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都县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pdf_第1页
内蒙古商都县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pdf_第2页
内蒙古商都县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pdf_第3页
内蒙古商都县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pdf_第4页
内蒙古商都县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5 2卷第 3期 2 0 1 6年 5月 地 质 与 勘 探 GE0L0GY AND EXPL0RAT1 0N Vo 1 5 2 No 3 Ma y, 2 01 6 内蒙古 商都县双 井子层控金矿床 的成矿流体特征 翟媛媛 , 刘建明 , 褚少雄 , 王永斌 , 高玉友 , 张明亮。 ( 1 中国科 学院地质 与地球物理研 究所 , 北京 1 0 0 0 2 9 ; 2 核工业 2 4 3大队, 内蒙古赤峰0 2 4 0 0 6 ; 3 阿鲁科尔沁旗 国土资源局 , 内蒙古 赤峰0 2 5 5 5 0 ) 摘 要 内蒙古双 井子金矿为赋存 于浅变质含碳 细碎 屑岩 系地 层 中的层控 型金矿床 , 其直接赋矿 围岩 为白云鄂博群 中的比鲁特组碳质 板岩 碳质千枚状板 岩和 褐铁矿化 的石英 岩。这种 浅变质含碳 细 碎屑 岩 系中广泛存 在 多期次与金 矿化 相关的石英脉。本 文划分这 些与金 矿化 相关 的石 英脉体 的期 次, 应用冷热 台和原位激光拉 曼光谱 等分析技 术 , 探讨双 井子层控金矿 的成矿流体特征。结果表 明 , 根据 石 英脉体野 外穿插 关 系可将其 划分为两个期 次 : 第 1 期是产 于比鲁特组碳质板岩 中的顺层石英脉 , 第 期 石英脉 产于比鲁特 组褐铁矿 化的石英岩 中, 部分为切过 第 1期碳 质板岩 顺层石 英脉 的石 英细脉 。流体 包裹体均一温度集 中在 1 8 0 2 8 0 , 盐度 集 中在 4 0 w t N a C l e q u i v一1 5 0 w t N a C l e q u i v , 流体 的密 度 范围 O 7 6 g cm 一 O 9 8 g cm , 推 测双 井子金矿 为中低 温、 中低盐度层控型热液矿床 。激 光 R a ma n光 谱 分析结果表 明 , 双 井子矿 区成矿流体属 于 C O 一C H 一 S O 一H 2 0一N a C 1 体 系。两期流体 均具有 中低 温、 中低盐度及弱还原性 的特征 , 且成分复杂 , 第 1 期 可能为深 源岩浆 与浅部 壳体 岩层相 互反应 而产生 的混源流体 , 使地层 中成矿组 分发 生弱富集 ; 第 期为主 成矿期 , 其流体 很有可 能是 区内混合 了地 表水 的 岩 浆 期 后 热 液 。 关键词 流体 包裹体层控 性金 矿床石英脉期次双井子 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 P 6 1 8 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4 9 5 5 3 3 1 ( 2 0 1 6 ) 0 3 0 4 3 8一l 3 Z h a i Yu a n- y u a n, L iu J ia n - mi n g。 Ch u S h a o - x io n g, W a n g Yo n g - b in, Ga o Yu - y o u。 Zh a n g M i n g l ia n g C h a r a ct e r i s t i cs o f o r e - f o r min g fl u id s o f t h e S h u a n g J i n g z i s t r a t a b o u n d g o l d d e p o s it i n S h a n g d u C o u n t y , I n n e r Mo n g o l ia J Ge o l o g y a n d E x p l o r a t i o n 。 2 0 1 6 , 5 2 ( 3 ) : 0 4 3 8 0 4 5 0 O 引 言 中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渣尔泰山群和白 云鄂博群裂谷沉积 , 并形成 了世界上著名 的狼 山 一 渣尔泰山中元古代 S E D E X型 cuP bz ns矿带 以及 白云鄂博 F eN bR E E矿床 ; 与此 同时 , 这些 裂 谷沉积 中还 形成 了一 套 黑 色 岩 系 , 包 括渣 尔 泰 山 群 中的 阿古鲁 沟组 和 白云鄂 博群 中 的尖 山组 和 比鲁 特组 ( 李义明等, 2 0 1 3 ) 。近些年来 , 浩尧尔忽洞( 比 鲁特 组 ) 、 朱拉 扎 嘎 ( 阿古 鲁 沟组 ) 超 大 型 一大 型 金 矿床 以及 比鲁特 、 布龙土等小型矿床和矿点 陆续被 发现于这套黑色岩系中, 区域整体显示出 良好 的金 矿找矿潜力。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的直接赋矿围岩是 白云鄂博 群 比鲁特 组一 、 二 岩段 , 主要 岩性 为碳 质粉 砂 岩 、 碳 质千枚 状板 岩 、 含 红 柱石 的石榴 子石 碳质板 岩 ( 胡 鸿 飞 等, 2 0 0 8 ; 王 建 平 等 , 2 0 0 9 ; 聂 凤军 等 , 2 0 1 0 ; 王建平等, 2 0 1 3 ) 。著名 的特大型浩尧尔忽洞 金矿和中型赛音乌苏金矿均产在 白云鄂博群 比鲁特 组 内, 矿床与高硫 、 高碳含量的碳质板岩 、 千枚岩 以 及千枚状板岩具有密切的联系。此外 , 据区域资料, 各 种规 模 和类 型 的侵人 岩在 区 内广 泛 分布 。特别 是 海 西期 和燕 山期 的 中酸性 侵 入岩 , 具有 岩石类 型 多 、 产 出规模 大 和矿化 程度 高 的特征 。海西 期 和燕 山期 花 岗岩 、 花岗闪长岩 、 花 岗斑岩侵入到 白云鄂博群 , 接触破碎带与金矿床有密切的空间分布关系 , 具有 很 好 的成矿 前景 。 近年 来 , 有 关 比鲁 特组 层 控 金 矿 床研究工作相对较少 , 前人认为其属于浅成热液矿 床( 郭书圣 , 2 0 0 9 ; 金龙 , 2 0 1 0 ) 。李义明等( 2 0 1 3 ) 通 收稿 日期 2 0 1 51 0 2 2 ; 修订 日期 2 0 1 6一O 4 2 6_ 责任编辑 陈伟军。 基金项 目 中国科学 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地合作项 目( 1 1 3 5 1 7 6 0 ) 资助。 第一作者 翟嫒嫒 ( 1 9 9 2年 一) 女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矿产普查与勘探工作 。E - ma i l : 1 0 9 1 1 8 8 4 2 4q q co rn。 通讯作者 刘建 明( 1 9 5 8年 一) 男 , 研究员 , 从事区域成矿规 律研究 。E - m a i l : j ml i u ma i l i g g ca s a c C l 。 4 38 第 3期 翟媛媛等 : 内蒙古商都县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 过对 比鲁特组金矿床碳质板岩中的石英脉和伟晶岩 脉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 , 认 为成矿与海 西期岩浆活动有关 , 属 中高温低压浅 成热液矿床。 徐士银等 ( 2 0 0 7 ) 认为本 区金多金属矿床 与构 造关 系密切, 尤其是断裂构造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空间。 区内发育的一系列大型近 E W 向韧性剪切带发生糜 棱岩化 , 在 此过 程 中 , 产 生 富含 C O : 、 S i O 、 H O和碱 质的流体 , 这种流体能大量地从围岩中萃取金 、 银以 及其它的有用金属元素 , 对于金矿床 的形成有重要 控制作用。相比较而言, 对该类 型金矿床成矿物质 和流体来源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从石英脉中流体 包裹体角度 出发 , 探讨该区成矿 流体特征及演化 的 相关研究工作相对薄弱 。本文重点对双井子金矿含 金石英脉体特征 、 石英脉期 次划分、 流体 包裹体特 征 、 成矿流体的演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1 区域地质特征 本区位于 内蒙古 的中部 , 属于华北 板块北缘 。 以乌兰哈达断裂为界 , 南部区属华北板块 , 北部区属 兴蒙造山带南缘早古生代褶皱带 ( 张臣等 , 2 0 0 7 ) 。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中新元古界 白云鄂博群的都拉 哈拉岩组 ( C h d ) 、 尖山岩组 ( C h j ) 、 哈拉霍疙特岩组 ( J x h ) 、 比鲁特组 ( J x b ) 和第 三系上新 统商都组 ( 图 1 ) 。都拉哈拉岩组 以石英岩为主 , 夹有变质石英砂 岩 、 千枚 岩 ; 尖 山岩 组 主 要 岩性 为变 质 石英 砂 岩 、 石 英岩与千枚状板岩不等厚互层 ; 哈拉霍疙特岩组上 部以结晶灰岩为主 , 下部以含砾石英砂岩、 含砾石英 岩为主夹有板岩; 比鲁特岩组主要岩性为千枚状板 岩或千枚岩夹石英岩 ; 第三系上新统商都组岩层上 部 以红色 粘土 为主 , 夹有砂 砾 层 , 下 部为 红色 或杂 色 粘 土质沙 砾岩 夹有 红色 粘土 。 区 内大规模 出露侵入 岩 , 岩性 复杂 , 主要 以海 西 期和燕山期 中酸性岩浆岩为主。矿区内岩浆活动强 烈 , 发 育有 多期 中酸性 侵 入 岩 , 呈 小 岩 基 、 岩 脉 状产 出 。1 ) 晚二 叠世 中粒 黑云 钾 长花 岗岩 ( P ) , 产 出 于双井子村附近 , 灰 白色 , 花 岗结构 , 局部具有似斑 状结构 , 块状构 造, 含钾 长石较 高, 一般 为 4 0 6 0 , 更 长 石 含 量 1 0 1 5 , 石 英 含 量 2 5 3 0 , 黑 云母 含 量小 于 5 。与 地 层接 触 部 分 , 发 育 N E、 N W 向节 理 , 见 褐 铁 矿 化 ; 2 ) 晚 侏 罗 世 侵 入 岩 ( J ) , 为中细粒黑云钾长花岗岩( J 。 ) 岩体 , 以岩 基状产 出, 风化色为土黄色, 含较高的钾长石 、 石英 , 云母含 量较 少 , 岩体 侵入 到 比鲁 特组 的石 英岩 内 , 局 部见石英岩包体 , 褐铁矿化较强 ; 3 ) 二云母花 岗岩 脉 ( ) , 主要 由钾 长石 、 斜 长石 、 石 英 、 黑云 母 和 白云 母 组成 , 岩体 呈脉 状 , 无 蚀 变 , 局部 发 育 钾 长石 一白 云母或石英 一白云母伟 晶岩脉。另外 , 区内还零星 出露小型的石英斑岩脉和闪长玢岩脉( 图 1 ) 。 由于岩 浆 活动 频 繁 而广 泛 , 前 中生 代 地层 多在 花岗岩体中呈零星小块捕虏体 出现, 加之新生代地 层广泛发育, 致使本区褶皱 出露均不完整。区内断 裂较发育 , 吕梁期 以来发育的深断裂控制 了区内的 断裂活动。总体上可分为近 E W 向、 N E向、 N W 向 三组 , 以 近 E W 向 、 N E向两 组 较为 发育 , N W 向断层 晚于 近 E W 向, 是 主要 的导 矿 、 容矿 构 造 。其 中 N W 向及 近 E W 向两 组断裂 均是 深断裂 活动 时所产 生 的 张应力 及剪应 力所 造成 。这些 断裂 的主要 活动 时代 为加里东中期及海西晚期。区内内生矿产与岩浆活 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岩浆活动又受 区域构造所控 制 , 因此区内内生矿产 的分布与构造有着密切 的关 系, 特别与断裂构造及其次级裂隙关系更加密切。 2 矿床地质特征 2 1 矿体 特征 经过前期野外踏勘及化探异常追索, 系统采样 分析后 , 确定出两个异常区 : 即双井子矿区和北部石 英岩 矿化 区 ( 图 1 ) 。 2 1 1 双井子 矿 区 赋矿 的碳质 板 岩近 E W 走 向 , 局部 褶皱 变形 , 走 向 7 5 。一1 1 0 。 。地 层 间发育 顺 层 石英 脉 , 宽 0 1 m 2 m, 石英脉边部被破碎胶结 ( 图 2 ) 。捡块分析 : A u : 0 6 3 2 x 1 0 I 、 A g : 1 2 81 0 、 P b : 0 4 4 5 x 1 0 。实 测 1: 2 0 0 0地 球 化学 剖 面确 定宽 约 3 0 0 m 强蚀 变破 碎带 , 位于地层与花 岗岩的接触带 , 总体走 向为近 E W 向, 倾 向 N W 或 N E, 倾角 6 0 。 8 0 。 。连续捡块 组合分析金品位 , 约 1 6 0 m1 8 0 m处蚀变碳质板岩 中 A u : 1 6 1 0 。结合实地踏勘和地球化学剖面, 圈定矿化蚀变带 , 整体为层状 , 厚度较稳定 , 地表出 露长度为 4 0 0 m5 0 0 m, 宽度约 1 2 0 m1 4 0 m, 且矿 化体均赋存于白云鄂博群 比鲁特组碳 质板岩内( 图 2 ) 。矿体为石英 一碳质板岩型, 矿石分为褐铁矿化 碳质板 岩 和褐铁 矿 化 石英 两 类 , 较 强 的 热液 蚀 变有 硅化 、 高 岭土化 、 褪 色化及 褐铁 矿化 。 2 1 2 北部 石 英岩矿 化 区 矿化 区赋矿地层为 比鲁特组碳质板岩夹层, 呈 双层矿化石英岩, 中间夹碳质板岩 千枚岩。整体展 布稳定 , 东 西 向延 长 约 1 2 k in, 南 北 宽 4 0 m 8 0 m, 东 端黑 毛湾村 附 近平 移 至 北部 , 推 断 中间 有 断层 。石 43 9 第 3期 翟媛媛等 : 内蒙古 商都县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 一L或近临界均一 ) , 由气液两相组成 , 气相 占 4 0 5 0 , 大小一般 为 4 m一1 6 m; 呈长 条形、 四边 形 、 椭圆形等孤立产 出, 加热时均一到液相或近临界 均一 ; 约 占包裹体总数 的 2 ( 图 5 a ) 。b 、 L 2型 ( L +V L ) , 由气液 两 相 组成 , 气相 占 1 5 4 0 , 包 裹体大小一般为 3 m1 6 m, 呈负晶形 、 椭圆形、 长 条形等成群产出, 加热时均一到液相 ; 约 占包裹体总 数 的 8 0 ( 图 5 c 、 5 e ) 。2 ) 富气相包裹体( V型 , V+ L V) : 由气液两相组成, 气相 占5 0 8 0 , 包裹 体大小一般为 5 I x m 8 I x m, 呈椭圆形 、 负晶形等孤立 或 成群 产 出 , 加 热时均 一 到气相 ; 约 占包裹 体 总数 的 5 ( 图 5 b ) 。3 ) 含 C O 包裹体 ( c型) , 依据相组成 和均 一 方 式 分 为 3个 亚 类 : a 、 C 1型 ( L+ C O , + C O : 液 - - + C O 气 ) , 由液体、 气相 c O 和液相 c O : 三相 组成 , 气相 C O , 一般为 5 0 8 0 , 包裹体大小一 般为 5 m1 5 x m, 呈负晶形、 椭 圆形 、 长条形成群产 出 , 加 热 时 均 一 到 C O , 相 ( 图 5 d ) 。b 、 C 2型 ( L+ C O 2 气+ C O : 液一 L ) , 由 液 体 、 气 相 C O 和液 相 C O 三相组成 , 气 相 C O : 一般 为 1 0 4 0 , 包裹 体大 小 一般 为 5 f x m l 5 m, 呈 椭 圆形 、 负 晶形 、 长条形 成 群产 出, 加 热 时 均 一 到 液 相 ( 图 5 h ) 。c 、 C 3型 ( C O 2 气+C O 2 液 - - + C O 2 液或 C O 2 气) , 由气相 c 0 2 和液 相 C O : 两 相组成 , 气 相 C O : 一般 为 2 0 6 5 , 包裹 体大小一般为 5 m1 0 p L m, 呈负晶形、 椭圆形 、 长条 形 成 群 产 出 , 加 热 时 均 一 到 C O 液 或 C O : 气( 图 5 g 、 5 i) 。其 中 c型包裹体 约 占包裹体 总数 的 1 3 , 主 要分布在第 1 期石英脉中。 表 1 双 井子层控金 矿床流体 包裹体测试样 品表 Ta b l e 1 Ch a r a c t e r is t i c s o f f l u id i n c l u s i o n s a mp l e s f r o m S h u a n g j i n g z i g o l d d e p o s i t 3 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基于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基础 , 选择两个期 次石英脉 中的原生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 。包裹体测 试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流体包裹体 实 验室完 成 , 使 用 L i n k a n T HM S G 6 0 0型 冷 热 台 。对 于富液相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 , 测试过程 中尽可 能 对 同一 包裹 体进 行 加 热 和 冷 冻 , 以 减小 测 试 结 果 的误差。对于 L型和 V型包裹体 , 盐度通过 H a l l e t o z ( 1 9 8 8 ) 提出的 H, ON a C 1 体系盐度 一冰点公式 计算获得 。c型包裹体的盐度根据二氧化碳包裹体 笼合物消失温度 ( T m, C O , ) 采 用 R o e d d e r ( 1 9 8 4 ) 的 计算方法获得。所得到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 如表 2 , 按 不 同的期次 分别 作 出均一温 度、 盐 度直 方 图 对于 L型和 V型包裹体 , 盐度通过 H a l l e t a 1 ( 1 9 7 7 ) 提出的 H 0一N a C 1 体系盐度 一冰点公式计 算获得。C型包裹体的盐度根据二氧化碳包裹体笼 合物消失 温度( T m, C O : ) 采用 R o e d d e r ( 1 9 8 4 ) 的计 算 方法 获得 。 3 2 1 均 一 温度 从 表 2、 图 6 c可 以看 出 , 两 个 期 次所 有 样 品流 体包裹体 的完全均一温度范围为 1 5 0 C3 3 0 C之 间, 主要集 中在 1 8 0 C2 8 0 C, 该矿床具有 中低温 热液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从各 个 期 次 来 看 , 第 1期 均 一 温 度 范 围在 1 5 0 3 2 0 C之 间, 峰 值 温 度 集 中 在 2 4 0 C 2 8 0 。 I期 中 L型 包 裹 体 的均 一 温 度 范 围在 1 5 3 o C 3 1 2 之 间 , 平 均 2 3 6 ( N=5 1 ) ; V 型包 裹 4 43 第 3期 翟媛媛等 : 内蒙古商都县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 * DMJ C一3 ,0 7 6 0 9 8 u : : 1 2 8 一一一一- 14 4 _ 2 _ 9 2 4 2 3 2 8 2 7 9 4 7 - 18 1 1 0 1 0 一 H J T一 5 C 4 1 0 5 5 6 4 7 0 5 8 1 2 8 2 5 , 3 1 8 9 一 一1 7 8 3 0 2 2 3 4 9 - 4 1 9 9 1 5 5 0 7 1 0 8 5 3 2 2盐 度 特 征 所测流体包裹体大多数为气液两相包裹体 , 依 据测定 的样 品中气液两相包裹体冰点温度 , 可采用 H , 0一N a C I 体系盐度 一冰点公式( Ha ll e t a 1 , 1 9 8 8 ) 计算 出 成 矿 流 体 的 盐 度 值 , 如 下: =0 O 0+ 1 7 6 9 50 4 2 3 8 4 1 0一 0 + 5 2 7 78 X 1 0一 0 0 0 2 8 。其中 为含盐度 ( w t N a C le q u iv ) , 适用于 含有 N a C 1 浓 度 为 02 3 3 w t N a C le q u iv范 围 , 0为 冰点温度 , 适应于0 2 1 1 范围。对于含 C O : 的包 裹体 , 其盐度计算方法采 用 R o e d d e r ( 1 9 8 4) 笼合物 熔 化温度 与水溶 液相盐 度 的函数 : =1 5 5 2 0 2 2 1 0 2 3 42 T一0 0 5 2 8 6 T 2 。式 中 , 。 为水 溶 液 中 N a C 1 的质量百分数 , 为笼合物熔化温度 ( ) , 应 用 范 围为 一 9 6 c【 = +1 0 。 根据此盐度 一冰点公式计算获得 的盐度 , 做 出 了不同硅化期次石英脉中包裹体 以及 同一期次石英 脉中不同类型包裹体的盐度分布直方 图( 图 7 ) 。从 图 7 c 可以看出两个期次所有样 品流体包裹 体的盐 度 范 围在 2 0 w t N a C le q u iv2 3 0 w t N a C le q u iv 之间 , 主要 集 中在 4 O w t N a C le q u iv1 5 O w t N a C le q u i v , 总体表 现为 中低 盐度流体 (3 0 0 w t N a C le q u i v ) ( 卢焕章等 , 2 0 0 4 ) 。 从各个期次 来看 , 第 1期流 体包 裹体 盐度 范 围 在 2 0 w t N a C le q u iv2 3 O w t N a C le q u iv之 间 (图 7 a ) , 主 要 集 中 在 6 0 w t N a C l e q u i v 1 5 O w t N a C le q u iv 。 I期 中 L型包裹体的盐度范 围 在 3 6 w t N a C le q u iv一2 0 5 w t N a C le q u iv之 间, 平均 1 1 4 w t N a C le q u iv ; V型包裹体的盐度范 围在 1 2 5 w t N a C le q u i v一1 6 2 w t N a C le q u i v之 间, 平均 1 4 0 w t N a C le q u i v ; C型包裹体的盐度范 围 在 3 0 w t N a C le q u i v一2 1 0 w t N a C le q u iv之 间, 平 均 1 3 4 w t N a C le q u iv 。三 种 包 裹 体 均 在 1 2 O w t N a C le q u iv1 3 O w t N a C le q u i v处 取 得 峰值 。 第 期 流 体包 裹体 盐度 范 围在 3 O w t N a C le q u i v 2 0 O w t N a C le q u iv之 间 ( 图 7 b ) , 主要 集 中在 4 O w t N a C le q u iv1 2 0 w t N a C le q u iv 。 I I 期中 L型包裹体的盐度范围在 3 4 w t N a C le q u iv 1 7 8 w t N a C le q u iv之 间 , 平 均 9 1 w t N a C l e q u iv ; V型 包 裹 体 的 盐 度 范 围 在 4 7 w t N a C le q u i v 1 8 1 w t N a C le q u i v之 间 , 平均 1 0 0 w t N a C l e q u iv ; c 型包 裹 体 的盐 度 范 围在 9 4 w t N a C le q u i v 1 9 9 w t N a C le q u i v之 间 , 平均 1 5 5 w t N a C le q u iv 。 三种包裹体均在 9 0 w t N a C le q u i v1 0 O w t N a - C le q u i v处取 得峰值 。 两个期次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 中不同类型的包 裹体盐度存在差异。L型和 V型包裹体盐度分布较 为相似 , 而 c 型包裹体 的盐度较前两者更高。整体 上看( 图 7 c) , 从第 1期至第 期 , 流体包裹体 的盐 度呈不 断减 小 的趋势 。 3 2 3 流体 的 密度 对于两相 水溶 液包 裹体来 说 , 可 利用 B o d n a r ( 1 9 8 3 ) 提 出的盐水 体 系温 度 一盐度 一密度相 图 ( 图 8 ) , 根据 两个期 次 中各类 包裹体 完全均一 温 度 以及对 应 的盐度 , 可近似得 出两相水 溶液包 裹 体 的密 度 。 从 图 8中 可 以看 出 , 两 个 期 次 中所 有 两相水溶液包裹体的流体密度范围在 0 7 5 g e m 1 O 0 g cm 之间。其 中, 第 1期包裹体 密度范 围在 0 8 0 g e m 0 9 5 g e m 之间, 集 中分布于 0 8 5 g e m 0 9 0 g e ra ; 第 期包裹体密度范围在 0 7 5 g e m 1 O O g cm。 之 间, 集 中分 布 于 0 8 5 g e m 。 0 9 5g c m 。 对于含 C O 的流体包裹体, 采用 S h e p h e r d e t a 1 ( 1 9 8 5 ) 提出的含 C O 均一温度和 C O 相密度关系图 4 4 5 地质与勘探 ( A u C 1 , 一 、 A u C 1 、 A u O H C 1 一 ) 的形式搬运 ; 而金矿床 的形成需要有金络合物经过搬运和沉淀才 能实现 , 一 些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改 变, 如温度 、 压力 、 p H值 , 会引起热液 中成矿物质的沉淀 , 大大 的促进 了金的富集程度 ( 张德会 , 1 9 9 7 ; 范宏 瑞等 , 2 0 0 1 ) 。 而 H , s和 C O , 在金 的有效搬 运 中起到 了很 大的作 用。H , s易 与金形 成络合 物, C O 具有 弱 酸性 , 且 C O , 可调节流体的 p H值 , 提高金的溶解度 。这与热 液金矿床地质特 征和流体包裹体 的分析结果 相符 ( 陈衍景等, 2 0 0 7 ; 卢焕章 , 2 0 0 8 ) 。 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矿区两期石英脉流体包裹体 特征表 明, 热 液流体 为 C O 一C H 一S O 一H 0一 N a C 1 体系, 较富 C O : 并含有少量 H s 。在相对高温 条件下 , 由于 C O 的存在降低 了热液流体 的 p H值 , 使得金具有较高 的溶解度 。同时 H s参与反应 , 促 使金以络合 物( A u ( HS ) S 、 A u ( H S ) 一 、 A u H S ” ) 的形式搬运 , 并且随着温压条件的不断改变 , 金将发 生沉淀和富集 ( 王必任 等, 2 0 1 1 ) 。因此双井子层控 金矿床成矿具备金沉淀的物理化学环境 。 4 2流体 的来 源及 演化特 征 已有研究表明, 双井子层控金矿床区域 内分布 的其他金矿床 ( 点 ) 与海西期富碱中基性或 中酸性 岩侵 入 岩 脉 群 具 有 密 切 的 时 空 分 布 关 系 ( 聂 凤 军 等 , 2 0 1 0 ) , 但金及其他成矿组分是否来 自地壳深部 ( 地幔源 ) 仍存在 较大争议 。深源中基性 或中酸性 岩浆与地壳浅部岩 ( 体) 层的相互作用( 混染作用或 水 一岩反应 ) 可 以导致岩体 中金含量 明显增 高, 混 源流体对浅变质岩地层 的萃取和淋滤作用是导致成 矿组 分 迁 移 和 聚 集 的重 要 机 制 ( 江 思 宏 等 , 2 0 0 1 ; J ia n g e t a 1 , 2 0 0 5 ) 。第 1 期流体具有富 C O 一C H 、 弱还原性 的特征 , 该期流体活动形成于较高温 的环 境 , 形成顺 层 产 出且 矿 化较 明显 的石英 脉 , 褐 铁矿 化 显著, 发育黄铁矿。该期流体很有可能是区域 内海 西期的深源岩浆在上升侵位 的过程中, 与地壳浅部 岩层相互作用 ( 混染 作用 或水 一岩反应 ) 而产生 的 混 源流 体 。流体 与 围岩 白云鄂博 群 比鲁特 组碳 质板 岩发生流体交换 , 导致流体中部分 C H 组分的出现 , 同时流体对碳质板岩 千枚状板岩等浅变质地层 的 萃取和淋滤作用 , 使得成矿组分迁移和聚集。而正 是 由于流体性质的突然转变 , 促使金在主成矿期 内 大量沉淀 富集 。第 期流体具 有 中低 温、 富 C O , 、 S O : 和弱还原性 为特 征, 该期流体活动形 成于较 I 期更低温的流体环境 , 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 流体盐 度较 I期逐渐降低 , 说明有低盐度的流体混入。已 44 8 有资料显示同为 白云鄂博群产出的中高温浅成热液 矿床( 浩尧尔忽洞金矿床 ) 成矿与海 西期岩浆 活动 有关( Wa n g e t a 1 , 2 0 1 3 ) , 本期流体很有可能是混合 了地表水的岩浆期后热液。 两个期次的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 双井 子层控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 、 中低盐度 、 含 少量 H 2 S的 C O 2一C H 一S O 一H 2 0 一N a C 1 体 系 。 第 1 期流体成分复杂 , 表现 出中温、 中盐度 的特征 , 并具有弱还原性。随着流体温度下降, 一些还原性 的气体逸 出, 使流体氧化性增强 , 但整体仍表现弱还 原性 , 而后混合低盐度的端元 , 致使流体 盐度降低 , 因而第 期流体很有可能是区内混合 了地表水的岩 浆期 后 热液 。 5 结 论 ( 1 ) 双井子层控金矿床 中发育石英脉 , 其 中与 金成矿相关的石英脉可被划分为两个期次 : 第 1期 为产 于 比鲁 特组碳 质 板 岩 中 的顺 层 石 英 脉 , 第 期 石英脉主要产于比鲁特组褐铁矿化的石英岩 中, 部 分为切过第 1 期碳质板岩顺层石英脉的石英细脉 。 ( 2 ) 双井子层控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 中在 1 8 0 2 8 0 , 盐 度 4 0 w t N a C l e q u iv 1 5 O w t N a C l e q u i v , 流 体 的密 度 范 围 0 7 6 g cm 0 9 8 g cm , 可推测该矿床为中低温 、 中低盐度层控 型 热液矿 床 。 ( 3 ) 双井子层控金矿床成矿流体属 C O 一C H 一 H : O N a C 1 体系。第 1期流体具有 中温、 中盐度及 弱还原性 的特征且成分复杂, 可能为深源岩浆与浅 部壳体岩层相互反应而产生 的混源流体 , 而后与浅 变质地层碳质板岩的流体交换使地层 中发生金等成 矿组分的弱富集; 第 期为主成矿期 , 流体 由于气体 逸出氧化性增强, 并与低盐度端员混合 , 流体盐度降 低 , 很有可能是区内混合了地表水的岩浆期后热液 。 而流体性 质 的突然 改变 则导致 金在 成矿 期 内大量 沉 淀富集 。 R e f e r e n ce s Bo d n a r R J 1 9 8 3 A me t h o d o f ca l cu l a t in g fl u id in cl u s io n v o l u me s b a s e d o n v a p o r b u b b l e d ia me t e r s a n d P VT X p r o p e r t ie s o f in cl u s io n fl u id s J E co n o mi c G e o l o g y , 8 ( 3 ) : 5 3 55 4 2 C h e n Y a n - j i n g , N i P e i, F a n H o n g r u i, P i r a j n o , L a i Y o n g , S u We n - ch a o 2 0 0 7 Dia g n o s t ic fl u id in cl u s io ns o f d if f e r e n t t y p e s h y d r o t h e r ma l g o l d d e p o s i t s J A e t a P e t r o l o g i e a S i n i e a , 2 3 ( 9 ): 2 0 8 52 1 0 8( i n C h i n e s e w it h E n g l is h a b s t r a ct ) Ha l l D L S t e r n e r S MB o d n a r R J 1 9 8 8 F r e e z in g p o in t d e p r e s s io n o f N a C I K C 1 Hf J _ E co n o mi c G e o l o g y , 8 3 ( 1 ) : 1 9 72 0 2 第 3期 翟媛媛等 : 内蒙古商都县双井子层控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 H u Ho n g - f e i, D a iS h u a n g , T a n g Y u - h u, Ho u Wa n - t o n g , Z h u Q i a n g , L i u P in g 2 0 0 8 Me t a l l o g e n ic c h a r a ct e r is t ics a n d g e n e s is o f g o l d d e p o s it s in we s t e r n ri f t z o n e o f t h e n o rth e r n ma r g in o f n o r t h C h in a p l a t f o r m J G e o l o g y a n d E x p l o r a t i o n , 4 4 ( 1 ) : 91 4 (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 l is h a b s t r a ct ) J i a n g S i h o n g , N i e F e n g j u u 2 0 0 5 G e o l o g i ca l a n d g e o ch e mi ca l ch a r a ct e r i s t i cs o f Z h u l a z h a g a g o l d d e p o s it i n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 C h i n a J A ct a G e o l o g ica S in ica 。 7 9( 1 ) : 8 7 9 7 J ia n g S i- h o n g , Y a n g Yu e - q in g , N ie F e n g - j u n , Z h a n g J ia n h u a , L iu Y a n , L i F u - x i J ia L in z h u 2 0 0 1 Ge o l o g ica l e h a r a ct e r is t ics o f t h e Z h u l a z h a g a g o l d d e p o s i t i n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 C h i n a J Mi n e r a l D e p o s i t s , 2 0 ( 3 ) : 2 3 42 4 2(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t ) I i Yi min g, W a n g J ia n - p in g, P e n g Ru n - min, L i Za n, J ia n g Xia n g d o n g, Zh a n g Ya n - min 2 01 3 F l u id in c l u s io n s o f t h e Ha 。 y a 0 e r h u d 0 “ g g o l d d e p o s i t , I n n e r Mo n g o l ia J G e o l o g y a n d E x p l o r a t i o n , 4 9 ( 5 ) : 9 2 0 9 2 7( in C h in e s e w it h E n g l is h a b s t r a ct ) Liu Bin 2 0 0 1 De n s it y a n d is o e h o r ic f o r mu l a e f o r Na C 1 - H2 O in cl u s io n s w i t h m e d i u m a n d h i g h s a l in ity a n d t h e i r a p p l i ca t i o n s J G e o l o g i ca l R e v i e w, 4 7 ( 6 ) : 6 1 76 2 2 (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s h a b s t r a ct ) L u Hu a n - z h a n g , Fa n Ho n g - r u i , Ni P e i , Ou Gu a n g x i, S h e n Ku n, Zh a n g We n - h u a i 2 0 0 4 F l i u d I n cl u s i o n s M B e i j i n g : S ci e n ce P r e s s : 1 4 8 7 ( in C h in e s e ) L u Hu a n - z h a n g 2 0 08 Ro l e o f CO2 flu id in t h e f o r ma t io n o f g o l d d e p o s it s : F l u i d i n cl u s i o n e v id e n ce s J G e o ch i mi ca , 3 7( 4) : 3 2 13 2 8 ( i n C h in e s e w it h E n g l is h a b s t r a ct ) N i e F e n g in n , J ia n g S i - h o n g , H o u Wa n - r o n g , L i u Y i - f e i, X i a o We i 2 0 1 0 Ge o l o g ica l f e a t u r e s a n d g e n e s is o f g o l d d e p o s it s h o s t e d b y l o w g r a d e m e t a mo r p h i c r o ck s i n ce n t r a l - w e s t e r n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J Mi n e r a l D e p o s i t s , ( 1 ) : 5 8 7 0 (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t ) Ro e d d e r E1 98 4Ge o b a r o me t r y o f u h r a ma f ic x e n o l it h s f r o m l o ih i s e a m o u n t , h a w a i i,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C O 2 i n cl u s i o n s i n o l i v i n e J E a rt h& P l a n e t a r y S cie n ce L e t t e r s , 6 6: 3 6 9 3 7 9 S h e p h e r d T J, Ra n k in A H, Al d e r t o n D H M1 9 8 5 A p r a ct ica l Gu id e t o F l u i d I n cl u s io n S t u d ie s M B l a ck i e : C h a p m a nH a l l : 1 2 3 9 T o u r e t J , B o t t in g a Y1 97 9 Eq u a t io n o f s t a t e o f CO2 一 a p p l ia ct io n t o ca r - b o n i c in cl u s i o n s J B u l l e t i n d e Mi n r r a l o g i e ,1 0 2( 5 6) : 5 7 75 8 3 Wa n g Bi- r e n, Zh o u Z h i g u a n g, Yu Ya n g s e n, Na F u ch a o, Xia o Ru p e n g 2 0 1 1 F l u id in c l u s io n s o f q u a rtz v e in g r o u p in t h e B a in a imia o a r e a, I n n e r Mo n g o l ia a n d it s s ig n if ica n c e in e x p l o ri n g g o l d min e r a l iz a t io n J G e o s ci e n ce , 2 5( 2) : 2 4 32 5 2( in C h i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