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为法学会张之楠中日禅僧交流.doc_第1页
中国行为法学会张之楠中日禅僧交流.doc_第2页
中国行为法学会张之楠中日禅僧交流.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宋濂笔下的中日禅僧交流(张之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内容提要:元末明初的中日僧人交流,依靠宋濂的记录而保存下来。在宋濂的记载中,这个时期中日往来的僧人都是禅僧,他们一方面作为两国政府的使臣,承担了两国政府的邦交任务;一方面作为桥梁,沟通了两国间佛教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关键词:宋濂 元末明初 禅僧 交流佛教僧人的往来,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元末明初因为战乱的原因,中日僧人之间的交流不如唐宋时期那样频繁和数量众多,不过仍没有中断,被称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在著述中记载了元末明初中日僧人之间往来的事迹。其所记载的来华日僧中不乏在日本历史上影响较大者,如梦窗禅师在日本颇受镰仓幕府时期后醍醐天皇的器重;曾作为日本使臣来明的文珪禅师,也是颇受当时执政者重视的僧人。宋濂所撰的这些文章非常珍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保存下了当时来华日僧的资料,后人所撰写的关于这些日僧的传记,如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三日本梦窗国师传与日本古先原公传就是在宋濂这些撰文的基础上而作。根据宋濂的记载,元末明初佛教僧人的交流、往来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作为两国政府的使臣,二是专程来中国学习佛学。第一种类型反映了中日之间的政府和贸易往来,第二种类型反映了中日之间佛教和文化的交流。一第一种类型的中日僧人,作为使臣起到了当时处于南北割据的日本与刚建立的明王朝之间交流纽带的作用,首先在佛教僧人交往的基础上,两国之间的政治、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开始密切起来。明朝建立后,与日本的关系是从倭寇而起。朱元璋即皇帝位之后,相继消灭方国珍、张士诚等割据力量,他们的余部流亡到日本,与当地军事力量纠结在一起,不断骚扰山东沿海地区:“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为了消除倭寇对沿海的侵扰,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朱元璋派杨载、吴文华一行七人出使日本,“诏谕其国,且诘以入寇之故”,诏谕中说:“宜朝则来廷,不则修兵自固。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此时的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北朝由足利家族掌握实际政权,称为室町幕府时期。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同一年(1368年),足利义满出任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室町幕府进于全盛时代。由于明朝对当时日本政治情况并不了解,杨载等一行七人,将朱元璋的诏谕送到了控制着博多、大宰府的南朝征西将军府将军良怀 明史卷三百二十称为“良怀”,日本史书则写作“怀良”,现多认同“怀良”,如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的日本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中即称其为“怀良”。手里。良怀对明朝的使节态度很不友好,“日本王良怀不奉命”,杀害了五位使节,杨载、吴文华被拘留了三个月以后才被放回,而且“复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朱元璋再次派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这次的态度是“责让之”。这次明朝使臣到达的还是良怀的统治区,“守关者拒弗纳。秩以书抵良怀,良怀延秩入。谕以中国威德,而诏书有责其不臣语。”良怀的态度也很强硬,说:“吾国虽处扶桑东,未尝不慕中国。惟蒙古与我等夷,乃欲臣妾我。我先王不服,乃使其臣赵姓者訹我以好语,语未既,水军十万列海岸矣。以天之灵,雷霆波涛,一时军尽覆。今新天子帝中夏,天使亦赵姓,岂蒙古裔耶?亦将訹我以好语而袭我也。”元世祖曾派使臣赵良弼招抚日本,故良怀有此语。良怀要杀掉赵秩,赵秩颇有外交家的气度,不为所动,说:“我大明天子神圣文武,非蒙古比,我亦非蒙古使者后。能兵,兵我。”良怀为赵秩气度所动,“下堂延秩,礼遇甚优。”随后,“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以四年十月至京。”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外国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418342页。祖来等人于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到达南京,宋濂记载此次日僧祖来作为使臣来华说:“皇帝廓清四海,遂登大宝。遣使者播告诸蛮夷,俾知元运已革,而中夏归于正统。其称臣者,高句骊最先,交趾次之,流求、琐里又次之。于时日本良怀、亦令僧祖来奉表而至。” 送无逸勤公出使还乡省亲序,翰苑续集卷之七,第894页。宋濂曾记载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出使勃尼国的情状,说:“洪武三年秋八月,秩与监察御史张敬之等奉诏,往谕勃尼国明日王辞曰:近者苏禄起兵来侵,子女玉帛尽为所掠,必俟三年后国事稍纾,造舟以入贡尔。秩曰:皇帝登大宝已有年矣!四夷之国,东则日本、高丽,南则交趾、占城、阇婆,西则吐蕃,北则蒙古诸部落,使者接踵于道,王即行已晚,何谓三年?王曰:地瘠民贫,愧无奇珍以献,故将迟迟尔,非有他也。秩曰: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于王,但欲王之称藩,一示无外尔。” 勃尼国入贡记,芝园后集卷第五,第1399页。此时日本使臣还没有到达明朝,沈秩说日本使者已入明朝贡,应该只是一种外交辞令而已。祖来的入明,则意味着明朝与日本建立了邦交关系。良怀派遣祖来入明朝贡,朱元璋非常高兴,“宴赉其使者”的同时,考虑到日本信仰佛教之风俗浓厚(“念其俗佞佛”),“可以西方教诱之也”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外国三”,第8342页。,思以僧者为使臣,送祖来等还日本,禅师祖阐主动请缨,“天宁禅师祖阐仲猷,以高行僧召至南京。会朝廷将遣使日本,诏祖阐与克勤俱。祖阐不惮鲸波之险,毅然请行。”朱元璋“壮之”,以祖阐、无逸等八人为使团赴日,赐良怀大统历及文绮、纱罗。行前,朱元璋为使团制定了“以善道行化” 恭跋御制诗后,翰园续集卷之八,第926页。的方针。祖阐等人到达日本时,日本发生了内乱,良怀被驱赶,新将军(据明史卷三百二十二,新将军名为持明,黎光明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中指出,“持明”不是人名,而是日本北朝皇室统系之持明院系)认为祖来入明,是来中国“乞师”,就把祖阐和无逸等人拘闭起来。宋濂记载了日本内部的政变和祖阐、无逸在日本的经历,云:“先是,日本王统州六十有六,良怀以其近属窃据其九都于太宰府,至是被其王所逐,大兴兵争。及无逸等至,良怀已出奔。新设守土臣疑祖来乞师中国,欲拘辱之。”祖阐等人滞留日本其间,与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取得了联系,不过主要还是与南朝的征西将军府打交道。祖阐“一遵圣训”,按照朱元璋制定的方针,“敷演正法,无非约之于善。” 恭跋御制诗后,翰园续集卷之八,第926页。“为其国演(佛)教,其国人颇敬信。”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外国三”,第8342页。日人颇服之,请之主日本天龙禅寺:“听者耸愕,以为中华之禅伯,亟白于王,请主天龙禅寺。寺乃梦窗国师道场,实名刹也。祖阐以无上命,力辞之。且申布威德,罔间内外,所以遣使者来之意。” 恭跋御制诗后,翰园续集卷之八,第926页。祖阐和无逸被拘闭以后,无逸力争得免,并迫使日本新将军再次向明朝派出僧人使团,宋濂在送无逸勤公出使还乡省亲序文中记载其事云:“无逸力争得免,然终疑勿释。守臣白其事于王,王居洛阳,欲延阐住持天龙寺,无逸独先还。无逸奉扬天子威德,谕以祸福,必期与阐俱。王闻其志不可夺,命舆马来迎,经涉北海。时近六月,大山高插霄汉,积雪如烂银。行一月始至,馆于洛阳西山向阳精舍。执国政者,犹申天龙之请。无逸曰:我使臣尔,非奉帝命不敢从。王如欲阐敷宣大法,宜同往请于朝,否则有死而已。”新将军听了无逸的话,非常敬佩,就派净业、喜春两个僧人为使臣再次出使明朝:“议遣揔州太守圆宣,及净业、喜春二僧,从南海下太宰府,备方物来贡。所虏中国及高句骊民,无虑百五十人,无逸化以善道,悉令具大舶遣归。” 翰苑续集卷之七,第895页。祖阐和无逸的这次出使日本,在外交上可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黎光明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中则云此次出使后,中国和日本的外交关系既没有密切起来,倭寇之患也没有减少,故这次出使可以说是劳而无功。此后,日本几处地方政权也多次以僧人为使臣来明,“其大臣遣僧宣闻溪等赍书上中书省,贡马及方物,而无表。帝命却之,仍赐其使者遣还。未几,其别岛守臣氏久遣僧奉表来贡。帝以无国王之命,且不奉正朔,亦却之,而赐其使者,命礼臣移牒,责以越分私贡之非。”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外国三”,第8343页。因为在此期间,倭寇仍然不时侵扰中国沿海,所以朱元璋对这几次僧人来明的朝贡,却之不纳。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日本再次派僧人文珪(明史云为圭廷用,宋濂记载为文珪,字廷用)来朝贡,朱元璋:“恶其表词不诚,降诏戒谕,宴赉使者如制。”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外国三”,第8343页。宋濂记载了文珪此次使明事,云:“文珪近受王命,出持使节,贡方物于上国。大明皇帝嘉其远诚,宠赉优渥。” 日本瑞龙山重建转法轮藏禅寺记,翰苑别集卷第四,10111018页。二者对朱元璋对文珪的态度记载有所差异。二宋濂所记元末明初的入明日僧,从佛教宗派上来看,都属于禅宗。除了作为日本政府的使臣来华之外,有些僧人来华是专门学习禅学。中日之间的僧人交流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禅宗在中国兴起以后,也很快地传到日本,据日本学者研究,“远在奈良时代以前,禅宗已传入日本。据说在孝德天皇朝的白雉年间(650654),道昭大僧都在唐学法相宗的同时,又从相州慧满禅师学禅宗,回国后在元兴寺开设禅院。这是日本有禅宗的开始。” 日村上专精著、杨增文译:日本佛教史纲第十五章“禅宗的传入和荣西禅师及其门徒”,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2页。杨增文也提到说:“镰仓时代以前,一些僧人曾陆续把中国禅宗传入日本,但没能流传开。” 杨增文:日本佛教史第三章“镰仓时代日本民族佛教的形成”,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页。此后,禅学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不过,虽然日本习禅的人众多,却一直没有创立本土的禅宗宗派,直到荣西禅师从宋朝回国,才正式开创了日本的禅宗。荣西禅师号明庵,是备中吉备津人。仁安三年(1168)四月,乘坐商船从博多出发,来到中国,同年九月带着天台宗的章疏三十余部返回日本。文治三年(1187年)再次来到宋朝,从黄龙派的第八代嫡孙、万年寺的虚庵禅师学习禅宗,得以继承临济宗法脉。建久二年(1191)回到日本,传播禅学,创立了日本的禅宗,宋濂记云:“佛法之流于日本者,台衡、秘密为最盛。禅宗虽仅有之,将寥寥中绝矣。千光院有大善知识,曰荣西和上,以黄龙九世嫡孙握佛祖正印,唱最上一乘,飙驰霆鍧,逢者瞻落。达摩氏之道,藉是以中兴。” 日本建长禅寺古先源禅师道行碑,翰苑别集卷第十,第1134页。与荣西差不多同时及稍后,许多宋朝的禅僧陆续来到日本,“当时的宋朝,禅宗极为盛行,日本入宋的僧侣,几乎全受到禅宗的影响。另外,到了宋朝将灭亡的时候,一些不满意元朝统治而避乱到日本的禅僧,前后陆续不绝,因此这个期间,禅风得到大大的宣扬,对于其他各宗几乎占了压倒的优势。” 日本佛教史纲第十六章“荣西禅师以后临济禅宗的兴隆”,第175页。因此,日本人习禅的风气日益浓厚。荣西之后,无学祖元禅师于文应元年(1260)来到日本,但他思念宋朝心切,于弘长三年(1263)年又回到中国。适逢元朝侵入南宋,无学禅师差一点被乱兵所杀,弘安二年(1279年),日本派使者到元朝把他再次接到日本,主持建长寺。无学禅师在日本广收门徒,门下有著名弟子高峰国师,高峰国师又收弟子梦窗禅师,梦窗大兴禅学。宋濂记载禅宗在日本传播和梦窗在日本大兴禅学的情况说:“宋南渡后传达摩氏之宗于日本者,自千光禅师荣西始。厥后无学元公以佛鉴范公之子附海舶东游,大振厥宗。高峰纂而承之,师(梦窗)为高峰之遗胤,益有显于前烈。重徽迭照,光于海东。止恶防非,有禆朝政。功用丕阐,人思弗忘。”由此可见,宋濂对禅宗在日本传播的情况还是相当清楚的。宋濂为梦窗禅师做碑铭,称赞他为日本禅宗所做的贡献:“达摩之学,传至真丹。一花五叶,其支寖繁。临济名宗,昭于佛鉴。有子如龙,乘桴东泛。海东有国,接于榑桑。民惇俗庞,环水为疆。膜拜奉迎,若佛之至。四众闻之,其从如雨。伊谁继之,心境两融。日出高峰,海水皆红。金光见梦,长虹不灭。笃生异人,丕照先烈。何文不搜,何义不求。孰授厥像,截断众流。其心伥伥,有泪如霰。感彼神人,白昼而见。本来清净,一法实无。疾驰索首,非迷即愚。一喝之中,真灵独露。朗月中天,其色纯素。我归我山,与云往还。岂意声华,落彼世间。文彩一彰,畴不歆慕。巨刹名蓝,非住而住。说法于座,缁素共聆。天见祥征,二星坠庭。百废具兴,我敢用逸。宝华楼阁,重重兜率。上自君公,下逮黔黎。稽首作礼,如天人师。屡出屡退,泊然无碍。终与实相,不相违背。吾缘垂尽,预告化期。尔毋懈怠,来质所疑。遗戒谆谆,续佛慧命。言已即化,若入禅定。觉照至圆,体性本空。生灭不二,唯道之从。若见若闻,同丧考妣。法幢既摧,大众何倚?孰为佛乘?孰为众生?纵有言说,皆是强名。勒此塔铭,龟趺螭首。焯德序功,以示不朽。” 日本梦窗正宗普济国师碑铭,翰苑别集卷第三,第1015页。关于梦窗禅师,日本佛教史纲第二十章“梦窗国师及其门徒”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如宋濂所云,梦窗禅师在日本禅宗史上可谓具有不朽的地位。梦窗禅师在从高峰禅师学习禅学之前,先跟随从中国入日的禅师一宁一山学习禅学。元世祖曾派忻都、范文虎于至元十八年(1281)东征日本,“命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剌罕、右丞范文虎及忻都、洪茶丘等率十万人征日本。” 元史卷二百八外夷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628页。这次东征损失巨大,在海上遇到飓风,军中将军各自择坚舰先走,结果被日本俘虏军士有二三万之众。元世祖耻之,本想再派军队东征,结果安南有事,遂想派有名的僧人到日本劝降归顺。一宁一山禅师被元朝廷选中,于日本正安元年(1299)被派往日本。一宁一山禅师到达日本以后,执政的北条贞时把他当作间谍拘留在伊豆的修禅寺。后来有人向北条贞时进谏,才把一宁一山禅师释放出来,主持建长寺,后主持圆觉寺,最后又主持京都的南禅寺。后来宇多上皇对他十分敬重,日本文保元年(1317)一山重病时,上皇亲自慰问;同年十月,一宁一山禅师病逝。宋濂记载了梦窗禅师向一宁一山学禅学的情况,云:禅师讳智曤,姓源氏,势州人,宇多天王九世孙。父某,其母某氏无嗣,黙祷观音大士,梦吞金色光而孕,历十又三月始生,有祥光盈室之异。九岁出家,依平盐教院以居。授之群书,一览辄能记。暨长,绘死尸九变之相,独坐观想,知色身不异空华,慨然有求道之志。十八,为大僧,礼兹观律师,受具足戒。寻学显、密二教,垂三年。未久,然恐执滞名相,建修期道场,以求玄应。满百日,梦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一庞眉僧持达摩像授之,曰:“尔善事之。”既窹,拊髀叹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禅观乎?”遂更名疏石,字梦窗。谒无隐范公于建仁寺,继至相州巨福山。山之名院曰建长,錙锡之所萃止,時一山宁公主之。一山见师,甚相器重,令为侍者,朝夕便于咨决。俄出游奥州,闻有讲天台止观者,师往听之。且曰:“斯亦何碍实相乎?”自是融摄诸部,昭掲一乘之旨,辨才无碍。然终以心地未明,怅伥然若无所归。洊修忏摩法,期至七日,感神人见空中,益加振拔。时一山自建长迁主圆觉寺,师复蓬累而往,备陈求法之故,至于涕泣。一山曰:“我宗无语言,亦无一法与人。”师曰:“愿和上慈悲,方便开示。”一山曰:“本来廓然清净,虽慈悲方便,亦无如是者。”三返,师疑闷不自聊。结跏澄坐,视夜如昼,目绝不交睫。久之,往万寿禅师寺见佛国高峰日公,扣请如前。高峰曰:“一山云何?”师述其问答语甚悉,高峰厉喝曰:“汝何不云和上漏逗不少?”师于言下有省,辞归旧隐常牧山,唯分阴是竞,誓不见道不止。 日本梦窗正宗普济国师碑铭,翰苑别集卷第三,第10111012页。一宁一山禅师给梦窗禅师很重要的启悟,这是梦窗禅师最终悟道的基础,从中也可见到一宁一山禅师对日本的禅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后,为了发展禅学,日本不断派使者到中国邀请禅师,甚至使用强迫的手段,宋濂记载日本曾图谋欲抢劫文懿禅师:“日本国王虽僻在东夷,亦慕师道行,屡发疏迎致之,师坚不往。王与左右谋,欲劫以归。浙东宣慰使完者都藏之,获免。” 佛真文懿禅师无梦和上碑铭,翰苑别集卷第三,1005页。宋濂所说可能有些夸张,不过真实地反映出日本希望更多精通禅学的禅师渡日宣讲禅学的想法。见于宋濂所载、应日本邀请而赴日的中国僧人还有正澄清拙禅师和明极禅师,宋濂提到清拙说:“会清拙澄公将入日本,建立法幢。” 日本建长禅寺古先源禅师道行碑,翰苑别集卷第十,第1132页。提到明极说:“会日本遣使迎明极为国师,师(明德禅师)送至海滨。” 住持浄慈禅寺孤峰德公塔铭,翰苑别集卷第十,第1136页。清拙禅师,于嘉历二年(1327)应执权北条高时之请来到日本,先后主持建长寺、建仁寺和南禅寺等。清拙禅师专用百丈清规治寺,使得寺院的礼乐更加兴盛。明极楚俊禅师,于元德二年(1336)来到日本,禅师时已六十九岁,先后主持建长寺、南禅寺和建仁寺等。在邀请中国禅僧入日发展日本禅学的同时,日本的许多禅僧也来到中国,向中国的禅僧大德学习禅学。在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中,宋濂记述了日本僧人向慧辨禅师学习禅学云:“内而燕、齐、秦、楚,外而日本、高句丽,咨决心要,奔走座下。得师片言,装潢袭藏,不啻拱璧。” 銮坡前集卷之五,第452页。又记禅师汝霖遍参名山说:“汝霖,禅家之流也。荡空诸相,视五蕴、四大犹为土苴,况身外之文乎?苟执此而不迁,或将与道相违矣。虽然,汝霖遍参名山,精于禅观,其于此义,未尝不知之,特以如幻三昧,游戏于翰墨间尔。游戏翰墨非难,而空其心为难。所谓心空则一切皆空,视诸世谛文字,虽有粗迹,而本无粗迹;虽有假名,而实无假名。惟一惟二,惟二惟一,初何碍于道哉!”汝霖在中国不仅学习禅学,其他无不学,宋濂又说:“右日本沙门汝霖所为文一卷。予读之至再,见其出史入经,旁及诸子百家,固已嘉其博赡。至于遣辞,又能舒徐而弗迫,丰腴而近雅,益叹其贤。颇询其所以致是者,盖来游中夏者久,凡遇文章巨公,悉趋事之,故得其指教,深知规矩准绳而能使文字从职无难也。” 跋日本僧汝霖文稿后,翰苑别集卷第七,第1073页。如汝霖这样广泛学习中国文化的日本僧人,从唐宋以来可谓不少,即使在中日处于战争状态而无邦交的情况下也很多;其实来华的日僧都如汝霖一样,来到中国以后必然会多方面地接触到中国的文化。宋濂所记来中国专门学习禅学的日本禅师,比较著名的有原要禅师、印原禅师和范堂禅师。原要,字简中,姓藤氏,属日本贵族。宋濂在赠简中要师游江西偈序叙述其来华学习禅学的情形云:“年九岁,依能仁国济国师,给洒扫之役。久之,国师为薙落,受具足戒。寻往建仁,与闻在庵禅师大法要旨,遂使侍香左右。每慕中夏禅宗之盛,洪武甲寅夏,不惮鲸波之险,航海而来,憇止南京大天界寺。闻江右多祖师道场,欲往礼其灵塔。” 翰苑别集卷第七,第1080页印原,字古先,世居相州,姓藤氏,也属于日本贵族。宋濂记其在中国学禅学的情形云:禅师生有异征,垂髫时辄刻木为佛陀像,持以印空。父奇之,曰:“是儿于善提有缘,宜使之离俗,学究竟法。”甫八岁,归桃溪悟公,执童子之役。年十三,即剃发受具足戒。自时厥后,遍历诸师户庭,咸无所证入。乃嘅然叹曰:“中夏乃佛法渊薮,盍往求之乎?”于是不惮鲸波之险,奋然南游。初参无见睹公于天台华顶峰,公语之曰:“汝之缘不在于斯,中峰本公以高峰上足,现说法杭之天目山,炉鞴正赤,远近学徒无不受其锻炼,此真汝导师也。汝宜急行。”禅师即蓬累而岀,往见中峰。中峰一见,遽命给侍左右。禅师屡呈见解,中峰呵之曰:“根尘不断,如缠缚何?”禅师退,涕泪悲泣,至于饮食皆废。中峰怜其诚恳,乃谓之曰:“此心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涅槃之悟,犹是入眼金尘。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首烂额,唯存不退转一念,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自然与道相符。脱使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出四海大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之事也。”禅师闻之,不觉通身汗下,无昼无夜,未尝暂舍。积之之久,一旦忽有所省,现前境界一白无际,急趋杖室告中峰曰:“原已撞入银山铁壁去也。”中峰曰:“既入银山铁壁,来此何为?”禅师超然领解,十二时中触物圆融,无纤毫滞碍。禅师辞去,中峰再三嘱之曰:“善自护持。”当是时,虚谷灵公、古林茂公、东屿海公、月江印公各据高座,展化于一方,禅师咸往谒焉。诸大老见其证悟亲切,机锋颕利,以丛林师(狮)子儿称之。正巧日本邀请清拙禅师入日,印原送清拙到四明,清拙问他:“子能同归以辅成我乎?”印原说:“云水之纵,无住无心,何不可之有?”立即收拾行李,与清拙一起返日,并为日本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后澄公能化行于遐迩者,皆禅师之力也。禅师出世甲州之慧林,瓣香酬恩的归之中峰,黑白来依,犹万水之赴壑。” 日本建长禅寺古先源禅师道行碑,翰苑别集卷第十,第11311132页。宋濂对印原的评价很高,范堂请其为印原做铭文,宋濂为之铭云:“天目之峰高嶙峋,阴阳变幻割明曛。中有导师人天尊,白眉青眼照秋旻。西江欲以一口吞,流传法印千子孙。日本有国右海滨,达摩示现留圆坟。或晦或显道则存,黄龙奋迅爪攫兴。九世宏开静虑门,千光炫耀接朝暾。师虽后起乘愿轮,佛印印空了无。法派端自天目分,致令执拂诲谆谆。涅槃生死俱幻尘,有壁积铁山如银。一朝直入不见身,大千世界琉璃匀。出世秉法如握矜,左击右刺伏魔军。出其余力智巧敶,飞楼涌殿耸轮囷。奈何无缝塔既新,大字题额即反真。此道本来无诎信,我于般若曾与闻。大书伟行沃言根,元无只字镌苍珉。” 日本建长禅寺古先源禅师道行碑,翰苑别集卷第十,第1134页。铭中述及禅宗在日本的盛传,称赞印原禅师能承担起禅宗在日本发展的重任。范堂禅师为印原禅师之徒,宋濂记其入明遍参中国禅师的情形说:“范堂仪公,日本之人也,俗姓藤氏。修习禅观,夙夜匪懈。至正壬寅秋,航海自闽抵浙,参叩尊宿,咨决法要。”并很快得到中国禅师们的印可:“范堂遍参诸方,诸方尊宿以范堂精进,多所印可。” 赠今仪藏主序翰苑别集卷第八,第1098页。宋濂对范堂的期望也很高,说:“予见范堂向道之切,故举百亿须弥皆有佛法。佛法肇兴于日本者,稍著见焉。而末复申之以此者卫法之事严,而利物之心急也。” 赠今仪藏主序,翰苑别集卷第八,第1098页。三无论以哪种身份来华交流的僧人,来到中国后,其交往、问学对象中不乏深谙禅学的文人,而宋濂以在明初的特殊地位成为这类文人的代表人物。宋濂在为日本僧人所撰的这些文章,除叙述其事迹与在日本传播禅学之外,同时为其宣讲禅学的“真实义”。上面提到的文珪禅师,在日本建禅寺,保存佛教典籍,借出使明朝之机,让先来中国的僧人令仪(即范堂禅师,又写作“今仪”,不知何者为准)请宋濂为禅寺作碑铭,宋濂在日本瑞龙山重建转法轮藏禅寺记中详细记述了文珪在日本建禅寺并保存佛藏情况,对文珪致力于弘扬佛教非常赞赏,文末说:“日本初无轮藏,有之,其从兹寺始。文珪承国君之命,孜孜弗懈,以起废为己任,亦可谓流通大法者已。予既为记其事,且演说藏中真实了义,为偈以系之。”偈云:“世尊大慈父,怜悯诸有情。自从鹿野苑,直至跋提河。说无量妙法,普度于人天。根虽有利钝,随机获饶益。弟子所结集,汗牛复充栋。善慧施善巧,收摄在转轮。圆枢运动间,地轴相回旋。法王所说法,一一皆现前。譬如日月灯,能放大光明。无非真般若,不见有一法。似兹功德聚,尽在转移内。一转结习空,净如青琉璃。二转加精进,直入智慧海。三转到彼岸,安住涅槃城。以至千百转,转转俱一同。循环若弗停,我轮未尝动。此以何因缘,动静无相故。瑞龙有精蓝,重建毗卢从。中函贝叶多,字如恒河沙。沙沙各具佛,不翅那由他。还以一佛摄,摄尽无复余。大包于无外,小则入无内。是谓神通从,万劫终不磨。非比有漏因,成坏每相仍。所以天龙众,在在悉护持。有时著灵异,雷电倏变幻。守此清净域,外道不敢干。我持如意轮,赞此大乘法。告尔诸佛子,昼夜须勤行。有悟片言间,全体即呈露。不著前后际,廓然无圣凡。岂惟佛子等,龙神亦当听。乘戒二俱急,共成无上道。” 日本瑞龙山重建转法轮藏禅寺记,翰苑别集卷第四,10111018页。宋濂此偈,确实是为文珪宣讲“藏中真实了义”。宋濂在为范堂禅师所撰文中,所宣讲的“真实义”更为清楚。在赠简中要师游江西偈序中,范堂请宋濂为原要禅师赠文,宋濂与范堂有一段对话云:(范堂曰):“颇闻古有赠言之礼,世恒相因,先生能不废之乎?”予曰:“此吾俗间事也,简中学绝俗之道,文字且不当立,况予之剩语邪?”范堂曰:“请为一偈何如?”予曰:“杳冥之中,其光如暾,不依形立,常与道存。虽偈亦奚以为?”范堂曰:“此姑置之第二门中,何事不可说?先生自通一大藏教,乃欲遇绝初机之士乎?”予曰:“本自现成,谁为初机?一且不有,孰居第二?强生分别,去道滋远也。”范堂曰:“先生辨固辨矣,吾无以酬之。简中必欲徼片言之赐,慈悲者果能拒耶?”予笑曰:“如此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