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炔的测定+气相色谱法.pdf_第1页
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炔的测定+气相色谱法.pdf_第2页
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炔的测定+气相色谱法.pdf_第3页
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炔的测定+气相色谱法.pdf_第4页
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炔的测定+气相色谱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c s7 1 0 8 0 1 0 g1 6 国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 t3 3 9 4 - - 2 0 0 9 代替g b t3 3 9 41 9 9 3 ,g b t3 3 9 51 9 9 3 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 氧化碳和乙炔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e t h y l e n ea n dp r o p y l e n ef o ri n d u s t r i a lu s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t r a c ec a r b o nm o n o x i d e ,c a r b o nd i o x i d ea n da c e t y l e n e - - g a s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i cm e t h o d 2 0 0 9 - 10 - 3 0 发布2 0 1 0 0 6 0 1 实施 宰瞀鳃鬻瓣譬矬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 9 二 前言 g b t3 3 9 4 - - 2 0 0 9 本标准与a s t md2 5 0 5 :1 9 8 8 ( 2 0 0 4 ) 气相色谱法分析高纯乙烯中的乙烯、烃类杂质和二氧化碳的 标准试验方法( 英文版) 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 b t3 3 9 4 - - 1 9 9 3 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测定 气相色谱 法和g b t3 3 9 51 9 9 3 工业用乙烯中微量乙炔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与g b t3 3 9 4 一1 9 9 3 和g b t3 3 9 5 1 9 9 3 的主要差异为: 将两个标准整合成一个标准,名称改为“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炔的 测定气相色谱法”; 增加了毛细管柱的色谱分析操作条件; 取消了乙炔分析中角鲨烷色谱柱及其操作条件; 增加了用于进样和反吹控制的阀路连接图; 增加了标样制备用气体的技术要求; 一增加了毛细管柱的重复性限( r ) 。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化学分技术委员会( s a c t c6 3 s c4 )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琦民、张育红。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 b t3 3 9 41 9 8 2 、g b t3 3 9 4 1 9 9 3 ; g b t3 3 9 51 9 8 2 、g b t3 3 9 5 1 9 9 3 。 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乙炔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 b t3 3 9 4 - - 2 0 0 9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炔含量的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适用于乙烯、丙烯中含量不低于1m l m 3 的一氧化碳、不低于5m l m 3 的二氧化碳和不低 于1m l m 3 的乙炔的测定。 本标准并不是旨在说明与其使用有关的所有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与健康措 施,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t3 7 2 3 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 g b t3 7 2 31 9 9 9 ,i d ti s o3 1 6 5 :1 9 7 6 ) g b t8 1 7 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 b t1 3 2 8 9 工业用乙烯液态和气态采样法( g b t1 3 2 8 9 1 9 9 1 ,n e qi s o7 3 8 2 :1 9 8 6 ) g b t1 3 2 9 0 工业用丙烯和丁二烯液态采样法( g b t1 3 2 9 0 - - 1 9 9 1 ,n e qi s o8 5 6 3 :1 9 8 7 ) 3 方法提要 气体试样( 或液体试样气化后) 通过进样装置被载气带入填充柱或毛细管色谱柱,使一氧化碳、二氧 化碳或乙炔与其他组分分离。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经催化加氢转化为甲烷。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 f i d ) 检测,记录各杂质组分的色谱峰面积,采用外标法定量。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c o + 3 h :三高等c h 。+ h 2 0:丽i 石菊一c h t + c o 。+ 4 h o :等蒜 c h 4 + 2 h 2 0 z z 而丽甄i ;i c h t + 2 h z o 4 试剂与材料 4 1 载气 氮气:纯度( 体积分数) 9 9 9 9 5 ,经硅胶及5 a 分子筛干燥、净化。 氢气:纯度( 体积分数) 9 9 9 9 5 ,经硅胶及5 a 分子筛干燥、净化。 4 2 燃烧气 氢气,纯度( 体积分数) 9 9 0 。 4 3 空气 经硅胶及5 a 分子筛干燥、净化。 】 g b t3 3 9 4 - - 2 0 0 9 4 4 制备标样用气体 4 4 1 乙烯:纯度( 体积分数) 不小于9 9 9 5 ,应不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炔。 4 4 2 氮气:纯度( 体积分数) 不小于9 9 9 9 9 ,应不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炔。 4 4 3 一氧化碳:纯度( 体积分数) 大于9 9 的商品一氧化碳,也可用下法制备纯一氧化碳:用甲酸和 浓硫酸在水浴上加热至8 0 脱水制得的一氧化碳经5 0 碱液、焦性没食子酸碱溶液,再经氯化钙和五 氧化二磷进行净化、干燥。待容器中空气排尽后,即可进行收集,纯度达9 9 以上。 4 4 4 二氧化碳:纯度( 体积分数) 大于9 9 的商品二氧化碳,也可用下法制备纯二氧化碳:用碳酸钠 与稀盐酸反应,经浓硫酸干燥后制得,纯度可达9 9 以上。 4 4 5 乙炔:纯度( 体积分数) 大于9 9 。可使用纯度为9 9 以上的商品乙炔,也可用下法制备纯乙 炔:取电石数十克,装人5 0 0m l 三口烧瓶中,将适量水注入三口烧瓶上的分液漏斗内,逐滴加入三口烧 瓶中。产生的乙炔需经2 0 ( 质量分数) 的氢氧化钠溶液,2 0 ( 质量分数) 的铬酸酐溶液净化。待容器 中的空气排尽后即可进行收集。乙炔纯度可达9 9 以上。 4 5 标样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乙炔标样可由市场购买有证标样或自行制备,底气为氮气或乙烯( 4 4 1 ) 应 不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乙炔,否则应予以修正。标样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乙炔的含量应与待测 试样中浓度接近。 5 仪器 5 1 气相色谱仪:配置十通阀进样装置( 定量管容积1m l 3m l ) 和反吹装置,分流进样系统和氢火 焰离子化检测器( f i d ) ,并能按表1 或表3 条件操作的任何双气路气相色谱仪。测定一氧化碳、二氧化 碳还需配置镍转化炉催化加氢装置。该仪器对本标准所规定杂质的最低检测浓度所产生的峰高应至少 大于噪音的两倍。仪器十通阀连接和反吹装置见图1 和图2 。满足本标准分离和定量效果的其他进样 和反吹装置也可使用。 分析柱 注:测定乙炔不需要连接镍转化炉。 图1取样及反吹状态下十通阀连接图 c b t3 3 9 4 - - 2 0 0 9 分斩枉 注:测定乙炔不需要连接镍转化炉。 图2 进样状态下+ 通阀连接图 5 2 色谱柱:本标准推荐测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色谱柱及典型操作条件见表1 ,典型色谱图见图3 和图4 ;本标准推荐测定乙炔的色谱柱及典型操作条件见表3 ,典型色谱图见图5 和图6 。能给出同等 分离和定量效果的其他色谱柱和分析条件也可使用。 5 3 镍转化炉:镍转化炉是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催化加氢转化为甲烷的装置,由镍催化加氢柱和加热 装置组成。推荐镍催化加氢柱的操作条件见表2 ( 填充柱和毛细管柱操作条件相同) 。 镍催化加氢柱按如下方法制备:称取2 0 0g 硝酸镍溶于9 0m l 蒸馏水中,加入8 0g6 2 0 1 色谱担体 或其他合适的载体,煮沸( 5 1 0 ) r a i n 后,冷却,过滤,将担体放置蒸发皿中,于1 0 5 下烘干,再放置电 炉上缓缓加热( 应在通风橱中) ,直至红棕色二氧化氮赶尽。于4 5 0 并通氮气下灼烧7h 后,冷却,得 到氧化镍催化剂。装入清洁、干燥的不锈钢柱管内,于3 5 0 3 8 0 温度下通氢气( 流量约为5 0m l m i n ) 4h ,使其还原成镍催化剂即可使用。制得的镍催化加氢柱应密封保存,防止接触空气、水后降低催 化剂的活性。 注:应定期采用标样检查镍催化加氢柱的反应活性。 5 4 记录装置:电子积分仪或色谱数据处理装置。 表1一氧化碳、二氯化碳测定用色谱柱及典型操作条件 色谱柱 t d x 0 1c a r b o b o n d 柱长m 1 5 0 柱内径m m 30 5 3 液膜厚度p - m 5 柱温 1 0 05 0 进样器温度 c 1 5 01 s 0 检测器温度 c 2 5 02 5 0 进样量m l 1 3l 3 载气氢气氮气 流量( m l m i n ) 5 05 0 分流比 5 :1 空气流量( m l m i n ) 3 0 03 0 0 氢气流量( m l m i n )5 0 5 0 辅助氮气及流量( m l m i n ) 1 5 g b t3 3 9 4 - - 2 0 0 9 表2 镍催化加氢柱操作条件 柱长m o 1 o 2 内径m m 2 4 材质不锈钢 柱温 3 5 0 3 8 0 载体6 2 0 1 ,( o 2 5 0 0 4 2 0 ) m m ( 6 0 - - 4 0 ) 目 4 l 00 0 r 7 1 r t r 1 r t r 7 1 r 1 - 7 1 r 7 r 1 r r 1 r 7 r 1 r 7 r 1 r 7 t 1 r 1 r t l 广 05 0 01 0 0 0 15 0 020 0 0 2 5 0 030 0 035 0 040 0 045 0 050 0 0 时间r a i n 1 一氧化碳; 2 甲烷; 3 二氧化碳。 图3乙烯、丙烯标样在t d x - 0 1 填充柱上的典型色谱图 1 久。 00 0 1 r 1 r r r r r 1 r t r t r r t r r 1 r t r r r r r t 广 07 0 01 4 0 02 1 0 02 8 0 03 5 0 04 2 0 04 9 0 05 6 0 06 3 0 070 0 0 时间m i n 1 一氧化碳; 2 甲烷; 3 二氧化碳。 图4乙烯、丙烯标样在c a r b o b o n d 毛细管柱上的典型色谱图 表3乙炔分析色谱柱及典型操作条件 g b t3 3 9 4 - - 2 0 0 9 色谱柱 t d x 一0 1c a r b o b o n d 柱长m 15 0 柱内径r a m 30 5 3 液膜厚度p m 5 柱温 1 5 03 5 进样器温度 1 5 01 5 0 检测器温度 1 7 02 5 0 进样量m l 1 31 3 载气氮气氮气 流量( m l m i n )5 03 0 分流比 5 1 空气流量( m l m i n ) 3 0 03 0 0 氢气流量( m l m i n ) 5 03 5 辅助氮气及流量( m l m i n ) 1 5 l几u 1 甲烷; 2 乙炔; 3 乙烯或丙烯。 图5 乙烯、丙烯标样在t d x - 0 1 填充柱上的典型色谱图 5 0 g b t3 3 9 4 - - 2 0 0 9 i 2 1 , oo o - r ,r ,_ t ,r _ r ,r 1 - - r 1 f t _ r 1 4 0 028 0 04 2 0 05 6 0 07 0 0 08 4 0 098 0 01 i2 0 0 时间m i n 1 甲烷; 2 乙炔; 3 乙烯或丙烯。 图6 乙烯、丙烯标样在c a r b o b o n d 毛细管柱上的典型色谱图 6 采样 按g b t3 7 2 3 、g b t1 3 2 8 9 和g b t1 3 2 9 0 规定的安全与技术要求采取样品。 7 分析步骤 7 1 设定操作条件 根据仪器操作说明书,在色谱仪中安装并老化色谱柱。调节仪器至表1 、表2 或表3 所示的操作条 件,待仪器稳定后即可开始测定。 7 2 校正 用气体进样阀,在规定的条件下向色谱仪注入1m l 3m l 标样( 4 5 ) 进行测定,等二氧化碳或乙 炔出峰完毕后,切换反吹阀,以便尽快赶出乙烯或丙烯。重复测定2 次,计算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乙炔 的平均峰面积a 。 7 3 试样测定 取与标样相同进样体积的气体试样,用气体进样阀注入色谱仪,重复测定2 次,记录一氧化碳、二氧 化碳或乙炔的峰面积,与相应的外标峰面积进行比较。 注:液态丙烯进样时应采取措施确保液态丙烯完全气化,也可采用闪蒸进样器或水浴等方式进行气化。 8 分析结果的表述 8 1 计算 8 1 1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乙炔的含量竹,以毫升每立方米计( m l m 3 ) ,按式( 1 ) 计算: 竹一9 ,字 ”( 1 ) j 6 g b t3 3 9 4 - - 2 0 0 9 式中: 9 ,标样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乙炔的含量,单位为毫升每立方米( m l m 3 ) ; a ,被测样品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乙炔的峰面积; a ,标样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乙炔的峰面积。 8 2 结果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