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doc_第1页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doc_第2页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doc_第3页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doc_第4页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摘要: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要发挥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不仅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利率水平和相对完整的利率结构,其中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至关主要。遗憾的是,维持银行业适当的净利差水平这一问题,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使得银行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起伏不定。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给银行通过有效的风险定价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净利差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引入了计算净利差的一般方法,并对国际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及其变动原因进行了测量和讨论,进而研究了中国银行业净利差水平的变迁历史,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净利率水平,经济周期,收益率曲线一、银行业净利差的计算方法及国际比较1、银行业净利差的计算方法利差收入是银行业传统的也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利差的概念又可分为毛利差和净利差两种:其中毛利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净利差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为直接法:净利差=银行利息净收入(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银行总资产。另一种为间接法:其测算方式是这样的:用rL表示银行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rD表示加权平均存款年利率,假设该国银行利息类资产(总资产)和利息类负债(总存款)均为A,同时假设该国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为B。rN表示加权平均净利差。rN=rLA(1-B)-rDA/A=rL(1-B)-rD由净利差和毛利差的计算公式可见,净利差相当于各期限(三个月期、六个月期、一年期、两年期等)毛利差的加权平均,再扣除不良贷款的影响。由于银行存在不良贷款,肆意并不能从所有贷款中获取利息收入,而银行却需要对所有的存款支付利息,所以“净利差”低于“毛利差”。一般来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净利差与毛利差的差距就越大。相对于毛利差而言,净利差更能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因此比较各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更有实证意义。2、国际银行业净利差的截面数据比较鉴于适当的净利差水平是银行业存在的基础条件,因此有必要对国际银行业的净利差进行分类测量,并以此为参照系来考察中国的银行业状况。我们使用包括全球银行90%资产的bankScope数据库,并按收入水平和地区分为六组区域,就2004年的横向截面数据,以及19942004年的纵向时序数据进行了测量。样本共包括了OECD的429家银行、欧洲的179家银行,北美的170家银行,拉美的29家银行,东盟的266家银行和转轨国家500家银行的数据。结果如下:表12004年世界六组区域主要银行加权平均净利差区域加权平均净利差(%)OECD1.91欧洲1.53北美2.73拉美6.54东盟2.45转轨国家3.02资料来源:根据bankScope数据库计算整理。注:1.加权平均净利差采用直接法计算。2.转轨国家包括: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从这六组区域主要银行的加权平均净利差可以总结出一些基本特征:1、总体而言,拉美的净利差最高,达到6.54%,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主要银行加权平均净利差普遍高于发达国家,而北美又明显高于OECD和欧洲。2、OECD及欧洲以中间业务为主:OECD及欧洲的主要银行大多为发展较为成熟的跨国银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银行净利差空间不断缩小;来自中间业务的非利息迅速发展。如2003年,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分别达到了占其总收入的48.3%、37.6%和64.1%。中间业务不断完善的盈利模式使得银行业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降低,给净利差提供了稳定收缩的空间。3、转轨国家及拉美银行业高度依赖利差收入:银行业是所有转轨经济国家最重要的金融部门,在大多数转轨国家中,金融发展的许多要素都缺失了,如非银行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利差收入是银行部门收入的主要来源,净利差一般较高。拉美国家由于拨备不足,运营成本比较高,同样维持着较高的净利差。3、国际银行业净利差的历史数据比较除了横向截面数据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纵向时序角度,把六组区域主要银行的数据扩展到1997-2004年,纵向考察这六组区域净利差的历史波动图,结果如下。从上图我们可总结国际银行业1997年以来净利差变动的一些基本特征:1、各区域的净利差水平相对稳定。其中欧洲、OECD和北美三大区域在八年间的净利差波动分别只有0.19%、0.3%和0.69%,2000到2004年波动更为微小;东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净利差有明显波动,但在其他年份则维持稳定的水平;转轨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净利差逐年缩减;拉美国家始终保持较大的净利差,但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2、除东盟外,净利差由大到小始终保持着拉美、转轨国家、北美、OECD、欧洲的顺序,且差额相对固定。总体上看,日益精微的风险管理、激烈的同业竞争和中间业务的蓬勃发展,虽然带来了国际银行业净利差的的缓慢下降,但在2002年之后净利差水平再度平稳下来。二、国际银行业净利差的历史波动及其相关因素1、影响国际银行业净利差变动的基本因素国际上对于净利差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相关研究普遍认为,尽管在全球不同区域内部,各国利率水平不断调整,宏观经济有所波动,融资方式互不相同,但区域银行业净利差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土壤。净利差通常和以下基本因素密切相关:一是银行业运行的制度环境,或者说如果银行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较为糟糕,那么通常要求较高的净利差,作为制度弱化背景下的风险贴水;二是银行业运行的外部监管,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以及以RAROC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得银行业要求获得更稳健的净利差水平;三是银行业的规模和竞争强度,银行规模集中度、竞争强度和净利差水平均为负相关,因此以大银行为主的区域市场中,往往净利差均处于较低水平。就具体研究而言,Ho和Saunders(1981)通过建立交易者模型(dealermodel)发现,净利差水平依赖于银行的交易规模、市场结构以及利率波动;Saunders和Schumacher(2000)把交易者模型应用于欧洲和美国的614家银行,发现监管要求和利率波动对净利差有决定性的影响;Angbazo(1997)使用经验数据发现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取决于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因素;Demirguc-Kunt,Laeven和Levine(2003)发现,一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例与该国净利差成反比。另外,一些外部制度因素,包括破产法的有效性、政府对银行的干预或监管程度、腐败的严重程度、以及经济自由度等,是解释各国净利差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下面就稳定净利差水平和中间业务发展、和经济周期、和融资体系安排者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讨论。2、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业净利差水平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表明,市场竞争将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逐步缩小,从而使商业银行源自信贷业务的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例也逐渐减小。目前国外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包括佣金和费用收入、金融业务收入、证券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已经占到30%-40%,其收入来源已经完全突破传统的信贷领域,转而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综合型金融服务。举例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欧洲各国市场利率的不断走低,欧洲银行净利息收入不断减少。德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从1990年的82%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71.9%。与之相反,银行非利差收入则持续快速增长,1990年欧洲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6%,到2000年,达到了39%。非利息收入为银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型。为了研究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关系,Hanweck(2005)把银行分为大型跨国银行、大型非跨国银行(包括各种专业银行)。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银行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1、在跨国银行中,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非利息收入开始赶超净利息收入,到了90年代后期出现大幅增长,甚至超过了净利息收入,这与大型跨国银行积极开展国际业务,开发中间业务产品关系密切。2、其它大型非跨国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始终远远超过了非利息收入,并且净利息收入维持在非常稳定的水平,成为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这在各种专业性银行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即便一国银行业体系当中,金融机构的多样性较为丰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强,即便非利息收入对大型跨国银行而言具备持续增长的可能,利差仍然是大多数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对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利息收入更是维持其生存的土壤,维持必要的净利差十分重要。3、经济周期与银行净利差水平国际银行业一般采用顺经济周期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在经济景气时期,政府较快的税收收入、企业较好的业绩表现和居民较快的收入增长,都导致银行业的存贷款业务增长较快,并且贷款损失较低。而在景气下滑时,政府、企业和个人收入增长的放缓、资金需求的下降以及违约率的急剧上升,都会使得银行业也深受其苦,因此银行业也存在明显的景气周期,但实证研究表明,净利差与经济周期基本不相关,这也是净利差可以维持稳定的重要原因。Demirguc-Kunt(1999)分析80个国家近7900家银行1988-1995年的数据发现,一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对该国银行净利差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存贷利差不同并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引起的,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净利差水平也与该国(区域)的经济周期基本不相关,而与一些制度因素相关,如政府监管、破产法的有效性及经济自由度等。这也可以由简单的经验分析来证明,以美国为例,虽然宏观经济有波动,但经济景气时,银行利率水平随着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而上升,不景气时,银行利率水平随之则下降,但净利差水平却始终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总结出美联储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经验公式为:联邦基金利率8.5%+1.4%(核心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在上述公式中,核心通货膨胀率(CoreInflation)是指剔除粮价和油价之后的物价指数,而失业率是按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这个公式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变动的拟合效果相当不错(John.Taylor,1999)。结合观察图1,1997年至今美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始终稳定地维持在3个百分点左右,既没有因为2000年之前新经济的高潮而飙升,也未因为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的持续调整而收缩。4、融资体系安排与银行净利差水平以金融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虽然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这使得银行净利差有所收缩,但是直接融资体系是否对净利差水平存在替代作用,本文选取了欧洲和美国两个地区进行分析。在欧洲金融市场,银行业历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是以银行为中介主体的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而美国的金融市场则较大程度的依赖于股票和债券市场,以直接融资为主。这可以通过衡量一个区域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各个部门系统所控制的金融资产比例得到其在其金融系统中所占地位。1999年底欧元区银行贷款占GDP的比例达到100%,是美国这一比例的2倍。从股票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来看,到1999年底,在欧元区,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为71.1%,而美国则为163.3%,欧洲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1999年6月,欧元区、美国债券市场市值占GDP的比例分别为88.8%和164.6%,可以看到欧洲债券市场市值占GDP的比例也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上图表示了美国和欧洲从1997-2004年的的净利差水平,结果恰恰相反,美国的净利差水平始终高于欧洲,而且差距接近一个百分点。显然,美国和欧洲的净利差差异无法用融资方式来解释,这可能与银行的运营成本率有关,美国银行的运营成本率明显高于欧洲各国的银行。例如,2003年,美国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运营成本率(运营成本/总资产)分别为3.1%和2.7%,而同期英国汇丰银行和瑞士银行的运营成本率仅为2.2%和1.8%。由此可见,融资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净利差水平,无论是以直接融资为主的美国,还是以银行业间接融资为主的德国,银行净利差水平均十分重要。三、中国银行业的净利差变迁及其宏观效应1、中国银行业利差的历史变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