 、麦考 莱、小说 家狄更斯 等,在他们 的著作 中均未使用 “ 工业革命”一词。即使到了 l 9 世纪中期和随后的几十年,也几乎没有人在写过去 的历史时谈到 叫作 “ 工业革命” 的事情 。可见 , 当时的人们并没有 注意到 自己生活在被后人 称为工 业革命 的时代。 工业革 命 的 “ 革命 ” 不是 突然 、爆 发 式 的革 命 ,而是一场静悄悄 的、渐进的革命 。在谈到工业 革命时,布罗代尔曾说 :“ 工业革命本身就是用词不 当。从词源上讲 , 革命 是说一个轮子或星球 的 转动 ,是一种快速运 动,刚开始转动 ,就知道它快 要结束 。可是 ,工业革命 是典型的慢速运 动,初期 几乎不被人注意 。 ”工业革命往往缺少戏 剧性的 高潮 ,它的影响是相对的 ,它的意义只有在 回顾的 时候才能显示 出来。工业革命反映 了长达几个世纪 的发展 ,展示此前几 个世纪 一点一滴 积累 的变化 , 这些变化不是突然出现 的,而是经过长期积累性 的 发展 ,它 “ 是一个渐进的、不露声色的 、往往难 以 辨认 的长 时段 过程 。 ” 任何一次工业革命都有其 内在的必然性和外在的 现实性,都要经历相当长的准备时期 ,都是一个渐进 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不论是第一次工业还是第二次工 业革命,当蒸汽机、电报电话、机器大工业等新技术 和新管理模式出现时,即使当时最具有洞察力和前瞻 性的理论家和政治家 ,都没有意识到新技术和新管理 模式将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的革命性影响。当它们在 完成了人类的进步发展之后 ,后代人才对它进行了定 义和归纳。同样 ,我们今天也身处新工业革命的变革 之中,新能源 、新材料 、数字化制造 、移动互联 网、 航天科技等新科技 ,以及众包 、免费等管理新模式正 快步走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如苹果 、 阿里巴巴等企业 以及开源运动 、D I Y运动 、大数据开 发等都在各 自领域中引发了革命性变革,已经给人们 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新科技和新管理模式 还未形成综合创新 ,未形成完整 的创新路线图,未引 起社会的深刻变革 ,身处其中的我们也未感觉到剧烈 的变动 ,也无法预测哪种技术会对未来产生革命性的 影响。所以,我们说当前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既是现实 又是理 想 。 参考文献 : 1 克拉克 下一站 :绿色工业革命 Nj 文汇报 ,2 0 1 21 0 0 8 (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