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pdf_第1页
45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pdf_第2页
45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pdf_第3页
45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pdf_第4页
45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 2 卷 2 0 1 7 正 第1 期 1 月 金属熬虔裎 H E A TT R E A T M E N TO FM E T A L S V 0 1 4 2N o 1 J a n u a r y2 0 1 7 4 5 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 符轲1 ,张修庆1 ,续晓霄2 ,吴建峰1 ,李翔1 ,徐金富1 2 ( 1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 0 0 0 3 0 ;2 宁波工程学院材料学院,浙江宁波3 1 5 0 1 6 ) 摘要:利用L S S K - 0 0 9 型数控激光熔覆机对4 5 钢进行激光淬火,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激光淬火工艺参数,研究了离焦量、电流、 扫描速度等工艺参数对4 5 钢表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4 5 钢表面硬度的主要因素是离焦量,其次是电流;最佳的激光淬火 工艺参数为离焦量2 2 5n l m 、电流2 1 0A 、扫描速度3 0 0m m m in ;4 5 钢经最佳激光淬火工艺搭接率为4 4 的多道扫描激光淬火处 理后,由表及里依次为完全相变硬化层、热影响区和基体,其中完全相变硬化层的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深度为0 4 8m m , 宽度为1 1 5m m ,硬度为8 4 2H V 0 2 ,比4 5 钢整体淬火提高1 8 ,热影响区的组织由完全马氏体逐渐转变为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 厚度为o 1 O 2m m ,硬度从8 2 3H V 0 2 到4 3 8H V 0 2 呈梯度分布;相邻道与道之间的表面硬度从8 4 2H V 0 2 到4 5 0H V 0 2 呈梯 度分布,热影响区宽度为0 3m m 。 关键词:激光淬火;正交试验;工艺参数优化 中图分类号:T G l 6 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 2 5 4 - 6 0 5 1 ( 2 0 1 7 ) 0 1 - 0 1 5 4 0 5 P r o ce s so p t im iz a t io na n dp r o p e r t ya n a l y s iso f4 5s t e e lb yl a s e rq u e n ch in g F uK e Z h a n gX iu q in 9 1 ,X uX ia o x ia 0 2 ,W uJ ia n f e n 9 1 ,L i X ia n g ,X uJ in f u l - ! ( 1 S ch o o lo fM e ch a n ica la n dP o w e rE n g in e e r in g ,E a s tC h in aU n iv e r s it yo fS cie n cea n dT e ch n o l o g y ,S h a n g h a i2 0 0 0 3 0 ,C h in a ; 2 S ch o o lo fM a t e r ia l sS cie n cea n dE n g in e e r in g ,N in g b oU n iv e r s it yo fT e ch n o l o g y ,N in g b oZ h e j ia n g3 1 5 0 1 6 ,C h in a ) A b s t r a ct :T h el a s e rq u e n ch in ge x p e r im e n tw a so p e r a t e dO U4 5s t e e lb yL S S K - 0 0 9C N CL a s e rcl a d d in gm a ch in e E f f e ct so fp r o ce s sp a r a m e t e r s ( d e f o cu s in ga m o u n t ,cu r r e n t ,s ca n n in gs p e e d ) o nt h es u r f a ceh a r d n e s so ft h es t e e lw e r es t u d ie da n dt h eo p t im a lp r o ce s sp a r a m e t e r sw e r e o b t a in e db yu s in go r t h o g o n a lt e s t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t h em a inf a ct o rin f l u e n cin gt h es u r f a ceh a r d n e s so ft h e s t e e lisd e f o e u s in ga m o u n t w h il et h es e co n discu r r e n t ;t h eo p t im a lp r o ce s sp a r a m e t e r sa r e2 2 5m mx2 1 0AX3 0 0m m m in ;t h es t r u ct u r eo ft h es u r f a ceist r a n s f o r m e d in t oco m p l e t e l yh a r d e n e dl a y e r ,h e a ta f f e ct e dz o n ea n db a s em e t a lb yo v e r l a p p in gq u e n ch in g ( 2 2 5m mx2 1 0A 3 0 0m m m in ,o v e r l a p p in g r a t io4 4 ) ;t h em e t a l l o g r a p h ics t r u ct u r eo fco m p l e t e l yh a r d e n e dl a y e risco m p o s e do fa cicu l a rm a r t e n s it ea n dr e t a in e da u s t e n it e ;t h ed e p t h a n dw id t ho ft h eh a r d e n e dl a y e ris0 4 8m ma n d1 1 5m m ,r e s p e ct iv e l y ,a n dt h em icr o h a r d n e s sis8 4 2H V 0 2t h a tis1 8 h ig h e rt h a nt h a t o fin t e g r a lq u e n ch in g ;t h em e t a l l o g r a p h ics t r u ct u r eo ft h eh e a ta f f e ct e dz o n eisf r o mm a r t e n s it eg r a d u a l l yt r a n s f o r m e din t op e a r l it ea n df e r r it e ; t h et h ick n e s sis0 1 - 0 2m ma n dt h em icr o h a r d n e s sisg r a d u a l l yr e d u ce df r o m8 2 3H V 0 2t o4 3 8H V 0 2 T h es u r f a ceh a r d n e s sb e t w e e n t r a ck so fo v e r l a p p in gq u e n ch in gisg r a d u a l l yr e d u ce df r o m8 4 2H V 0 2t o4 5 0H V 0 2 ;t h ew id t ho fh e a t a f f e ct e dz o n eb yo v e r l a p p in g q u e n ch in gis0 3f il m K e y w o r d s :l a s e rq u e n ch in g ;o r t h o g o n a lt e s t ;o p t im iz a t io no fp r o ce s sp a r a m e t e r s 激光淬火是一种快速加热、快速冷却的自激淬火 过程,它可获得组织细小、位错密度高的高碳马氏 体,此外,激光淬火后的零件热变形量小,不受零件形 状限制,工艺周期短,质量稳定可靠,且无需冷却介 质2 。和普通整体淬火相比,激光淬火能提高材料的 强韧性、硬度、耐磨性及耐腐蚀性。3o ,被广泛应用于那 些无需整体硬化,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其他硬化技术难 以处理或需进一步提高硬度、耐磨性的零件,如齿轮、 轧辊、发动机缸体和缸套、模具表面等。本文通过研究 收稿E t 期:2 0 1 6 0 4 1 0 作者简介:符轲( 1 9 8 9 一) ,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仿生 强化,E - m a il :3 2 9 0 0 0 4 2 1 q q c0 1 1 1 。通讯作者:张修庆,副教授,博士,联 系电话:0 2 1 4 3 4 2 5 2 6 0 1 ,E m a il :8 8 1 2 6 6 2 0 q q co n D O I :1 0 1 3 2 5 1 j is s n 0 2 5 4 - 6 0 5 1 2 0 1 7 0 1 0 3 5 工艺参数对4 5 钢激光淬火表面硬度的影响,获得最佳 的激光淬火工艺参数,从而提高4 5 钢表面硬度,并为 后期4 5 钢激光仿生强化工艺研究做准备。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试验用钢为4 5 钢,热轧态,试样尺寸为3 0m m 3 0m il l 7m r f l ,其主要化学成分( 质量分数,) 为 0 4 3 C 、0 2 7 S i、0 6 5 M n 、0 2 0 C r 、0 2 8 N i、0 2 0 C u ,余量 F e 。吸光涂料为商用激光淬火专用吸光涂料。 首先将吸光涂料均匀涂覆在4 5 钢表面,然后用 L S S K - 0 0 9 型数控激光熔覆机进行激光淬火;采用单因 素变量法,通过前期的准备试验来选取工艺参数范围, 并选用L 9 ( 3 4 ) 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来优化4 5 钢激光 淬火工艺( 见表1 ) ,其中因素A 为离焦量,取2 2 5 、 第1 期符轲,等:4 5 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 1 5 5 2 3 2 、2 3 9m m 三个水平,因素B 为电流,取2 0 0 、2 1 0 、 2 2 0A 三个水平,因素C 为扫描速度,取2 3 5 、3 0 0 、 3 6 5m m m in 三个水平;用箱式电阻炉对4 5 钢进行整 体淬火,其工艺为8 4 0 8m in ,水冷;表面硬度采用 H R D - 1 5 0 型洛氏硬度计进行测量,显微硬度采用M H 一 5 D 型显微硬度计进行测量,载荷砝码2 0 0g ,保压5S , 均取5 个点的算术平均值;用宏观显微镜观察截面宏 观结构,用P M E 3 - 3 2 3U N 型金相显微镜观察显微组织。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正交试验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4 5 钢激光淬火T 艺正交试验及激光淬火后的表面硬度 T a b l e1 O r t h o g o n a lt e s to fl a s e rq u e n ch in gp r o ce s sf o r 4 5s t e e la n dit ss u r f a ceh a r d n e s sa f t e rl a s e rq u e n ch in g 2 1离焦量、电流和扫描速度对表面硬度的影响 图1 为离焦量、电流和扫描速度对4 5 钢激光淬火 表面硬度的影响。由图1 ( a ) 可见,随着离焦量的增 大,4 5 钢表面硬度逐渐降低。其原因是:在其他工艺 参数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离焦量决定了激光功率密 度的大小,离焦量越大,光斑的尺寸越大,功率密度越 小,试样表面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能量就相应降低,致 使加热温度降低,从而导致了表面硬度降低。前期试 验表明,当离焦量小于2 2 5m m 时,由于激光功率密 度过高,致使4 5 钢表面因加热温度过高而产生过热、 过烧现象,这两种缺陷都将导致硬度降低,且影响表面 质量。 图l ( b ) 为电流对4 5 钢激光淬火表面硬度的影 响。由图1 ( b ) 可见,随着电流的增大,4 5 钢的表面硬 度先升高后降低,在2 1 0A 处达到最大值6 0 9H R C 。 其原因是:在其他工艺参数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 着电流的增大,试样表面所获得的能量就相应升高, 致使加热温度升高。加热温度的升高会导致4 5 钢 表面硬度升高,同时也会导致晶粒变大,降低硬度。 当电流小于2 1 0A 时,晶粒大小变化不大,对硬度改 变没有影响,故硬度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升高;当电流 大于2 1 0A 时,晶粒变得粗大,导致硬度随着电流的 增大而降低。 图1 ( C ) 为激光扫描速度对4 5 钢激光淬火表面硬度 的影响。由图l ( C ) 可见,在2 3 5m m m in 至3 0 0m m m in 之间,4 5 钢的表面硬度基本不变,当超过3 0 0m m m in 后, 硬度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而降低。其原因是:激光扫 描速度反映激光束在试样表面上的作用时间,在其他 工艺参数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扫描速度越大,激光在 试样表面作用的时间就越短,试样表面单位面积上所 获得的能量就相应降低。前期试验表明,当扫描速度 低于2 3 5m m m in 时,由于试样单位面积上的能量过 高,致使4 5 钢表面因加热温度过高而产生过热、过烧 现象,不但导致硬度降低,且影响表面质量。扫描速度 在2 3 5m m m in 至3 0 0m m m in 之间时,试样表面吸收 的能量相差不大,试样表面的温度在淬火加热温度范 围之内,故4 5 钢的表面硬度相差不大。当扫描速度超 过3 0 0m m m in 时,试样表面能量吸收不足,加热温度 不足,从而导致硬化层硬度降低HJ 。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出最佳的激光淬火工 艺为离焦量2 2 5m m 、电流2 1 0A 、扫描速度3 0 0m m m in , 此工艺正好为2 号试样的工艺。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极 图l 离焦量( a ) 、电流( b ) 和扫描速度( C ) 对4 5 钢表面硬度的影响 F ig 1 E f f e cto fd e f o cu s in ga m o u n t ( a ) ,cu r r e n t ( b ) a n ds ca n n in gs p e e d ( C ) o nt h es u r f a ceh a r d n e s so f4 5s t e e l 1 5 6金磊煞虔毒薯第4 2 卷 差分析可得出离焦量是影响4 5 钢表面硬度的主要因 素,其次是电流。 2 24 5 钢激光淬火后的组织及性能 图2 ( a ) 为2 号试样的截面宏观结构,由图2 ( a ) 可见,试样激光淬火后由表及里依次为完全相变硬化 层、热影响区和基体,完全相变硬化层的深度( M P 段) 为0 4 8m m ,宽度( B C 段) 为1 1 5m il l ,热影响区的厚 度为0 1 0 2m m 。图2 ( b ) 为2 号试样表层的显微 组织,由图2 ( b ) 可见,最表层为完全相变硬化层,由于 高功率密度激光辐照,试样表面升温最快,温度最高, 组织是在极大的过热度和过冷度下进行的,碳以及其 他合金元素扩散不充分,使得各部分马氏体转变温度 有很大差异,故该层组织为含碳量不均的针状马氏体 和残留奥氏体5i第二层为热影响区,由于其加热温 度在A cA c,之间,且由表及里随距离呈梯度下降, 温度梯度相对较小,作用时间短,原子的扩散和迁移不 明显,相变不充分,未能达到完全奥氏体化,故该层组 织由完全马氏体逐渐转变为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第 三层为基体,该层温度较低,未发生组织转变,仍为珠 光体加少量铁素体。 图22 号试样截面宏观结构( a ) 和表层( b ) 显微组织 F ig 2M a cr o s co p ics t r u ct u r e ( a ) a n ds u r f a ce m icr o s t r u ct u r efb ) o fN o 2s a m p l e 图3 ( a ) 为图2 ( a ) 中A 至D 的硬度分布曲线。由 图3 ( a ) 可见,曲线中部B c段为完全相变硬化层,宽度 为1 1 5n l n 3 ,其硬度稳定,平均值为8 4 2H V 0 2 。曲线两 端A B 、cD 为热影响区,宽度分别为0 2m il l 、0 3n l m ,其 硬度从8 3 9H V 0 2 到4 8 4H V 0 2 呈梯度分布。图3 ( b ) 为图2 ( a ) 中M 至N 的硬度分布曲线。由图3 ( b ) 可见,曲线M P 段为完全相变硬化层,宽度为0 4 8a m , 其硬度从8 3 9H V 0 2 到8 2 3H V 0 2 呈梯度分布。曲线 P N 段为热影响区,宽度为0 1m il l ,其硬度从8 2 3H V 0 2 到4 3 8H V 0 2 呈梯度分布。这是由于激光淬火是通 过自身的热传导来进行快速冷却,热影响区内的温度 由表及里随距离呈梯度下降,使得热影响区的显微硬 度也随距离呈梯度下降 图32 号试样淬火区显微硬度分布 ( a ) A 至D ;( b ) M 至N F ig 3 M ie r o h a r d n e s sd is t r ib u t io nint h eh a r d e n e d l a y e ro fN o 2s a m p l e ( a ) f r o mAl f ) D ;( b ) f r o mMt oN 图4 ( a ) 为4 5 钢整体淬火( 8 4 0o C X8r a in ,水冷) 后的显微组织,硬度为7 l lH V 0 2 ,图4 ( b ) 为2 号试 样完全相变硬化层显微组织,由图4 可见,其马氏体组 织要比整体淬火的组织更细小致密,硬度为8 4 2H V 0 2 , 比前者提高1 8 。这是由于激光淬火的加热速度和 冷却速度要比整体淬火高得多,在激光超快速的加热 条件下,奥氏体的形核数目急剧增加,奥氏体既可以在 原晶界和亚晶界成核,也可以在相界面和其他晶体缺 陷处成核、,而且在快速加热的瞬间奥氏体化使得晶 粒来不及长大。当激光停止作用后,试样表面通过自 身热传导以极快的速度冷却,因而最终得到的组织要 比整体淬火的组织更细小致密。此外,由于激光淬火 的急热急冷,碳在奥氏体化过程中来不及扩散而滞留, 在随后的马氏体转变当中,形成高碳马氏体,组织的位 第1 期符轲,等:4 5 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 1 5 7 图44 5 钢整体淬火( a ) 与2 号试样完全相变 硬化层( b ) 的显微组织 F ig 4 M icr o s t r u ct u r eo f4 5s t e e lu n d e rin t e g r a lq u e n ch in g ( a ) a n dco m p l e t e l yh a r d e n e dl a g e rinN o 2s a m p l e ( b ) 错密度极高。 2 3 多道扫描激光淬火后的截面宏观结构 采用最佳工艺参数( 2 2 5m il lx 2 1 0Ax 3 0 0m m m in ) , 搭接率为4 4 ,在4 5 钢表面进行多道扫描激光淬火试 验。4 5 钢多道扫描激光淬火后的截面宏观结构如图5 所示,由图5 可见,淬火层的最大深度为0 5 8t a m ,最小的 深度为0 ,4 5m m 。图5 中点E 至点K 的显微硬度分 布如图6 所示,由图6 可见,相邻道与道之间的表面硬 度从8 4 2H V 0 2 到4 5 0H V 0 2 呈梯度分布。搭接扫 描的热影响区定义为硬度值在完全相变硬化层硬度 7 1 以下的区域,由于每道的表面硬度分布规律相同, 图54 5 钢多道扫描激光淬火的截面宏观结构 F ig 5M a cr o s co p ic s t r u ct u r eo f4 5s t e e l a f t e r o v e r l a p p in gl a s e rq u e n ch in g 故只取点H 至点I 段进行分析。点H 至点I 间完全相 变硬化层的硬度为8 4 2H V 0 2 ,故搭接扫描的热影响 区为硬度低于5 9 8H V 0 2 的区域,其宽度为0 3m m , 如图5 所示。其原因是:激光淬火形成的马氏体在下 一道激光搭接扫描的热作用下发生分解,从而出现了 回火软化现象“ 。点I 最接近下一道扫描带,受热最 大,回火温度最高,导致硬度急剧下降。离I 点越远, 受热影响越小,回火温度越低,马氏体分解越少,碳的 脱溶有限,从而导致硬度下降不明显。点H 未受下一 道激光搭接扫描的热作用。 图6 淬火区表面显微硬度分布 F ig 6 S u r f a cem icr o h a r d n e s sd is t r ib u t io no fh a r d e n e dl a y e r 3结论 1 ) 随着离焦量的增大,4 5 钢表面硬度逐渐降低; 随着电流的增大,4 5 钢的表面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在 2 1 0A 处达到最大值6 0 9H R C ;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 4 5 钢的表面硬度先是基本不变,当超过3 0 0m m m in 后,硬度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而降低;4 5 钢激光淬火 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离焦量2 2 5m m 、电流2 1 0A 、扫描 速度3 0 0m m m in ;离焦量是影响4 5 钢表面硬度的最 主要因素,其次是电流。 2 ) 4 5 钢经最佳激光淬火工艺,搭接率为4 4 的 多道扫描激光淬火处理后,由表及里依次为完全相变 硬化层、热影响区和基体,其中完全相变硬化层的组织 为针状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深度为0 4 8m m ,宽度为 1 1 5m m ,硬度为8 4 2H V 0 2 ,比4 5 钢整体淬火提高 1 8 ,热影响区的组织由完全马氏体逐渐转变为珠光体 和铁素体组织,厚度为0 1 0 2n l m ,硬度从8 2 3H V 0 2 到4 3 8H V 0 2 呈梯度分布;相邻道与道之间的表面硬 度从8 4 2H V 0 2 到4 5 0H V 0 2 呈梯度分布,热影响区 宽度为0 3m m 。 参考文献: 1 段松,秦茶,李碧波激光淬火处理后半高速钢的组织及性能 J 金属热处理,2 0 1 5 ,4 0 ( 9 ) :7 6 - 7 8 第4 2 卷 2 0 1 7 芷 第1 期 1 月 金属熬赓铭 H E A TT R E A T M E N T0 FM E T A L S V 0 1 4 2N o 1 J a n u a r y2 0 17 正火工艺对道岔钢轨件跟端压型后性能的影响 张丽,周文寅,刘懿乐 ( 中铁物总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 0 0 0 5 9 ) 摘要:对U 7 1 M n 、U 7 5 V 材质道岔钢轨件跟端压型后采用箱式正火和中频正火后的显微组织、硬度分布、拉伸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从加热及保温时间、显微组织、硬度及拉伸性能等方面看,中频正火优于箱式正火。 关键词:道岔;正火;感应加热 中图分类号:T G l l l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 2 5 4 - 6 0 5 1 ( 2 0 1 7 ) 0 1 0 1 5 8 - 0 3 E f f e cto fn o r m a l iz in go np r o p e r t ie so ft u r n o u tr a il sa f t e rf o r g in g Z h a n gL i,Z h o uW e n y in ,L iuY il e ( C h in aR a il w a yM a t e r ia l sT e ch n o l o g ie sC o m p a n yL im it e d ,B e ij in g1 0 0 0 5 9 ,C h in a ) A b s t r a ct :M icr o s t r n ct u r e ,h a r d n e s sd is t r ib u t io n ,t e n s il ep r o p e r t ie so f t h eU 71M na n dU 7 5Vf o r g e dt u r n o u tr a il sa f t e rn o r m a l iz e db y t r a d it io n a lb o x t y p e df u r n a ceh e a t in ga n dm e d iu mf r e q u e n cyin d u ct io nh e a t in gw e r ea n a l y z e d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f r o mt h eh e a t in ga n d h o l d in gt im e ,m icr o s t m ct u r e ,h a r d n e s sa n dt e n s il ep r o p e r t ie s ,n o r m a l iz e db ym e d iu mf r e q u e n cyin d u ct io nh e a t in gisb e t t e rt h a nt r a d it io n a l b o x t y p e d f u r n a ceh e a t in g K e y w o r d s :t u r n o u t ;n o r m a l iz in g ;in d u ct io nh e a t in g 道岔是铁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系统集成 是影响列车运行速度和安全的关键设备。尖轨、心轨 作为道岔转辙器的主要组成部件之一,是道岔上重要 的受力件,因此其性能至关重要。道岔的尖轨、心轨采 用特种断面钢轨( 6 0 A T l 、6 0 A T 2 ) 制造,前端部分进行 切削加工,使用时与基本轨或翼轨密贴,实现引导列车 平稳过渡运行;而跟端为了实现与标准6 0k g m 断面 收稿日期:2 0 1 6 - 0 6 2 4 作者简介:张丽( 1 9 8 9 一) ,女,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铁路道岔质量 监督工作,联系电话:0 3 3 5 7 9 4 1 0 9 8 ,E m a il :r a b b it 8 1 6 1 6 3 co r n D O I :1 0 1 3 2 5 1 j is s n 0 2 5 4 - 6 0 5 1 2 0 1 7 0 1 0 3 6 钢轨的连接,通常采用锻压成型加工成标准6 0k g r f l 断面轨型,随后通过正火处理均匀锻压后的组织,确保 使用性能满足要求。当前较为普遍的正火方式是采用 箱式炉加热,然而该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厂的 效率,且不利于节省能源;因此,生产厂对正火工艺进 行一定改进,采用感应加热进行正火处理,不仅提高生产 节奏,降低能源消耗,而且提高了尖轨的综合性能旧引。 本文通过研究材质分别为U 7 l M n 、U 7 5 V 的6 0 A T 2 特 种断面钢轨跟端压型后经两种不同方式正火后的性 能,评价两种正火工艺,为工艺的制定、质量控制及监 督提供参考。 S 止址址址址j 屯S L L 址舢L 龇 址j 屯址址址S 止事L 舢j 屯屯址址且址 S 屯 址 l L S 屯 址址S 止 S 止 址业 S 屯 I L 址 址 址卫 址 S 止 S l L S 止 S 止 址 址 5 屯 D u a nS o n g ,Q inC h a ,L iB ib o M icr o s t r u ct u r ea n dp m p e r t ie so fs e m i-s ca n n in gs p e e do nm icr o s t r u e t u r ea n dp e r f o r m a n ceo fs u r f a cem o d if ie d H S St r e a t e db yl a s e rq u e n ch in g J H e a tT r e a t m e n to fM e t a l s ,2 0 1 5 ,l a y e ro fs t e e l4 5 J H o tW o r k in gT e ch n o l o g y ,2 0 1 2 ,4 1 ( 2 0 ) : 4 0 ( 9 ) :7 6 7 8 1 1 9 - 1 2 5 2 姚建华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及其应用 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 5 张丽,张明,孙超,等4 5 钢强流激光束表面改性组织及性 社2 0 1 2 :6 5 - 6 6 能研究 J 热加工工艺,2 0 1 3 ,4 2 ( 2 2 ) :1 3 6 1 3 8 Y a oJ ia n h u a L a s e rs u r f a cem o d if ica t io nt e ch n o l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