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析题课”之我见_第1页
中学语文“析题课”之我见_第2页
中学语文“析题课”之我见_第3页
中学语文“析题课”之我见_第4页
中学语文“析题课”之我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中学语文“析题课”之我见 作者 杨根法 内容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 20 余年,从中收益匪浅,然而使我们体会最深的是,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整体艺术美。 可是,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把语文课的课文变成了题型,象高考题那样,把完整的课文切成碎块,课堂上只讲这些题型,而不讲课文,这样语文课就变成了题型课、析题课。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究竟有什么利弊呢?笔者就此谈点个人见解。 一、“析题课”损害了课堂整体的艺术 细推敲每一篇课文 ,实际上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内在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可是,“析题课”却把课文分割成破碎的小块,这样就失去了语文的整体联系,很难把一个形象的整体讲得生动形象,严重扭曲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造成了课文的畸形。譬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的性格变化,以及悲惨结局本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祥林嫂由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由于封建剥削、封建压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对她的束缚和毒害,2 / 5 才使她一步步地走向麻木,以致于死亡。这前后情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丝毫不可分割,在讲述上应是一套完整的课堂艺术,教师应通 过讲述,把这一整套课堂艺术,循序渐进地、步步深入地融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假如把这篇课文切成题型,分成几块,就很难使学生受到感染,大大损害了教学效果。小说散文如此,即便是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说明文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结构也是互相联系,其逻辑十分严密。一篇好的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层次也是一个网络神经图,彼此联系紧密,密不可分。如肢解成题型,实际上是破坏了作者的构思意图,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二、“析题课”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 十六、 十七岁的高中生,思想仍处在一个好奇、幼稚的发展阶段,他们爱好一个事物,往往靠兴趣、情趣入门。析题课一般是比较枯燥的、乏味的,因为这些题型,是按照考试类型的几个板块设计的,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一篇好的课文,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发展的,可以使学生精神凝聚,感情亢奋,甚至达到入神的地步。因为这些课文的一个个感情触发点,象红线串珠,是紧紧串在一起的。学生的感情思维过程随着这一粒粒的红珠子的出现,感情的火花一个接一个地闪光,那3 / 5 些支离破碎的题型又怎么能使这些电光石火串连在一起发光呢?因此 ,“析题课”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那些后进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弊端,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来就成绩不好,对学习无兴趣,析题课更是造成学生无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听课无兴趣,学习上的失望,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恐怕也是当前中学生辍学的一个原因。 三、“析题课”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水平发展 一个语文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备课,实际上是在备学生,要从学生方面考虑讲 课。课堂上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实际上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获得课堂内得不到的东西,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中学生思想活跃,想象丰富,正好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到广阔的思维空间去遨游。一篇课文,其艺术的闪光点是一串串的,教师点燃一个艺术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就会顺势蔓延下去,使之蔓延到更远更远的地方。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教师在讲到贾宝玉厌恶五经、四书,不谙于封建世俗,不热衷功名利禄这些闪光点,学生可以通过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感情变化,想象贾 宝玉以后的性格变化,甚至可以联系当今现实以致未来,大大丰富课文的思想意义,开拓思想上、4 / 5 艺术上的空间,加深课文的反封建主题,如变成析题课就大大遏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只能局限在课文题型的小框框里,甚至连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诸要点也受到损害。 四、“析题课”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语文课不是纯粹的字词句综合体,它是集知识、美感、思想教育为一体的有机体。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要把素质教育始终贯穿到每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还以鲁迅祝福为例。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范文,祥林嫂悲惨的遭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素材。那些支离破碎的题型,很难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其中。那些题型切断了课文的感情网络,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情感,损害了作品的思想意义。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所教的两个班程度相等,一个班我按照课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指导思想,分析课文,综合要点,自然把情感融进课文,这个班学生受到很深的感染,一节课下来,不少同学眼含热泪。还有个别学生在课堂就呜咽起来;另一班学生我按题型课教学,尽管也努力地 把情感溶进题型,一节课下来,我口干舌渴,可学生情感不见怎样动容,甚至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进入梦乡。其效果差异之大,由此可见。 5 / 5 五、“析题课”不一定使学生得到真正的知识 有些教师认为:“析题课”抓住了课文要点,紧扣考试题目,省时、精炼,可以使学生得到真正的知识。我认为这种认识有些偏颇,能使学生得到多少知识,关键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学生的学习情趣,而这一方面又取决于教师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感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任何真正的知识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的,“析题 课”很难使学生达到这种入神的程度,因而就会减少学生接受知识的契机。 当然,世间的事物也不是绝对的、纯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