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pdf_第1页
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pdf_第2页
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pdf_第3页
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pdf_第4页
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 1 卷 2 0 1 3年 1 1 月 分析化学 ( F E N XI H U A XU E) 评述与进展 Ch i ne s e J o u r na l of Ana l yt i c a l Ch e mi s t r y 第 1 1 期 l 7 6 21 7 7 2 g i 评述与进展 ; ( 璺 写 石 e DOI :1 0 3 7 2 4 S P J 1 0 9 6 2 0 1 3 3 0 2 5 2 树 枝状 大分 子及 其在 分 析 化学 中的应 用 付 丛李建平 (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桂林 5 4 1 0 0 4 ) 摘要树枝状大分子是一类能够精确设计, 通过枝化单元逐步重复增长人工合成出来的一类新型化合物。 它们一般具有对称的高度枝化结构, 分子内含有大量的空腔 , 同时表面分布大量的官能团, 可以实现多种特殊 的功能。本文介绍了树枝状大分子的基本概念, 着重评述了树枝状大分子在分析化学中的最新应用, 同时简 单介绍了其在纳米科学、 制药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的一些应用情况。 关键词分析化学; 树枝状大分子; 评述 1 引 言 高聚物分子有多种构形 , 它们可以呈线型, 胶联状或者枝状。其 中呈现高度枝化的高聚物与树枝的 结构非常相似 , 因而称为树枝状高聚物。 自上世纪 8 0年代中期提出了树枝状大分子 的概念以来 1 , ,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呈指数增长。树枝状高聚物主要包含以下 3种类型 : ( 1 ) 随机枝状 高聚物 这类物质属于树枝状大分子 , 由 A B 型 ( x 2 ) 的单体聚合而成。这类高聚物分子的大小和结构无法 控制。( 2 ) 嫁接树枝状 高聚物这类分子是由带活性 的低聚物或者聚合物聚合 而成。它们要 比一般树 枝状大分子大得多。( 3 ) 树枝状大分子( D e n d r i m e r , D D) 及树枝状大分子单元 ( D e n d r o n ) 树枝状大分 子定义为具有有序的高度枝化的、 低分散度的 、 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它们含有一个核心 , 并从核心延伸 出由重复单元组成的枝和 由大量终端官能 团组成 的分子表面。其中一次重复生长出的单元称为一代 ( G e n e r a t i o n , G) 。仅含一部分树枝状大分子结构的树枝状大分子单元 , 因具有相同结构 , 而归于此类。 D D的结构通常包括三部分 : 作为起源的核心 ; 一系列的 由重复 的分子单位组成 的微小区域 , 区域 内存在许多空隙和孔穴 ; 终端的单元 , 同时还可进一步进行反应产生枝化。 D D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例如 , 它们具有高度枝化的结构 , 在树枝之 间存在大量 的空间, 这使 它们成为主客体化学研究的适宜对象。绝大多数高代数 的 D D具有球型结构 , 且表面含有大量官能团, 可以作为化学反应中的活性位点。现在 1 3 1 3已成为无机化学 、 有机化学 、 高分子化学 、 配位化学和生命 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 并主要集中于合成 、 靶向给药 、 生物和纳米技术 、 催化剂及检测等方面 。 2 树枝状大分子合成及其应用 D D是 由核心逐步 向外重复反应形成围绕核心的具有高度枝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经典的 D D合 成方法包括收敛合成法和分散合成法 , 最近又 有许多新 的合成方法见报道 J 。 例如, C h a t t e r j e e和 R a ma k r i s h n a n 提出 了一种 M e 0 丫o M 。 合成无缺陷的聚二巯基流缩醛 的方法 , 产物的分 支 H s 率 ( D B ) 可达到 1 0 。在熔融态、 酸催化条件下, 含有 L “ 二甲缩醛和巯基的A B 型单体可以快速的自缩合形 成树枝状高聚物 , 反应过程如右: 2 0 1 3 - 0 3 - 2 3收稿 ; 2 0 1 3 -06 -02接受 本文系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N 0 2 1 1 6 5 0 0 7 ) 和广西 自然科学基金( N o 2 0 1 2 G X N s F AA 0 5 3 0 3 2 ) 资助 E ma i l :l i k i a n p i n g 2 6 3 n e t 第 1 1 期 付 丛等: 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 7 6 3 N MR显示单硫缩醛不稳定 , 可迅速反应生成二 甲缩醛 , 生成无缺陷的高聚物。S e g a w a等 最近也 报道了一种利用 S u z u k i Mi y a u r a偶联反应聚合含苯基硼酸频哪醇脂 和二溴噻吩合成 D B达到近乎 1 0 的树枝状化合物的新方法。这些合成方法的研究重点是 D D的表面官能化 , 即合成具有新型结构功能 的 D D 9 。通过对 D D表面或者内部进行修饰来改变其表面结构和性质 , 能够增加 D D的水溶性 、 生物 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1 。 。 “ 。近期这方 面的研究主要集 中于对一些常见树枝状高分子 ( 如聚酰胺一 胺 P A MA M和硅烷或硅氧烷等类的) 的表面官能团化。例如 , 表面修饰碳水化合物后能使 D D与多种化合 物配合 , 已被用于免疫学研究 1 2 。A r a v i n d等 研制了一种聚酯类 的 D D, 它能够向特定的器官定向给 药。B a o 等 合成了一种无生物排斥型的可生物降解 的亲水亲油型聚脲脂类 D D。用 D, 一 丙氨酸和羟 甲基二甲氧环戊酮取代异氰酸盐作为催化剂。合成过程绿色环保 , 其 中两种水溶性的染料通过合成 的 载体从水相定向转移到氯仿中, 说明这种合成胶束可在两相反应 中作为载体 。I J i u等 以聚乙烯亚胺 为核心, 再连接不同代 的基于 2 , 2 二 ( 羟 甲基) 丙酸的部分树枝状大分子单元作为延伸出的树枝 , 合成 了一种可容纳亲水客体的纳米载体 D D。 D D在医学、 催化剂等方面有许多的应用 。在工业上已经把内部包裹了过渡金属纳米粒子的 D D用 作催化剂。例如 G r o s s 等 发现了一种基于 A u N P s P A MA M 的均相 催化剂 , 并用 于催化烯烃环丙烷 化重排反应 , 催化效果较好 。D D同样可 以在不对称合成 中用作手性催化剂 7 1 。在 医学研究领域 , D D也有许多应用 1 9 , 2 o 。根据 D D的形状和大小 , 可将其用作不同药物和显像剂的载体 。药物化学 中 要求 D D毒性低 , 且不易引起抗药性 。合成 时通过控制它的结构 ( 包括大小、 形状 、 树枝延伸长度及密 度 、 表面官能化程度 等) , 就可满足各 种特殊 的需要 。D D修饰药 物 已应用 于组织工程 学 、 伤 口愈 合 、 抗 H I V治疗 、 光能疗法 和基因疗法 ( b 。在靶向给药方面 D D用作纳米载体亦有报道 。 例如 T e o w等 报道了基于 3代 P A MA M 的载体可 以增加紫杉醇透过细胞膜 的能力。H u等 提出通过 1 , 3 丙磺酸内酯乙酰功能化 P A M A M和聚丙烯亚胺( P P I ) , 进而在其 内部得到两性离子作为抗癌药物 甲氨 蝶呤钠的载体。研究显示该 D D具有良好的给药持续性和生物相容性。此外 , 还有树枝状大分子应用于 涂料 墨水 , 、 添加剂 、 发光电器元件 、 除氧剂 等方面的报道。例如 , D o l l y和 K e l l y等 引开发 了一种基于 P A MA M型防水剂的飞机涂料。涂料涂覆时间快 , 储存时间长 , 产率高。 3 树枝状大分子在分析化学 中的应用 3 1 D D在光学检测中的应用 D D在光学检 测 中的应用 集 中体现 在发 光分 析方 面。发光 分析 可分 为光致 、 化 学 ( C L ) 、 电致 ( E C L ) 、 辐射和热致发光等。发光法在发射光子的同时 , 分子中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转移到能量 较低 的稳定态 , D D的光致能量 电子转移效应和光收集效应可增强发光强度 ; 同时 , D D连接 的具光 活性 的分子 , 如发色团、 荧光 团或发光体 , 也进一步增大了发光强度 , 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B a l z a n i 和 V S g fl e 等在不 同代数 的 P P I四周修饰了大量可 发光的丹酰基团 , 以产生放大 的荧光信 号 I 3 。L v a n o v a M i l s e v a等 首次合成了一种四方形的纳米粒子 。它是以 P A MA M作为核心 , 在其表 面连接荧光引发 转移一 终止剂 S 一 ( 羧丙基 ) , 一 二乙基 二巯基氨基 甲酸 ; 然后 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 体 , 三羟 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 C N D D A) 为交联剂 , 乙酰胍胺为模板分子进 行化学聚合 , 用于荧光法检测 乙酰胍胺 , 检出限能达 3 1 0 m o L L 。其中 S ( 羧丙基 ) 一 , 一 二 乙基一 二巯 基氨基甲酸可 以用来控制纳米粒子的体积 , 同时还可以在紫外光照射下再次引发聚合 , 从而对 P A M A M 进行精确控制 , 通过这种方法 , 合成了粒径为四方形结构的纳米粒子。 G r a b c h e v等_ 3 首次合成 了一种能够发 出蓝色荧光 的 D D( 如图 1 A所示 ) , 并用 于荧光检 测 F e 。 他还报道了一种结构类似 的以 4 一 _ 甲基哌嗪一 1 , 8 一 萘二 甲酰亚胺结尾的 P o l y - p r o p y e n e a m i n e ( P P A) 树枝 状大分子 , 如图 1 B所示 , 并用于检测不 同的重金属离子 。结果显示 , 不同的金属离子对其激发波长 有影响 , 因而该 D D可用于多种金属的荧光检测 。 D i n g等 3 提 出用 D H 2 B C z 有机凝胶作为荧光猝灭剂用于爆炸物 T N T和 D N T气体 的检测。他们 发现这种基于咔唑结构的 D H 2 B C z 树枝状大分子能够 自组装形成三维 的交叉网状纤维结构 , 并在总体 分 析 化 学 第 4 l 卷 A 图 1 蓝色荧光 D D的结构( A) 以及 4 _ 甲基哌嗪 1 , 8 - 萘二甲酰亚胺标记的P P A D的化学结构( B ) 3 8 F i g 1 S t r u c t u r e o f b l u e f l u o r e s c e n t d e n d r i m e r( A)a n d c h e m i c a l s t ruc t u r e o f 4 - N- m e t h y l p i p e r a z i n e 一 1 , 8 - n a p h t h a l i mi d e 1 a b e l l e d p o l y p r o p y l e n e a m i n e( P P A)d e n d r i me r( B ) 。 上分层 。因为咔唑结构富含电子, 可以作为电子的给予体 , 同时材料具有多孔性的三维结构 , 故可 以作 为高效 的荧光猝灭剂。S u n等。 加 利用拉曼表面增强效应测定痕量 D N A, 该方法中通过共价结合纳米金 粒子的 s s D N A连续有序杂交 , 生成网格型树枝状分子 , 导致拉曼光谱信号增强 , 产生了信号放大作用 。 该传感器利用 D N A的特异识别性和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效应 , 大大提高了拉曼光谱检测法的灵敏度。 表 1中列出了一些树枝状大分子应用在发光检测 中的其它应用实例 。 表 1 树枝状大分子在发光检测中的一 应用 T a b l e 1 O t h e r e x a mp l e s o f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d e n d r i me r s o n l u mi n e s c e n t d e t e c t i o n RL S:Re s o n a n c e l i g h t s c a t t e ri n g;S P F S:S u r f a c e p l a s ma f i e l d e n h a n c e d flu r e s c e n c e s p e c t r o s c o p y;E CL:E l e c t r o c h e mi l u mi n e s c e n e;S P R :S u r f a c e p l a s ma r e s o n a n c e;P AMAM :P o l y a mi d o a mi n e; T:Tr i n i t r o t o l u e n t ; MNP:4- Me t h o x y - 2 一 n i t r o p h e n o l ;ACNB:2- Ami n o - 5- e h l o r o - 1 3 - d i n i t r o b e n z e n e;DNT: 2, 4- Di n i t r o t o l u e n t ;DMNB:2, 3 - Di me t h y l - 2, 3 - d i n i t r o b u t a n e;ATP:Ad e n o s i n e t r i p h o s p h a t e 。 1 7 6 6 分 析 化 学 第4 1卷 子叶酸 F A与功能单体 T A T 、 引发剂 A 1 B N、 交联剂 E G D M A按一定 比例混合反应生成分子印迹聚合物, 其中 F A位于反应生成的树枝状的大分子内部 ( 如图 3所示 ) 。然后把分子印迹聚合物固载于覆盖有溶 胶一 凝胶薄膜的铅笔芯( 碳电极) 表面制得传感器 , 检出限可达 0 0 0 2 I g m L 。 MI P- s o l g e l mo d ifie d P GE 图3 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原理和聚合物结构图 F i g 3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mo l e c u l a r l y i mp r i n t e d e l e c t r o c h e mi c a l s e n s o r a n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mo l e c u l a r l y i mp r i n t e d po l y me r K o h等 6 7 研制了一种 MI E C S , 他们 以 D D与一种 P t 离子 的络合物相连制成模板分子 , 随后模板分 子与交联剂丙烯酸 甲酯化学聚合成 MI P 。O r a l 等 报道了一种对 p H敏感 的葡萄糖分子印迹电化学传 感器。他们首先用 甲基丙烯酰氯连接聚乙二醇 D D, 然后利用化学聚合 的方法与模板分子 D- 葡萄糖共 聚成膜 , 进而制作选择性的分子印迹传感器 。结果显示选择效果 良好。L i a n等 提出了一种基于环糊 精修饰多壁碳纳米管的金霉素分子印迹传感器 。首先在金电极表面固定环糊精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作 为基质 , 再在其上沉积固定有金纳米粒子的 P A MA M, 最后用化学沉积 的方法进一步生成金霉素分子印 迹膜。该传感器检出限达到 4 9 x 1 0 m o l L 。 D D在气体传感器研究方面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已有许多相关文献报道。这主要是 由于 D D 气体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 高选择性等优点。其检测原理主要是利用功能化 的 D D为 目标分子的选择 性吸附提供位点 , 通过检测相互作用导致 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得知检测气体分子存在的信息。S o n g等 制备 了4代 的基于硅氧烷的 D D, 并用二茂铁修饰于 D D的终端制成 C O传感器。结果表 明在 C O体积 浓度为 4 0 以内时, 相较于二茂铁直接固定法 , 线性范围增大了 1 0倍。这就证 明了该 D D是制备气体 传感器的良好材料 。K r a s t e v a等 使 用金纳米离子和不 同种类 的 D D( 包括 聚亚苯基 ( P P h ) 、 P P I 和 P A M A M) 制备了对蒸汽敏感的薄膜电阻器。D D作为纳米粒子间的交联剂, 同时为待测物提供连接的 活性位点。传感器的选择性由 D D的溶解度决定 。G a o 等 制备了基于炭黑绝缘体的化学阻抗型蒸气 传感器 , D D作为聚合物成分 。与未加 D D传感器相 比, 以氨基为终点 的 D D与炭黑形成复合离子使传 感器对羧酸类蒸气的敏感度有很大提升。 离子传感器也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因 D D有坚固的分子结构, 它可 以与某些离子相互作用从而 对其具有识别能力。最近有许多关于 D D用于检测重金属离子和废水处理上的应用。S e t h i 等 开发 了一种 N a 离子选择电极。将 以末端接硅冠咪 的硅烷 D D、 聚氯乙烯 、 四苯硼钠、 邻苯二 甲酸二辛酯 以 1 : 3 3: 1: 6 5的比例制成聚醋酸乙烯酯( P V C) 薄膜 , 膜中掺杂了冠醚结尾的硅烷 D D, 该硅烷 D D能够与 第 1 1 期 付 丛等: 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N a 络合 ( 如图 3 A) , 对离子识别起主导作用。他还报道了一种基于 , 7v 一 二丁二酰胺 D D电活性物质的 阴离子传感器 , D D的结构如图 3 B所示 , 该 D D是 N O 一 的良好载体。离子选择性 电极的制作步骤如 上所述, 选择性良好。表 2中列出了一些树枝状大分子在电化学传感器中应用的其它实例。 表2 D D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一些应用示例 T a b l e 2 O t h e r e x a mp l e s o f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d e n d r i me r s i n e l e c t r o c h e mi c a l s e n s o r s CV :Cy c l i c v o h a mme t r y ;EI S:Ah e r n a t i n g c u r r e n t i mp e d a n c e;DP V : Di ff r e n t i a l pu l s e v o l t a mme t r y;I - T:C u r r e n t t i me 3 3 D D在质量敏感型传感器中的应用 石英 晶体微天平工作时要建立包含合适 的主体分子 的敏感层 , 这样当特定 的客体物质( 离子或分 子 ) 发生主客体作用进入敏感层后就可导致重力 的变化 , 从 而进行检测。物质主体 ( 如 D D等 ) 可以通 过点喷涂 的方式在天平表面形成均一层。待测物的吸附可导致振荡器频率下降, 降低程度与质量成反 比, 而频率转化成可以检测到的电信号。如果传感器对混合物 中的待测物有足够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 即可定量检测 。S u等 研制了一种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测量空气湿度的传感器。首先合成金纳米 粒子修饰 的 P A MA M薄膜 , 水蒸气吸附于 P A MA M A u N P s 形成的薄层上 , 从而引起薄膜重量的改变 , 进 而衡量水蒸气的含量。实验 中测量了吸附动力学常数和分子结合常数 , 并考察 了金纳米粒子数量与氨 基数量及灵敏度的关系,发现与一代相 比, G 5 P A MA M- A u N P s 更加灵敏 。 3 4 树枝状大分子在各种成像技术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 ( MR I ) 技术能够照见体内的器官组织和血管 。随着研究的进展 , 开发出了许多低毒 性的, 能定向给药的长持续性的含 D D的造影剂 。例如有些 D D能够与特定种类的化合物相连做显 影剂 9 4 。S c h e r i n g开发了一种称作 G a d o m e r - 2 4的显影剂。它以均苯三酸为核心 , 二代赖氨酸树枝状 大分子单元连接 2 4个 G d 大环多胺配合 物作为延展部分 。如图 4所示 , K l e mm等 发现 , 一种 能与钆共轭的聚酰胺脂类 D D具有很好 的水溶性和低毒性 , 且能显著 降低弛豫时间。Wa n g等 用 叶 酸修饰包裹金纳米离子的 D D作为纳米探针在体内及体外检测肺癌。该显影剂不会影响细胞形态、 活 性和生命周期 , 说明它在给定浓度范围内有 良好的生物兼容性。 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 ( S u r f a c e p l a s ma F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 , S P R I )是一种实时免标记高通量的成像分 析新方法 , 能够对分子的行为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分析 , 尤其适合生物分子识别等研究 , 在生命科学 临 床医学药物筛选及食品检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J 。已有许多树枝状大分子作为基质用于固定 l 7 6 8 分 析 化 学 第 4 1 卷 EDC, HOBt DM S O u al 0 I “ “q, Co mp l e x =4 OH a sa s t a t l s U c a l me a s u r e 图4 G d T A C N b i s - ( 1 一 Me ) - 2 , 3 - H O P O T A M e t h y l a m i n e 螯合物与 E A树枝状大分子的结合产物 F i g 4 C o n j u g a t i o n o f t h e G d T A C N b i s 一 ( 1 - M e ) -2, 3 - H O P O T A M e t h y l a m i n e c o mp l e x w i t h t h e E A d e n d r i me r 待测物质应用于 S P R I 技术中的报道。Ma r k等利用 4 G P A MA M 固定 D N A和蛋 白质于氨基巯基十一烷 基质上 , 并用 S P R I 成像 l O O 。P i l l e t 等 1 叭 在基质表面固定树枝状大分子用于 S P R I 检测 D N A与蛋 白质 之间的相互作用 , 灵敏度大大提高。 同样有一些关于树枝状大分子包裹量子点用于成像 的报道。例如 J o a q u i m等 开发了一系列的 有不同代数的聚丙烯亚胺 , 包裹不同量子点后用于实际检测。 3 5 树枝状大分子在分子印迹及相关技术 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 MI T ) 由于具有特异识别性能, 已广泛用于化学传感器研究 中_ 1 J 。在分子 印迹 膜合成过程中, 目标分子或者它的类似物( 模板分子 ) 与功能单体 相结合形成分子印迹 聚合物 ( MI P) 。 经洗脱步骤后 , 由于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在形状 、 大小和活性位点上能够互补 , 因而形成的印迹孔穴可 以选择性 的识别模板分子 I o 5 。D D的结构特点使它可 以作为功能单体 , 模板分子可 固定在 D D中各部 分 。Z i m m e r ma n研究组在这 方面做了许多 的工作。例如 , 他们合成 了模 板分子位 于核心部分 的 D D ( 图 5 ) 。模板分子能够与扇形的树枝状大分子单元形成球型的大分子, 位于核心位置的模板分子可 以 在特定的洗脱液中洗脱下来 , 而其余的部分不受影响 , 这些聚合物也称 为单分子印迹 D D( 又称 MI D, M 0 n o m 0 l e c u l a r l y i m p r i n t e d d e n d r i m e r ) 。MI D有许多优势, 如结合位点几乎相 同, 每个分子只有一个 印迹 图 5 G d 一 1 , 4 , 7 - t r i a z a e y c l o n o n a n e ( T A C N) 一 b i s 一 ( 1 - Me ) -2, 3 - h y d r o x y p y r i d i n o n e ( HO P O) 一 t e r e p h t h a l a m i d e ( T A M) 一 e t h y l a m i n e 螯合物与氨基脂类树枝状大分子的结合产物 F i g 5 C o n j u g a t i o n o f G d - 1 , 4 , 7 - t r i a z a e y e l o n o n a n e ( T A C N) 一 b i s 一 ( 1 - Me ) -2, 3 - h y d r o x y p y r i d i n o n e( H O P O) -t e r e p h - t h a l a m i d e( T A M) 一 e t h y l a m i n e c o m p l e x w i t h t h e e a s t e r a m i d e d e n d r i m e r , 器 第 1 1 期 付 丛等: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 7 6 9 孔穴, 模板分子能够完全移除, M I D能够在常用的有机溶剂中溶解等 嘶 。 。例如, 在 2 0 0 2年他们合成了 一 系列的 F r r c h e t 型 MI D 【 1 o 7 。这些 MI D均以卟啉类似物作为核心 , 在其上修饰扇形 的树枝状大分子单 元。他们还合成了以丁二胺为核心 , 在其两端连接苯偶氮基类似物 的 D D【 l o 8 。这些 D D为分子印迹技 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因为功能化的 D D上易修饰具有识别特定物质 的官能 团, 因而也能够用 于混合物 的分离和提纯。 D u a n等 呻 。 开发 了一种可以在高压下分离 C O 的薄膜 。结果显示该膜 C O : H 的选择性系数相对稳 定 , 可以作为传感器的选择性部件。S e l l e r g r e n 等 m 提出一种使用功能化的 D D作为模板分子合成分 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他们分别以带氨基、 羧基或硼酸根的化合物等作为目 标分子, 首先用 D D表面的 功能基 团与多肽、 糖 、 氨基酸等连接, 使 D D功能化 , 然后 以苯乙烯 、 甲基丙烯酸或丙烯酰胺作为功能单 体 , 以功能化 D D复合物作为模板分子进行化学聚合成膜。将 D D复合物一并洗脱 , 从 而在膜 内形成能 够与这些带氨基 、 羧基或硼酸根化合物结合的空穴, 进而进行分离测定 。 4展 望 树枝状高分子的研究及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 D D在分析化学 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 许 多 D D已经商品化 , 但 D D的研究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与挑战。一方面 , 需要合成更 高代数 ( 几 十甚 至上百的) 的 D D; 同时要提出具有更高产率的新合成方法。另一方面, 需要根据 D D应用领域的不同合 成更多的功能化 D D。另外 , 合成新功能的 D D也可为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提供新 的研究方 向, 甚至引导出新 的检测原理。因此 , 关于 D D的研究将会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Re f e r e nc e s 1 T o m a l i a D, B a k e r H, D e w a l d J , H a l l M, K a l l o s G,Ma r t i n S , R o e c k J , R y d e r J ,S mi t h P P o l y m , 1 9 8 5 ,1 7 ( 1 ) : l 1 7-1 32 2 R o u s h W R, A d a m M A,H a r ri s D J O r g C h e m ,1 9 8 5 , 5 0 ( 1 1 ) : 2 0 0 0 2 0 0 3 3 S i n g h S , L o h i y a G, L i m b u r k a r P ,D h a r b a l e N, Mo u r y a V A s i a n P h a r m , 2 0 0 9 , 3 ( 3 ) : 1 7 8 - 1 8 7 4 Vo g t l e F,R i c h a r d t G,W e r n e r N De n d r i me r C h e mi s t r y:C o n c e p t s ,S y n t h e s e s ,P r o p e r t i e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We i n h e i m :W i l e y - VC H,2 O 0 9:1 6 5 e b e s t f k J ,R e i n i g M,J e e k J B i o m e d i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P e p t i d e 一 ,G l y c o a n d G l y c o p e p t i d e D e n d r i m e r s ,a n d A n a l o g o u s D e n d r i me r i c S t r u c t u r e s N e w Y o r k :S p ri n g e r , 2 0 1 2 :( a )5 5 - 8 1 ,( b )1 4 1 - 1 4 7 6 S a n c h e z N a v a r r o M,R o j o J N a n o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o r g a n ic N a nop a r t i c l e s V s O r g a n i c N a nop a rt i c l e s L o n d o n :E l s e v i e r , 2 01 2:41 43 7 C h a t t e q e e S , R a m a k r i s h n a n S A C S Ma c r o L e t t e r s , 2 0 1 2 , 1 ( 5 ) : 5 9 3 - 5 9 8 8 S e g a w a Y, H i g a s h i h a r a T ,U e d a MP o t y m C h e m , 2 0 1 3 ,( 4 ) , 1 2 0 8 - 1 2 1 5 9 Mo o r e fie l d C N,P e r e r a S,Ne w k o me G RDe n d r i me r B a s e d Dr u g De l i v e r y 臃 :F r o m T h e o r y t o Pr a c t we W e i n h e i m : W i l e y VCH 2 O 1 2:1 5 4 1 0 L o n g m i r e M, C h o y k e P L, K o b a y a s h i HC u r r T o p Me d C h e m , 2 0 0 8 , 8 ( 1 4 ) : 1 1 8 0 1 1 B e r g A,P e t e r s F,S c h n a b e l r a u c h MBi o l o g ica l A d h e s iv e S y s t e Ne w Y0 r k :S p ri n g e r ,2 0 1 0:2 6 1 - 2 7 2 1 2 S v e n s o n S , T o m a l i a D A A d v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R e v , 2 0 1 2: 6 4 ( S ) : 1 0 2 - 1 1 5 1 3 A r a v i n d A, D e e p u A, K u ma r K S I n f e c t io us Dis e a s e s , 2 0 1 2 ,1 2 ( S u p p l 1 ) : 5 1 4 B a o Y, He J ,“ Y L G r e e n C h e m , 2 0 1 2 , 1 4 ( 8 ) : 2 2 4 3 - 2 2 5 0 1 5 L i u Y, F a n Y,L i u X Y, J i a n g S Z ,Y u a n Y,C h e n Y,C h e n g F, J i a n g S C S o a Ma t t e r, 2 0 1 2 , 8 ( 3 2 ) : 8 3 6 1 - 8 3 6 9 1 6 G r o s s E, L i u J H C, T o s t e F D, S o m o r j a i G A N a t C h e m , 2 0 1 2, 4: 9 4 7 - 9 5 2 1 7 J o h n A, M N a e h t i g a l l F , S S a n t o s L C u r r O r g C h e m , 2 0 1 2 ,1 6 ( 1 5 ) : 1 7 7 6 - 1 7 8 7 1 8 L i u J , F e n g Y, Ma B, H e Y M, F a n Q HE u r O r g C h e m , 2 0 1 2 , 2 0 1 2 ( 3 4 ) : 6 7 3 7 - 6 7 4 4 1 9 S h u m- T i m D,P r a k a s h S Na n o m a t e r i a l s i n Dr ug De l i v e r y,I ma g i n g,a nd l s u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Ho b o k e n:Wi l e y, 2 0 1 3:3 4 5 2 0 S v e n s o n S ,P md h o m me R K Mu l t if u n c t i o n a l N a n o p a r t ic l e s f o r D r u g D e l i v e ry A p p l ic a t i o n s :I mag i n g ,T a r g e t i n g a nd De l i v e ryNe w Yo r k :S p r i n g e r ,2 0 1 2:2 1 1 7 7 0 分 析 化 学 第 4 1卷 21 2 2 2 3 3 4 35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 9 5 O 51 5 2 53 5 4 5 5 56 57 58 5 9 G r i n s t a ff M WC h e mE u r , 2 0 0 2, 8 ( 1 3 ) : 2 8 3 8 2 8 4 6 G r i n s t a f f M WB i o m a t e r i a l s , 2 0 0 7 , 2 8 ( 3 5 ) : 5 2 0 5 5 2 1 4 Dz mi t r u k V,S h c h a r b i n D,P e d z i wi a t r E,B r y s z e ws k a MA d v a n c e s i n Na n o c o m p o s i t e T e c h n o l o g y L o n d o n:I n t e c h ,2 0 1 1: 3 6 1 3 7 4 Y o o n H J , J a n g W D P o r p h y r i n s P h t h a l o c y a n i n e s, 2 0 1 2 ,1 7 ( 0 1 ) : 1 一 l 1 O l i v e i r a J M, Ma n o J F , R e i s R L B i o mi m e t i c A p p r o a c h e s f o r B i o ma t e r i a l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Ho b o k e n : Wi l e y , 2 0 1 2 : 4 5 9 4 6 9 T e o w H M, Z h o u Z, N a j l a h M, Y u s o f S R, A b b o t t N J , D E m a n u e l e A1 n t P 。 , 2 0 1 2 , 4 4 1 ( 1 - 2 ) : 7 0 1 - 7 1 1 H u J , S u Y, Z h a n g H, X u T, C h e n g YB i o m a t e r i a l s , 2 0 1 1 , 3 2 ( 3 6 ) : 9 9 5 0 9 9 5 9 Do l l P F,Ke l l y S M S P a t e n t 1 9 9 7 0 4 9 7 7 4,1 9 9 7 Vi n c e n t M J ,Ch i s h o l m GUS Pa t e n t 6 0 9 6 8 0 1, 2 0 0 0 L i a n g Z, F a d h e l B ,S c h n e i d e r C J ,C h a f f e e A L A d s o r p t i o n , 2 0 0 9 , 1 5 ( 5 ) : 4 2 9 - 4 3 7 L e v e l l J ,Z h a n g S , I w Y, L 0 S C ,B u r n P , S a m u e l I O p t E x p r e s s , 2 0 1 2 , 2 0 ( 1 0 2 ) : A 2 1 3 - A 2 1 8 Hu L,Av a k i a n R W S Pa t e n t s 2 0 1 2 0 0 7 0 5 4 5,2 0 1 2 P i n a F,P a s s a n i t i P,Ma e s t r i M,B a l z a n i V,V g t l e F,Go r k a M,L e e S K,v a n He y s t J ,F a k h r n a b a v i HP h y s C h e m C h e mP h y s , 2 0 0 4 5 ( 4 ) : 4 7 3 4 8 0 B a l z a n i V, C e r o n i P ,G e s t e r m a n n S , K a u f f ma n n C, G o r k a M, V 6 g t l e F C h e mC o mm u , 2 0 0 0 ,( 1 0 ) : 8 5 3 8 5 4 V s g t l e F,G e s t e r m a n n S ,K a u f f m a n n C,C e r o n i P ,Vi c i n e l l i V,B a l z a n i VJ A m C h e mS o c , 2 0 0 0,1 2 2( 4 2 ) : 1 03 98 1 04 04 I v a n o v a Mi t s e v a P K,Gu e r r e i r o A ,P i l e t s k a E V,Wh i t c o mb e M ,Z h o u Z,Mi t s e v P A,Da v i s F,P i l e t s k y S AAn g e w C h e mI n t E d , 2 0 1 2, 5 1 ( 2 1 ) : 5 1 9 6 5 1 9 9 G r a b c h e v I , C h o v e l o n J M, N e d e l c h e v a A P h o t o c h e m P h o t o b i o 1 , A, 2 0 0 6, 1 8 3 ( 1 ) : 9 1 4 G r a b c h e v I , S t a n e v a D, D u m a s S ,C h o v e l o n J M Mo 1 S t r u c t , 2 0 1 1 , 9 9 9 ( 1 ) :1 6 - 2 1 D i n g Z , Z h a o Q, X i n g R, Wa n g X, D i n g J , Wa n g L , H a n Y J Ma t e r C h e m , 2 0 1 3 , 1 ( 4 ) : 7 8 6 7 9 2 S u n Y H,K o n g R M, L u D Q, Z h a n g X B, Me n g H M, T a n W, S h e n G L , Y u R Q C h e m C o m m u n , 2 0 1 1 , 4 7 ( 1 3 ) : 3 8 4 0 3 8 4 2 L i X, G a o J , L i u D, Wa n g Z A na1 Me t h o ds, 2 0 1 0 , 2 ( 8 ) : 1 0 0 8 - 1 0 1 2 R a s h a t a s a k h o n P,V o n g n a m K,S i r i p o r n n o p p a k h u n W ,V i l a i v a n T,S u k wa t t a n a s i n i t t MT a l a n t a ,2 0 1 1,8 8: 5 9 3 - 5 9 8 Y u Y, F e n g C , C a m i n a d e A M, Ma j o r a l J P , K n o l l WL a n g m u i r , 2 0 0 9 , 2 5 ( 2 3 ) :1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