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一字之训莫轻看 作者 栾锦秀 江苏扬州市弘扬中学 内容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前人对古籍训诂的基本要求。我看首句最为重要:字惟能求其的训,句方能得其确诂。今天,我们在古文训释中,对句中一些关键字更应特别注意,力求作出确诂,否则就会似是而非,有悖文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瞻前顾后,纵横联系,精心选择其义项,切不可望文生义,等闲视之。下面举例以明之: 一、一字之训,有关人品()例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我这个浅陋低贱的人,不 知道将军竟宽宏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我这个浅陋低贱的人,不知道将军胸怀宽宏到这样的地步啊! ()分析:例句中的“宽”是关键字,“之”的训释亦不容忽视。译文“宽”训“宽容”,当然可以。“之”训“我”亦可,“之”表自称课本中即有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亲数存之”课本译为“屡次亲自来慰问我”,“之”正训“我”。译文“宽”2 / 7 训“胸怀宽容”。汉语大词典“宽”的第二义项为“度量宽宏”,又释“度量”为“器量”,释“器量”为“胸怀”,故“宽”可训“胸怀宽 宏”。“之”字视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未译。 孤立起来看,两句译文似均无不可;联系上文看,则优劣可见。须知廉颇是因为听到了蔺相如的这番话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为蔺相如胸怀赵国,放眼强秦,不计荣辱的爱国情操和人格力量所强烈震撼,在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巨大反响,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与升华,这才说出了“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句肺腑之言。如果将蔺相如对廉颇的退让仅理解为对廉颇个人的宽容,廉颇也正因此而幡然悔悟 ,负荆请罪,那对廉、蔺二人的人品、人格均大为贬损,亦有悖太史公的文旨文心了。 二、一字之训,有关文理()例句: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译文: 我固执地笑笑,不相信。 我仍旧笑笑不相信。 ()分析:例句中的关键字为“固”。译文训“固执”,“固”有此义项,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 / 7 二“固”皆“固执”之意。译文训“仍旧”,“固”亦有此义项,汉语大词典“固”():通故。旧,仍旧。课本“故”训“仍然”的,如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课本注:故,仍然。“仍然”与“仍旧”同义。 仅就两句译文来看,则轩轾难分,故须从文理上揣摩。此句与首段“是说也,余尤疑之”句一脉相承,文理相通。苏轼对李渤以击石所发出的“激越”之声来证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尚且“疑之”,更何况小童击石所发出的乃“石空石空”之钝响,与钟声大相径庭呢?他当然仍旧“笑而不信”了。这“不信”乃因其确不可信,更不可信,并非可信而不信,应信而不信,有何“固执”可言?苏轼又怎会用“固执”这样的贬词来糟塌自己呢?可见译文不可取,译文庶乎近之。 例句中的“固”虽为常用文言虚词,但“仍旧” 却非其常用义,众多词书亦无此义项,故对例句有多种误译,如译为“我坚持原先的看法,笑笑不相信”(此为“增字求训”),译为“我本来就不相信,于是笑了笑”(此为“绕曲求解”),译为“我姑且笑一笑,并不相信”(译文“扌干格难通”),以上译文“固”分别训“坚持”“本来”“姑且”,这些义项虽为“固”所有,但均不适用于例句中的“固”,张冠李戴,削足适履,岂能无疵?笔者惟见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选读)将此“固”注为“仍然,还是”,甚是。可见一字4 / 7 之训,确非易事。 三、一字之训,有关分寸()例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五人墓碑记) ()译文: 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啊! 不能说没有五个人的一份功劳啊! ()分析:例句中关键字“非”,译文训“不是”,此乃其常用义,人所习知。译文训“没有”,“非”的这一义项,众多辞书皆有,课本中亦屡见,如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非异也”课本译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非”即训“没有”。 乍一看,似乎两句译文相似,细一推敲便可发现问题了。译文说“不能说不是五个人的功劳”,岂不等于说“就是五个人的功劳”吗?显然夸大失实,分寸不当。从文后所录明史周顺昌传可知:苏州人民这次的反阉斗争“不期而集者数万人”,规模十分宏大,五人不过是斗争洪流中的几朵浪花。再看这个完整的长句:“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作者分明指出:斗争成果之所以取得,乃由“吾郡之发愤一击”,即由于全体苏州人民的英 勇斗争,怎么会出尔反尔,又说全是五人之功呢?再说大阉之有所收5 / 7 敛及“投缳道路”,乃由于生者之伟力,而非死者之亡灵。当然,五人生前“蹈死不顾”,临难从容壮烈,自有其震慑阉党、激励吴民的巨大作用,功不可没,所以“不能说没有五人的一份功劳”,这才实是求事,恰如其分。 “非”乃极常用的文言虚词,其“没有”义亦为众多辞书所有,却为许多人心中所无,故许多书册皆望文生义,将例句误译为类似译文。可见即使对极常用字的训释,亦不可掉以轻心。 四、一字之训,有关史实()例句: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 ()译文: 荆轲拿来地图捧着,随即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出现了。 荆轲拿来地图后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出现了。 ()分析:例句中的关键字“奉”,译文释为“捧”,译文释为“献”。此二义项课本中皆有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课本注:奉,通“捧”。又“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课本注:奉,献。 “奉”异训,则“发图者”不同:“奉”训“捧”则图未献,发图者当然是“荆轲”了;“奉”训“献”,图既已献,6 / 7 则发图者当然是“秦王 ”了。这有关一段史实。 众多辞书在解释“图穷匕见”时对“发图者”也说法不一:辞海及现代汉语词典都说是荆轲展图,辞源则明确指出是“秦王展图”,而汉语大词典则说“荆轲以燕督亢地图卷七首献于秦王,展图将尽,匕首露”,展图者未明确指出,有歧义。 笔者认为“展图者”是秦王而非荆轲。若是荆轲展图,则原文当表述为“轲既取图,发之,图穷而匕首见”,毋庸再加“奉之”二字。另外,荆轲取图后应即献给秦王,展图实属多此一举,岂不会引起秦王的疑心?这是一。秦王令轲取舞阳所持图是为了审视之。荆轲展图,秦王能允许否? 能审视否?这是二。秦王展图于案,图穷匕见,轲攫而取之,岂不比他自己展图于手更为方便迅捷?这是三。故愚以为展图者为秦王,“奉”当训“献”。战国策鲍彪注本“发图”前有“秦王”二字。 源于国策这段文字的史记刺客列传为:“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司马迁亦训“奉”为“献”(“奏”即“献”),亦以发图者为“秦王”。 “轲既取图奉之”句,教学参考书(必修)译为“荆轲拿来地图捧送给秦王”,既训“奉”为“捧”,则“奉之”当译为“捧着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专业服务行业共享经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电子游戏行业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零售行业移动支付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金融行业区块链数字货币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人类基因编辑行业伦理风险与医疗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全员安全培训制度课件
- 2025年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 宁波市2025浙江宁波市交通运输局局属事业单位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中国文联所属单位招聘拟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吉林省2025年度柳河县事业单位域外人才回引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 我国军兵种介绍课件
- 2025全国农业(水产)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水生物病害防治员)选拔赛试题库(含答案)
- 饮食营养与健康课件
- Unit 4 Reading and Thinking 学案-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广告及宣传印刷品制作服务方案
- 安全评价工作程序框图流程图
- 医共体成员单位人力资源工作制度
- 如何建立高效学习小组
- 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