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硕士论文_第1页
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硕士论文_第2页
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硕士论文_第3页
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硕士论文_第4页
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硕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Chinas Employment Structure 作 者 姓 名: 张 皎 指 导 教 师: 罗 本 德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摘要 I 摘要摘要 我国的国际贸易在改革开放期间发展尤为迅速, 1978 年至 2013 年间我国出 口总额增长逾 200 倍,2013 年进出口总额首次冲破 4 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居世 界首位。近年来我国外贸净出口对 GDP 增长的贡献保持在 10%左右,国际贸易 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为国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我国就业量从 1991 年的 58360 万人增至 2012 年的 76704 万人, 2013 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 725 万,呈现“逆增长”态势,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遭遇金融危机冲击后的 2009 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涨至 4.3%,之后有所下降,但 2012 年城镇登记失 业率也高达到 4.1%。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增进就 业不仅在于量的提高,更在于就业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严 重,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因此,在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下, 考察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有利于改善外贸政策,提高国 际贸易广度和深度,并优化国内就业结构,促进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持续 发展。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国际贸易与就业相关理论进行总结、 对我国对外贸易与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全国 31 个省市数据建立 动态面板模型,以对我国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全面考察。本文结构可分 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创 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就业结构变动理论、国际贸易对 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及对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的评述。第三部分 分析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其中还包括国际贸易影响就业结 构的理论基础,以及国际贸易带动我国就业和改善就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第 四部分首先从理论模型的推导考察国际贸易对就业量的影响,其次通过建立动 态面板模型利用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总量、就业人口产业分 布及区域分布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本文结论及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第一, 出口对我国就业具有显著正效应,但影响程度较小,而进口的增长阻碍了我国 就业;第二,出口对我国三大产业就业量均具有显著正效应,其中出口对第一、 二产业就业量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第三,进口对三大产业的就业规模均具有 显著负效应,其中进口对西部就业量的影响最大。第四,国际贸易对我国东中 摘要 II 西三大区域就业量具有不同影响,其中进出口仅对西部有显著影响。最后,根 据分析结果提出调整国际贸易政策、改善贸易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而促进就业 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国际贸易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 动态面板模型 Abstract III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value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increased nearly 200 times from 1978 to 2013, and reached $ 4 trillion in 2013 which exceeded the U.S.and ranked first in the world .The import and export value of goods once again step into a new level of one trillion U.S. Dollars.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s net exports to GDP growth remained at around 10% in recent years, which proves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has created many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Chinas employment population was 583.6 millions in 1991,which increased into 767.04 millions in 2012,and the number of new jobs in town was 7.25 mill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3 showing reverse growth trend,but Chinas employment situation remains grim.Chinas unemployment rate in city and towns increased into 4.3% after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9, and the registered unemployment rate in city and towns in 2012 was 4.1%. Employment is vital to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also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national macro-control. The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not only is to improve the amount but also i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Chinas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problem is serious currently, and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employment is also very unbalanced.Thus, under high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mployment and its structure will help to improve foreign trade policy, improv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domestic employment,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the summarizing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mployment theories, and the analyzing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this thesis establish a dynamic panel data using the relevant data of 31 province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trades impact on employment. First,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including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main content, and lack of innov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a literature review including the Abstract IV changes i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theory, empirical analysis about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commentary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the basic theory between them and analyze the problem will be faced when international trade pull Chinas employment.The fourth part including the examine of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mployment derived from the theoretical model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Chinas total 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The fifth part is conclusi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irst,Chinas expor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employment, but the extent is lesser, while Chinas import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employment; second, export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Chinas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nd the impact of export on the first industrys employment quantity is bigger tha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industrys; third, the import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but the import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western employment; fourth,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different influence on Chinas three major regional employment, and import and export merel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estern employment.Finally, making a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romote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tic result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Employment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 Dynamic Panel Model 目录 V 目录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3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4 1.3 创新点与不足 . 5 2 文献综述 6 2.1 对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 . 6 2.2 国际贸易影响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 8 2.3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10 3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就业结构演变 . 12 3.1 国际贸易影响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12 3.1.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2 3.1.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2 3.1.3 新贸易理论 13 3.1.4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13 3.2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就业结构演变概述 14 3.2.1 国际贸易与我国就业规模的变动 . 15 3.2.2 国际贸易与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 . 16 3.3 当前我国国际贸易改善就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 19 3.3.1 外贸依存度高,出口贸易不稳定,就业易波动 . 20 3.3.2 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需求下降,就业难扩大 . 20 3.3.3 国内矛盾众多,地区外贸发展失衡,就业区域分布不合理 . 21 3.3.4 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影响就业 . 21 目录 VI 3.3.5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影响就业产业结构 . 22 4 实证分析 . 24 4.1 国际贸易影响就业结构的理论模型分析 24 4.2 模型构建 28 4.3 模型检验及实证结果分析 29 4.3.1 国际贸易对就业总量的影响 . 29 4.3.2 国际贸易对就业人口产业分布的影响 . 31 4.3.3 国际贸易对就业人口区域分布的影响 . 34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37 参考文献 40 致谢 41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3 1 绪论 1 1 1 绪论绪论 1.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国际贸易促进全球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口行业的繁荣带动国内就 业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 1990 年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为 69990 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 35500 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 49.28%。2011 年世界货物进出口 总额增至 366930 亿美元, 21 年间增长 4.24 倍, 其中出口总额为 182550 亿美元, 占进出口总额的 49.75%。国内消费市场的狭小,以及薄弱的工业基础使得亚洲 各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纷纷将注意力转向出口导向型战略,以寻求新的发展路 径。亚洲多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其中号称“亚洲 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在 80 年代成为亚洲经济的龙头,90 年代 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通过国际贸易登上“亚洲四小虎”之列。 改革开放后,借鉴亚洲经济发展的经验,我国也开始尝试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进出口贸易在 30 多年间发展迅速。1978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 206.4 亿美元,其 中出口额为 97.5 亿美元,占比 47.2%;2013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至 41600 亿美 元,占 GDP 总额的 45.4%,其中出口额为 22096 亿美元,进口额为 19504 亿美 元,35 年间进出口总额增加了 200 倍。2012 年的外贸总额超过美国,居世界各 国之首;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 4700 亿美元,挤进世界前三。对外贸易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发展也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业人口 总量从 1991 年的 58360 万人增至 2013 年的 76977 万人,2013 年上半年城镇新 增就业人数高达 725 万,呈现“逆增长”态势。 国内外环境恶化,国内就业形势严峻 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赖于良好 1 绪论 2 的就业形势,虽然近年来我国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失业率高达 4.1% 。2012 年我国劳动人口数量首次超过 10 亿人,20 岁59 岁的就业年龄人口不断增加, 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入就业大军,就业总量压力巨大。此外,劳动力供需的脱节 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按照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的对 外贸易发展得益于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带来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虽 然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实现了出口工业制成品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 型为主的重大转变,但出口产品仍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低, 传统的以环境污染和资源高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改善。近年来 我国贸易顺差逐渐缩小,从 2007 年的 20263.5 亿元减少到 2012 年的 14558.29 亿元,同时贸易对 GDP 的贡献度也逐步下降,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 GDP 增长 贡献率从2005年的 22.2%降至 2012年的-2.1%。 我国比较优势降低的原因在于: 首先,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长期而言国际贸易会导致出口产品生 产中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且还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幅 度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幅度,因此国际劳动力价格趋同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 成本优势;其次,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劳动力人口有所减少,住房、教 育、医疗、农产品及其他生产要素等价格的上涨,必然带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再次,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与我国相比更低,而且出口产品 类型同质性高,相互间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同时, 国内外能源和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投资向新兴国家 转移等因素,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条件。此外,2008 年金融危机对我 国出口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态势和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 以及持续升级的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了严峻的国内就业形势。 就业结构失衡,加剧失业 就业结构是由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 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演进。狭义的就业结构指一国全部就业人员在国民经济各部 门的分布比例,广义的就业结构包括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成分、不同地区、 不同就业方式、不同工作时间、不同性别与年龄、不同就业程度以及不同职业 与收入阶层等方面的分布比例。 就业结构可划分为三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 数据来源于2013 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来源:中华法学大辞典劳动法学卷 1 绪论 3 宏观就业结构主要指一国就业的地区、部门和城乡等结构,中观就业结构着重 于某地区某行业范围内的就业结构,而微观就业结构倾向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 构成情况。 由此可知,就业结构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社会劳动力的结构分布, 反映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状况。本文所讨论的就业结构重点在于就业人口 的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布,即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和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分布比例 情况。 产业结构作为贸易结构的基础,主要通过产品结构、产品贸易结构影响一 国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水平,从而影响一国的就业总量和就业人口产业分布。区 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就业增长的基础,而区域间就业人口的平衡分布则有利于 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并带动就业增长,但是我国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和区域 分布不合理,阻碍了就业总量的有效增加。首先,从我国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 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的就业较稳定但增长潜能不足,而对劳动 力具有强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却过小。其次,我国就业人口的区 域分布不平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缺乏阻碍了劳动力在 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收入差异、社会资源差异等客观 条件加剧了结构性失业问题。 因此,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国际贸易结构的 调整是否会影响我国的就业结构,以及如何通过国际贸易改善我国就业现状成 为宏观经济领域的重要关注点。 1.1.2 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就业结构从属并 反映国家的经济结构。合理的就业结构不仅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 进就业规模的持续大幅扩张,还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总产出和国民收入。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就业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失业率高居不下, 尤其是在遭遇金融危机冲击后的 2009 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上涨到 4.3%,虽 然近两年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 4.1%的水平。高失业率的部分原因在于我国就 业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和过高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加了就业对全球 来源:财经大辞典上卷 1 绪论 4 经济市场的依赖。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 战略的新导向,但国际贸易仍需作为经济增长的重点,因为对外贸易在促进国 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通过出口扩大就业。2014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 2014 年城镇新增就业 1000 万以上、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 4.6%以内、保持国际 收支基本平衡的预期经济目标。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考察国际 贸易对我国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参与国际贸 易的广度、深度,合理调整国内就业结构,对于改善对外贸易政策、实现预期 经济目标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从古典到新古典再到当代的各种国际贸易理论,都在不断放宽假设条件的 同时逐步深入地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影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内容,但 是由于国际贸易发展程度的变化、各国经济体制的不同以及贸易政策的变化使 得各种国际贸易理论未能就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形成明确、统一、系统的见 解和理论体系。因此,本文在梳理国际贸易和就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 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国际贸易对就业及其结构的影响。此外,本文将微观经济学 与宏观经济学相联系,并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劳动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相结合, 丰富了国际贸易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1.2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本文采用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史料分析法对国内外文献中有关 国际贸易与就业结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 和创新点。其次,通过数据统计,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 和区域分布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国际贸易拉动我国就业增长所面临的问题。最 后,采用实证分析法,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客观分析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就业结构效应。 全文内容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摘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现实和 理论意义、文章结构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有 关国际贸易与就业结构的研究作了简要总结和评述。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首 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就业结构效应,其次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探讨我 1 绪论 5 国国际贸易与就业结构的演进,最后分析了国际贸易拉动就业所面临的风险和 挑战。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首先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考察进出口贸易是否对 就业量具有影响,其次在理论模型推导后通过建立本文的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国 际贸易对我国就业总量及就业人口产业分布结构和区域分布结构的影响。第五 部分为本文研究所得的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1.3 1.3 创新点与不足创新点与不足 国内外学者在对国际贸易的就业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国际贸易 对总体就业量的影响,一方面缺乏对就业结构的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也缺乏对 国际贸易与就业结构二者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 拓展了就业结构的讨论范围。本文所探讨的国际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涉及就 业的产业分布结构、区域分布结构。产业分布结构指就业人员在三大产业的数 量分布比例情况,区域分布结构指就业人口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的 分布比例情况。第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全面考察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结构的 影响,全面梳理已有文献国际贸易及其就业效应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通过构 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用广义矩法分析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总量、就业人 口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影响。第三,将国际贸易理论与产业经济学和劳动经 济学相联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为调整和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及就业结构、扩 大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本文的不足在于:首先,对就业结构进行分析时以就业人口的产业布局和 区域分布为重点,未探讨其他结构性问题,对于其他结构问题如城乡结构、教 育结构等可作为作者将来深入研究的部分。其次,本文实证中采用的各省市数 据因统计口径及年鉴公开时间的影响,所涉及的数据时间跨度稍短,数据尚有 不精确之处,所得出的结果可能有所差异。 2 文献综述 6 2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2.1 2.1 对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 就业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和不同地区的就业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就业结构也会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动,对此国内外已经有较多的理论 和实证研究。首先,从理论研究来看,国外学者从引起就业结构变动的不同因 素出发总结了就业结构变动规律,包括: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的就 业结构理论、钱纳里塞尔奎因的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等。 配第克拉克定律主要研究了不同产业间的就业结构如何变动。该定律 认为,由于不同产业间劳动收入差异的存在,劳动力会向能获得更高收入的部 门流动,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相对降 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相对提升,而且劳动力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首先从 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当经济发展水平再次提高、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增长 时,劳动力又将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因此,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均国民收 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越小,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 的比重越大。 库兹涅茨以产业结构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会随着 三大产业的发展而变化,农业劳动力的占比与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下降, 而工业部门劳动力占比会随工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占比的增长而增加,服务 业劳动力的占比将高于服务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库兹涅茨认为就业结 构的此种变动规律原因有三:首先,由于农业部门具有收入弹性低、技术进步 慢、投资报酬递减等特点,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会随国民收入的提高而降低, 导致农业劳动力占比的下降。其次,社会消费结构和支出结构会随人均收入水 平的变化而变化,当收入水平提高时工业品和服务品的消费和投资相应提高, 工业部门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将增长。但是,库兹涅茨认为工业部门的劳动 力比重并不会长期大幅增长,因为工业部门不断更新的技术将替代更多的劳动 力,其所增加的资本有机构成部分将阻碍工业部门劳动力的增加,当工业化发 展到一定程度时,受两种相反作用的影响,工业部门无法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然而对劳动力要求较低的服务业将表现出比工业部门更强的吸纳能力。1 2 文献综述 7 钱纳里和塞尔奎因在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水平的 关系时发现,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即劳动力在农业中的 比重将随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快速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中的就业比例 会显著上升,此外,在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的“就 业结构转换滞后”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部门对劳动力的 需求弹性较低,农业部门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会先被吸收到那些劳动比较密集、 技术不太先进的工业部门,而不是一开始就被吸收到技术先进的现代工业部门, 当劳动力供给不再无限、工资和人均收入开始增长时,由于农业部门的劳动生 产率和技术水平并没有达到与之相当的水平,即使在现代部门占经济主导的情 况下,剩余劳动力仍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从而出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 调的现象。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由刘易斯提出,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以传统 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化生产方式为特征的工业部门并存的局 面,也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这两个部门在生产技术和组织原则上的 差别,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就导致农业 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工业部门。但是,随着农业部门剩 余劳动力的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差异开 始缩小甚至消失,这时工业部门想要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劳动者的 工资报酬,达到所谓的“刘易斯转折点” ,此时农业和工业部门得到平衡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开始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拉尼斯、费景汉在刘易斯的研究基础 之上,对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经行了修正,他们将劳动力从农业流向工业的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类似。在第二阶段发展过程 中,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开始大于零但小于“制度工资”水平,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将减少,而工业部门的成本上升,工资水平也因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而提高,出现“隐蔽性失业”现象。在第三阶段,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 进入成熟阶段,能提供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将大幅下滑,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将 在劳动力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劳动力的流向便取决于部门间边际生产力的变动。 以上理论主要探讨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即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 并将就业结构的变动归结于不同部门间的技术水平差异、要素的产出率差异和 工资收入差异。此外,除了大量的基础理论分析,国内外学者也从实证角度探 讨了不同国家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例如,马斌(2006)的研究发现广东省的 2 文献综述 8 就业结构总效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信息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创 新的带动下,广东省的整体就业结构得以优化,核心就业率不断提高,此外, 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产业构成的地域差异使得区域间的就业行业结构、所有 制结构产生明显差异。2周申(2006)的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影响中国工业劳 动力需求弹性的路径主要有两条替代效应和产出效益,两条途径的作用相 比,前者作用明显强于后者,此外中国工业进口自由化显著提高了对工业劳动 力的需求弹性。3陈桢(2007)发现技术进步对我国的就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引发我国就业结构的超前变化,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就业结 构变化明显,农业劳动力并未像发达国家那样朝着工业部门大规模转移,而是 超越性地直接转向第三产业。 4奉莹 (2010)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研究发现, 国内外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大致相同,第一产业的就业比 重随着人均 GDP 的提高而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随之上升,但是从 就业结构的变化速度来看,我国与国外差距较大,未来伴随第二产业就业拐点 的出现,我国产业间的就业结构将改变。 5Rachwa T.(2011)研究发现全球化、国 际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波兰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及其在经济 发展不同空间系统中的功能。6李琼(2011)认为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壁垒改变了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态,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将加速行业 间的劳动力流动, 在长期中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7 沈琴琴, 崔钰雪 (2011) 在研究北京市就业结构演变及其动因时指出,就业结构变动的根源在于劳动力 的供需,而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等因素是影响劳动力供 需的外部因素, 这些外部因素同时也会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动。 8Fern ndez-Mac as E(2012)在对欧洲 19952007 年的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欧洲就业结构的 变化模式因自然选择的结果而呈现多元化趋势,而非学者们公认的它是一个分 化过程。9 2.2 2.2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影响影响就业结构的就业结构的实证实证研究研究 国外学者通过建立各种扩展模型实证分析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就业规模的影响。首先从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来看,由于资源禀赋、劳动生产 率的不同, 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各部门的就业影响各不相同。 Gaston,Trefler(1997) 利用回归基本法做了有关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加拿大就业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 表明关税减让导致加拿大非农业部门失业高达 19%,自由贸易通过提高生产专 2 文献综述 9 业化来扩大贸易规模,同时自由贸易增加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就业,而缩小了 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的就业量。10Hine,Wrigh(1998)在对英国 1979-1992 年 间的贸易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国际贸易虽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减少了对 劳动力的需求,而且进口带来的竞争会在短期内加重国内失业。11Greenaway.D 等(1999)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进出口贸易减少了英国就业,但贸易家们通过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工人的薪酬福利,而且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会使国内 各产业倾向于雇佣更多的国外劳动者,从而在短期内使国内煤炭业的就业率下 降 3.8%,长期内使采矿业的就业率下降 4.71%。 12Davidson,Martin and Matusz(1999)在 22 模型基础上构建了“搜寻模型” ,将此模型扩展开来研究具 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大小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对各自国内失业的影响,其研究发现 资本密集型大国与劳动密集型小国之间的贸易会使两国的失业人口的总量增 加。13Buch C. M 和 Schlotter M(2013)在对德国的就业波动原因进行研究时发 现,就业波动与贸易开放程度联系密切。13国外学者也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做 了众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倾向于国际贸易促进发展中国家就业的结论。 14A.Krueger(1981)在对 10 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实行出口导 向的国际贸易战略可以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廉价劳动力等比较优 势,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发展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15Baldwin,Brown 在研究加 拿大制造业就业波动时发现若国外市场增速彼此不相关,则出口的增加会增加 就业的稳定性。16Freenstra,Hanson(1996)认为贸易自由化使发达国家的中间 产品生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技术转入发展中国家,从而增加发展中 国家技术工人的就业。17R.Jenkins(2004)的研究发现 90 年代初的出口明显增加 了越南国内的就业。 18A.Shah(2006)认为就业人口集中在农业部门的人口众多的 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因为出口的增加促进就业人口从初级产业部门转移到更高的 产业中。19F.Fortanier 等(2011)在研究国际贸易流量与就业差异和工资差异认 的关系时发现,从低工资水平的国家进口会破坏就业,尤其是影响低技术工人 的就业。20 国内对于国际贸易与就业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运用国外已有模型实证分 析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总量的拉动作用。刘杰(2002)的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 减少了我国工业部门的就业量。21余会新(2003)认为出口导向带动了我国的 就业,但进口渗透率的增加对工业就业变化的影响不显著。22罗良文(2004) 、 杨玉华(2007)也认为出口有利于增加就业,但是进口会阻碍就业。23叶霖莉 2 文献综述 10 (2011)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工业部门的技术程度越高, 出口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 用就越大,而进口贸易对就业的冲击越小。24范爱军、刘伟华(2008)认为出 口贸易间接地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在劳动力升级和就业结构优化方面 具有明显的推动力。25曾国平、刘娟、曹跃群(2008)的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对外贸 易进出口与就业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出口对就业 有促进作用,但是长期存在对就业的冲击;进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短期的滞后性和长期的稳定性。26侯奔(2010)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需求受 到工资、利率、汇率、出口、进口、工业增加值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当对外贸 易要素结构发生变化时,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将会发生变化。27魏浩等(2011) 在研究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出口的就业效应时指出,出口对就业的贡献率保持 在 12%左右;从长期效应来看, 出口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就业增加 0.68 个百分点;从短期效应来看,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动就业增加 0.48 个百 分点。28唐东波(2012)的研究发现,来自 OECD 等发达国家的中间品份额上 升有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比例,而增加来自亚非拉等低收 入国家的中间品的进口份额将造成我国劳动力技能水平的相对下降。29林文风 (2013)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高技术劳动力和低技术劳动力的就业有促 进作用,但减少了中等技术劳动力的相对就业水平,而且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低 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大于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影响。30 2.3 2.3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从以上中外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首先从就业结构的变动来看,国外 学者主要考察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即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变动,并 将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间转移的原因归结于不同部门间的技术水平差异、要 素产出率差异和工资收入差异等因素。其次,从国际贸易的就业效应来看,在 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实证分析进出口贸易对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影响。相比之下,国内对于相关理论的研究较为缺乏, 国内学者主要实证考察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规模的影响、国际贸易对就业的长 短期效应,但是,由于变量选择的不同,国内学者并未就这些问题得出一致结 论。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过多地强调国际贸易对就业总量的影响,而缺乏有 关国际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国内外学者的国 际贸易理论和就业人口流动理论为本文问题的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所用的 2 文献综述 11 方法和工具也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模型和参考,本文在实证部分也将借鉴相关回 归方法,选取适当的变量,重点考察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就业规模、就业人口产 业分布与区域分布的影响。 3 我国国际贸易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12 3 3 我国国际贸易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发展与就业结构就业结构演变演变 3 3.1.1 国际贸易影响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国际贸易影响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在分析国际贸易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时,国外学者主要从国际贸易产生的基 础入手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就业结构效应,其中包括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古 典国际贸易理论、以 H-O 和 H-O-S 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 理论、凯恩斯乘数理论等。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作用于就业 结构的路径,包括:生产要素流动、劳动生产率差异、收入水平差异、资源禀 赋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变动、消费需求、产品供给等。 3.1.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为核心,这两种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国际贸易基础的归属。斯密认为国际贸易 的基础源于各国的绝对优势,即各国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 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李嘉图则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 即由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所产生的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随后, 约翰穆勒和马歇尔分别利用“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解释贸易条件的决 定因素和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获利的影响。尽管对于国际贸易基础的归属持不 同意见,但是比较优势论者大都赞同出口贸易对就业增长具有积极影响。 在古典学派看来,由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引发的国际贸易和专业化分工带 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高了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国际 贸易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加人均国民收入的同时有效地扩大了就业规模。 此外,对利润的追求将促使生产要素向那些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产生高利润的出 口部门流动,从而带动劳动力向这些部门转移,并调整一国的就业结构。亚当 斯密还认为,虽然自由贸易起初会使一国的部分产业萎缩导致大量失业,但是 由于大部分制造业的性质相似,受到冲击的产业资本和工人很容易在不同的制 造业部门间转移。31 3.1.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新古典学派以边际收益递减原理为出发点,引入了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 3 我国国际贸易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13 生产可能性边界等新工具创立了以资源配置贸易理论(H-O 理论)和特定要素 贸易理论(H-O-S 理论)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理论。在 H-O 理论中,国际贸易的 基础源于国家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和要素配置差异所导致的商品价格差异,各国 应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 H-O-S 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使两国生 产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趋同,并导致两国工资率、资本利润的趋同。新古典学 派认为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价格的趋同会导致不同行业间的劳动力转移,尤其 是推动就业人口向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部门转移,但是在参与国际贸易并取消 贸易保护后,原来在国内受到保护的部门的就业会在短期内受到较大冲击。 3.1.3 新贸易理论 依照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在国际交换中各国都应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 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但这一观点并 不能有效解释后来的“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在研究美国资本状况时发现,作 为资本相对充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美国,其出口产品中所需的资本量比其进 口替代品所需的资本量少了约 16%,而出口产品中所需的劳动力比进口替代品 多了约 7%,32这就表明美国进口产品中占比最大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出口 产品中占比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二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同类产品 间贸易频繁、发达国家间贸易量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更迭等新倾向,面对 新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不能作出合理解释。 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布兰德等为代表的新贸易论者开始运用实证手段 和建立新的贸易模型,并从需求、供给和技术差距三个角度解释新的国际贸易 格局。从需求角度看,林德提出“需求相似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家间的共同需 求即重叠需求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消费需求越相近且收入水平越相似的国 家,相互间的重叠需求越多,贸易关系也越紧密。33从供给角度看,新贸易论 者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国际贸易的基础源于规模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