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疗效_第1页
探讨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疗效_第2页
探讨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疗效_第3页
探讨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疗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 探讨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研究。方法 运用中药明矾、皂荚、牵牛子外敷涌泉穴与常规治疗结合,观察小儿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结果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组加中药穴位敷贴组在改善呼吸频率,减轻临床症状及体征,胸部 X 射线吸收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常规观察组( P1 个月),喉间痰鸣及肺部痰鸣在常规治疗不易吸收情形下,加中药外敷涌泉穴喉间痰鸣及肺部痰鸣音在次日吸收的占 90%,在 3 d 内吸收的占 95%。结论 中药外敷涌泉穴是一种上病下 治、内病外治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能在无损伤的治疗中取得疗效。 关键词: 药物疗法,临床; 中药外敷; 涌泉穴; 咳嗽/中医药疗法; 儿童 本院于 XX 09 XX 04,研制中药明矾、皂荚、牵牛子制成药膏,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2 / 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小儿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的病例 1;西医诊断符合临床治疗规范丛书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中的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的病例共 210 例 1。年龄 47 d 至 10 岁;病程 1 个月 54 例。排除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酸中毒、哮喘中的哮喘持续状态、咳嗽变异型哮喘不纳入。病例均为门诊或住院病例。 住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组:常规治疗组加中药穴位敷贴组 80 例; 组:常规治疗组 76 例; 组:为门诊病例,单纯中药穴位敷贴 54 例。 组 80 例,男 32 例,女 48 例;年龄 1 个月至 1 岁 28 例( 35%), 1 2 岁 14 例( 17.5%), 2 4 岁 26 例( 32.5%), 4 10 岁 12 例( 15%),其中支气管炎(包括喘息性支气管炎) 21 例,肺炎 17 例,哮 喘 42例;病程 3 d 36 例, 4 7 d 32 例, 8 15 d 12 例。 组76 例,男 30 例,女 46 例;年龄 1 个月至 1 岁 26 例( 34.2%), 1 2 岁 14 例( 8.4%), 2 4 岁 25 例( 32.8%), 410 岁 11 例( 14.4%),其中支气管炎(包括喘息性支气管炎)24 例,肺炎 12 例,哮喘 40 例;病程 3 d 34 例, 4 7 d 30例, 8 15 d 12 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西医病种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组病例均为门诊病例,男 28 例,女 26 例;年龄 2 个月至 1岁共 54 例,病程 1 个月,均为支气管炎(包括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例。 3 / 4 1 2 辅助检查 1.2.1 胸部 X 射线检查 、 组住院病例全部均做胸部 X射线正位片检查。支气管炎、哮喘并感染患儿均为两肺纹理粗乱、模糊。肺炎患儿左或右侧肺下野或中、外带可见点片状渗出影,心膈等无异常。 1.2.2 病原学检查 共 168 例患儿做咽拭子培养或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咽拭子培养为正常菌群生长 118 例,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 40 例,咽拭子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 3 例,人葡萄球菌 2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 1 例,阴沟杆菌 4 例。 1.3 治疗方法 组:常规治疗组加中药穴位敷贴组; 组:常规治疗组; 组:单纯中药穴位敷贴组。 1.3.1 常规治疗 包括:病因治疗: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对症支持治疗:沐舒坦化痰,维生素 K1 解痉止咳等;支气管哮喘者选用支气管解痉治疗:氧气雾化吸入 受体兴奋剂万托林及抗胆碱能受体异丙托溴胺等,不用激素类平喘;针对住院病例,咳喘较重,唇周青,有三凹征者,肺部查体有痰鸣音、干湿啰音明显者,均在入院之初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改善肺部循环。 1.3.2 中药穴位敷贴方法 每晚用温水泡 脚 15 min 后,用鲜生姜擦涌泉穴至皮肤发红,将药膏涂在纱布上,敷贴于双侧涌泉穴处, 6 12 h/d,敷贴 3 5 d,观察疗效。药膏制4 / 4 作方法:明矾、皂荚、牵牛子各等份研成细末(江西省中医院药剂科自行加工),以生姜汁调末酌加医用凡士林及防腐剂调成药膏。 1.4 观察指标 1.4.1 呼吸频率改善的情况 观察呼吸频率改善,主要针对急性病程 1 个月),喉间痰鸣及肺部痰鸣在常规治疗不易吸收情形下,加中药外敷涌泉穴取得较好、较快的疗效,使病情尽快完全恢复,不致使在天气变化,家人患病,调护失宜的情况下,反复发病,体质 下降,也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患病防复发的中医 “ 治未病 ” 思想。 【参考文献】 1 戴慎 .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 M .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58. 2 陈吉庆 .实用儿科诊疗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