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前话称谓》补正_第1页
《高考之前话称谓》补正_第2页
《高考之前话称谓》补正_第3页
《高考之前话称谓》补正_第4页
《高考之前话称谓》补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高考之前话称谓补正 作者 江苏高邮市界首中学 宋文权 内容 任俊荣先生的高考之前话称谓(见中学语文教学年第期)一文对古代的称谓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总结,可算是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助学的一篇佳作。然其在某些方面尚有疏漏,个别处说法亦似可商榷,因而还很难完全解释清楚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称谓现象,也不能完全适应高考的要求。鉴于此,兹作如下补正: 一、姓氏。任文未述。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姓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而来的族号。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等皆从女 旁,即可视为母权社会在姓上之烙樱同一族中,子孙繁衍多了,分成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一支又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号,就是氏。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的关系。高中语文教材之战中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这里的同姓就是郑、滑两国,它们与晋国同为姬姓国,是一姓(即周王室,姬姓)之下的三个不同氏(分支),犹如三个同父母的弟兄;而秦国则是嬴姓,是周王室的异姓封国。所以,秦袭郑灭滑,晋就认为是对自己无礼,(尽管两年前,它还伙同秦国围攻2 / 7 了郑国 )于是以此为借口,在伏击了秦军。 周代,贵族女子称姓,用来别婚姻(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下同不注),姓同则婚姻不可通,以防男女同姓结婚,后代不兴旺。因而,贵族女子姓比名更重要,可以无名,但不可无姓。若嫁给了别国的国君卿大夫,也要将娘家的姓放在丈夫的谥号或国(邑)名或氏的后面,用来构成自己的大号。如之战中的文嬴,她是晋文公之妻,秦穆公之女,因而丈夫的谥号文就在前,娘家的姓就在后。有的,还可以接在后面加氏字,旧时已婚妇女称谓常如赵王氏,姚姜氏者可能即源于此。 贵 族男子则称氏,用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季康子(名肥),是鲁国大夫,鲁哀公时权臣,因而就称为季孙氏,又叫季氏。庖丁解牛中的庖侗,只有名侗,而无氏,因为他身份低贱:庖者:厨师也。柳敬亭传说:如优孟摇头而歌,这个优孟也只有名孟而无氏,优是优伶(演员)之意,身份亦低贱。 氏来源较复杂。可以封国封邑为氏。如之战中的原轸,本氏先,因受封于原,就又以原为氏了。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是楚之同姓,意即屈原本与楚王 室同姓芈;后因其祖上受封于屈邑,所以又以屈为氏。也有以官名为氏的。五蠹在注释共工时就说:(共3 / 7 工)传说为上古主百工事的官,其后人以官为姓(即本文的氏、下同不注)。还可以所居地名为氏。像复姓南官、东郭等即如此;之战中的秦军统帅百里孟明视,其姓百里本也是地名。另外,以技为氏或以祖先的字、谥号为氏的情况也有;不一一赘述了。 战国以后,姓氏渐合而为一,已不分了。清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之。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上自天子下至走夫贩卒,人人也都有姓了。 二、表字。古代除以子起字尊称男子外,还用元、公、德、文等褒义词起字尊称或美称男子。如: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刘备,字玄德;五人墓碑记中提到太史文起文公,文起也是字。 三、别号。任文将称人的官职,做官的任所、籍贯、郡望、斋名、谥号等也当作别号,似可商榷。 关于别号,工具书中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别号)是人的名和字以外的自称,如现代汉语小词典;一种以为(别号)是人的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如现代汉语大词典 。称官职、籍贯、做官的任所、谥号等多半不会是自称,这是很容易明确的;那是不是可以看作另起的称号呢?就叫人费思量了。 一些影响较大权威性较高的典籍对此说法或倾向倒很明4 / 7 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后来有人以为称字称号还不够尊敬,於是称官爵,称地望(出生地或住地),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古代汉语第三册,页)可见,它 是把称人的官爵、地望与别号区别开来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虽没有这样明确的文字说明,但在实际处理上,其倾向也是如此:介绍到的人物,有别号的,多作了交代,如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王安石,晚号半山。没有别号的,也都没有用称官职、籍贯、做官的任所等来代替。可见称号与称官职、籍贯、地望等并不是一回事。 中学语文教材在介绍古代称谓时也是把称号与称官爵、籍贯、斋名、谥号等区别开来的。(请参见高中语文第五册页)事实上,教材在具体介绍某个人物的称谓时也是这样做的。看下面几组例子: 陆游,号放 翁;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梁启超,号任公。有别号的,基本上作了交代;不止一个别号的,也介绍出来了。 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对这三个人分别称郡望、斋名、住地,但不说是号,而是冠之以世称。 黄宗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既有号又有世称,区分得很清楚。 5 / 7 由这三组例子可以看出,教材中对号与世称(即称人的官职、籍贯、斋名、谥号等)是有较严格的区别的。 需强调的是,对于古代的称谓现象,无论是教学还是高考,都应以教材为本为依据。因而 ,我们就应该充分尊重教材中的观点,而不能把称籍贯、官职、郡望、斋名、谥号等笼而统之地看作是别号。 四、谥号、庙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作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谥法常有三:用文、武、昭、景、宣、惠、元、平、康、明等表褒扬,如汉武帝刘彻,一生多杀伐,以武经略天下,故谥号武;用灵、厉、炀等表批评,如纳谏与止谤中提到的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暴厉多疑,故谥号厉;用怀、慰、哀等表哀怜,如屈原列传中的楚王,屡被张仪等欺骗,终客死于秦,让人可怜,故谥号怀 。除朝廷给谥外,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也可给谥,叫私谥;陶渊明之谥靖节徵士即如此。 帝王未死或刚死未及定谥,则无谥号。之战中晋君刚死,未及下葬和定谥,故文中称死君;至于文嬴(文为晋文公谥号)则为史家追述之词,为行文方便而改的。给谥一般在下葬之时,也有死后一段时间才追赠的,叫赠谥或追谥。五人墓碑记中说周顺昌死后赠谥美显,荣于身后,是准确的,因为周顺昌死于明熹宗时,直到崇祯皇帝6 / 7 上台后才平反给谥(谥为忠介)的。岳飞谥号武穆也是如此。 汉代起,有功有德的皇帝还有庙号: 称祖曰宗;但后来已滥,不问功德,几乎无帝不宗了。每一朝代的第一个帝王,常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多称为太宗、世宗、仁宗、高宗等。 唐以前,对殁世的帝王,多称谥号;唐以后,多称庙号,也有谥号庙号兼称的。 对于已死帝王的称谓,是谥号还是庙号,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内容来判别。帝王未死时,则可称为大( à)王、陛下、皇上等等。教材中多有这样的称呼,不再列举。 五、年号。年号本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后来,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新帝即位,都必须改换年号,叫改元,这一年就 叫改元某或某元年有的皇帝遇到喜庆吉祥之事,也往往更改年号;改元多的皇帝,一生中会有多达十几个的年号。但也有的皇帝,自即位至去世(或离位)只用一个年号。如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就只用过贞观一个年号,因而人们又常称他为贞观天子,明清两代的皇帝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