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一).doc_第1页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一).doc_第2页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一).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一)陈志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B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C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D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1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C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D古人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19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3分)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B“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就是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C“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D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分)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B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C判,是代理(某官职)的意思。文中说陈秀公被罢免了宰相之职之后降为镇江军节度使,且代理扬州知府之职。D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天(一说为前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者。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分化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C丁酉,古时计时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至今仍在沿用。文中“丁酉”是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国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一说。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9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古代“国”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后常用来指都城。“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ABCD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不见经传”,经,指儒家经典。传是指传记体文章。后老则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与典籍。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13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1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C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20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3分)A中国: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九州之一;九州:传说中国上古行政区划为九个区域,泛指中国。B斋戒:古人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C结发:古时候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成年,可以结婚了。D六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叫“六合”。21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3分)A古时“泰山”喻指岳父,“伉俪”为夫妻自称。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2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B“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政令的是尚书省的,“六部”中负责军事事务的是兵部。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23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3分)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C“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用“社稷”代国家。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24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的意思。B“与诸生言”中“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C请老,告老,官吏因身体等原因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D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又称为“成均”“东序”“右学”,隋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25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绝句(如杜牧的过华清官)等。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一)参考答案1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2A(左迁是降职的意思)3C(“迁”表示官员的调动,可升可降,左迁是贬官,升官极少用“右迁”)4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5D“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6D(大臣、后妃或名人名吏等也有“谥号”,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7C(“除”,任命官职。)8C“视事”指官员到任到职。“致政”与“致仕”一样,则指官员辞官或退休。9C(“致仕”指辞官或退休)10C【解析】“自发地”、“其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