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2014年03月1日修订)一、课程名称:生理学 (Physiology)。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口腔医学专业本科。三、学分与学时:3.0学分,理论课总学时为58学时。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细胞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生理、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生殖等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本课程学习目标是: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学会断定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初步学会运用生理学基本知识来分析机体各组织、器官活动的主要规律及其功能的主要调节,为后续课程和医疗卫生实践打下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医学生学习生理学,要树立科学的观念,以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客观地认识人体生命现象、规律,运用辩证思维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逐步积累、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把抽象的生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六、教学重点: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围绕概念、分类和特点、功能和意义、产生机制、调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产生机制、生理功能及其调节等为重点。七、主要先修课程:本课程先修课程有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目的要求】1掌握生理学的概念。2熟悉生理学的任务。3熟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主要内容】 1生理学任务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重点】生理学的概念。【难点】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目的要求】1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2熟悉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主要内容】内环境与稳态【重点】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目的要求】1掌握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2掌握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3掌握反射的概念。4熟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5熟悉自身调节的特点。【主要内容】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重点】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射的概念。【难点】神经调节的过程。第四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目的要求】1掌握正反馈的概念;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并能举例来区别正反馈和负反馈。2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主要内容】1非自动控制系统2反馈控制系统3前馈控制系统【重点】正反馈的概念,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难点】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过程。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常见跨膜物质转运的几种形式。2掌握单纯扩散与几种膜蛋白介导的跨膜物质转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3掌握钠泵活动(作用)的特点。4熟悉钠泵的概念及钠泵的生理意义。5了解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和特点。6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主要内容】物质的跨膜转运【重点】物质的跨膜转运的几种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和特点,钠泵作用的特点。【难点】膜蛋白介导的物质跨膜转运。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目的要求】1掌握第二信使的概念和目前比较常见第二信使的物质种类。2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几种主要途径转导机制。3了解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两种信号转导。【主要内容】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重点】第二信使的概念和第二信使的物质种类。【难点】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传导机制。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目的要求】1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离子机制。2掌握动作电位与局部兴奋的特点。3掌握兴奋性、阈值(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4熟悉动作电位形成的基本条件。5熟悉膜两侧电荷分布状态术语: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复极化。6熟悉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规律。7熟悉兴奋的概念。8了解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9了解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主要内容】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3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重点】兴奋性、阈值、阈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动作电位与局部兴奋的特点。【难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规律。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目的要求】1掌握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2掌握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和物质。3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基本过程。4熟悉粗、细肌丝的分子组成。5了解力学分析中的前负荷、后负荷的概念。6了解横纹肌收缩的过程。7了解前负荷、后负荷对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横纹肌【重点】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和物质。【难点】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前负荷、后负荷对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影响因素。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的组成。2掌握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生理作用。3掌握血液pH值正常范围及主要缓冲对。4掌握人体正常血量。5熟悉血液的主要生理作用,血细胞比容的概念。6了解血浆蛋白主要生理功能、血液比重和血液的粘度。【主要内容】1血液的组成2血量3血液的理化特性【重点】血液的组成,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生理作用,血液pH值正常范围及主要缓冲对,人体正常血量。【难点】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生理作用。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白细胞分类、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2掌握红细胞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3掌握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4熟悉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5熟悉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几种物质。6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7了解红细胞、白细胞的生理特性。8了解红细胞的破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部位及其主要生理作用。9了解白细胞、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主要内容】1红细胞生理2白细胞生理3血小板生理【重点】白细胞分类、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红细胞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难点】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目的要求】1掌握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掌握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清的概念。3掌握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及其主要区别。4熟悉肝素、枸橼酸钠的主要抗凝机制。5熟悉控制血液凝固的主要因素。6熟悉血浆和血清的区别。7了解止血栓的溶解。【主要内容】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2血液凝固【重点】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清的概念,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与区别。【难点】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与区别,肝素、枸橼酸钠的主要抗凝机制。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ABO血型分型,并学会ABO血型的鉴定方法。2掌握血型的概念。3熟悉红细胞凝集的概念、交叉配血试验的概念及其对输血的指导意义。4熟悉Rh血型的分型及鉴定意义。5熟悉输血的基本原则。6了解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7了解ABO血型的遗传规律。【主要内容】1血型与红细胞的凝集2红细胞血型3输血的原则【重点】ABO血型分型,ABO血型的鉴定方法,血型的概念。【难点】ABO血型的鉴定方法。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目的要求】1掌握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离子机制。2掌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以及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3掌握期前兴奋、代偿间歇、房室延搁、心电图的概念。4掌握心肌细胞一般生理特性与电生理特性的主要内容。5熟悉窦房结P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及跨膜电位的特点。6熟悉心脏传导系统的传播途径和特点,心脏的正常起搏点。7熟悉心电图各波段代表的生理意义。8了解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内容】1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3体表心电图【重点】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以及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期前兴奋、代偿间歇、房室延搁、心电图的概念,心肌细胞一般生理特性与电生理特性的主要内容。【难点】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以及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第二节 心脏泵血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2掌握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产生主要机理及特点。3掌握心脏泵血功能评定的搏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4熟悉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的概念,熟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5熟悉心脏泵血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瓣膜、心室内压、心室容积和血流变化的特点6了解心动周期的各个时期与心电图、心音产生的对应关系。7了解心肌收缩的特点:对Ca2+的依赖和“全或无”式收缩。8了解心脏做功量及其心泵功能的贮备。【主要内容】1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重点】心动周期的概念,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产生机理及特点,心脏泵血功能评定的搏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难点】心脏泵血过程,心脏泵血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瓣膜、心室内压、心室容积和血流变化的特点。第三节 血管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主要条件。2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并学会结合实例分析。3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4掌握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5掌握基本概念: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微循环、中心静脉压。6熟悉微循环各血流通路的主要功能。7熟悉组织液生成机理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8熟悉动脉血压正常值。9了解微循环的组成,淋巴液的生成和血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10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血流量及血流阻力。【主要内容】1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2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3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4微循环5组织液的生成【重点】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微循环、中心静脉压的概念。【难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生成机理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目的要求】1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影响。2掌握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过程,对心血管的中枢和外周产生的效应,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的生理意义,并学会结合实例分析。3掌握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4熟悉交感缩血管神经对血管的影响。5熟悉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的影响。6了解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7了解血管内皮生成和血浆、组织内的激肽系统、心钠素、前列腺素、组胺等物质。8了解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9了解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主要内容】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重点】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影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过程,对心血管的中枢和外周产生的效应,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的生理意义,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难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过程,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第五节 器官循环【目的要求】1掌握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2了解冠状循环的解剖特点。3了解肺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调节。4了解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和血流量调节。5了解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主要内容】冠状循环【重点】掌握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难点】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第五章 呼 吸第一节 肺通气【目的要求】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三个基本环节。2掌握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维持胸内负压存在的必要条件。3掌握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和生理意义。4掌握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与潮气量、呼吸频率之间的关系。5熟悉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原理。6熟悉肺通气的原始动力和直接动力,人工呼吸的原理。7熟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8熟悉肺内压、胸内负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规律。9熟悉实现肺通气的原理。10了解肺、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11了解非弹性阻力、呼吸功。【主要内容】1肺通气的原理2肺通气功能的指标【重点】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三个基本环节,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维持胸内负压存在的必要条件,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和生理意义,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与潮气量、呼吸频率之间的关系。【难点】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原理。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目的要求】1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2掌握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正常值和其比例异常时所代表的意义。3了解人体不同部位气体分压的情况。4了解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5了解肺扩散容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6了解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主要内容】肺换气【重点】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正常值和其比例异常时所代表的意义。【难点】通气/血流比值比例异常时所代表的意义。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目的要求】1掌握O2、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2掌握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Hb氧容量、紫钳的概念。3掌握CO2在血液中两种化学结合形式。4熟悉Hb与O2结合的特征。5熟悉氧离曲线的概念、各段的特点及功能意义,以及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6了解Hb的分子结构。7了解O2 、CO2与Hb结合的相互影响关系的波尔效应、何尔登效应。8了解CO2解离曲线。【主要内容】1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2O2的运输3CO2的运输【重点】O2、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Hb氧容量、紫钳的概念,CO2在血液中两种化学结合形式。【难点】氧离曲线的概念、各段的特点及功能意义。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目的要求】1掌握吸入CO2、低O2、动脉血H+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能结合实例分析。2掌握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生理性刺激因素。3熟悉产生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和呼吸调整中枢的部位。4熟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和分类,肺扩张反射的生理意义。5熟悉低位脑干对呼吸运动的影响。6了解呼吸节律形成。8了解肺萎缩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主要内容】1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2呼吸的反射性调节【重点】吸入CO2、低O2、动脉血H+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生理性刺激因素。【难点】吸入CO2、低O2、动脉血H+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和分类,肺扩张反射的生理意义。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概 述【目的要求】1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食物的消化方式。2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3掌握胃肠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其作用。4了解胃肠激素的概念,促胃液素、缩胆囊素和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5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6了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7了解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主要内容】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2消化道的神经支配3消化器官功能的激素调节胃肠激素【重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食物的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胃肠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其作用。【难点】胃肠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其作用。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目的要求】1掌握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熟悉唾液的分泌调节。3了解咀嚼、吞咽的作用。【主要内容】唾液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重点】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难点】唾液的分泌调节。第三节 胃内消化【目的要求】1掌握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2掌握胃排空的概念,三大营养物质在胃内排空的特点。3熟悉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胃容受性舒张的概念。4熟悉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5熟悉消化期胃液分泌三个时期的特点。6了解胃排空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主要内容】1胃液及其分泌2胃的运动及其控制【重点】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胃排空的概念,三大营养物质在胃内排空的特点。【难点】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目的要求】1掌握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掌握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3熟悉消化期小肠运动的主要形式。4了解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5了解胰液的分泌调节、胆汁分泌的调节。6了解小肠液和小肠运动的分泌调节。7了解回盲括约肌的功能。【主要内容】1胰液的分泌2胆汁的分泌和排出3小肠液的分泌4小肠的运动【重点】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难点】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胰液的分泌调节、胆汁分泌的调节。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自学)【目的要求】1了解排便反射的调节机制。2了解大肠内细菌活动的作用。3了解大肠运动的主要形式。4了解大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重点】排便反射。【难点】排便反射的调节机制。第六节 吸 收【目的要求】1掌握小肠是三大营养物质吸收重要部位的原因。2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主要部位和途径。3熟悉水、钠、铁、钙吸收的主要部位、途径。4熟悉三大营养物质吸收机制5了解消化管不同部位的吸收情况。【主要内容】1吸收过程概述2小肠的吸收功能【重点】小肠是三大营养物质吸收重要部位的原因,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主要部位和途径。【难点】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主要部位和途径。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目的要求】1掌握能量代谢的概念及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2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和生理意义。3熟悉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4熟悉基础代谢率测定的基本条件。5了解机体内能量的来源、贮存和去路。6了解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7了解能量代谢和能量代谢率的测算。【主要内容】1食物的能量转化2能量代谢的测定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基础代谢【重点】能量代谢的概念及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和生理意义。【难点】基础代谢率的生理意义。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目的要求】1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生理变动。2掌握机体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3掌握通过皮肤散热的几种主要方式及其与临床的关系。4熟悉体温的正常值。5熟悉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6了解机体产热、散热的调节和调定点学说。7了解体温维持恒定的基本过程。【主要内容】1体温2机体的产热和散热3体温调节【重点】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生理变动,机体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通过皮肤散热的几种主要方式及其与临床的关系。【难点】皮肤散热的几种主要方式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目的要求】1掌握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2熟悉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3了解肾脏的神经支配、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4了解肾脏的功能和血管分布。5了解滤过膜及其通透性。6了解肾单位和集合管的解剖结构。7了解球旁器的结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8了解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区别。【主要内容】1肾的功能解剖2肾血流量及其调节【重点】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难点】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并能结合实例分析。2掌握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3掌握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4熟悉肾小球的滤过平衡【主要内容】1有效滤过压。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重点】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难点】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葡萄糖的重吸收,并能结合实例分析。2掌握Na、O的重吸收。3掌握肾糖阈的概念及正常值。4熟悉呋塞米(速尿)的利尿机制。5熟悉HCO、Cl、的重吸收。6了解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7了解K、H、NH3 的分泌。【主要内容】1肾小管和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2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重点】葡萄糖的重吸收,并能结合实例分析,Na、O的重吸收,肾糖阈的概念及正常值。【难点】葡萄糖Na、O的重吸收,呋塞米(速尿)的利尿机制。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目的要求】1掌握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关键部位和关键物质。2了解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3了解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4了解逆流倍增现象。【主要内容】1尿液的稀释2尿液的浓缩【重点】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关键部位和关键物质。【难点】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目的要求】1掌握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并能结合实例分析。2掌握渗透性利尿、水利尿的概念。3掌握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并能结合实例分析。4熟悉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5熟悉球-管平衡的概念6熟悉血管肾张素的功能。7了解肾交感神经对尿生成的调节。8了解心房钠尿肽的作用。【主要内容】1肾内自身调节2神经和体液调节【重点】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渗透性利尿、水利尿的概念,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并能结合实例分析。【难点】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第六节 清除率【目的要求】1熟悉血浆清除率的概念。2了解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3了解血浆清除率的计算方法。【主要内容】1清除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测定清除率的意义 【重点】血浆清除率的概念。【难点】血浆清除率的概念,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第七节 尿的排放【目的要求】 1熟悉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及排尿反射。2熟悉排尿异常。【主要内容】1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2排尿反射3排尿异常【重点】排尿反射。【难点】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及排尿反射。第九章 感觉器官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目的要求】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2了解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3了解感受器的分类。【主要内容】1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难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眼的调节方式。2掌握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特征及其区别。3掌握视力、视野的概念。4掌握视野的特点。5熟悉几种眼折光异常产生原因、特点和矫正。6熟悉瞳孔对光反射的概念7了解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概念及其调节机制。8了解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9了解简化眼光学参数、色觉产生原理。【主要内容】1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2眼的感光换能系统3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重点】眼的调节方式,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特征及其区别,视力、视野的概念,视野的特点。【难点】眼的调节方式,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特征。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声波通过听骨链传导时的增压效应。2掌握声波传向内耳的途径。3熟悉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5了解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概念和特点。6了解耳蜗的感音换能功能,听神经动作电位。7了解咽鼓管功能、耳蜗的生物电现象。【主要内容】1外耳和中耳的功能2内耳(耳蜗)的功能3听神经动作电位【重点】声波通过听骨链传导时的增压效应,声波传向内耳的途径。【难点】声波通过听骨链传导时的增压效应,声波传向内耳的途径,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及其功能。2了解眼震颤的概念、特点和意义。3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4了解前庭姿势的调节反射、自主神经反应。【主要内容】1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2前庭反应【重点】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及其功能。【难点】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及其功能。第五节 其他感受器的功能(自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2了解神经的营养性作用。3了解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特点和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4了解神经元的一般结构,神经纤维分类。【主要内容】神经元【重点】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难点】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特点和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目的要求】1掌握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2掌握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及其阻断剂。3掌握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4掌握基本概念: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受体。5熟悉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儿茶酚胺结合后的效应。6熟悉胆碱能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后的效应。7熟悉突触的传递过程8了解胆碱能神经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9了解突触结构、分类、神经调质的概念。10了解突触前抑制的分类,了解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机制。11.了解非定向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12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内容】1突触传递2神经递质和受体3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重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及其阻断剂,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受体的概念。【难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儿茶酚胺结合后的效应,胆碱能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后的效应。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功能。2掌握内脏痛的特点。3掌握牵涉痛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4掌握第一体表感觉区及其投射规律。5熟悉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和脊髓半横切后引起的功能障碍。6了解体表痛的特点。7了解视觉和听觉传导通路。8了解丘脑的感觉分析功能。【主要内容】1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2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3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重点】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功能,内脏痛的特点,牵涉痛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第一体表感觉区及其投射规律。【难点】牵涉痛的产生机制,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和脊髓半横切后引起的功能障碍。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目的要求】1掌握小脑的分部、各部的功能及各部受损后的表现。2掌握牵张反射的分类、特点和意义。3掌握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制。4掌握基本概念: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5熟悉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6熟悉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7了解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张力和姿势的调节。8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其损害后的主要表现。9了解运动传导系统的功能及其受损后的临床表现(硬瘫和软瘫)。10了解肌梭和腱器官、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主要内容】1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2姿势的中枢调节3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重点】小脑的分部、各部的功能及各部受损后的表现,牵张反射的分类、特点和意义,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制,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的概念。【难点】小脑的分部、各部的功能及各部受损后的表现,牵张反射的特点和意义,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制。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目的要求】1掌握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2掌握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熟悉低位脑干对内脏的调节。4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边缘系统的功能。5了解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6了解情绪生理反应、激发行为的动机。【主要内容】1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2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重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难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第六节 觉醒、睡眠和脑电活动【目的要求】1熟悉脑电图的概念。2熟悉正常脑电图的波形的特征、常见部位和出现条件。3了解皮层诱发电位。4了解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两种时相的特点及其意义。【主要内容】 1脑电活动2觉醒与睡眠【重点】脑电图的波形的特征、常见部位和出现条件。【难点】睡眠两种时相的特点及其意义。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条件反射产生的基本条件。2熟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特点。3了解两种信号系统,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优势半球。4了解学习和记忆及其产生机制。【主要内容】学习和记忆【重点】条件反射产生的基本条件。【难点】条件反射产生的基本条件。第八节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自学)第十一章 内分泌第一节 概述【目的要求】1掌握激素的概念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2掌握第二信使物质的种类。3了解激素作用的两种机制。4了解激素的分类。5了解激素的分泌及其调节。【主要内容】1激素及其分类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3激素的作用机制【重点】激素的概念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第二信使物质的种类。【难点】激素作用的两种机制。第二节 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目的要求】1掌握下丘脑调节肽概念。2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分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3熟悉催乳素、催产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4熟悉生长素的作用机制。5了解生长素的分泌调节。6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主要内容】1下丘脑调节肽2腺垂体激素3神经垂体激素【重点】下丘脑调节肽概念,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分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难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分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第三节 甲状腺的内分泌【目的要求】1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学作用。2熟悉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关系。3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主要内容】1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2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3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重点】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学作用。【难点】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学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关系。第四节 甲状旁腺的内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目的要求】1熟悉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2了解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分泌调节。【主要内容】1甲状旁腺激素2降钙素31,25-二羟维生素D3【重点】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难点】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第五节 肾上腺的内分泌【目的要求】1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2熟悉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3熟悉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竞业限制与员工离职补偿协议范本:企业稳定发展保障
- 精装修二手别墅买卖协议及家居智能化升级合同
- 离婚后独生子女抚养权归属及监护责任明确协议书
- 特种货物运输合同中的安全运输与风险评估
- 《涉及国际婚姻的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执行合同》
- 线上线下融合承包合同:加油站O2O营销合作协议
- 高端物业项目产权变更及高端客户服务合同
-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及父母教育责任共同履行合同
- 美术动漫课件
- 边防检查站防疫知识培训课件
- 小升初重点专题立体图形计算题(专项训练)-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 数字媒体技术就业
- 2025年食品流通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高考化学四川卷试题答案解读及备考指导(精校打印)
- 2025年上海见证取样考试题库
- 农产品检验员试题及答案
- 急诊质控工作汇报
- 2025年危险运输三级教育试题及答案
- 新疆维稳管理办法
- 2025企业级AI Agent(智能体)价值及应用报告
- 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考题分类汇编以及知识点穿插(2025年7月-2026年1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