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考察队优秀事迹材料-先进事迹材料_第1页
测绘考察队优秀事迹材料-先进事迹材料_第2页
测绘考察队优秀事迹材料-先进事迹材料_第3页
测绘考察队优秀事迹材料-先进事迹材料_第4页
测绘考察队优秀事迹材料-先进事迹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测绘考察队优秀事迹材料 /先进事迹材料 “ 虽然寻找冰盖最高点的路途上每一步都困难重重,但是朝圣般的感情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 团结协作、任劳任怨、两赴填补国际空白的最小队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登上冰盖最高点的世界第一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中国测绘研究中心博士生。 北京时间年 1 月 18 日 3 时 16 分,将一根标志杆深深地插进一片雪地里。这一历史时刻,标志着人类首次确定了内陆冰盖最高点 domea 的位置。确定冰盖最高点后,把从武汉大学带去标有 “china” 字样的三角架和测绘标志墩,永久性埋设在 冰盖 domea 点上。 , 1977 年 6 月出生于山东省东明县。 1994 1998 年,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8年,在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工作。年,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读硕士研究生,年,提前攻读博士至今。 2002 年,参加中国第 19 次科学考察,深入内陆 500 多公里的格罗夫山区进行科学考察。年,参加中国第 21 次科学考察,前往冰盖最高点 domea 区域进行科学考察,其主要职责是精确测定冰穹 a最高点的位置、海拔高度,并为科考队导航。 1 月 9 日,等人成功到达冰盖最高点冰穹 a 地区,这是人类首 次从地面进入冰穹 a。 dome a 是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内陆2 / 7 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 “ 不可接近之极 ” ,国际上迄今还没有从地面进入 dome a 开展过系统科学考察活动,是科学考察和研究的空白地区和制高点。由于独特的高原地形特征,冰层水平流动最小,动力过程最为简单,是冰盖动力学观测研究最理想的区域。 dome a 区域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冰层中储存着具有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信息和大气本底环境信息,是冰盖最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 dome a 地区是冷源的中心区,地球表面的最低气 温最有可能出现在 dome a 地区。 dome a 冰盖覆盖的甘伯采夫山脉最有可能是大陆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的记录载体,对研究大陆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dome a 地区的高海拔、低风速和干燥、低温、少地震的特点,使之成为日地关系和天文学观测的理想之地。因此, dome a 是国际公认的内陆冰盖最后一个最为理想的科学考察区域。 从科学考察价值和极地话语权角度来看,有四个必争之点 极点、冰点、磁点和冰盖最高点 “domea” ,前三个点已分别被美国、前苏联和法国捷足先登,占据并建站。只剩下海拔 4 千多米的冰盖 最高点这最后一个科考空白。按照国际条约,不属于某一国家,是大家可以共同开发利用的。但是按照惯例,一个国家在重要位置建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在问题上更具有发言权,在该地区的开发利用也会得到各国的默认。 3 / 7 我国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向国际研究科学委员会正式提出 dome a 科学考察计划,并于 1996/1997 年, 1997/1998年, 1998/1999 年, /2002 年 4 次向 dome a 冲击,最远行程1100 公里,为最后冲顶 dome a 奠定了基础。年,我国终于完成了冲顶 dome a 的各项准备工作,于第 21 次 中国科学考察队中设立 13 人组成的内陆冰盖队,向 dome a 顶点发起最后冲击,成为冰盖队 13 人之一,承担测定 dome a 最高点的任务。 年 10 月 25 日,中国第 21 次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在到达中山站临近海域时,雪龙船破冰艰难,不能前行,与张永亮就乘一辆雪地摩托车连夜前往中山站方向探路。在崎岖不平的雪丘中,雪地摩托车不知翻车多少次,也不知摔了多少交。冒着掉进潮汐缝的危险,他们终于为接下来的海冰卸货探明了道路。在中山站海冰卸货期间,更是任劳任怨,不分昼夜,连续奋战,曾连续工作 30 多个小时,为做进军dome a 做准备。 在内陆冰盖队从中山站出发后,白天利用 gps 导航仪进行导航,引导车队前进。中午修整时,他协助机械师为雪地车加油。晚上宿营后,他同队友一起对雪地车除冰,为雪地车加油,从发电仓扯电线至各个车头和车厢,挖雪化水做饭,搭建临时厕所,等完成队里的各项公务工作以后,他还要进行高精度 gps 观测,以监测东的冰盖运动,然后整理当天的4 / 7 资料,处理数据,经常要工作到夜里 2、 3 点钟,往往是队里最后一个睡觉。 在严寒、高原环境下奔波,对科考队员们的身体和意志都是一种严峻考验。平时,队员们宿营时,睡在成员舱内。但由于缺氧严重,大家都感觉喘不过气来。睡在上铺,更是觉得难受。没办法,他只好睡到成员舱的地板上。在离开中山站约 1200 公里时,科考队员们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当时,的血压舒张压高达 160,低压达 100,心跳达到每分钟 105 次。随队机械师盖军衔反应最为严重,急需救治。但由于停在中山站的直升飞机最大航程仅为 500 公里,飞机无法施救。队员们只有通过短波电台和海事卫星电话,向美国的极点站求援。所幸,联络成功,美 方派飞机前来营救,盖军衔才得以脱险,但这也用完了可能获得救助的最后一架飞机,如果再有队员出现高原反应,已经没有飞机能够实施救助。但及其它科考队员并没有因此而胆怯退缩,而更加坚韧勇敢地投入到最后冲顶的任务中去。 吃饭,对于科考队员们来说,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考察队准备了 “ 航空餐 ” ,可每一盒都冻得梆梆硬,加热需要一个半小时;用水得用铁锹挖雪化水,等到烧开需要一两个小时。一顿饭下来,需要三四个小时。为节省时间,队员每天最多只吃早晚两顿饭,工作忙起来时,经常只能吃到一顿饭。一个多月里,顿顿航空餐,千篇一 律地让大家吃得老想5 / 7 吐。最后,由于煤气准备不足,只能靠一只电热壶烧水喝,连 “ 吃得想吐 ” 的航空餐也吃不上了,只能干啃饼干和方便面。 在内陆,由于用水非常困难,日常洗脸,洗手,洗头等都成了问题,为此,出发前就剃了个光头,在 2 个多月的内陆考察期间,没能洗澡,一两个星期也只能用湿毛巾擦一下脸。 在通向冰盖最高点的沿途,有多个冰裂缝发育区。冰裂缝深不可测,曾经有些外国科考队员掉了下去,再也没能出来,永远留在了。这次,也差一点被冰裂缝吞噬。年 12 月下旬的一天,当在雪地车附近工作时,曾一条腿掉进冰裂 缝,幸亏那条冰裂缝不宽,当时比较冷静,没有慌张,最终安全爬了出来。 经过 29 天的艰苦行军,冰盖队终于到达 dome a 区域,他首先要寻找 dome a 最高点。 dome a 最高点并不是我们通常想象中的是一个明显突起的顶点,相反, dome a 最高区域是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区域,肉眼根本分不出高低。 dome a区域海拔 4000 多米,气温达到零下 40 多度,气压只有 500多百帕,含氧量极低,他扛着十几公斤重的仪器,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大口大口的喘气,这样在外面工作一、两个小时后,手、脚、脸部都冻的麻木了,当随行的 央视记者把摄像机镜头对着他时,他的嘴唇竟冻的直打哆嗦,讲不出话来。 6 / 7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白天他都要在外面工作,采集数据,每天晚上都要处理当天采集的数据,几乎每晚都要工作到凌晨 4、 5 点,每天只能睡 3、 4 个小时。经过 8 天的艰苦工作,共测绘了 dome a 最高区域 70 平方公里范围的地形图,确定了冰盖最高点的准确位置,为我国下一步在 dome a 区域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及建立第 3 个考察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次考察中,能够与队友团结协作,任劳任怨,不畏艰险,充分发扬精神 “ 爱国、求实、拼搏、创新 ” ,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在人类历时上第一次对冰盖最高区域进行实地测量,填补了国际空白,弘扬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 回国后,他们在中南海受到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的亲切接见,曾培炎副总理对于我国冰盖队此次成功登顶冰盖最高点给予了高度评价。曾培炎副总理指出,这是队员们代表中华民族对世界极地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 凯旋后,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