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2_第1页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2_第2页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2_第3页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2_第4页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阅读指导的艺术 2 阅读课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课,其重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通过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规的发现,以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者的指导,就在于带学生走进教材,导学生参与实践。在阅读指导中,于永正老师注意以明确的目的、多样的方法、相机的点拨、及时的调控、鲜明的层次,把学生带进神奇的境界,为我们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一、读出趣:享受读书快乐。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 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实践表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深深地爱上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那么,他的教学至少成功了一半。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可谓欢声相连,笑语不断,要是借班上课,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围着他难分难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以有效的导读手段,让学 生获得了读书的乐趣。请看狐假虎威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阅读课就是读书课,上节课大家读得真好,特别是最后那位读狐狸老虎话的同学,口气大,连我都被蒙2 / 10 住了。(笑声)现在,咱们接着往下读。下面 7、 8 两节就是写它们到森林 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节写的事表演一下。要想读好,必要认真读。 (学生认真读书。然后指名读,学生读的时候,老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之后,老师找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着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 鹿、兔子、野猪头饰。) 师: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 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在后面走。因为书上 说了:“ 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 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师:这二位导演读书真认真。 小兔啦,野猪 啦,应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 师:看来小朋友们把课文读懂了,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一位小朋友读 7、 8 两节,由 5 位表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3 / 10 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生:(扮演老虎者)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 继续往前走。“小兔”“小 鹿”等一见“老虎”“呀”的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鹿”)你们为什么跑?害怕谁? 生:(扮演鹿者)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生:谁怕它呀!(人笑) 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对他们的表演有意见吗? (小朋友们给予充分的肯定。)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通过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夸张性赞扬,对精彩情节的阅读前提示,对阅读任务的具体性明确,对读书效果的表演性检查,对学生演出的随机性点拨,使学生消除了读书的枯燥乏味,感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使学生摆脱了课堂的束缚,获得课堂的自由。这 样引导,学生怎不感到读书的无穷乐趣呢? 二、读出形:感受语言形象。张光鉴先生在他的 相似论中曾明确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存贮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在阅读教学中,深切感知内容,是引导理解语义,感受语境,品析语技,积累语言的重要基础。而小语教材大多是客观事物或想像事物4 / 10 的描述,引导感知内容,实质就是感知语言所描述的事物。随着自我生活的丰富,影视接触的增多,课外阅读的拓展,学生头脑中已经贮存了课文内容的相似的形象画面。阅读中 ,须以有效的方法激活贮存的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引导他们凭借联想想像,将语言文宇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的感受。在这方面,于永正老师确实是别具匠心,他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形象还原能力,或读中联想,读后描述;或读中揣摩,读中表演;或边读边演,边演边读;或读中板画,边画边读,使语言与形象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请看燕子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生: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一条 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师:还没变成自己的话。 谁再说? 生:(动情地)燕子的羽毛乌黑发亮,一对翅膀轻快漂亮,一条尾巴像把剪刀,多么活泼可爱呀! 师:说得真漂亮!你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一生朗读,师生作画。) 5 / 10 师:同位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同位互相说。) 师:谁愿意到前边来把我画的燕子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燕子)看,这只燕子多么美!一身乌黑的羽毛光 滑漂亮;一对翅膀与众不同。师插话:“的确和别的鸟的翅膀不一样。”)飞起来又轻又快。一条尾巴像把剪刀。画得栩栩如生! 在上述片断中,为引导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于老师一是要学生借助想像,描述形象。要学生在仔细读第一节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子。并要求强调用自己的话说,从而使学生经历了“课文语言 语言形象 自我语言”的转换。二是要学生借助绘画,展示形象。他让一学生慢读课文,师生作画,再让同桌互相介绍自己所画的燕子,进而指名登台介绍老师所画的燕子。这样引导,促进了“语言一形 象一语言”的转换,使学生加强了对语言形象的感受,促进了语言文字的内化。 三、读出精:感受语言情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人情境,充当角色,以深切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 ,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和深刻6 / 10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异,以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块,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呢?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确实是煞费苦心。请看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片断: 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最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 (老师范读)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是个逗号,可是老师为什么停了较长时间?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 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 师:志愿军说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很难过。说 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时停了较长的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 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件事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为引导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于老师饱含深情地描述了老大娘不顾年迈,不怕路远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动人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又以“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怎样向这位朝鲜大娘道别?会以怎样的感情读志愿军说的话?” 以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设身7 / 10 处地,进入情 境,感受其境,体会其情;还注意了语境的提示,语速的指点,语情的诱发,尤其是范读的引导,使学生与教师、作者和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达到了朗读的理想境界。 四、读出神:感悟语言蕴含。虽然小语教材大多通俗浅显,但不少课文在浅显的文字中不乏丰富的语言蕴含,如借物喻人、借事论理的记事状物文,警示人生、启发明理的寓言童话文等。而就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而言,其内涵的解决不是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讲解所能把握的,须以有效的方法带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方面,于老师总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尽力把教材的语言 形象展开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触摸,去感受,以形成真切的自我感受。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救扶车夫的部分内含丰富,情感真挚,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阅历的不足,学生难以理解,于老师没有讲解,没有描述,而是借助朗读,引起共振。请看片断: 师:最难读的是最后的第 8、 9 两个自然段。难读,也难懂。请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文章的意思。(学生读第 8、9 两个自然段。指名读,没读出感情;老师范读,读得很动情,全班学生都被感动了:全班学生再读,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次是读进去了。) 师: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8 / 10 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鼻尖,冷得像冰,手和脚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 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学生读得生动、感人,全场肃然) 师:(非常动情地)还能让他说什么呢?他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的叹息中。像这位同学读得这么动人,也就够了,不要讲了,一切意思都在朗读里。(示意学生放下书) 在这里,语言的意义蕴含、情感蕴含都寓于作者深沉的感受中,伯父严肃的神情里,按我的动作上,深深的叹息中。这种蕴含,于老师靠着自己非常动情的范读深深感染了学生,感动了学生,震撼了学生,使他们全身心进入了情境,这种语言的蕴涵是学生用心去感悟,用情去拥抱的,这种朗读的情境,可能将会永远留 在学生的记忆里,其语言蕴含的理解是任何语言的表述也无法比拟的。 五、读出技:领悟语言规律。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9 / 10 剖析中品出语言规律,品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使其形成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把作者表情达意上的规律展示于学生面前,让他们去感受领悟。请看燕子的教学片断。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圈圈波浪。 (师随手板画) 师:但是,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 过吗? (有的学生习惯地摸出字典来查) 师:大家都应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遇到不认的字,不懂的词随时查字典,不要放过。 生:“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