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肾湿热症状.doc_第1页
中医中的肾湿热症状.doc_第2页
中医中的肾湿热症状.doc_第3页
中医中的肾湿热症状.doc_第4页
中医中的肾湿热症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研究2.1肾脏病中湿热证的表现和治疗湿热证在肾脏病中表现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以及肾、输尿管和膀胱结石、肿瘤等病理变化,尤其是感染、蛋白尿、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都与湿热有关。概括简述如下:感染与湿热证候在肾脏病过程中,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是感染。诸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皮肤感染、尿路感染、霉菌感染,患者中多数呈现不同程度的湿热证候的表现。我们曾经观察30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因各种感染诱发占25例,而这25例患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湿热证候表现,如浮肿,面红目赤,胸痞,口渴欲饮,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湿热之邪留于三焦,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水谷精微无以敷布,加之尿中蛋白漏出增多,正气日见虚弱。而在运用清利湿热、益气健脾药后,感染得到控制,邪去则正安,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蛋白尿与湿热证候在肾脏病过程中,蛋白尿的出现常责之于精微物质的外漏所致。表现在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中,辨证可见脾气虚弱、湿浊逗留;脾肾气虚、水湿内滞;脾肾两虚、湿热内蕴;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等等。其湿浊困脾,脾气受损;湿热内蕴,脾虚失敛;湿热伤阴,肾虚失固。最终发展成湿热伤及脾肾,脾虚不能敛精,肾虚不能固精。当然,也有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既见面浮足肿、面色?F049?白、形寒畏冷的一派阴寒之象,当为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所致,但又见病人常常伴见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而干,或有皮疹等水湿已化热的表现,此时调用清热利湿药后,常可收到明显的疗效。尿毒症与湿热证候从尿毒症前期、尿毒症期和尿毒症终末期的临床表现来看,处处可以反映出湿热病理变化。如:神志异常,夜间烦躁,白天嗜睡,甚则神识似清似昧,为湿热蕴结,化火上扰心神所致。呕逆不止,呕吐恶心,有时吐出黄水,有时吐出食物,舌苔厚腻,脉象弦滑,为湿热之邪郁阻,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所致。大小便异常,小便涩少,乃至不通,由湿热之邪壅结下焦,气不化水所致;大便溏稀而不爽,次数多而量不多,为湿热未化火,下迫肠道,邪未尽去;若大便秘结,且见呕吐,舌苔黄厚腻,脉象弦滑,为湿热化火,蕴结肠腑,此时用清泄、通利湿热和通腑、清泄湿热以后,症情得到缓解。从湿热理论来分析湿热之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医辨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湿热伤于肌表:多以外感湿热邪气为主,症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脘痞闷,舌苔薄腻,脉濡。肺主气,与皮毛相合,湿邪闭阻肺卫,肺气失于宣发,腠理开合失常,故恶寒少汗。热处湿中,且为湿遏,故虽发热而身热不扬。湿郁肌表,清阳被阻,所以头重如裹。湿性重着,客于肌表,故身重肢倦。胸闷脘痞为湿遏气机,升降失司引起。此为湿热初起,湿遏肌表之湿重热轻证。常见于急性肾炎,或者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湿热蕴毒:多以外感湿热毒邪所引起,症见头面或者全身水肿,尿少色赤,口干口苦,或者发热汗出,或者腹胀呕恶,或者便结不爽,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或者滑数,多见于皮肤疮毒引起。由于感受湿热毒邪,湿遏热郁,肾与膀胱失其开阖,气化失司,水液泛滥,壅于肌肤经隧之间,故头面全身水肿;湿热熏蒸,气机升降失常,故腹胀呕恶。膀胱气化失常,水蓄于内,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湿热上扰少阳,则口苦。发热,汗出,尿少尿赤,便结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为湿热阻滞之象。此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运用激素治疗以后,或者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患者。湿热困脾:多由湿热内生引起,或为湿热毒邪所致。根据湿与热孰轻孰重的不同,又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之分。其中湿重于热者,症见胸闷痞胀,恶心欲吐,便溏纳差,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小便混浊,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热重于湿者,症见发热,胸闷泛恶,口渴欲饮或不欲多饮,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湿热并重者,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胸中烦闷,纳少便溏,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慢性肾炎病理分型上为轻微病变型或者膜型的,湿热困脾中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为多见,与气虚、肾气亏损一起出现。而膜增殖型的患者,则湿热并重和热重于湿为多见,由于这类患者经过激素治疗,或者体质虚弱,内生湿热较多,造成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郁而化热引起。此外,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也可见湿热困脾而热重于湿的表现,症以呕吐恶心,大便干结,腰部疼痛,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滑数为主。下焦湿热:多由外感湿热毒邪引起,也有因湿热内生所致。症见小便频数,点滴而下,尿色黄赤,灼热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脐中,或伴腰痛拒按;或者寒热口苦,恶心呕吐;或兼大便秘结,或见血尿,苔黄腻,脉象濡数。此由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常见于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不全者,以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多见,由湿热偏于下焦较为突出,属急性发作;而慢性期以肾虚为本,另兼不同程度的下焦湿热。肾功能不全患者多见阴虚内热或者气阴两虚兼下焦湿热;也可见脾肾两虚,兼有水湿或者湿热蕴积下焦为患。至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乳糜尿更多见于下焦湿热证为主。2.2湿热证的治疗湿热证在肾脏病中,治疗以祛湿和清热为主要法则。临床上常取清热化湿、清热燥湿和清热利湿等法。徒化湿则热愈炽,有顾此失彼之虞。但在具体应用时,不仅要根据湿象和热象的孰轻孰重,决定祛湿和清热的主次,还要根据湿热所处的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清化、清燥、清利之法。由于湿热病邪容易弥漫三焦,故还需要考虑数法联合应用。兹分述主要治法:疏表宣肺、清热化湿用于外邪袭表,肺气失宣,湿邪郁滞化热之症。本法以宣通上焦胸肺气机,透化湿邪为主,佐以清热,中医有“湿热治肺”一说,意谓肺主一身之气,总领一身之气化,气化则湿亦化。从湿而论,如叶天士所说,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耳。至于热处湿中,湿裹热外,互为交混,故宜重在清化,湿化热清,湿去热退。此法在急性肾炎、蛋白尿长期不解,肾功能不全见外感湿热可用此法。辛开苦降、调畅枢机用于湿热瘀阻中焦,脾胃枢机不利,升降失和之症。其作用为醒脾燥湿清热,平衡中焦湿盛之偏。方用泻心汤或者黄连温胆汤等以分消走泄、调和脾胃升降之枢。亦可在黄连苏叶汤基础上加减。如果湿热毒秽偏盛者,当取芳香化湿之法以辟秽去浊,常用药为鲜藿香、鲜佩兰、鲜菖蒲,鲜荷叶、鲜银花,青蒿等。此法在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而湿重于热,中焦气机郁滞时常用。通阳化湿、分消三焦用于水湿化热,壅滞三焦而见全身浮肿,咳嗽,气喘,脘腹痞闷,尿少黄浊,大便不爽等症。其作用为分消宣化、通利小便,既可使三焦弥漫之湿得以从膀胱而去,又可使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后而热邪自透,从而阳气得通。在温病条辨中运用通阳利水法之要在于既注意到助膀胱气化,斡旋脾胃中阳之气,又注意到利三焦,宣肺气,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如草果茵陈汤治湿滞痞满之症,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小便的同时,又用陈皮、大腹皮,厚朴苦温燥湿行气,草果温通助膀胱气化,妙在茵陈一味导热下行,共奏通阳化湿之功。此法多用于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呈水肿为主的患者。清热泄湿、淡渗通利主要用于下焦湿热者,如下肢肿胀,少腹胀满,小便淋漓,涩滞不畅等。常用八正散方,使湿热之邪自小便而解。此法多用于急性肾炎、尿路感染。清热化湿、通腑化浊主要用于湿热蕴结肠道,气滞不畅,症见浮肿,少腹胀满,大便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者濡滑。常用宣清导浊汤合承气汤加减,使湿热之邪自大便而去。此法多用于肾功能不全。清热化湿解毒用于湿热胶结,化火成毒,热毒较重之证。取苦寒既能直清里热解毒,又可燥湿。常用五味消毒饮。此法可用于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炎用大剂量激素冲击而见热毒较盛者。下焦湿热伤阴,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猪苓汤。在具体选药时,必须要注意选用养阴不恋湿的药物,扶助正气,又防病情反复。根据湿热在肾脏病中治疗以祛湿和清热为两大法则,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归述常用方为八正散、三仁汤、王氏连朴饮、实脾饮、真武汤、枳实导滞丸、猪苓汤、温胆汤、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甘露消毒丹、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薛氏五叶芦根汤、黄连苏叶汤、藿朴夏苓汤、萆?F8F5?分清饮、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知柏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宣清导浊汤。由于清利湿热药物多属味苦,性寒凉之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合理应用清利药可以消除及缓解湿热之邪,抑制肾脏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促进肾脏病变的修复。2.3清利湿热为主的方药应用现代研究表明,清利湿热的方药在肾脏病的全过程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具有清热疏邪(抗菌、抗病毒、清除抗原)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有宣通肺气、开发脾气、激发肾气(改善机体免疫状态)的作用。临床及动物实验均证实能促进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减轻肾小血管的病理改变,改善肾功能和实验室指标等。这些可以从下列的治疗中体现出来。2.3.1急性肾炎以血尿、蛋白尿,伴有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及水钠滞留为其主要表现,其自然痊愈率高达90%,因迄今尚无阻断发病环节的有效药物,故康复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和支持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不利因素,防止病情迁移或者转成慢性肾炎、尿毒症,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急性肾炎恢复期的湿热未尽之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如水肿消退后的自感身热,多汗,多尿,甚至夜尿(为湿热自退);食欲差,腹胀便溏(为湿热留恋脾胃、湿重于热);腰部胀痛,有时尿少(湿热留恋下焦);微汗不彻,或一直无汗,面色白,双眼睑及颜面微浮(湿热留恋上焦);头昏头痛,多梦失眠,胸闷口苦,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弦(为湿热留恋肝胆)等,当然此时正气即气阴精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治当兼顾。根据湿热在三焦的不同表现加减用药,基本方为:杏仁10g,薏苡仁30g,白豆蔻5g,蒲公英15g,滑石30g,石韦12g,白茅根30g,黄芩10g,黄连5g,佩兰6g,山药30g,芡实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此时,尚可加入益气养阴固精之品。总之,对于急性肾炎恢复期的治疗一定要做到祛邪务尽,以免死灰复燃。2.3.2清利湿热治疗慢性肾炎45例总结一般资料: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有湿热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普通型22例,肾病型13例,高血压型10例,内含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者9例。男女比例为2916,平均年龄37.5岁。中医湿热辨证标准:主要症状,全身困重,尿色混浊,口苦,舌苔黄厚腻而干,脉滑数或濡数。次要症状:偏于上焦,见面赤,咽痛,咳嗽,午后低热;偏于中焦,见胸闷纳少,腹胀,口干不思饮,恶心呕吐,大便溏泄不爽;偏于下焦,见尿赤热痛,排尿不畅;偏于肌表经络,见关节胀痛,皮肤瘙痒,疖肿时起或发皮疹。以上主要症状具备2项或者次要症状具备4项即可诊断。治疗方药:患者每日常规中药汤药1剂,早晚分服,服药期间停服其他任何中西药物,注意起居、情志和饮食。2个月为1疗程。基本方即益肾合剂:白花蛇舌草3050g,半枝莲3050g,益母草1530g,金银花1530g,蒲公英3050g,紫花地丁3050g,扁蓄1015g,瞿麦1015g。治疗结果:45例中属普通型者22例,其中完全缓解11例,基本缓解7例,有效4例;属肾病型13例,其中完全缓解5例,有效3例。在4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8例,仅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56%。对蛋白的影响,24小时尿蛋白量,治疗前为3.152.82g/24h,治疗后为0.700.76g/24h。经t检验分析,均数间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治疗后尿蛋白含量下降。对尿红细胞变化,45例患者治疗前尿沉渣中均有多量之红细胞,其中满视野者13例,每视野红细胞1050个者26例,治疗后尿沉渣红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其中转阴者24例,8个以下者19例。提示清利湿热方法具有显著清除尿中红细胞的作用。对血压的影响,血压升高的患者共15例,治疗后8例恢复正常,7例改善,全部有效,提示治疗高血压有效。对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影响,患者中有9例肾功能失代偿,Scr治疗前均数为319.1276.91mol/L,治疗后均数为204.2036.24mol/L,经t检验分析,两均数有显著差异(P0.01)。BUN治疗前均数为12.833.32mmol/L,治疗后均数为6.172.52mmol/L,两均数间经t检验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对Scr、BUN有改善。对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影响,治疗前Ccr均数为49.6319.56ml/min,治疗后均数为70.8327.43ml/min,经t检验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揭示Ccr增高明显。由于慢性肾炎的湿热证因正虚所致,而留蓄人体又会消残正气,使正愈虚而邪愈实,形成了恶性循环。阻断湿热这一关键的病理环节,自然有利于正气的恢复,以清利湿热为主的治法正是“祛邪以扶正”思想的具体体现。2.3.3清利湿热与激素治疗的关系(191例湿热证患者的治疗总结)一般资料:门诊治疗病人共204例,符合中医辨证属湿热证的患者共191例,男性101例,女性90例,年龄在1656岁之间,病程在516年之间。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型120例,型56例,狼疮性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5例,均用过激素或激素+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结果:治愈103例,显效55例,好转20例,无效13例,治愈率为53.9%,有效率93.1%。辨证治疗:湿热蕴脾主症:全身浮肿,皮色光亮,身重肢倦而不怯寒,腹胀满,口渴,纳呆,大便溏烂或带粘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湿,行气利水。方药: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加减。杏仁、黄芩、厚朴、半夏、连翘、射干各10g,滑石、白豆蔻、茵陈、藿香、木通各12g,薏苡仁30g。浮肿尿少者可加商陆39g,牵牛子3g;腹胀甚加木香5g,砂仁10g;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肝胆湿热证主症:全身浮肿或无浮肿,胸胁胀痛,头身沉重,呕恶纳呆,或身目发黄,口苦口干不欲饮,小便黄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疏利肝胆。方药: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当归、柴胡、生地黄各10g,泽泻、车前子、白术、茯苓各15g。胸胁胀痛明显者,去大黄,加郁金12g,赤芍、白芍各10g;呕恶纳呆者,去大黄、龙胆草,加半夏、竹茹各12g;尿短赤者加瞿麦、扁蓄各15g。下焦湿热主症:全身浮肿或无浮肿,少腹胀满,口苦或渴不欲饮,腰痛,小便频数,短赤或不爽,或有血尿,舌质红,苔黄腻,中根部甚,脉滑数或沉滑。治法:清热利湿,化湿行水。方药:八正散合五苓散加减。瞿麦、扁蓄、木通、栀子、滑石、灯芯草、大黄各10g,茯苓、泽泻、猪苓、白术、车前子各15g,桂枝3g。尿短赤或血尿者,去桂枝加白茅根、大蓟、小蓟各10g,益母草20g;少腹胀满者,加枳壳、白扁豆、大腹皮各10g;腰痛者,加牛膝,蚕砂各15g。阴虚湿热证主症:浮肿或不肿,五心烦热或烦躁,失眠,口苦咽干,腹胀满,乏力,大便溏,排便不爽,小便短黄,舌质红,舌面光滑,根黄腻苔或无苔,脉细滑或濡数。治法:滋阴清热化湿。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黄、牡丹皮、玄参、麦冬各10g,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各15g,黄柏、知母各12g,木香10g。尿少可加车前子15g、薏苡仁30g;乏力加黄芪30g,白术20g;腹胀甚者加枳壳12g,砂仁10g。2.3.4清利湿热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发展至慢性肾衰、尿毒症阶段,湿热证常表现为化浊成毒,形成湿热浊毒,并进一步损伤人体正气,病情渐入危险阶段。在治疗7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中,湿热是贯穿始终之病邪,而气阴受损导致后期营血亦亏,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病机,脾肾两脏则是损害的主要病位。湿热蕴阻耗伤气阴则宜清热化湿、补气养阴,方宗保真汤加减:黄柏、知母、生地黄、丹参、赤芍、白芍、党参、黄芪、石斛、续断等加减。如见邪毒内盛,正气亏损,治宜化湿清热、益气养阴、和胃泄浊,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半夏、陈皮、竹茹、枳壳、蚕砂、人参、生白术、赤芍、白芍、土茯苓、六月雪等。治疗结果,近期总有效率为64.1%,长期随访中5年存活率为33.35%,血肌酐800mol/L生存期为114天,平均生存期为252.7天。3实验研究3.1一般实验检查的病理性改变与湿热表现一般的实验检查中病理性改变有不少湿热的表现,有的可以作为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来认识。3.1.1尿液一般性状检查尿色:尿液黄赤,多属热,为热邪下注,蕴结膀胱,煎熬水液而致。热证而出现小便色白,则为热邪渐退。透明度:常见引起小便混浊的原因是湿热和气虚夹湿。属于湿热所致的尿液混浊,必色黄或黄赤,甚则解小便时有灼热感;属于气虚夹湿者,常为小便混浊不清,静止后有沉渣。尿量:少尿多为邪实外侵或正气内虚,导致肺脾肾气化机能失调,水失气化而内停。尿比重:尿比重增高,多见“阳水”,尿比重降低,多见“阴水”。沉渣和生化异常红细胞尿:实热灼伤肾络,或肾阴亏耗,阴虚内热,络脉破损,或脾肾气虚,气不摄血。白细胞尿:常属中医淋证范畴,其病因为感受外邪(风寒、风热、皮肤疾病、乳蛾)或湿热下注。管型尿:一般透明、颗粒管型多属肾气亏虚,湿浊或湿热内留;白细胞管型多属热毒伤肾。乳糜尿:常为嗜食肥甘,脾胃受损,湿热内蕴,或外受湿热之邪,壅遏经络,脾肾亏虚,脾失升清,肾失泌浊,清浊相混而下泄。蛋白尿:邪气伤肾,尿出现蛋白,同时伴有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症状,或脾肾两虚,运化封藏失职,清气下泄,或肺脾肾气化机能失调,水液泛滥,迫循外出。3.1.2血肌酐(Scr)、尿素氮(BUN)BUN升高,意味着肾病及脾,湿浊内留,且BUN越高,说明邪气愈盛。Scr表示着肾单位残存的情况,Scr升高,意味着肾元虚衰,湿浊不泄,且Scr越高,说明正气愈衰。3.2湿热病理的临床分析(193例慢性肾小球疾病)3.2.1湿热证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无特征性意义。3.2.2湿热与肾功能的关系肾功能正常中有湿热证为96例,无湿热证者为59例;肾功能衰竭中有湿热证者31例,无湿热证者7例。湿热证的比例明显增高。3.2.3湿热与热毒、水湿的关系显示水湿滞留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病理因素,水湿化热可能是湿热病理的主要途径之一。3.2.4湿热与正虚体征之间的关系湿热在气阴两虚证者中占80.6%,肝肾阴虚证者中占75.76%,提示此两者水湿易于热化,形成湿热。脾肾气虚证中有湿热见证者占49.38%,脾肾阳虚证者中占42.86%,提示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潴留,加之感受热毒之邪,水湿与热毒相合,湿从热化,亦是形成湿热的途径之一。3.2.5湿热与用强的松的关系用强的松治疗56例,有43例出现湿热证,占127例湿热证者中33.86%,而非湿热证者中用强的松仅占1.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3.3清利湿热与抗自由基损伤通过对45例符合湿热证标准慢性肾炎与42例健康人的对比观察发现,过氧化脂质(LPO)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同时微量元素Zn、Cu、Se均明显低下,而运用清利湿热法后,LPO、S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也说明了患者自由基紊乱有了改善。现代研究认为,导致慢性肾炎持续发展的因素可能和感染长期存在或反复发生有关,亦可能是一种慢性的、隐匿性的感染,致使机体经常有抗原存在,因而引起持续的免疫性损害。在免疫性损伤过程中,自由基损伤起着重要的作用,异常增多的过氧化脂质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此时脏腑虚弱,特别是肾虚者,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表现为LPO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而且虚象愈重,病程愈长,或者夹湿夹瘀者,其活性愈低。根据清利湿热治疗后的变化,可知慢性肾炎的湿热之邪与LPO等自由基代谢产物有一定联系。在运用清利湿热法后提高了S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似乎也可以认为扶助了正气,使正气得到了充实。这里湿热证的标准为:主要症状全身困重,尿色混浊,口苦,舌苔厚腻而干,脉象滑数或濡数。次要症状偏于上焦:面赤,咽痛,咳嗽,午后低热;偏于中焦:胸闷纳少,腹胀,口干不思饮,恶心呕吐,大便溏泄不爽;偏于下焦:尿赤热痛,排尿不畅;偏于肌表经络:关节胀痛,皮肤瘙痒,疖肿时发,或可见皮疹。以上凡主要症状具备两个,次要症状四项中具备两个症状者即可诊断为湿热证。清利湿热方剂为清利化浊汤,其基础方为:土茯苓3050g,生薏苡仁3050g,益母草1530g,瞿麦15g,夏枯草1520g,白豆蔻3g,紫花地丁3050g,扁蓄1015g,滑石1015g,佩兰610g。湿热偏上加杏仁、黄芩;偏于中焦加黄连、枳实、厚朴、半夏、茵陈;偏于下焦加黄柏、萆?F8F5?、车前子。113.4系膜增生性肾炎的分子机制研究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50%,其病理改变为系膜细胞(MC)增生及细胞外基质(ECM)聚积和扩张,而ECM的过度聚积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衰竭。所以,寻求防止MSPGN的有效措施和新方药,对于控制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肾病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一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肾小球系膜的增殖及系膜基质的合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IL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对系膜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GF)与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有密切关系。正由于IL1、PDGF、TGF在肾小球细胞,尤其是系膜细胞的肥大、增殖以及系膜细胞间质的合成释放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阻断这些因子的作用即可有效地抑制MSPGN中的系膜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的聚积,减轻或逆转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我们总结了清利湿热为主结合补益脾肾治疗MSPGN的经验,运用清利固精的颗粒冲剂可以促使免疫复合物清除,减轻肾小球病理改变,控制蛋白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各项指标与对照组肾炎康复片(30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