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力学在冶金中的应用,$1 冶金平衡体系热力学分析 一、 化合物的稳定性,1通用方法:例比较1000K下Al2O3和CaO的相对稳定性。 Al2O3(s)+3Ca(s)=2Al(l)+3CaO(s) (9.1-1),2用生成反应的标准Gibbs自由能 进行比较:,存在一个统一比较标准的问题,1000K 与上面结论矛盾。,(1)同种类型化合物: 例如:氧化物1mol-1氧为基准, 2Ca(s)+O2=2CaO(s)(9.1-2) Al(l)+O2=Al2O3(s) (9.1-3) 比较碳化物稳定性,1mol碳为标准,比较氯化物稳定性,1molCl2为标准。 (2)同一元素不同化合物:CaO、CaS、CaC21molCa为标准。 (3)同中化合物生成不同复合化合物:CaOSiO2、3CaO2TiO2、2CaOB2O3CaO参加反应的量相同,计算相应反应的 。 (4)同钟金属不同价态化合物的相对稳定性。例:VO、V2O3、VO2、V2O5,2000K相对稳定性。,()以1molO2为基准:,2V(s)+O2=2VO(s) (9.1-4),V(s)+O2=V2O3(s) (9.1-5),此基准下,2000K时VO比V2O3稳定。实际上在以1molO2 为基准进行比较时,在VO与V2O3间存在下面反应:,(4)-(5): V2O3(s)+ V(s)=2VO(s) (9.1-6),在有金属V存在时,钒的低价氧化物比高价氧化物更稳定。 ()以1molV为基准:在组成一个体系时,V可消掉:,2VO(s)+ O2=V2O3(s) (9.1-7),此时VO、V2O3相对稳定性就与气相中PO2有关了,T=2000K,可算得:PO2=4.0810-6Pa。 PO24.0810-6Pa,V2O3比VO稳定; PO24.0810-6Pa,VO比V2O3稳定; PO2=4.0810-6Pa,二者平衡共存。 可见,无金属V存在时,钒氧化物相对稳定性决定于气相实际分压。,2用化合物的分解压进行比较:,M(s)+ O2=MxOy(s) (9.1-8),3用化合物的位势压进行比较:,PO2是(8)反应平衡氧分压。,称 为氧化物的氧势。,(9-1),(9-2),氧势越低,氧化物越稳定;即氧势图中越靠下面者,越稳定。 各种化合物都有相应的位势。 应注意氧化物的氧势与气相中氧势的区别。,氧化物:1molO2,(平),气相中:1molO2,当气相中氧分压为PO2时气相的氧势。,两者的相对大小决定氧化物在气相中的稳定性。 二、有不同价态的化合物参加反应时的热力学分析 1多相反应的化学平衡 (1)K的实际意义 有人进行如下计算: V2O3(s)+3C(s)=2V(s)+3CO(g) (9.1-9),标态下,,(1569),因为产物不断排走,T始只会低,不会高。 所以,只有高于1600就会得到V。且,从而得到:,(炉内平衡压力与T有关),这从物化计算的角度,似乎无毛病,但从冶金热力学的角度来 研究,计算出的K及PCO是否有实际意义,就要看产物与原始物能 否处于一个平衡体系。因只有两者同时平衡共存, 这样一个数值上的关系,体系中的量才受K的约束;否则,K无意义。,V(s)+V2O3=3VO(s) (9.1-10),V(s)+C(s)=VC(s) (9.1-11),2V(s)+C(s)=V2C(s) (9.1-12),这三个反应特点:f=K-+3=3-=0,均零变量体系,平衡 共存温度唯一值。依 ,J=1,各种物质共存 的温度即 的温度,由计算可知,均高于10000K, 那么在我们生产能达到的温度范围内(10003000K)上述三 个反应始终 ,而不能达到 (无调节项),因此反 应始终向右进行,一直进行到某一原始物完全消耗掉,说明反 应(9)中的产物与原始物不能共存,计算出的K无意义。,(2)凝聚相物质平衡共存特别方法 ()利用相图:相邻相共存 ()参阅优势图:高于570,下列反应不存在平衡问题。,Fe3O4(s)+4CO(g)=3Fe(s)+4CO2(g),()由热力学计算判断 注意:写出检验式须零变量体系,即不同价态化合物和金 属均纯凝聚相。,2逐级转变原则,V2O5 VO2 V2O3 VO V,TiO2 Ti3O5 Ti2O3 TiO Ti,570,Fe2O3 Fe3O4 FeO Fe,(1)热力学依据:由物质稳定性决定 (2)能否越级:,例1400K,在 气氛中,用H2还原V2O3,产物是什么?,570,Fe2O3 Fe3O4 Fe;,(a)考虑逐级转变: V2O3(s)+H2(g)=2VO(s)+H2O(g) (a),1400K,,(b)越级反应: V2O3(s)+H2(g)=VO(s)+H2O(g) (b),1400K,,由计算可以看出,此条件下,还原成VO的趋势远远大于 还原成金属V的趋势,即逐级还原的趋势大于越级还原的趋势。 所以不能越级进行。,由前面(9.1-10)知,(b)中产生的V马上与V2O3反应生成VO, 在2981400K温度范围内,这是一个 远小于零的自发过程, (V(s)+ V2O3(s)=3VO(s)直至V消耗掉。 不能越级,主要是由于稳定性相邻的才能平衡共存,因此必须一 级一级的进行。,综上,由于V2O3VO的趋势大,依最小自由能原理,不能越 级反应,那么最后能否得到V,就要看VO被H2还原的反应在给 定条件下能否自发?,VO(s)+H2=V(s)+H2O(g) (c),1400K,,所以,最终产物是VO,而不是V。,(3)逐级转变原则的使用条件:,Si(s)+SiO2(s)=2SiO(g) (d) f=K-+2=4-=1,V+(V2O3)=3(VO) (e),在某温度下,不论 是正是负,总可找到一个PSiO或 不同浓度使 ,以满足三者平衡。例如反应(d),1873K, PSiO=12060Pa,所以,逐级转变原则仅适用于化合物和金属均 纯凝聚相的体系,否则,不必考虑。,三、优势区图(结合M-S-O系),1 状态图的制作。,步骤:(1)确定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化合物。 (2)依浓度三角形规则(直线、相对位、重心)确定 可能存在的反应。,S2(g)+2O2=2SO2(g) (1) 2SO2(g)+ O2=2SO3(g) (2) M(s)+SO2(g)=MS(s)+O2(g) (3) 2M(s)+O2(g)=2MO(s) (4) 2MS(s)+3O2=2MO(s)+2SO2(g) (5) 2MO(s)+O2+2 SO2(g)=2MSO4(s) (6) MS(s)+2O2= MSO4(s) (7) MS(s)+2MO(s)=3M(s)+SO2(g) (8) MS(s)+3MSO4(s)=4MO(s)+4SO2(g) (9) MS(s)+4MO(s)=4M(s)+MSO4(s) (10) MS(s)+4 MO(s)=4M(s)+MSO2(s) (11) MS(s)+MSO4(s)=2M(s)+2SO2(g) (12) MO(s)+SO3(g)=MSO4(s) (13) 2M(s)+S2(g)=2MS(s) (14),(3)确定平衡反应,查出相应 T关系,计算制定 温度下K值,选(3)(7),(4)假定凝聚相物质a=1,计算出个反应中气相组成间关 系(5),画在图中。,例:反应(6) 2MO(s)+O2+2 SO2(g)=2MSO4(s),以 优势图中,上式为一直线,斜率为 , 截距 ,所以,可画出直线(6),其余几条线也是如 此方法绘制。,此处应明确:(1)直线斜率仅决定于反应式中SO2和O2的系 数比,与金属种类无关。如下面两反应的斜率同为,2CuO(s)+2SO2(g)+O2=2CuSO4(s) Fe2O3(s)+3SO2(g)+ O2=Fe2(SO4)3(s),(2)不同金属形成的同类化合物, 由于生成反应的K不同,所以直线 截距不等。 (3)反应(4)、(7)与PSO2无关, 所以斜率 ,均为平行于纵坐标的 直线,不同化合物直线的位置,决 定于该化合物的分解压。,MSO系优势区图,2M-S-O图的意义: (1)线:是相应反应中的二凝聚相共存的平衡线,各线上 f=3-3+2=2,f=1,一定温度下还有个浓度因素可变。 线上个点代表两凝聚相平衡共存的气相组成。 (2)点:A点,(3)、(4)、(5)三个反应同时平衡, 二二组合,得到反应(B),说明在A点对应的PO2、 PSO2。(3)、(4)、(5)、(8)均可达到平衡, 4格反应中,仅两个独立反应(R=n-m=5-3=2)。A点 为反应(8)中三个固相与气相的平衡点,f=0,气相 组成为定值,它同时满足(3)、(4)、(5)的PSO2。 由(8)计算出来,而PO2由(4)定)。同理,B点, (5)、(6)、(7)同时平衡,二二组合得到(9), f=0,亦4个反应同时平衡点。 (3)区:5条线将整个图分为4个区,代表4种物质稳定存 在的区域,称为该物质的优势区。(围绕平衡先确定谁 能稳定存在。Q点、P点),3应用: (1)判断某种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物质; (2)判断反应能否平衡(两种物质能否平衡共存) 4复合优势区图(迭印平衡图) Fe-S-O与Cu-S-O迭加图(700)。 湿法冶金、熔烧 工艺热力学基础。,Cu-S-O迭加图(700),MSO系优势区图,MxOy(s)+yC(s)=xM(s)+yCO(g),总能找到一个温度,使 ,等于零即为T始。但往往 得不到纯金属,如:,Nb2O5+5C(s)=2Nb(s)+5CO(g) (1),$2 碳热还原过程的热力学分析,一、碳热还原过程的特点,令,解出T 1552(1279),在条件 1552 下,,温度高于1300。能否用碳还原Nb2O5直接得到金属Nb?,(A)2Nb2O5+Nb(s)=5NbO2(s)(2),(永远),(B)Nb(s)+C(s)=NbC(s)(3),2Nb(s)+C(s)=Nb2C(s)(4),综上,此反应得不到金属铌。,碳热还原的特点: (1)往往得不到纯净金属; (2)真空条件下,效果佳; (3) ,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反应进行。,二、氧化铌碳热还原热力学分析 1基本分析: NbO(s)+Nb2C(s)=3Nb(s)+CO(g) (5),,T 2681K(2408), ,真空,温度下降。,实际生产2000K左右,炉内真空度应多少?,(实际生产中40Pa),工艺中应注意:Nb2O5熔点1512,防止熔化,开始,真空 下1400预还原熔点高NbO40Pa真空缓慢升温还原,最 终炉内1850保温至炉内无气体放出。 (1)检验产物金属与原始物能否共存。 ()多价氧化物最稳定、最难还原的氧化物; ()若生成碳化物最稳定、最难还原的氧化物。 (2)最稳定氧化物与最稳定碳化物组成反应确定工艺条件。 (3)检验所写反应物质能否平衡共存,2Nb-C-O系优势区图,依相对位规则: NbO(s)+CO(g)=Nb(s)+CO2(g) (a),(2000K, ),(2000K, ),(2000K, ),(2000K, ),2Nb(s)+2CO(g)=Nb2C(s)+CO2(g) (b),2NbO(s)+4CO(g)=Nb2C(s)+CO2(g) (c),Nb2C(s)+2CO(g)=2NbC(s) +CO2(g) (d),能否写出Nb(s)+CO(g)=NbC(s)+CO2(g)平衡式? 否,因为Nb与NbC不共存。,算出上述反应2000K时每个反应K及 关系,以,作图,呈直线,得到Nb-C-O系2000K优势区,图。由优势区图,也能得出生产铌的热力学条件。,由反应 CO(g)+O2=CO2(g) (A),知 ,对于(A),,一定温度下,KO为定值,一定氧势下, 也为定值,以,作图,直线斜率为1,线上氧势相等,即斜率,为1的值线是等氧势线。对比知,(a)线也是等氧势线,是 得到Nb的最高氧势线。又由,CO2(g)+C=2CO(g) (B),一定温度下, 为定值, 大小表示碳势高低:,作图,直线斜率为2的直线为等碳势线。所以, (b)线也是等碳势线,且是生成纯Nb的最高碳势线。,A点,Nb、Nb2C、NbO与气相四相共存,此点对应的反应即前 反应(5)。 NbO(s)+Nb2C(s)=3Nb(s)+CO(g) (5),,2000K, ,平衡PCO为定值,A点对应之值,(精确计算 )两者基本一致。生产中选40Pa。,三、氧化锌的碳热还原(火法炼锌过程热力学分析) 注意三个基本点:(1)R (2)P-T优势区图,(3)平衡组成分析技巧,R= n - m = 2,选(3)、(4)来进行分析,(a),1平衡关系图,火法炼锌过程:,闪锌矿,氧化焙烧,ZnO,碳还原,Zn(g),ZnS(s)+ O2ZnO(s)+SO2(g),ZnO(s)+C(s)CO(g)+Zn(g),Zn(g)Zn(l),基本反应:2ZnO(s)+C(s) 2Zn(g) +CO2(g)( 1),ZnO(s)+C(s) Zn(g)+CO(g) (2),直接还原,CO2(g)+C(s) 2 CO(g) (3),ZnO(s)+CO(s) Zn(g)+CO2(g) (4),间接还原反应,整个体系:n=5(ZnO、Zn、C、CO、CO2),同理:,(B),依(A)、(B) 作 的关系图,2平衡组成的热力学分析,由反应(3),得出: (C),CO2(g)+C(s) 2 CO(g)(3),ZnO(s)+CO(s) Zn(g)+CO2(g)(4),(a),(A),(b),(1)精确计算,(D),能否用 条件? F = K -+2 K = n R - R,气相中:,所以,,T定, 为定值,不能独立变动,,不能作为独立方程来用。求平衡组成,列关系是只能 将浓度限制条件用上:,(C),ZnO中O转化成CO、CO2,所以,,则,一定温度,可求出K3、K4,代入(H)式,即得PCO值, 再代入(C)求出PCO2的值。PCO、PCO2代入(E)得出PZn, 因而体系总压也就能求出了。,(E),式(C)、(E)代入(D)整理得:,(H),(2)估算:高温 ,由(E) ,(B)式变为,(I),(I)代入(a),(J),(J),由(I)、(J)得出一定温度下 值。,综上,反应(3)、(4) 的两条反应线交点处即为,如 时, 的交点A对应,(920),即总压105Pa下,C还原ZnO的最低温度 ,,同理,,最低还原温度比 时升高,,(I),压力增大对反应不利。,交点B,对应总压下平衡温度及,值,上述分析适用于T1280K。,3Zn(g) Zn(l)及产生合金情况,所以只能用,(K),若Zn(g)ZnCu,反应为,ZnO(s)+CO(s)Zn(g)+CO2(g)(5),(b),仍不能随意定,与T对应。,(M),可画出一系列不同 的 的平行线。,分别为0.1、0.5、1.0、10,此温度下,反应(4)(A点),R点对应的温度下反应产生的Zn(g),(1) 还原产物为,与反应(4)的4条线分别,交于P、Q、R、S四点,,表示在4个交点对应的温度下 与纯液态 平衡的气相中,R点:,不会冷凝成Zn(l)。,产生的Zn蒸气,(2) ,与反应(3)交于x点,,此处,此时反应(4),减小,也减小,此点对应温度,(890),即为生产黄铜的理论开始温度。,产生合金温度小于生成纯Zn(g)(B点)的温度。,式中,m体系元素数 m独立元素数 r各元素原子间关系式个数 R浓度限制条件 由(4)式看出两种情况(km):(1)R 0;,四、组分数的确定,1K与m,K = n R - R (4-1),R=n-m (4-2),将上式代入,K=m-R (4-3),M=m-r,所以, K=m-r-R (4-4),(2) r0 :化合价未发生变化的体系,r0,例:(1) CaO(s)、H2S(g)、CaS(s)、H2O(g)体系, m=4(Ca、O、H、S),原子个数Ca:O:S:H=1:1:1:2或2ACa+AH =2AS+2AO(22+4=22+22),r=1,R=0,K=m=m-r=3, R=n-m=0。存在一个独立反应 CaO(s)+ H2S(g)= CaS(s)+H2O(g),(2)CaO、CaF2、SiO2与H2O(g)-HF(g)-SiF4(g) 平衡体系,m=5(Ca、O、H、Si、F),五钟元素原子个 数2ACa+4ASi+AH=AF+2AO(22+42+3=7+22),r=1, m=4,K= m-r=4。 注意:若体系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原子团”, 这种“原子团”反应前后并不能被折散,则计算这种关系时“原 子团”相当于一个元素。,。,CaCO3(s)= CaO(s)+CO2(g) CaO、CO2,ACaO=ACO2,m=2 CuS(s)+2O2= CuSO4 CuS、O2,4ACuS=AO。 综上,有单质存在,且不出现“原子团”不被破坏的体系: K=m-R(R=0) K=m,r=0,R=0,$3 铁液中的C、O反应 一、脱碳反应作用 二、反应形式,转炉吹氧炼钢:C+1/2O2=CO(g) 电炉吹氧炼钢:C+O=CO(g) 电炉不吹氧炼钢:(FeO)=Fe(l)+O C+O=CO(g),C+2O=CO2(g) (2) CO(g)+O=CO2(g) (3) CO2(g)+C=2CO(g) (4) R=n-m=5-3=2,K=m=3(C,O,Fe) 通常选(3)、(4)来进行研究,由实验得到:,一、基本规律 (1) C+O=CO(g) (1),,但 较小,弱放热反应。由 可知, T对K1影响不明显。,此外, C+O=CO(g) (1),(2),当PCO=P时,,令,K1、fC、fO随温度变化不大,当fC、fO随温度变化也 不大时,碳氧浓度积,常数,15801620,PCO=P,(a)低C时,,(b)当%C0.2时,%O很小,所以 、 可略,,(A)式变为 (B),m随%C变化情况主要取决于 ,目前尚未统一。,(c)当%C%O很小时,,一定温度下,K1为常数。,,PCO减小,m减小,若%C一定,%O减小, 真空脱氧的热力学基础。但PCO10132.5Pa后,再提高真空 度也不会使m减小,推出:,MgO(s) Mg(g)+O,$4 钢液脱氧 一、气相真空脱氧的可能性,降低炉内P,使 ,OO2(g),达到脱氧目的。,O在钢液中的饱和溶解度实际就是与FeO(l)平衡的%Osat:,T=1873K %Osat=0.23,Osat=1/2O2(g),即,(达不到,目前10-2Pa10-3Pa)。,一、沉淀脱氧 1原理: xM+yO=MxOy(s) 2元素的脱氧能力:,脱氧常数: (9-1),越小,此脱氧元素的脱氧能力越强,脱氧后, 残留O越低。有人也写成:,表观脱氧常数 (9-2),其仅在 、 时才守常。通常 与M浓度 有关,只能近似看作常数。当钢液中实际 时,沉淀产生,所以此为陈当然脱氧起码的热力学条件。 实际上应是相同%M下,%O越低,脱氧能力越强。 为了更直观比较脱氧能力,常将(9-1)、(9-2)用对 数形势表示:,或,以 左图,呈一直线。有图可知,(1)直线越往下,元素脱氧能力越强,Al、Ti、Cr、Mn较弱。 (2)直线斜率与反应方程式化学计量系数有关。,如: 2Al+3O=Al2O3(s) 斜率,Mn+O=MnO(s) 斜率-1,Si+2O=SiO2(s) 斜率,由直线斜率可确定脱氧产物的组成。,3脱氧产物组成 (1)研究方法 (A)直接法 xM+yO=MxOy(s) ()早期,急冷平衡Fe样,%O、%M。 ()60年代以来,固态电解质定 、%O由分 析平衡Fe样得到。,当 作图时,往往是曲线。,%M0.2,%O较小,略去第一项:,(a),(b),(c)又,所以,可假设 。 由分析平衡Fe样得到,由 定氧得到。 由实验得到不同%M下的 值,以 作图,为一直线,斜率 。确定脱氧产物 MxOy的化学式。,(B)间接法 H2H2O(g)与含M、O铁液平衡。体系中肯定存在: H2O(g)=O+H2(g) (1),一定温度下,K为定值。 , ,%O, ,当,产生脱氧产物,发生反应:,xM+yO=MxOy(s) (2) 如1600,H2H2O(g)与含V、O铁液平衡, xV+yO=VxOy(s) (3) 此时,体系内达平衡的实际反应为: xV+y H2O(g)=VxOy(s)+ y H2(g)(4),由实验得到。(4)-y(1)=(3),所以(3)这样 一个脱氧反应的 实际由其他反应 间接得到,所以称 为间接法。,靠(1),控制 ,即控制 ,得到 的数值。,(A),(B),作图,直线斜率可得到产物VxOy。,(2)脱氧产物组成与氧势关系,一定温度, 是常数,氧势不同,脱氧产物不同, 大体上MxOy中 值随 变化, 高, 值大。但阈值常以 %M值表示。如Fe-V-O系,1600V脱O,平衡反应(4), 针对(B)式:,(A)%V0.3时:,得出VO2或FeOV2O3(钒铁尖晶石),用x射,线结构分析为 V2O3。所以,%V0.3平衡反应式为,V+2 H2O(g)+1/2Fe(l)=1/2(FeOV2O3)(s)+2 H2(g),(5),(5)-(1)2得:,V+2 O +1/2Fe(l)=1/2(FeOV2O3)(s) (6),(B)%V0.3时:,得到V2O3,结构验证符合实验体系内平衡反应为:,2V+3 H2O(g)=V2O3(s)+3H2(g) (7),(1)3+(7)得:,2V+3 O=V2O3(s) (8) (8)式为%V0.3浓度范围内的钒脱氧反应式。 (C)%V=0.3时,两直线交点处, ,此时,FeOV2O3与V2O3共存。 ,f=2,P、T一定时,体系内各相组成固定不变。(Fe液 中%V= 0.3)此条件下,(1)、(5)、(6)、(7)、(8) 5个反应同时平衡,R=n-m=3,选(1)、(6)、(8)3个反应 为独立反应,由反应(1)控制(6)、(8)两个反应的氧势, 氧势不同,产物不同,阈值%V =0.3。 %V0.3,脱氧产物V2O3(s)。,三、几种脱氧元素的脱氧反应 1基本特征: Mn+(FeO)=(MnO)+Fe (1),平衡实验得到的数据以 作图,呈一直线,说明:,(1)FeO-MnO呈理想溶液状态,,(2) , , ,所以,(A),Mn脱氧时,与反应(1)同时平衡的反应还有:,(FeO)=Fe(l)+O (2),(B),又 (C),联立(A)、(B)、(C)可得:,(D),一定温度下, 、 为常数,所以, , 。,(2)Mn脱氧产物形态与%Mn的关系 (A)%Mn低时,脱氧产物(FeO-MnO)(l) Mn+(FeO)(l)=(MnO)(l)+Fe(l) (3),(a),Fe(l)+O=(FeO)(l) (4),(3)+(4)得: Mn+O=(MnO)(l) (5),(b),其中,,(B)%Mn高时,脱氧产物(FeO-MnO)(s)固溶体。 标态转换,由 (MnO)(s)=(MnO)(l) (6),(5)-(6)得: Mn+O=(MnO)(s) (7),(FeO)(s)=(FeO)(l) (8),(c),(3)+(8)-(6)得:,Mn+(FeO)(s)=(MnO)(s)+Fe(l) (9),(d),(C)(FeO-MnO)(l)与(FeO-MnO)(s)共存时的%Mn 阈值两相产物共存,体系内 , 温度确定,三个 相的组成全随之定。1600,,利用前面(a)或(d)都可以确定此时的%Mn。,由(a), (a),1600,,得:,同理由(d)得:,(阈值),结论:%Mn0.344,产物(MnO-FeO)(s); %Mn=0.344,两者共存。,2Si脱氧 (1)阈值:1600,Si%=0.003 Si%0.003,脱氧产物(FeO-SiO2)(s)。 Si%=0.003,两者共存。 (2)由相图值,随温度的提高,阈值增大。,(3)炼钢时,熔体中%Si=0.10.4,得到SiO2(s)。 脱氧反应为:Si+2O=SiO2(s),(4)%Si2时, ,所以,Si脱氧常数 。 通常生产中不是用纯Si,而是用Fe-Si(矽铁)。,例1:计算1600用硅铁脱氧生成纯SiO2(s)的脱氧常数。 为使纯钢液的氧量从0.1%下降到0.01%,需加入多少公斤 含硅50%的硅铁?,解:(1)先求Si%+2O%=SiO2(s)的,查表,Si(l)+O2=SiO2(s) (1),Si(l)=Si% (2),O2=2O% (3),(1)-(2)-(3)得:,Si%+2O%=SiO2(s) (4),1873K,,因为 ,所以,所以,需Fe-Si量:()使O从0.1%下降到0.01%,需Fe-Si量; ()维持与残留O平衡需Si。 (2)依 Si+2O=SiO2(s) 28 32 x O=0.09%,与0.01%O平衡的%Si:,脱氧共需%Si:0.079+0.28=0.36 每吨钢水需硅量:10000.36%=3.6kg 应加入的硅铁量:3.650%=7.2kg 3Al脱氧 (1)脱氧产物与%Al的关系 (A)%Al高于阈值,得到Al2O3(s) 脱氧反应 2Al+3O=Al2O3(s) (1),(A),1600, (D),1600, (B),(B)%Al低于阈值,得到FeOAl2O3(s)(铝尖晶石) 脱氧反应 2Al+4O+Fe(l)= FeOAl2O3(s) (2),(C),(C)%Al等于阈值,得到Al2O3(s)与FeOAl2O3(s) 二相共存 ()热力学计算 (2)-(1)得 Al2O3(s)+ O+Fe(l)= FeOAl2O3(s) (3),1600,,代入(B)得:,所以,Al脱氧阈值 , 。,()作图法 式(B)、(D)两边取对数,整理得,(E),(F),(E)、(F)两式 作图,呈直线。两直线交点处:,整个图分为三个区: 区:饱和FeOAl2O3(s)稳定存在, , 反应(2)正向进行。,区:饱和Al2O3(s)稳定存在, , 反应(1)正向进行。,区:含O、Al得Fe(l),反应(1)、(2)均不能 正向进行,无脱氧反应发生。,G点:FeOAl2O3(s)、Al2O3(l)、(Fe(l)OAl(l) 三相共存,反应(1)、(2)同时平衡。,温度固定,三相组成均为定值,此时铁液中%Al、%O固定,,四、复合脱氧 1优点 ()产物容易上浮,钢液纯度提高。,式中: 钢液粘度 重力加速度 脱氧产物半径 钢液与脱氧产物密度差,Mn-SiMnO-SiO2(l) ()脱氧常数小,脱氧能力增强 Si+2O=SiO2(s) (1),1600,,(A),Mn+2O=MnO(s) (2),1600, (B),MnO(s)+SiO2(s)= MnO(s)SiO2(s) (3),MnO(s)SiO2(s)= MnO(s)SiO2(l) (4),(1)+(2)+(3)+(4)得: Si+Mn+3O=MnOSiO2(l) (5),1600, (C),1600,单独使用%Si=0.1,%O=0.019;单独使用 %Mn=0.733,%O=0.076;复合脱氧%Si=0.1, %Mn=0.733,%O=0.006。 2Si-Mn复合脱氧规律 通常,在不同含Mn量下,Si-Mn复合脱氧曲线不同。一定 Mn下,选合适的 比,可以得到液态硅酸盐。,%Mn=0.4条件下,阈值确定(1600)。 ()热力学分析法 由反应(2),,得,对反应(5),,由前知,,(C),将 , 代入(C)式,得:,代入(1)验证:,基本吻合。 ()作图法:与前述Al脱氧处理方法相同,针对反应 (1)和反应(5)的 取对数,在 作图,两 者结果一致。,所以,,,产物SiO2(s);,,产物MnOSiO2(l);,,两种产物共存。,在另一种%Mn平衡量下,又会有另一种阈值。实际生 产中,希望产生液态MnOSiO2(l)。所以,复合脱氧条 件尽量控制在()区,一般加入量高于平衡量,Mn高 出0.08%左右,Si高出近 , 比控制在48。,五、扩散脱氧 1原理,O+Fe(l)=(FeO),2方法 向渣中加入还原即:Fe-Si粉白渣2CaO SiO2; 碳粉电石渣CaC2为主; 铝粉、Si-Ca粉等。 3优、缺点 六、真空脱氧,C+O=CO(g),(为定值),1873K,一般冶炼条件下,,真空条件下,,很容易使 、 小于上述平衡值,而实现真空脱氧,,在真空度 条件下,,若,,碳成了比铝还强的脱氧剂。,此外,Si+O=SiO(g)亦然。,例2:1600,加入含Mn75%的Fe-Mn和含Si50% 的Fe-Si联合脱氧,使钢液中的O从0.05%降至0.012%, 大平衡时,,求加入两种铁合金的量各是多少?,解:为使脱氧产物是液态硅酸盐MnOSiO2(l), 比应48。 选 所以:,%O降低,,依 Si+Mn+3O=SiO2MnO(l),可得:,即,(a)代入上式得:,(a),解出:,即为除O所需的Si、Mn量。 所以,复合脱氧,初始钢液中Si、Mn浓度为:,相应加入两种铁合金的量分别为: 硅铁: 0.136%100050%=2.7 kg/T 钢 锰铁: 0.667%100075%=9.0 kg/T 钢,冶金物理化学 第九章 冶金物理化学应用,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教师:魏国 副教授 e-mail: neuweiguo,9.3 脱氧反应,铁,钢,随C含量的降低,钢液中溶解氧的含量会不断提高, 影响: 后序的合金化; 在钢液冷却与凝固过程发生氧化反应,造成气孔和夹杂。 氧化冶炼终了必须脱氧。 脱氧的基本方法:结合成氧化物而分离去除。,1. 沉淀脱氧,9.3 脱氧反应,1. 沉淀脱氧,9.3 脱氧反应,1. 沉淀脱氧,脱氧元素加入最适量;,脱氧产物上浮;,复合脱氧,9.3 脱氧反应,1. 沉淀脱氧,复合脱氧,生成熔化温度低的更复杂的复合化合物,易聚集长大而上浮。 如Ca-Al复合脱氧剂脱氧后形成熔点低12Ca0A12 03,易于上浮。如其部分地残留在钢锭中时,因其塑性和韧性高,呈球形故不易导致钢材质量下降。 用Mn脱氧时,易形成MnS,尽管其熔点较高不致造成热脆现象,但MnS很软,在轧钢时呈条状分布,将导致横向和纵向机械性能的不均匀,当用Ca一Mn一Si复合脱氧剂时可克服上述缺点。,9.3 脱氧反应,2.扩散脱氧,优点:脱氧剂(如Fe一Si粉)直接加入渣中使a FeO降低,不污染钢液。 缺点:是氧自金属相扩散到渣,脱氧动力学条件差,脱氧过程时间长。,9.3 脱氧反应,3.真空脱氧,提高真空度,实现脱氧。 优点:脱氧效果好。 缺点:设备复杂。,9.3 脱氧反应,4. 注意,脱氧能力最强的元素,其min不是钢液脱氧的实际要求。 对同一脱氧元素,可能有不同的脱氧产物生成。 例:Al脱氧,9.3 脱氧反应,9.4 锰、硅、铝的脱氧反应,一、Mn脱氧 Mn是弱脱氧剂其脱氧产物不能是纯MnO,而是MnO与FeO的熔体。相当于Mn 高时的脱氧产物。,一般的试验研究都是测定下列反应的平衡:,9.4 锰、硅、铝的脱氧反应,对反应7-4-1,公认较好的数据是:,但要利用反应(1)来求得Mn与O的平衡关系,尚须作如下处理:,9.4 锰、硅、铝的脱氧反应,MnO的熔化自由能为:,其中,将(4)与(3)结合,得:,9.4 锰、硅、铝的脱氧反应,(1)+(6)-(4)得,再由FeO的熔化自由能数据:,9.4 锰、硅、铝的脱氧反应,二、Si脱氧 1600 时,FeO与SiO2能形成熔体。,图7-10 FeO-SiO2系相图,9.4 锰、硅、铝的脱氧反应,三、Al脱氧 铝是强脱氧剂。炼钢中常用它作终脱氧,并可控制晶粒。由FeO-A1203相图。,9.4 锰、硅、铝的脱氧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针对无人机执照考试的解题试题及答案
- 22025年护师考试实习心得试题及答案
- 消防安全监测技术升级应用试题及答案
- 经典考点对比中级审计师试题及答案
- 细致分类的中级审计师试题及答案合集
- 副驾驶员常识与职责试题及答案
- 标准厂房项目建设成本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 地塞米松注射液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智能温控陶瓷卷发棒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智能生产调度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员工安全环保履职考评管理办法》
- 毛竹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
- 郑州住宅小区调研
- 鞋厂制革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方案资料(2022-2023新标准)
- 消防应急预案流程图
- 2022年最新小升初英语试卷(含答案)
- 二环庚二烯(2,5-降冰片二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转观念、勇担当、强管理、创一流”对标工作整改方案
- 模具试模通知单
- 全科医师培训的全科门诊主要内容教学
- 苏州纳米所综合考试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