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_第1页
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_第2页
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_第3页
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_第4页
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 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 范立琼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深刻的反思。 一、“情境”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美化课堂的亮点。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生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2 / 9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阴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哨、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于是,人们不竞要思考: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3 / 9 重要载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 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事实。 二、“生活”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 学味” . 一位老师上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肉丸子、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自由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 2)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排骨、黄鱼、白菜、豆腐、芹菜),再让学生一荤一素自由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 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思索共有4 / 9 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 4)应用。超市购物(在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应该说,整节 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 .然而,尽管学生始终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研讨数学,但是在研究排列方案时学生为了写下这些菜名、在交流排列方案时老师为了板书学生的搭配结果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试想,这些时间花得值得吗?整堂课看到的是菜名,说出的是菜名,写下的还是菜名,学生由于这些美味所引起的生理性条件反射也就可想而知。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洋溢着民主和平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有价值在这种趋向变异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难道“生活”真的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数学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既然说“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课标语言)那么,数学教学过程就可以实现如下的模型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 -数学问题 -生活问题。这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避免步人5 / 9 虚幻空洞和纯粹稚拙的形式化误区。 三、“生成”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吗?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可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信任自己的预设程序,害怕学生的现场生成。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现场的即时生成,会成为阻挡预定方案顺利推进。有位老师教学认识人民币时,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 生 1:我是这样分的,纸做的分一类,硬币分一类。 师:是这样啊,也可以。(老师眼中似乎有些失望) 生 2:我是这样分的:一分的归一分的,两分的归两分的,一角的归一角的,一元的归一元的 6 / 9 师(迫不及待地):你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的要求,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 2 的小手依然高举,似乎还有话要说) 生 3:老师,我是把这种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那种的放在一起。 师:可以这样吗?(老师更为失望) 生 4:老师,我是这样分的 ,把元的分一类,把角的分一类,把分的分一类。 师(双眼放光):啊!你说的太棒了,你的想法与老师一模一样,大家给他鼓鼓掌。(兴奋、激动溢于言表) 解读学生的个性化分法,使人感受到这里闪耀着智慧摩擦的火花、绽放着思维灵动的光芒。但是,这些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由于教师现代设计观念的缺失,被轻描淡写地化为乌有了。对这位教师而言,只有符合他原先预设的分类思路,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学进程顺利推进的枢纽契机。 如何看待生成?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论述:7 / 9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 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说明,当课堂真正还归学生的时候,一堂课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汁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四、“合 作”是学习方式最佳的摆设吗? 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关注与青睐。然而,由于理念的缺失和操作的异化,有些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正逐渐走向“标识化” ! 曾听一位教师上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8 / 9 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 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开起了小差(讲空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景况下延续)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自己组的称量结果? 生 1:“我们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 8 克。” 师:“竖笛的重量只有 8 克吗?” 生 1:“好像是 85 克。”(在组内同学的轻声提醒下,生 1 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这里的合作学习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为什么小组内会为“称什么”而煞费周章?很清楚,这些学生的潜9 / 9 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作是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二是为什么小组称量物体重量时会有人开小差?小组汇报时连竖笛究竟是 8 克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