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篇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_第1页
争鸣篇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_第2页
争鸣篇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_第3页
争鸣篇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_第4页
争鸣篇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争鸣篇一场重要的讨论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讨论,始于 1987 年,至今已整整十年了。回顾语文教育人文性这一热门话题的讨论 历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搞清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人文和人文主义?人文二字,在汉语中是个古老的词汇。周易贲卦象传中 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与天文相 对的,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主义,有两方面涵义。一方面即人文科学,源出拉丁 文 humanitsa,意即人性、教养。原指同人类 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中世纪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在西方,通常认为包括语言、文 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哲学、历史等学科。另一方面,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 学体系对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运动从 14 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兴起, 15 16 世纪发展到欧 洲各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科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提出个性解放 ,要求个性自由;相信人力的伟大,称颂人性的完善和崇高;推崇人的感 性经验和理性思2 / 11 维,主张运用人的知 识来造福人生。 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 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 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2.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思考始于 80 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一批年青的语言学家开始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 语言现象,给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发。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申小龙先生在 1987 年第 8 期读 书杂志上 发表了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一文,首先提出了汉语人文性问题。他在文章中认为: 传统语文研究以人的感受去拥抱汉语精神,运用辩证的两端来具象化,用简单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语感和体验 ,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整体上把握语言特征。这从现代科学的意义上说,固然缺乏理 论体系的完整性、逻辑分析的严密性、概念表达的明晰性,然而它对于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有很大特殊性的注重 功能、注重内容、注重韵律、注重意会,以神统形的汉语来说,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长处。然而恰恰是在这一 方面,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文化变革中 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义无反顾地用西方语言研究的科学传统取代了汉语的人 文传统,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了辩证的语3 / 11 言感受。代价沉重,丧失了整个传统语言研究的精华 人文性。 语文教育界则由上海陈钟梁首先提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他在 1987 年第 8 期语文 学习上发表了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一文,从哲学的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思考。 80 年代中期,在语文教师队伍中有两种追求:一种是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程序的系列化,教学方 法的模式化,以及教学评估的标准化。其中表现最为 强烈的就是设想编写出一套中小学语文学科分年级的教学 目标,从坐标的横轴上排出语文知识讲解的内容,纵轴上列出语文能力的训练条目,使教、学、考三者都有依 据;与此同时,希望制订出一个能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评估一堂语文课乃至一个阶段语文教学的项目与方法。总 而言之,力求科学化,这是一种科学主义的思维方法。另一种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认 为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当是知、情、意的统一,制定教学目 标只能起到消极的束缚作用。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思维方法。陈钟梁老师从一 批年青的语言学家用人文主义观 点研究语言现象中得到启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很可能是科学主义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 ,指导改革开创一个新局面,以实现语文教学科学4 / 11 的艺术化与语文教学艺术的科学化。 年语文学习(第 1、 2 期)发表了魏书生老师论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一文,该文系统地总结 了魏老师对语文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探索和体会。上篇谈建立计划系统,共 6 大类列 34 件和语文学习有关的事 ,下篇谈建立监督检查系统、建立反馈系统。这并非是一篇争鸣的文章,却引起了江西青年语文教师 程 红兵的注意。 1991 年11 月,程红兵老师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一文,副题为 与魏书生同志商榷。程老师认为:教育不能离开人,教育的科学性不能离开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 没有教育的科学性而言。这篇文章虽没有提出人文性但批评的武器就是人文性,是一次科学性与人文性 的论争。 年 1 月,山东韩军老师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关于中国现代语 文教学的思考一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把语言看作生命主体 、生命整体,强化人的地位。要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注重语文教育。作者的这些观点对于纠正语文教学 中的某些弊端,无疑是对教师有一定启发作用的。但是韩军老师的这种限制科学主5 / 11 义、张扬人文精神的观点, 是移用了近年来一批年青语言学家的观点。如申小龙认为:人的语言具有民族文化和民族社会的共同性。它 依附于社会而存在,依附于社会而发展,具有人文性 社会的属性。社会性,或者说人文性,是语言的根本 属性。韩军老师则认为语 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属性。申小龙认为:中国现代 语言学义无反顾地用西方语言研究的科学传统取代了汉语研究的人文传统,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了辩证的语 言感受。韩军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辩证的语言感受。申小龙认为中国人把人和 自然界看成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把世界看作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由此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思维形 式,所强调的都是互相融合、沟通的作用。韩军老师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生命整体和部分的 彼摄互融,天人合一,重混茫和会通。申小龙认 为:语言学界这种科学的强盛,人文的淡化 ,对于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的汉语语言学来说是一种畸形发展。韩军老师则认为几十 年语文教学的失误就在于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失。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沟通 关系。 5.山西王朝清老师对韩军的观点提出了商榷。他在语文学习 1994 年第 3 期发表了要辩证法,不要绝对 6 / 11 化 兼与韩军商榷一文。王老师认为:韩文陷入了绝对化,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只片面强调差异,而完全 忽略了同一。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都是为了 认识、适应和改造世界,殊途同归,而且互相渗透,各有 所长,完全可以而且应当互相依托、互相补充,而绝不应该完全对立和排斥。针对韩文的观点,王文认为这 些观点在哲理上讲不通,在实践上只能退到古代通过苦读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落后模式。就语文学习的 全过程来讲,彻底否定理性剖析,拒绝接受前人所创造的知识财富,只能落得如同抛弃了万贯家财的乞丐。 在语文教学中主张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王文主张教学要尽可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但有时也需要单独安排 ,要重视语言的直觉感悟,也要重视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系统化。 在同期语文学习上,湖北毛光伟老师发表了教育与训练兼顾,规范与自主统一一文,就语文教育 与语文训练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作者认为:不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视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 表情达意的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一基本事实,不给语文训练以恰当的位置,语文教学就会像醉汉一 样左右摇摆,甚至摔跤。同样,过分强调它的工具性,尤其是缺乏整体观念的工具论,忽视语言同自然界 、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既属于认知领域,也属于价值领域这7 / 11 一根本特点 人文性, 语文教学就难免成为不顾 及人的完整心灵的教学,只会停留在语文训练这个档次上,难以实现素质教育所 要求的真正的人的语文教育。作者得出结论说:训练与教育、教养统筹兼顾,相辅相成应该是新时期语文 教育界最需重申和突出的原则之一。 同年 9 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尚文老师的专著语文教育学导论。王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对 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重要的课堂。但是过去的语文教育理论,只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价值,而对其重要的人 文价值、美育价值却大大忽视了,他从本体论的角度认识语言,以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为逻辑 起点,探讨了语文教育的价值、任务、内容、机制和方法。 年 6 月语文学习发表了于漪老师弘扬人文,改革弊端 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编辑 部很重视这篇文章,专门加了编者按:语文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出路何在?关键何在?该文提出要走 出困境,提高质量,须弘扬人文的观点,值得认真一读。全文分四个部分:一、关键在性质观;二、准星发 生偏差;三、究竟怎样定位;四、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于老师认为:近年来,工具性的砝码越来越重,许多 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只是寻词摘段, 用解剖刀肢解,作为训练语文的例子,学 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8 / 11 与大纲的要求相距甚远。正是从改革弊端出发,于老师给语 文学科性质重新定位: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怎样 弘扬人文呢?于老师认为:第一,既要注意语文形式,又要注意语文内容,重视语文文化内涵的挖掘;第二, 要看到使用语文工具的人,引导学生学语文学做人,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第三,赋予人文以 时代精神,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途径;第四,开放语文教育空间。 1996年 4 月 15 日,文汇报在教育 园地专栏发表了于漪和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于老师进一步阐述了她的语 文教育的性质观,她说: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中工具 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 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 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钱梦龙老师也持这种观点,在全国青语会成立之前 1 2 下一页 ,钱老师寄语青年教师,在语文学习 1995 年第 7 期9 / 11 上发表了期待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强调塑造 健全的人格,而现状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钱老师所期望的目中有人的教学,也就是要突出人 文因素。 年 12 月,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 ()发表了董菊初老师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关于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这篇文章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对科学主义与 人文主义应抱什么态度,以及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等方面 的问题。董菊初老师系统地考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 义的两种哲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针对韩军老师的观点进行 了论争。董老师认为凡是发扬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理性的时候,语文教改就出现起色,反之,语文教改就受 到挫折。在今天倡导天人合一,反对主客二分,更是不合时宜的,这是神秘主义的教学原则 ,遵奉它,那我国的语文教育还只能固守模糊、混沌、不可捉摸的黑箱状态,谈不上什么科学性, 语文教学也只能凭自悟、体会,或是随意,散漫,少慢差费,谈不上高质量、 高速度和全面提高。董老师 还对韩军老师一个引人注目的结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韩军老师的结论是:要卓有成效地搞好语文教学,就 必须动摇人们大脑中根深蒂固的两个观念:一是科学主义理性哲学观,二是建立于其上的现代语言观以及由此 衍生的写作学、阅读学、修辞学、10 / 11 文章学等等。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及其研究要卓有成效,离不开科学 理性精神及科学方法论的指导,离不开现代语言学、修辞学、写作学、文章学等知识的学习、渗透与运用。 董老师说: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方法论原则有着明显区别,都不能强调过头,过分强调人文精神,便有 可 能排斥科学理性,导致模糊笼统和神秘主义。所以必须使二者相互交融与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与融合。 年,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工具性成为语界人们关注的焦点。安徽陈军在人道主义,写作 教学思想的灵魂 试论新世纪写作教学的战略一文中认为,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工具说不是单就语 文本身作一般的学术探讨,而是从民主和人道的高度发出的呐喊。接着。作者分析了叶老语文工 具说产生的思想背景。作者认为,应从尊重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高度改革作文教学,使写作 教学变应试教学为 育人教学,成为让青少年在新世纪中确立自身地位、实现自我价值、发挥创造才 能的助跳板。 在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争鸣中,张志公先生发表了重要见解。 1996 年 2 月,在语文学习 发刊 200 期纪念活动中,记者采访了张志公先生,张志公先生说:现在,颇有一些人,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 中科学因素太多,要加强人文性。我有些不同的想法,我们的语文教11 / 11 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没有真正的 深入调查研究,随意性太强。又说: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